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 a bookmarkAdd and edit notesShare this commentary

哈巴谷书 2:2-5 含义

耶和华回答了哈巴谷的第二个疑问/抱怨,向他保证神圣的正义最终会胜利。

哈巴谷热切地等待着听到耶和华的声音。他像哨兵一样站在城墙上,耐心地观察和等待上帝如何回答(哈巴谷书 2:1)。哈巴谷这样做,展现了智慧,认识到我们只有通过以下方式才能获得真正的视角:1)认识到我们当前的观点 2)知道只有上帝才能为我们提供真正的视角 3)努力寻求从上帝那里获得真正的视角。

耶和华回答了先知,并向他透露了一个启示,一个永恒的答案。上帝告诉哈巴谷,他是掌控国家命运的人。他会利用傲慢的迦勒底人作为他管教犹大的工具。但他也会因迦勒底人的傲慢和贪婪而审判他们。

在向哈巴谷透露启示之前,耶和华告诉他要做一些准备(第 2-3 节)。他指示先知记录下异象异象(希伯来语为“chazon”)一词指的是上帝旨意的视觉表现,可能需要或不需要解释(约珥书 2:28)。在预言文学中,“chazon”指的是神圣话语的启示(以赛亚书 1:1)。它与第一章中翻译为“看见”的动词有关(哈巴谷书 1:1)。

耶和华将启示赐给哈巴谷,并告诉他将其刻在石板上。希伯来语中石板一词(“lûaḥ”)表示任何一种扁平的物体,无论其用途如何。这个词与《出埃及记》中用来描述十诫石板的词相同(出埃及记 24:12;31:18)。石板是迦勒底/巴比伦尼亚一种常见的书写媒介。它们由粘土制成,烧成后变得像石头一样。因此,人们可能会认为哈巴谷写下异象石板也是用同样的方式制作的。

哈巴谷写启示的目的是为了保存它,并让公众知道它,以便阅读它的人可以奔跑。有人带着信息奔跑的想法表明了它的紧迫性或重要性。阅读异象的人指的是一个先驱或信使,他们的任务是从一个地方跑到另一个地方大声宣读他的宣告。这样的信使要宣读耶和华的命令,就像“尼利亚的儿子”巴录为先知耶利米所做的那样(耶利米书 36:4)。他会阅读神圣的信息,并带着紧迫感和兴奋宣告它。

这反映了贯穿圣经的主题“听、信、行”。我们在申命记的最终劝诫中看到了这一点:

“但这道却离你甚近,就在你口里,在你心里,叫你能够遵守。”
(申命记 30:14)

使徒保罗引用这节经文来说明罗马书10:8中的“基于信仰的正义”。这正应验了罗马书的主题,即“义人必因信得生”(罗马书1:17)。

“听、信、行”这一原则的另一个版本也可以在《启示录》中找到:

“念这书上预言的和听见又遵守其中所记载的,都是有福的,因为日期近了。”
(启示录 1:3)

上帝对亚当关于善恶树的指示也遵循这个公式,要求亚当听从他的指示,相信它是真实的(符合他的最大利益),然后按照它采取行动(创世记 2:16-17)。

耶和华指示哈巴谷将异象刻在石板上,因为异象有定时。传道书的作者告诉我们“凡事都有定时”(传道书 3:1)。上帝为太阳底下的每件事都定了时间。每件小事对他都很重要(马可福音 21:8)。他知道并掌控一切。

上帝给哈巴谷的启示有些遥远。它加速向目标前进。加速的意思可能并不意味着时间会流逝得更快,而是说上帝所决定的事情必然会发生。上帝所注定的事情不会失败,因为上帝是上帝,他说的话一定会实现。正如他在以赛亚书中所说:“我的话不能徒然返回,却要成就我所喜悦的,在我发它去成就的事上必然亨通”(以赛亚书 55:11)。因此,他通过向哈巴谷赐予异象来安慰他,并说: “虽然它迟延,也要等候。”在这里,上帝的旨意迟延。虽然它是不可避免的(加速),但它将按照上帝的时间表而不是人的时间表来。

主知道他的计划。他决定如何“按照他自己所预定的美意”来实现他的计划(以弗所书 1:9)。因为他对每件事都有指定的时间,所以犹大的义人应该在等待其实现的同时阅读、研究和宣扬神圣的信息。虽然它会延迟,但它一定会到来;它不会延迟。我们的上帝从不迟到。他总是准时。他的愿景不会比他计划的时间更长。但它也会按照上帝的时间表到来。因此,义人应该耐心地等待主。

