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 a bookmarkAdd and edit notesShare this commentary

创世记 24:32-41 含义

晚餐时,亚伯拉罕的仆人解释了他来哈兰的原因。他告诉利百加和她的家人亚伯拉罕的财富,他得到了上帝的祝福。他透露,他前往哈兰是为了给亚伯拉罕的儿子找一个妻子。

于是,亚伯拉罕的仆人就进了利百加的家

她的兄弟拉班负责照料牲畜。他把牲畜带到家的谷仓,卸下骆驼,给骆驼喂稻草和饲料。他热情好客地招待了亚伯拉罕的仆人,给他拿来水洗脚也给与他同行的人洗脚。这些与他同行的人是亚伯拉罕的其他仆人,之前没有提到过,但暗示过,他们陪同他一起旅行。没有一个人能独自带领十头骆驼从迦南走到哈兰。拉班可能对此印象深刻。十头骆驼的商队非常强大。这表明他们非常富有。

用水洗脚在《圣经》的其他地方也有记载。凉鞋是最常见的鞋子,长途旅行会导致脚变脏。洗客人的脚是尊重和敬重的表现。亚伯拉罕在《创世纪》18:4 中叫水来洗客人的脚。耶稣注意到法利赛人西门的粗鲁,他曾邀请耶稣到他家吃饭,但耶稣刚到时,他没有给耶稣水洗脚 (路加福音 7:44)。最值得注意的是,耶稣在最后的晚餐中洗了门徒的脚,并告诉他们也要为他人服务。

晚餐为饥饿的旅人准备,但当食物摆在亚伯拉罕的仆人面前时,他说:“我要先把事情说清楚,再吃。”他来哈兰的唯一目的让他心烦意乱。他向上帝请求一个具体的迹象来确认谁是为以撒而生的女人,上帝非常清楚地回答了他:利百加。她给仆人喝了水,还给他的骆驼喂了水;她是亚伯拉罕的血亲。所以仆人不想拖延解释他来这里的目的,甚至不是为了吃饭,尽管他肯定很饿。

说,请说。

于是仆人说,我是亚伯拉罕的仆人。直到现在,利百加的家人还不知道这个陌生人是谁,也不知道他代表谁。早些时候,在《创世记》第 22 章中,亚伯拉罕收到了关于他兄弟有很多孩子的消息。不知道亚伯拉罕是否曾发回消息说他终于有了自己的儿子——以撒。这两个家庭住得很远,几十年没见过面了。拉班和利百加一定听说过亚伯拉罕,他们的叔祖父听从了上帝的命令定居在迦南,多年前他带着他们的表弟罗得和其他家庭成员一起去了迦南。

仆人向拉班和利百加讲述了亚伯拉罕离开哈兰后的生活。他告诉他们,耶和华大大地赐福给我主人,使他富足,又赐给他羊群、牛群、金银、仆婢、骆驼和驴。亚伯拉罕富有而强大——他很富有,有羊群和牛群。他以成功的牧人或牧场主为生。他拥有金银、仆婢、骆驼和驴。但这笔巨大的财富归功于耶和华,而不是亚伯拉罕。耶和华大大地赐福给亚伯拉罕。

但是,仆人解释说,耶和华对亚伯拉罕最大的祝福是应许之子以撒:我主人的妻子撒拉在年老的时候为我主人生了一个儿子。这个仆人没有忘记以撒出生的神奇之处,他的母亲撒拉在年老的时候亚伯拉罕生了一个儿子。亚伯拉罕和撒拉一开始都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但最终他们相信上帝会实现他的诺言。于是以撒出生了。他现在已经是一个成年人了,亚伯拉罕把他拥有的一切都给了他。亚伯拉罕的所有财富都属于以撒。这对于仆人正在准备的事情——求婚——很重要。他的主人很富有,现在主人的儿子以撒是主人财产的唯一继承人。仆人很聪明,送出了大量的黄金礼物,这表明财富是丰厚的。

然后仆人说明了他长途跋涉前往哈兰的原因:我主人叫我起誓:‘你不要为我儿子娶迦南人的女子为妻,我现在住在迦南这地。你必须往我父家、我亲族那里去,为我儿子娶一个妻子。’

仆人解释了他自己对这次旅行是否成功的保留意见,我对主人说,‘假设这个女人不跟我来。’他对我说,‘我所侍奉的主会派他的天使与你同行,使你的旅程顺利,你会从我的亲戚和我父亲的家里为我的儿子娶一个妻子;这样,当你回到我亲戚那里时,我让你起的誓就与你无关了;如果他们不把她给你,我让你起的誓就与你无关了。’

再次,亚伯拉罕忠实侍奉耶和华,耶和华引导仆人来到哈兰,使他一路顺利,这功劳应归于耶和华。仆人说亚伯拉罕完全有信心,他亲戚和父家为儿子娶一个妻子。但是,仆人特别指出,如果没有女人跟随他回到迦南,他也可以免责。正如亚伯拉罕向他承诺的那样,你到了我亲戚那里,我使你起的誓就与你无关了;如果他们不把那女子给你,我使你起的誓也与你无关。仆人明确表示,拉班没有任何义务。这是一个机会,也是一个邀请。

至此,仆人已经履行了对亚伯拉罕的誓言。他已经到达了亚伯拉罕亲戚的家。无论是否有女人和他一起回来(如果他们不把她给你),他都不再受誓言的约束。

但仆人似乎对这次旅行的成功有着个人而真诚的兴趣。他之前在井边祈祷为以撒找到合适的女人,她立刻就出现了。他在下面的段落中解释了这一点,再次将所有的成功归功于上帝耶和华。

由谷歌翻译自动从英语翻译过来。

Select Language
AaSelect font sizeDark ModeSet to dark mode
本网站使用 cookie 来增强您的浏览体验并提供个性化内容。继续使用本网站,即表示您同意我们使用隐私政策中所述的 cook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