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 a bookmarkAdd and edit notesShare this commentary

马太福音16:21-23 解释

耶稣继续他与门徒在凯撒利亚腓立比的重要私人对话。耶稣向门徒承认他是神和弥赛亚的身份之后,就向他们解释他要在耶路撒冷被杀,并从死里复活。但是,他们并不理解;彼得将耶稣拉到一旁,因他说这些事而劝他责备他。耶稣告诫彼得,告诉他,他的想法和动机来自撒但。

这一事件的对应记载是在马可福音8:31-33和路加福音9:22。

马太报告说,从此,在耶稣门徒确定他是基督之后,他才指示门徒必须要做的事。这是一个转折点,应该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时刻,因为耶稣告诉他们,他必须上耶路撒冷去,被杀,复活。然而,耶稣直白所说的内容似乎在他们脑海中一飘而过。

耶稣先前暗指过自己的死和复活(马太福音10:38;12:39-40;16:4),但他只是在先知性的谜语比喻中这样做。这是第一次耶稣直接向人解释这些事。他向他们解释,他要受长老、祭司长、文士许多的苦长老一词指的是城市或国家的犹太领袖,包括撒都该人和法利赛人的成员。祭司长是管理圣殿的利未人。文士是律法师,摩西律法的专家。耶稣告诉他们,他要在他们手下许多的苦,以至被杀。他向他们显明,这些事必须发生。

耶稣,弥赛亚,的儿子,可以被打败被杀的概念是他们难以领会的。事实上,他们似乎是拒绝接受。一方面,这可能触及了他们内心深处的一些恐惧,害怕他们的主会被杀门徒愿意为耶稣和他的国度而死(马太福音26:35;26:51;约翰福音11:6),他们已经接受了这一种可能性,对他们而言是一种可能的或许是极其可能的命运。

但他们认为,耶稣的死可能代表一场彻底的灾难。这样一场不可思议的灾难会向他们发出信号,表明他们的事业失败了,以色列国灭亡了。他们为跟随耶稣而已经抛弃的一切都将成为浪费。这样的观点会得到许多预言的支持,即弥赛亚、大卫的子孙拯救以色列,建立永恒的宝座,有公义居住其中(撒母耳记下7:11-16;哥林多前书22:9-10;诗篇89:35-36;耶利米书23:5-6;马太福音1:1,1:17,9:27,12:23;路加福音1:32-33;约翰福音4:25-26;使徒行传15:15-17)。他们所不明白的是,耶稣会有两次降临,第一次是以预言中所描述的受苦仆人的身份,第二次是以得胜君王的身份(启示录19章)。这是犹太思想家的两难选择,有些甚至认为有两个不同的弥赛亚。

他们的思维模式不允许他们吸收耶稣所告诉他们的。门徒很可能从未考虑过,耶稣弥赛亚会死。他们显然注意到弥赛亚身为得胜君王的预言,却忽略了受苦仆人的部分。这可能导致他们完全无法想象神受膏的弥赛亚会被击败。无论如何,当听到耶稣说这些事时,门徒是困惑的,沮丧的。

听了耶稣的话,彼得就拉着他,劝他或责备他。他试图说服耶稣不要这样说,或不要让这些事发生。有趣的是要留意,彼得就拉着他到一边。或许从彼得的角度而言,他不希望在他人面前直面耶稣,让他尴尬。我们可以从此得出,彼得对自己的观点相当确定。

彼得强烈反对耶稣说,主啊,万不可如此!彼得的意思是,“耶稣啊,你错了。神永不会(或不应该)让这事发生。”但是,彼得错了。不仅允许耶稣被杀,还差遣祂的儿子被杀(约翰福音3:16;哥林多后书5:21;约翰一书4:9-10)。这正是耶稣说这些事必须发生的原因。

耶稣并没让彼得继续劝他,而是转过来,对彼得说:“撒但,退我后边去吧!”基督知道,撒但在通过他门徒的劝责来试探他,不要遵从的计划。耶稣拒绝继续听他说,并向彼得解释,“你是绊我脚的;因为你不体贴神的意思,只体贴人的意思。耶稣在警告彼得,在这一点上,他只考虑自己的个人利益/意思,不考虑他人的利益/意思,而后者是让他做的(腓立比书2:4)。

