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 a bookmarkAdd and edit notesShare this commentary

使徒行传 15:36-41 含义

保罗决定访问他和巴拿巴在塞浦路斯和加拉太建立的教会。巴拿巴同意了,但想再次带约翰马可一起去。保罗完全反对这个想法。约翰马可在第一次传教之旅中途抛弃了他们。由于这种激烈的分歧,巴拿巴和约翰马可去了塞浦路斯,保罗则出发前往加拉太。保罗沿陆路旅行,沿途访问了叙利亚和西里西亚的教会。西拉与他同行。这是保罗的第二次传教之旅。

使徒行传 15:36-41 为保罗的第二次传教之旅设定了背景。保罗和巴拿巴最近从耶路撒冷返回安提阿,带回了一封由使徒和长老们写的信。这封信一劳永逸地解释了外邦信徒不需要受割礼或遵守摩西律法才能在上帝面前称义。在上帝面前称义是上帝的免费礼物,由耶稣在十字架上的死而获得(约翰福音 3:14-15)。

然而,外邦信徒被告知,他们最好确保不食用祭过偶像的食物或血,并保持性纯洁。这些对于凭信心行走在上帝面前并拒绝世俗之道至关重要。安提阿的外邦人欣然接受了这封信。保罗和巴拿巴继续在安提阿教会担任传道士。

但现在,保罗的思绪转向塞浦路斯和加拉太,他和巴拿巴在第一次传教之旅中在那里建立了教堂:

过了些日子,保罗对巴拿巴说:“我们可以回到从前宣传主道的各城,看望弟兄们景况如何。” (第 36 节)

过了一些天可能字面上的意思只是几天,但它可能是泛指“过了一段时间……”或“后来……”显然,保罗的主意是去检查一下他们在第一次传教之旅中建立的教堂。他对巴拿巴说,建议回去探望每个城市的弟兄们,每个由耶稣的信徒组成的新教堂,他们在那里宣扬了主的话语看看他们的情况。这将包括岛国塞浦路斯的萨拉米斯和帕福斯等城市,以及罗马行省加拉太(现代土耳其的一部分)的彼西底安提阿、以哥念、路司得和特庇等城市。

他们传教的几乎每个城市都有敌人,所以保罗心里可能一直有个问题:教会团体是否兴旺发达,还是因迫害而瓦解。他想找出答案。在使徒行传的早些时候,彼得也对撒马利亚和加利利以及耶路撒冷以西和沿海城市的各种新教堂进行了类似的检查访问(使徒行传 9:31-35, 38)。

巴拿巴同意保罗的旅行计划,但两人作为事工伙伴却在这里分开了。原因是巴拿巴想带上约翰(又名马可)一起去(第 37 节)。

在使徒行传第 13 章中,约翰马陪伴保罗和巴拿巴踏上了传教之旅的第一站。他和他们一起穿过塞浦路斯岛,但是当他们在潘菲利亚省(现代土耳其的一部分)南部的佩加港口时,约翰跳上了一艘前往以色列的船:

“保罗和他的同伴从帕弗开船,来到旁非利亚的别加。约翰却离开他们,回耶路撒冷去。”
(使徒行传 13:13)

约翰马可(John Mark)是巴拿巴的表弟,而巴拿巴似乎想再给他一次机会。或者,他可能并不认为约翰马可这样做一定是错的。 中途退出传教之旅。巴拿巴的名字“巴拿巴”是使徒们给他起的绰号,意思是“鼓励之子”(使徒行传 4:36-37)。这意味着他是一个宽宏大量、友好、慷慨的人,并希望他的表弟也加入这次旅程。

保罗显然更具批判性和务实精神。他认为约翰·马可的可靠性很低:

但是保罗坚持不让他们带他一起去,因为他在潘菲利亚抛弃了他们,没有和他们一起去做工(第 38 节)。

一直坚持不让约翰·马可来。他不会放弃这个立场。从保罗的角度来看,约翰·马可抛弃了他们。约翰·马可做了一些对传教之旅有害的事情。他就像一个擅离职守的士兵。约翰·马可没有和他们一起去工作。我们可以说,保罗认为约翰·马可是个半途而废的人,他不想有一个半途而废的人作为队友。

约翰马可曾和他们一起游遍塞浦路斯,这不是一个小岛(它是地中海第三大岛)。但他没有和他们一起经过潘菲利亚和加拉太,这可能是旅程中较长的一段,当然也是旅程中更艰难的一段。约翰马可没有参与这项工作,因为他不在那里。保罗可能以为他会再次抛弃他们。如果他有一个事工伙伴,那必须是他可以信赖的人。

这成了保罗和巴拿巴之间的一个大问题:

他们之间发生了剧烈的争吵,以致彼此分手(第 39 节)。

我们可以想象巴拿巴会说这样的话:“听着,保罗,当没有人信任你时,我在耶路撒冷为你挺身而出。我把你带到了安提阿。我给人们第二次机会,你从中受益。为什么你不给约翰马可第二次机会呢?”(使徒行传 9:26-28,11:22-26)。

但保罗却不肯让步。他坚持认为约翰·马克不可靠。两人之间的激烈争执最终结束了他们的合作关系。

巴拿巴马可买了船票,航行到塞浦路斯(第 39 节),这是巴拿巴的故乡,也是约翰马可第一次传教之旅中帮助过他的地方。

路加不偏袒任何一方,只是简单地报道所发生的事情。巴拿巴并没有被置于负面的境地。然而,在使徒行传的其余部分中,他没有再写到巴拿巴。这可能是因为路加写使徒行传的目的是为了证实保罗作为使徒的权威,以及他的福音信息与耶稣和其他使徒的教义相一致。路加是保罗的传道同伴,很可能亲眼目睹了保罗所面临的强烈反对。

