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 a bookmarkAdd and edit notesShare this commentary

路加福音 5:1-11 意义

耶稣开始招募门徒。当耶稣沿着加利利海岸行走时,他看到了两对渔夫兄弟:西蒙和安德鲁,以及詹姆斯和约翰。耶稣讲完后,告诉西蒙离开岸边,放下网捕鱼。西蒙服从了,他们捕到了两艘满载鱼的船。西蒙认出耶稣是基督,他告诉他,从现在起西蒙将代替他捕人。回到岸边后,四个人放下一切,跟随耶稣。

福音书中对这一事件的平行记述是马太福音 4:18-22;马可福音 1:16-20;约翰福音 1:40-42。

那时,众人拥挤着他,要听神的道。耶稣站在革尼撒勒湖边。他看见两只船停在湖边,渔夫下船洗网。耶稣上了其中一只船,是西门的,请他把船撑开,离岸不远。他就坐下,在船上开始教训众人(第 1-3 节)。

路加从对耶稣开始公开传道的广泛评论,扩展到一个具体事例,用“现在事情发生了”这句话。耶稣革尼撒勒湖边行走,教导群众(最有可能是在迦百农镇或伯赛大渔村附近)。

在旧约中,提到加利利时(这种情况很少见),它被称为“基尼烈”,这是一个希伯来语单词,意为“竖琴”,因为加利利海的形状像竖琴(《民数记》34:11;《申命记》3:17;《约书亚记》11:2、12:3、13:27、19:35、《列王记上》15:20)。有时希腊新约称它为“革尼撒勒”,就像这节经文中一样,这是“基尼烈”的希腊语形式(《马太福音》14:34;《马可福音》6:53)。

它也被称为“提比略海”,以纪念耶稣成年时统治的凯撒(约翰福音 6:1;21:1)。提比略镇由希律安提帕建立,至今仍是湖西岸现代城市的名称。

如今,加利利海与新约时代的加利利海大致相同。它从北到南长 13 英里。约旦河从两端注入并流经加利利海。加利利海是一个淡水湖,最宽处约 8 英里。它的表面积为 64 英里;最大深度约为 140 英尺;平均深度为 84 英尺。在现代,俯瞰加利利海的东部山丘被称为“戈兰高地”。

显然,人群挤得水泄不通耶稣觉得有必要离开人群,以便更有效地教导。于是,用一艘船作为讲道的平台。

路加继续说,他看见两条船停在湖边;但渔夫们已经下船洗网了。的方法之一是把它们扔进水里清洗干净。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就是这样描述耶稣找到兄弟西门彼得)和安德鲁的(马太福音 4:18;马可福音 1:16)。从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的这些平行段落中,我们还了解到,路加提到的渔夫中至少有两个是西门和他的兄弟安德鲁。

因为人群拥挤耶稣就上了西门的一条船,请他把船开离岸边一点。这样耶稣就有了空间向人群讲话,不受阻碍,而且他的声音传到海对岸时,所有人都能听到。西门把船开到岸边后,耶稣坐下来,开始在船上教导人们。

西蒙詹姆斯和约翰一起,成为耶稣在世传道期间最亲密的门徒。西蒙的绰号是彼得,人们最常提到他。彼得是希腊语“岩石”或“石头”的英语版本,即“Petros”。耶稣的绰号当时还没有完全流行起来,因为路加使用的是西蒙的希伯来语名字,而不是彼得的名字,后者是西蒙更广为人知的名字。

随着路加福音的进展,作者在提到这位门徒时,会更频繁地使用彼得这个绰号(而较少使用西门)。彼得有时也被称为“矶法”,意思是“石头”(约翰福音 1:42)。

希伯来名字西蒙的意思是“听”或“听到”。

西门的绰号很贴切。石头是坚硬的。彼得很固执。有时是好的,有时不是。例如,彼得刚承认耶稣是弥赛亚,是上帝的儿子,就把耶稣拉到一边,责备说他要死了(马太福音 16:16, 22)。

西门的性格外向而冲动,这导致彼得犯下了一些惊人的错误。但彼得也以鼓舞人心的方式被上帝使用(使徒行传 2:14-40)。尽管彼得固执而又失败,但耶稣,并将带领这位来自加利利的渔夫为他的王国做大事。彼得的无畏将成为上帝为实现良好目的而发挥的力量。

关于西门的兄弟安得烈,我们知之甚少。圣经中只提到过几次他的名字。在约翰福音中,我们得知安得烈是施洗约翰的门徒,他听到约翰谈论耶稣后,开始跟随(约翰福音 1:35-40)。根据约翰的记载,安得烈随后去找他的兄弟西门,说:“我们找到弥赛亚了”(约翰福音 1:41)。当安得烈把西门带到耶稣面前时,“耶稣看着他说:‘你是约翰的儿子西门,你要称为矶法’(翻出来就是彼得)”(约翰福音 1:42)。他们之前的相遇显然发生在加利利区外(约翰福音 1:43),可能靠近施洗约翰扎营的地方。这很可能发生在耶稣从旷野出来后不久返回加利利(路加福音 4:14),在那里禁食了四十天,并受到魔鬼的试探(路加福音 4:1-13)。

与马太、马可和路加的记载相比,我们该如何理解约翰的记载呢?看来耶稣在来到迦百农之前就遇见了西门和安得烈。从马可的记载中,我们还可以将雅各和约翰兄弟安置在屋子里,当时耶稣正在医治西门的岳母(马可福音 1:29)。根据路加的时间线,这意味着耶稣湖边传道之前就已经见过这四个人。在耶稣在接下来的经文中向这两对兄弟透露更多他的真实身份之前,他和这两对兄弟之间可能已经很熟悉、很亲密了。

