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 a bookmarkAdd and edit notesShare this commentary

何西阿书 8:11-14 含义

耶和华对以色列宣判了审判,因为以色列向他献祭,却无视他的盟约律法。以色列将因背弃盟约而受到惩罚,正如盟约条款所言。

在第 8 章的最后控诉中,耶和华宣告了以色列对她的虚伪崇拜和虚假忠诚的审判。他宣称,以法莲为罪多筑坛,这些坛就成了他的罪坛(第 11 节) 。以法莲是北方王国最大的支派,因此经常被用作北方王国的同义词,这里就是这个意思。以法莲是约瑟的次子,与约瑟的长子玛拿西一起成为一个支派(创世记 48:5)。

以法莲这个词的意思是“加倍结实”(创世记 41:52),用来讽刺以色列北部王国,因为该国已经完全没有果实。在第 8 节中,何西阿将以色列的缺乏果实描绘成一个不再有用的容器。

“以法莲增设祭坛,以致这些祭坛成为他的罪祭”这句话中,被翻译为的单词是“ḥaṭṭā'”。“Hatta”也可以翻译为“赎罪祭”(出埃及记 29:36;利未记 4:8, 20)。因此,以色列/以法莲似乎增设了祭坛,为他们的罪向耶和华献祭。但那些为赎罪祭而设计的祭坛已经变成了他的罪祭坛。这可能意味着最初为敬拜以色列的盟约之神耶和华而建造的祭坛现在被用来敬拜异教偶像。这里的指的是以法莲,代表以色列的北部王国。以法莲建造的祭坛已经成为了犯罪的祭坛。

人民本应前来献祭赎罪,但他们前来献祭的行为本身就成了罪孽。这是因为他们只是在做献祭的动作,却既不听从,甚至不试图遵守上帝的契约律法。这些律法是上帝赐予的,人民承诺遵守(出埃及记 19:8)。这些律法是为了以色列人的利益而制定的(申命记 10:13)。但以色列人显然不相信这是为他们好,因为他们根本不理会上帝的话。

耶和华说,我虽为以色列人写了万条律法,他们却以为是奇事(第 12 节)。以色列人根本不注意上帝的律法。他的律法就像一件奇事,他们根本不熟悉,甚至认不出来。他们献祭是因为他们希望上帝为他们做些什么,但献祭是为了提醒他们遵守他的盟约律法。因此,既然他们无视盟约律法,上帝就向他们明确表示,献祭对他们没有好处。上帝不想被抚慰。上帝希望以色列人跟随他,这样他们就能从我的律法中获得巨大的好处。

律法(希伯来语为“Torah”)是指耶和华在西奈山通过他的仆人摩西传授给以色列人的教义体系(申命记 1:5)。 “万条戒律”一词是对一个词的翻译,意思是“无数”。戒律一词是隐含的。律法/ Torah 包含许多指示。问题不在于缺乏指示。问题是人们没有注意其中任何一条。这些指示被忽视得如此之多,听起来很奇怪。这意味着以色列已经沉浸在周边国家相互剥削的异教文化中(何西阿书 8:8),因此创造和生活在一个相互关爱的文化中的想法听起来很奇怪。 (为别人寻求最好的而不是为自己寻求最好的,我为什么要这样做?)。

宗主上帝将他宝贵的律法(“教导”或“妥拉”)赐予他的盟约子民,以便他们能够学会如何过一种对自己有益的生活(申命记 10:13)。这将带来巨大的祝福(申命记 28:1-14)。一个拥有真理、相互尊重和邻里之爱的文化的社会当然会繁荣昌盛。这种文化会产生创造力、创新和生产力。

剥削和暴力的异教文化要求人们花费大部分精力来保护自己。正如摩西教导以色列人那样,遵循上帝的方式是一个简单的过程:相信、说话/思考,然后行动(申命记 30:14)。使徒保罗引用申命记 30:11-14 来解释如何获得“基于信仰的正义”(罗马书 10:6-8)。然后,他在罗马书 10:9-10 中强调相信和说话(承认),并采用承认、相信、相信、承认的交叉结构。