保罗的教导遭到犹太“权威”的诽谤(罗马书 3:8)。保罗的权威受到质疑(哥林多前书 9:3,哥林多后书 10:8)。犹太“权威”反对保罗的信息,从而威胁到恩典福音。他们试图推翻福音的简单性,并用宗教仪式系统取而代之(加拉太书 3:3,5:3)。路加对使徒行传中事件的记述证实了保罗是真正的使徒权威,并表明他的恩典福音是真正的福音。

传统上说,巴拿巴于公元 61 年在塞浦路斯萨拉米斯被杀,即与保罗分道扬镳 11 或 12 年后。虽然巴拿巴在路加的记述中不再扮演任何角色,但保罗在《哥林多前书》9:6 中再次正面地提到了他。

他们可能和好了,因为两人都致力于传福音。但他们再也没有一起旅行和传教。因此,这次分手似乎是为了好,因为现在有两个传教团队,而不是一个(罗马书 8:28)。

巴拿巴似乎一直都在传扬耶稣的福音,直到他去世。最终,约翰马可成为保罗所依赖的“有用”的“同工”(腓利门书 1:24,歌罗西书 4:10,提摩太后书 4:11)。这可能是通过与巴拿巴的和解实现的。巴拿巴在塞浦路斯给约翰马可的第二次机会可能是他成长和坚持的决定性时刻。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保罗和巴拿巴共同努力的天赋,尽管他们并不总是在策略上意见一致。

根据早期教会传统,约翰马可就是马可福音的抄写员,他所写的福音记录了使徒彼得的证言和回忆。尽管约翰马可第一次传教之旅时表现得反复无常,但他后来成长为保罗和福音传播的忠实助手。

由于巴拿巴和约翰马可去了塞浦路斯,保罗觉得没有必要去那里。他把目光投向了加拉太(使徒行传 16:1),但这次他的路线不同。保罗没有乘船前往旁非利亚南岸的佩尔加港,而是徒步沿着通往叙利亚基里西亚的罗马道路前行。他没有独自一人前往,而是选择了西拉并离开了

西拉是耶路撒冷的先知之一,长老和使徒们派他去安提阿宣读信函,维护外邦信徒和犹太信徒之间的信任与和谐。过了一段时间,安提阿教会允许西拉返回耶路撒冷,但他感到自己应该留在安提阿(使徒行传 15:34)。这似乎是圣灵希望他留在安提阿的原因,这样他就可以陪伴保罗进行第二次传教之旅,因为他知道保罗会失去他的传教伙伴巴拿巴。文本没有明确说明这一点,但从片段中可以推测这一点。

保罗和西拉在安提阿教会的祝福和祈祷下踏上了旅程:弟兄们将他们交托给主的恩(第 40 节)。这与巴拿巴带着马可乘船前往塞浦路斯的毫不客气的描述形成了鲜明对比。同样,这可能只是因为路加的重点是讲述保罗的故事。

但在经文中,保罗的离开却被大肆渲染。也许教会同意保罗的说法,或者路加想强调保罗在与巴拿巴意见不合的情况下,在教会的全力支持下踏上第二次传教之旅。

后者似乎更有可能,因为巴拿巴并没有被贬低,而且路加的主要目标是证实保罗的权威。也许路加在这里强调的是:a) 巴拿巴先离开,b) 保罗得到了安提阿教会的全力支持。这可能是为了平息任何可能的批评,即保罗破坏了与巴拿巴的团契,因此他的权威不合法。

保罗和西拉走遍叙利亚和基利家,坚固教会(第 41 节)。安提阿是罗马叙利亚行省的首府,因此保罗和西拉坚固叙利亚教会这一事实表明,安提阿以外的地方也建立了其他教会。

基利西亚省是塔尔苏斯市的所在地,保罗在那里长大,并远离耶路撒冷安全地度过了一段时间,因为有人密谋杀害他(使徒行传 9:3-11:25)。在本章(使徒行传 15 章)之前,没有提到基利西亚基利西亚教堂,因此可以得出结论,保罗在家乡塔尔苏斯逗留期间在那里传福音,并建立了教堂。

保罗和西拉可能带了耶路撒冷会议信件的副本,准备读给这些教会听,因为这封信是写给“安提阿、叙利亚、基利家外邦的众弟兄”(第 23 节)。保罗加强这些地区教会的活动之一就是解决外邦人困扰的“必须受割礼才能得救”的错误教导。他们可以跟随圣灵,安息在神的应许和平安中,而不必担心受割礼或承诺遵守犹太仪式才能得救。正如使徒彼得在耶路撒冷会议上所说的:

“知道人心的神曾指证外邦人,赐圣灵给他们,如同给我们一样。并且藉着信洁净了他们的心,并不分他们我们……我们得救是因主耶稣的恩,和他们一样,也信。”
(使徒行传15:8,9,11)

保罗在写给加拉太信徒的信中也陈述了同样的事实,

“所以,你们因信基督耶稣都是神的儿子……并不分犹太人、希腊人,自主的、为奴的,或男或女,因为你们在基督耶稣里都成为一了。”
(加拉太书3:26,28)

保罗和西拉现在正全力进行保罗的第二次传教之旅。在加拉太,保罗接下来将添加提摩太作为新团队成员。

由谷歌翻译自动从英语翻译过来。

Select Language
本网站使用 cookie 来增强您的浏览体验并提供个性化内容。继续使用本网站,即表示您同意我们使用隐私政策中所述的 cook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