马太福音、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对这些事件的安排和顺序不同,这可能意味着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按主题顺序叙述,而路加福音按时间顺序“连续顺序”叙述(路加福音 1:1-3)。

耶稣说完这些话,就吩咐西门:“把船开到深水处,下网捕鱼。”

西门却回答说:“夫子,我们整夜劳力,并没有打着什么。” (4-5节)

经验丰富的渔夫告诉他的乘客(耶稣),现在不是捕鱼的好时节,而且他们昨晚没有收获。他们可能很累,很沮丧,不想再重复清理和存放渔网艰苦过程。

岸边围观的人群会让他感到特别谦卑。在发泄了沮丧之后,西蒙:“但我会按照你说的做,把网撒下去。”他会听从那位奇迹般治愈他岳母发烧的老师的话(路加福音 4:38-39)。

他们这样行了,就圈住许多鱼,网渐渐破了。他们就向另一只船上的同伴打信号,叫他们来帮忙。他们就来,把鱼装满了两只船,以致船开始沉了下去(第 6-7 节)。

收好渔网后,他们走到深水区开始捕鱼。令西蒙惊讶的是,渔网里装满了鱼,他不得不呼救,把鱼装到另一条船上,以免渔网破裂他们捕到的鱼的重量足以装满两条船,以至于两条船都开始下沉。太不可思议了!

西门彼得看见,就俯伏在耶稣脚前,说:“主啊,离开我!我是个罪人!” 西门彼得和所有同伴都因所捕的那条鱼而惊慌失措;西门的合伙人西庇太的儿子雅各和约翰也是如此。

耶稣对西门说:“不要害怕,从今以后你要得人了。” (第 8-10 节)

路加描述说,西门和他的同伴们都因所捕到的鱼而惊呆了。彼得已经表示在这个地方和这个时候捕鱼是不可能的。所以他们正确地将这一事件解释为一个奇迹。

正是在此时,西门意识到耶稣拥有的部分权威,他命令耶稣离开, “主啊,我是个罪人!”在亲眼目睹了耶稣在自己家中治愈疾病的奇迹以及现在的大捕获奇迹之后,西门彼得正确地认为,这位拥有掌控尘世创造力量的教师也必须拥有掌控罪恶的权威。

与此同时,西门也认识到自己在耶稣面前的失败和不足。西门看到自己不配与联系在一起,因为一个罪人。看到这些事情,西门感到非常谦卑。谦卑就是看到现实的本来面目。在惊讶中,西门非常清楚地看到了耶稣和他自己的现实。

耶稣西蒙保证,并告诉他“不要害怕,从今以后你将得人。”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也记载了耶稣告诉安德鲁,以及可能还有詹姆斯和约翰的类似信息(马太福4:19;马可福音 1:17)。耶稣告诉这些渔夫,如果他们放弃渔网跟随他们将“获得人的心和灵魂”而不是

西庇太兄弟雅各和约翰西门彼得一起,组成了耶稣的三人组。他们看起来亲密无间,而且很活泼。他们父亲的名字西庇太的意思是“上帝的礼物”,尽管耶稣后来给他们起了个绰号叫“雷子”(马可福音 3:17)。有一次,“雷子兄弟”让他们的母亲莎乐美请求耶稣挑选他们,在耶稣建立王国时坐在他的左右,这让他们的同门很恼火。他们要求坐在耶稣的左右,就是要求成为下一个掌权的人(马太福音 20:20-24)。雅各将是十二门徒中第一个殉道的,被希律亚基帕一世处死(使徒行传 12:1-2)。

约翰雅各的弟弟。他很可能是门徒中最年轻的。他后来成为约翰福音和三封短书信(约翰一书、约翰二书、约翰三书)的作者。约翰在被流放到拔摩岛时,年老时曾收到启示录异象,并写下了《启示录》。

他们把船划到了岸上,就撇下所有的,跟从了耶稣(第 11 节)。

路加说,他们回到岸边,两艘船都快要沉了,他们撇下一切,跟从了耶稣。这意味着他们当时就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和以前的事务,来跟随耶稣。马太更强烈地强调了这一点,在说他们撇下渔网跟从了之前使用了副词“立刻” (马太福音 4:20)。撇下渔网是“撇下一切”的委婉说法,这表明他们甚至没有花时间卸下 (和卖掉) 这一大批鱼。在见证了耶稣的力量和权威之后,这四个人准备跟随,成为他的第一批门徒。

圣经文本

1众人拥挤他,听神的道的时候,耶稣站在革尼撒勒湖边。 2见有两只船停在湖边,打鱼的人下船洗网。 3耶稣上了其中一只船,是西门的,请他把船撑开,离岸不远。他就坐下,在船上教训众人。 4说完了话,就对西门说:“把船开到水深之处,下网打鱼。” 5 西门回答说:“夫子,我们整夜劳力,并没有打着什么。但我要遵从你的话,下网打鱼。” 6他们下网,就圈住许多鱼,网渐渐裂开了。 7于是招呼那只船上的同伴来帮忙。他们来,把鱼装满了两只船,甚至船要沉下去了。 8西门彼得看见,就俯伏在耶稣脚前,说:“主啊,离开我吧!我是个罪人!” 9彼得和一切同伴,因为捕到那一网鱼,都惊慌失措。10西门的同伴西庇太的儿子雅各、约翰也是这样。耶稣对西门说:“不要怕,从今以后你要得人了。” 11他们把船弄到岸上,就撇下一切,跟从了耶稣。

由谷歌翻译自动从英语翻译过来。

Select Language
本网站使用 cookie 来增强您的浏览体验并提供个性化内容。继续使用本网站,即表示您同意我们使用隐私政策中所述的 cook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