爱邻人的文化激发了合作和社区投资。但要采取这种方法需要信仰。人们必须相信上帝的道路是为了他们的实际利益,而不是追求即时的满足,而这往往以剥削他人的形式出现。但以色列没有这样的信仰,所以他们没有产生正义,也就是与上帝最初的设计和谐相处。以色列用宗教仪式代替了信仰。他们向上帝献祭(第 11 节),同时也向异教神灵献祭(何西阿书 4:12-13)。他们显然只是想按自己的方式行事,并将这些牺牲视为一种交易支付的形式。因此,对于以色列的这些祭祀礼物耶和华并不喜悦。

上帝的律法以书面形式颁布,以确保为以色列及其后代妥善保存。因此,以色列人必须学习律法、应用律法,并与子孙后代分享律法(申命记 6:4-9)。然而,这一告诫并没有被遵守。以色列人认为上帝的律法与以色列格格不入。她表现得好像自己不知道这些律法一样。

由于以色列人无视律法,他们的献祭并没有讨上帝的喜悦。他们本应指向上帝的雕像,让人们追随上帝的道路。但这种联系已被打破。因此,上帝说,至于我的祭品,他们献祭并吃肉。但耶和华并不喜悦他们(第 13 节)

大部分的献祭都是节日的一部分,旨在让家人享受欢乐。就像现代烧烤一样。人们按照上帝的意愿,参与节日的吃喝玩乐部分。但它们却失去了其根本意义,即提醒人们上帝是他们的拯救者,与他们立约,是为了祝福他们。

人们显然主要关注的是仪式中的吃祭部分。也许他们也希望上帝会按照他们的吩咐行事。但这不是上帝的目的。他的目的是让人们理解并遵循他的方式,这样他们就会得到祝福。因此,上帝并不喜悦他们的祭祀。如果他们是为了安抚他,那就没用了。

心不真诚的祭祀是没有益处的。诗篇作者大卫非常强调地陈述了这个真理,“神所要的祭,就是忧伤的灵。神啊,忧伤痛悔的心,你必不轻看。”(诗篇 51:17)当扫罗不听从撒母耳的命令,不等待他来献祭时,先知撒母耳对扫罗说了这句话,他说:

“耶和华喜悦燔祭和平安祭吗?
就像听从耶和华的声音一样?
听命胜于献祭,
比公羊的脂油更值得留意。”
(撒母耳记上 15:22)

当耶稣来到这个世界时,他指出,他之所以来到这个世界,是因为上帝不喜欢牺牲,而是喜欢为他献出身体,以便“遵行你的旨意,哦,上帝”(希伯来书 10:5-7)。这为我们描绘了牺牲的正确场所;牺牲是放下自我、全心全意侍奉上帝的一个组成部分,选择去爱和侍奉他人(罗马书 12:1-2)。

因为以色列人拒绝了上帝的律法,视其为怪事,上帝拒绝了他们虚伪的崇拜。祂会记住他们的罪孽,并惩罚他们的罪孽(第 13 节)。上帝将履行祂与以色列人所立的约,并执行约中的惩罚条款(申命记 28:15-68)。这些条款相当严厉,并详细阐述。但以色列人似乎对此毫不在意,因为上帝的律法对他们来说已经成了怪事

正如何西阿书 7:2 中所说,“记念他们的罪孽”这个短语中的动词“记念”与上帝与以色列的盟约关系有关(申命记 8:18)。这样的盟约承诺服从者会得到祝福,不服从者会受到诅咒(利未记 26;申命记 28)。这意味着,宗主上帝会让以色列为他们的罪孽负责。

作为对以色列的惩罚的一部分,他们将返回埃及(第 13 节)。埃及这个名字象征性地暗示以色列未来被囚禁的状况将与她在埃及所经历的状况相似,在埃及她只知道劳作和压迫(出埃及记 1)。根据列王纪下 17:6,在何西阿时代,以色列被流放的真正目的地很快就会是亚述。

