什么是永生?如何获得永生的恩赐?

当神按照自己的形象造男造女时,祂造他们,是要他们在掌管全地时与祂保持永远的合作关系。但是,当我们的始祖违背神时,他们就与神断绝了关系。他们犯罪的后果就是"死"——与神隔绝,并与他们被造的永恒目标/目的相背离。

每个人都犯了罪,违背了神,且应得这样永恒的隔绝,

"因为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罗马书3:23)

因我们的过犯和罪,每个人都与神断绝了关系,且无法弥补。但甚至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神就爱我们(罗马书5:8)。充满慈爱的神以人的形象亲自来到世上(约翰福音1:1,9-15),为要拯救任何的以及所有要信祂的人。耶稣过着无罪的生活,但当他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时,他就把人的死刑背负在自己身上(哥林多后书5:21;约翰一书2:2)。三天后他从死里复活,为所有信他的人提供了完全的赦免和永生。这就是永生的恩赐。

但是永生的恩赐是福音的基础和必要的开端——这福音就是耶稣基督的好消息:

"我当日所领受又传给你们的:第一,就是基督照圣经所说,为我们的罪死了,而且埋葬了;又照圣经所说,第三天复活了…"(哥林多前书15:3-4)

人怎样才能领受永生的恩赐?

  1. 相信耶稣是神,他身体的复活战胜了罪和死亡。
  2. 不需要进一步再做什么。你便从死亡中"得救"并拥有了永生。

圣经明确指出:

  • 永生的恩赐是神免费提供给所有人的,是一个纯粹恩典的行为。
  • 这份恩赐是通过对祂简单的信心即可领受的。

"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致灭亡,反得永生。"(约翰福音3:16)

"耶稣对她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你信这话吗?'马大说:'主啊,是的,我信你是基督,是神的儿子,就是那要临到世界的。'"(约翰福音11:25-27)

"信他的"和"信我的"都意味着相信耶稣是神的儿子,并将个人的永恒交在祂的手中。

需要多少信心才能领受永生?

它需要足够的信心,就像仰望十字架上的耶稣,盼望得救一样。

这是耶稣告诉尼哥底母的信息,他说:"摩西在旷野怎样举蛇,人子也必照样被举起来,叫一切信他的都得永生"(约翰福音3:14-15)。耶稣所指的事件是当以色列人在旷野里被毒蛇所咬而面临死亡时,摩西制造了一条铜蛇,并告诉每个人,凡望这铜蛇的人都不会因蛇毒而死。神医治了凡仰望铜蛇的人(民数记21:4-9)。领受永生之恩赐所需的简单信心是——有足够的信心去仰望。

同样,启示录21:6表明,告诉耶稣你渴慕永生并求水喝,需要足够的信心:"我要将生命泉的水白白赐给那口渴的人喝。"

永生是通过简单的信心而领受的纯粹恩典的礼物。

当我们信耶稣时:

  • 我们就"重生了"(约翰福音3:3)。
  • 我们得生被接纳在神永恒的家中(约翰福音1:12-13)。
  • 我们是新造的人(哥林多后书5:17)。
  • 我们所有的罪都得以赦免(以弗所书1:7)。
  • 我们在神眼中被"称义",被宣告为义(罗马书5:1)。
  • 我们已经出死入生了(约翰福音5:24)。
  • 我们是神羊群的一份子,将永远与祂同住(马太福音25:46;约翰福音10:27-29)。

领受永生恩赐的唯一途径只有藉著耶稣基督。

"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约翰福音14:6)

"除他以外,别无拯救;因为在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使徒行传4:12)

永生是神赐给每个人的,是纯粹恩典的礼物,通过简单的信心即可领受。

"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以弗所书2:8)

"……就是神的义,因信耶稣基督加给一切相信的人……如今却蒙神的恩典,因基督耶稣的救赎,就白白地称义。"(罗马书3:22-24)

我们不能做任何事情来赚取永生的恩赐。

"……也不是出于行为,免得有人自夸。"(以弗所书2:9)

"……所以凡有血气的,没有一个因行律法能在神面前称义,因为律法本是叫人知罪。"(罗马书3:20)

我们自己的良善不能使我们有资格获得这份恩赐。

"他便救了我们;并不是因我们自己所行的义,乃是照他的怜悯,藉著重生的洗和圣灵的更新。"(提多书3:5)

罪,无论多么可怕或多么显多,其数量都不能让我们越过祂怜悯所能及的范围。

"基督耶稣降世,为要拯救罪人。这话是可信的,是十分可佩服的。在罪人中我是个罪魁。然而,我蒙了怜悯,是因耶稣基督要在我这罪魁身上显明他一切的忍耐,给后来信他得永生的人作榜样。"(提摩太前书1:15-16)

"……只是罪在哪里显多,恩典就更显多了。就如罪作王叫人死;照样,恩典也藉著义作王,叫人因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永生。"(罗马书5:20下-21)