这是一个既非常有趣又具挑战性的情节。它告诉我们,当神的百姓选择错误观点时,撒但可以通过他们来做工。这就强调了耶稣教导的一个重点:我们做选择的地方,人心的重要性。我们心里所做的选择是全人类言语和行为的源头。当我们选择一个错误的观点时,一个不真实的观点时,它就将我们设置为撒但的一个工具,即使我们无意这样做。

彼得在对耶稣的责备中求说,“主啊,万不可如此!耶稣回答彼得说,“你实际上是在提倡撒但的心愿。”我们知道彼得是信徒,是被神祝福明白耶稣是基督的人,但他依然做了撒但的工具,因他相信不真实的事情。

保罗在提摩太后书2:24-26这样说,

“然而主的仆人不可争竞,只要温温和和地待众人,善于教导,存心忍耐,用温柔劝戒那抵挡的人;或者神给他们悔改的心,可以明白真道,叫他们这已经被魔鬼任意掳去的,可以醒悟,脱离他的网罗。”(提摩太后书2:24-26)。

我们看到,在提摩太后书的经文中,保罗鼓励提摩太要温柔地纠正教会里那些反对真理的人,好让他们可以“明白真道”。这样,他们就可以“脱离他的网罗,不被魔鬼任意掳去”。撒但让信徒遵从自己意愿的方式是让他们相信不真实的事情。

保罗鼓励提摩太要温柔地纠正信徒。耶稣似乎并不温柔,告诉彼得撒但,退我后边去吧!”这可能是因为“因为多给谁,就向谁多取”的原则(路加福音12:48)。耶稣彼得的严厉表明了耶稣对他的爱。正如启示录中,耶稣对老底嘉教会所说的:

“凡我所疼爱的,我就责备管教他。”
(启示录3:19)

耶稣知道,只要彼得以不真实的方式思考,他就是计划的拦阻。当然,彼得不是真的能够拦阻的计划发生,因为是无所不能的。但是,作为拦阻,彼得会错过为他所保留的国度利益和祝福。他还必须为自己对的固执和刚硬向神负责,并承担后果。彼得耶稣的否认,以及随后因自己的失败而懊悔都可能被视为是这样的一个不利后果(马太福音26:69-75)。

彼得是在设想耶稣要建立地上的国度,而且可能是有益于他自我利益的国度。我们在所有的门徒中都看到这一点,在他们彼此的内部竞争中要看看他们当中谁最大(马太福音9:34)。他和其他人都不明白耶稣的国会由仆人式君王所统治。他当时是在体贴人的意思,并非体贴神的意思

耶稣在训练门徒时所强调的重点之一是重新调整他们的热心和愿意为一份事业而死的意愿,远离为了获取能力和地位的个人野心,而将其变为通过服事他人而服事神的敬虔雄心。耶稣带领他们明白真正的伟大来自谦卑和服事(彼得前书5:6;雅各书4:6)。

有趣的是,显然在耶稣彼得为“Makarios”或“有福的”,并高度称赞他承认基督和他与天父的关系后不久,就对他进行了严厉的责备,因为他试图用撒但的方式试探耶稣不执行他的使命。如果别无其他,这一点清楚地表明,信徒可能这一刻与神同行,下一刻就行在黑暗中。信徒必须时刻保持警醒,行在光明中,正如祂在光中一样(约翰一书1:5-7)。

当我们思考彼得耶稣是基督和永生儿子的承认,以及上一段经文中,耶稣彼得那将要胜过“阴间之门/权柄”的磐石般信心的高度称赞,并将其与这段经文中彼得体贴撒但意思进行比较时,我们看到了一个问题:我们是要遵循真理,攻坚阴间之门/这世上的事,还是要遵循这个世界的事,作神要我们传递之神国度的拦阻,正如神教导我们去传递的?这是每位信徒日常所面对的问题。

Select Language
本网站使用 cookie 来增强您的浏览体验并提供个性化内容。继续使用本网站,即表示您同意我们使用隐私政策中所述的 cook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