最后,耶和华说出了以色列再次被掳的原因:因为以色列忘记了他的创造者,建造宫殿(第 14 节)。

我们从其他经文中得知,这些宫殿是由富人通过剥削穷人而建造的(阿摩司书 3:9,4:1)。在何西阿时代,以色列人专注于建造宫殿,却忽视了他的创造者,正是他把以色列人从埃及的奴役中拯救出来,并在地上万民中选择他们作为自己的“子民”(出埃及记 19:5)。

以色列人没有遵守祂的戒律,即要求强者保护弱者,公正无私地施行正义。相反,强者剥削弱者(与他们所接受的异教文化一致)。

上帝的审判也会降临到南部的犹大王国,因为犹大像以色列一样,建造了许多坚固的城市(第 14 节),依靠的是自己的军事力量和权力,而不是依靠上帝。

由于犹大的不服从,耶和华说,我将降火焚烧犹大的城市,烧毁其宫殿(第 14 节)。“”一词象征着上帝对犹大的审判(阿摩司书 2:5)。犹大的流亡发生在公元前 586 年,当时耶路撒冷被摧毁并落入巴比伦人手中。

上帝也会审判以色列,“何细亚第九年,亚述王攻取了撒玛利亚,将以色列人掳到亚述去。”(列王纪下 17:6)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 722 年。

根据列王纪的材料,以色列/撒马利亚被亚述攻陷七年后,“亚述王西拿基立上来攻取犹大一切坚固城,将城攻占”(列王纪下 18:13)。虽然西拿基立攻占了犹大一切坚固城,但耶路撒冷奇迹般地幸免于难。当时上帝为犹大而战,拯救了犹大,在夜间杀死了 185,000 名亚述士兵(列王纪下 19:35-36)。结果,西拿基立回到亚述,在那里被自己的儿子暗杀(列王纪下 19:37)。

虽然犹大南部王国没有像以色列(北部王国)那样被亚述帝国摧毁,但当时由于其不服从上帝的律法,上帝的审判降临到了犹大身上。公元前 586 年,犹大被巴比伦人摧毁和流放,因为它没有从以色列的错误和失败中吸取教训,继续不忠(历代志上 9:1)。

这段经文表明以色列背弃上帝导致其贬值并最终走向毁灭。它提醒我们,尽管上帝是仁慈、忍耐和仁慈的,但他是一位公正的审判者,会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审判。

同样的原则也适用于今天的信徒。正如上帝永远不会拒绝以色列作为他的子民一样,上帝也永远不会拒绝那些因信仰而成为他的孩子的人(约翰福音 3:14-16)。然而,正如以色列拥有一份继承权,他们可以从中获得祝福,但也可以挥霍,新约信徒也是如此。以色列有一个持续的选择,是遵循通往生命的道路,还是遵循通往死亡的异教道路(申命记 30:15-20)。

同样,新约信徒也有一个持续的选择,是跟随圣灵还是跟随肉体。跟随圣灵会带来生命的经历,而跟随肉体则会导致死亡的经历:

“因为顺着情欲撒种的,必从情欲收败坏;顺着圣灵撒种的,必从圣灵收永生。”
(加拉太书 6:8)

因此,保罗劝勉新约信徒要坚定不移地遵守上帝的法令,走在他的道路上,爱人如己。这样做不仅会在今生带来生命和利益,还会在来世带来巨大的回报:

“我们行善,不可丧志;若不灰心,到了时候就要收成。所以,有了机会,就当向众人行善,向信徒一家的人更当这样。”
(加拉太书 6:9-10)

由谷歌翻译自动从英语翻译过来。

Select Language
AaSelect font sizeDark ModeSet to dark mode
本网站使用 cookie 来增强您的浏览体验并提供个性化内容。继续使用本网站,即表示您同意我们使用隐私政策中所述的 cook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