没有什么可以终止或夺走我们的永生。

"……因为神的恩赐和选召是没有后悔的。"(罗马书11:29)

"……我又赐给他们永生;他们永不灭亡,谁也不能从我手里把他们夺去。我父把羊赐给我,他比万有都大,谁也不能从我父手里把他们夺去。"(约翰福音10:28-29)

"因为我深信无论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权的,是有能的,是现在的事,是将来的事,是高处的,是低处的,是别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们与神的爱隔绝;这爱是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的。"(罗马书8:38-39)

因为我们的永生是纯粹恩典的礼物,是基于简单相信耶稣是神的儿子而领受的,与我们(相信之前或之后)的行善能力毫无关系,与我们保持信心的能力毫无关系,与我们展示或证明自己的信心真实的能力也毫无关系——作为信徒,我们可以生活和安歇在有福的确信中,即我们的永生是永远安全的。一旦赐予和领受,我们的永生就不能失去。

圣经使用不同的词来描述拥有永生的人:

描述那些拥有永生恩赐之人的一些常见圣经术语有:

  • 信徒/相信的人(约翰福音3:16)
  • 神的儿女(约翰福音1:12;罗马书8:15-16)
  • 祂的羊(约翰福音10:14-17;马太福音25:32-34,46)
  • 称义的人(罗马书8:30)
  • 光明之子(路加福音16:8)
  • 选民(以弗所书1:4)

一个人要成为信徒、羊、神的儿女、光明之子和/或称义的合格条件是因信领受神永生的恩赐。

当我们简单地相信耶稣是神的儿子,相信他为我们的罪而死,并盼望他的复活时(哥林多前书15:3-4),我们就被接纳为儿子,进入神永恒的家(约翰福音1:12-13;罗马书8:15-16)。

如果我们信耶稣,我们就永远"得救",并永远属于神的家。没有什么能将我们从神无所不能的手中移除(约翰福音10:28-29)。

圣经用来描述既拥有永生恩赐——又——积极追求神国度之人的术语:

上面所列出的术语是圣经用来描述拥有永生恩赐的人,但圣经使用不同的术语来描述既拥有永生的恩赐——又——积极追求与耶稣有更深关系的人:

  • 门徒(路加福音14:26-27,33)
  • 跟随者(马太福音16:24)
  • 圣徒(字面意思是"圣洁的人")(罗马书1:7;哥林多前书1:2;哥林多后书1:1;以弗所书1:1;腓立比书1:1;歌罗西书1:2)
  • 基督徒(使徒行传11:26;26:28;彼得前书4:16)

这个术语列表描述了那些相信耶稣——并且——遵守他的命令去爱和服事他人的人。这就是圣经描述那些积极寻求祂的国和祂的义之人的方式(马太福音6:33)。

同样,"门徒"、"跟随者"、"圣徒"(圣洁的人)、"基督徒"这些术语,都描述了那些既信耶稣是神的儿子——又——积极努力地依照神的话语而生活的人。

圣经用来描述基督徒积极追求耶稣的术语有:

  • "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 [耶稣]"(路加福音9:23)
  • "凭信心行事"(哥林多后书5:7)
  • "靠圣灵行事"(加拉太书5:25)
  • "[不是]死的信心"——即["活的信心]"(雅各书2:17,26)
  • "行在光中"(约翰一书1:7)

这些以及类似的术语,是圣经用来描述基督徒对耶稣的积极追求。当信耶稣的人像基督徒一样生活时,他们的生命就结出圣灵的果子(加拉太书5:22-23)。

那些领受了永生恩赐的人接下来会怎样?

圣经鼓励和劝告耶稣的信徒成为他积极的门徒。但只作耶稣的信徒而不作他的跟随者,也是有可能的。所有耶稣的信徒都有永生,也因此都将永恒地与神同住,但如果他们在凭信心行事为人时,却不遵守神的命令去爱和服事他人,那么他们将错过许多额外且惊人的祝福,这些祝福来自与耶稣同行的积极信心。

当我们被接纳进入神永恒的家并"重生"之后,基督就呼召我们通过跟随他和他的教导而成长并且成熟,好使我们可以经历生命的丰盛(路加福音9:23-24;约翰福音10:10)。耶稣呼召我们,通过服事他人而在他的国度中为大(马太福音20:25-28)。

除了恩赐以外,耶稣还为忠诚的信徒提供他的友谊(约翰福音15:14)、永恒的产业(马太福音19:16-21)、属天的财宝(马太福音6:19)以及在新国度中的权柄地位(提摩太后书2:12;雅各书1:12)。这些祝福指的是永生的"奖赏"(哥林多前书9:23-27;腓立比书3:14)。因为新约很大程度上是写给已经拥有永生之恩赐并已经重生的信徒,所以它主要谈论的是奖赏,以及如何以最丰盛和最充实的方式活出永生。

Select Language
AaSelect font sizeDark ModeSet to dark mode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 to enhance your browsing experience and provide personalized content. By continuing to use this site, you agree to our use of cookies as described in our Privacy Pol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