耶和华让哈巴谷准备好接受异象,就将异象启示给他(第 4 节)。他以“看哪”这个小词开头,介绍异象。小词“看哪”通常用来描述即将发生的事件。它的作用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后面的陈述上。换句话说,演讲者使用“看哪”这个词来关注可能令听众感到惊讶的事件。

后面跟着两个对比鲜明的句子。第一个句子中,耶和华说,至于骄傲的人,他的心在他里面不正直。翻译为骄傲的这个词意味着厚颜无耻或无耻。它描述了一个任性的人,不向任何人屈服。这是骄傲自大的迦勒底人的态度(哈巴谷书 1:7、11、13)。上帝在第二行中强调了这个真理,他说,他的心(巴比伦人)在他里面不正直

灵魂一词在诗意中用来指代整个生命,就像在旧约中经常使用的那样(诗篇 103:1)。正义一词在道德意义上使用。它指的是行为正直的人,与上帝的设计相一致。迦勒底人并不正直,因为他们偏离了道德规范,寻求他们自己定义的正义:“他们的正义和权威源于他们自己”(哈巴谷书 1:7)。

迦勒底人对“正义”的定义是,万物都应处于他们的统治之下,可供他们利用,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镇压任何反对他们的人,并夺走他们想要的东西。看来,他们对“善”的定义是满足他们自己永不满足的欲望。迦勒底人/巴比伦人随后展现了世俗的肉欲和剥削文化的形象。巴比伦在整个经文中都被用来描绘世界暴力和剥削的体系(启示录 14:8;16:19;17:5;18:1)。

第二句话与第一句话形成对比,阐明了骄傲(导致邪恶)的反义词,即信仰(导致正义)。主以连词“但”开始对比陈述,以建立骄傲与义人之间的对比。他宣称,义人必因信得生。翻译为义的形容词在希伯来语中是“ṣaddîq”。它涉及正确的行为或良好的品格。它强调通过行动符合主命令的标准,从而带来和平(“shalom”)和真正的繁荣。正义包括使万事和谐运作的行为,符合上帝的设计。上帝正义的核心原则是邻居要彼此相爱、彼此服务。新约用一个运转良好的身体作为正义的象征,所有成员都发挥各自的作用,使身体充分发挥作用(哥林多前书 12:12)。

短语“义人必因信得生”中的动词“活表明,成为义人的核心必需品是将信仰作为一个人生活的根基。翻译为信仰的希伯来语单词是“emuwnah”。它第一次出现在圣经中,是在以色列人离开埃及后与亚米利克人作战的时候。摩西在山顶上观看战斗。当摩西举起双手时,以色列人获胜,当他的手臂疲倦时,以色列的敌人获胜。于是亚伦和户珥各自举起摩西的一只手臂,以色列人获胜。在这节经文中,希伯来语单词“emuwnah”(信仰)被翻译为“坚定”:

“但摩西的手很沉重。于是他们搬了一块石头放在他下面,他就坐在上面;亚伦与户珥扶着他的手,一个在这边,一个在那边。这样,他的手就稳住了(“emuwnah”),直到日落。”
(出埃及记 17:12)

这里所描绘的信心是摩西与其他“队友”合作,完成他被指派的工作。摩西完成了他的工作。当他累了的时候,他没有放弃,而是得到了别人的帮助,坚持了下来。他“坚定”地服从。他没有动摇,继续做他的工作,发挥他的作用,为他的家庭、他的社区和他的国家服务。他的目标不是自己的舒适,而是完成为他人服务所需的任务。

同样,正义意味着即使邪恶似乎占了上风,也要继续坚定地行善。这一原则贯穿整个圣经。以下是一些例子:

“我们行善,不可丧志;若我们不灰心,到了时候就要收成。”
(加拉太书 6:9)

“所以你们要在神大能的手下谦卑自己,这样,到了适当的时间,他必叫你们升高。你们要将一切的忧虑卸给神,因为他顾念你们。你们要谨守,警醒。因为你们的仇敌魔鬼,如同吼叫的狮子,遍地游行,寻找可吞吃的人。你们要用坚固的信心抵挡他,因为知道你们在世上的众弟兄也是经历这样的苦难。”
(彼得前书 5:6-9)

“仰望为我们信心创始成终的耶稣。他因那摆在前面的喜乐,就轻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难,便坐在神宝座的右边。那忍受罪人这样顶撞的,你们要思想,免得疲倦灰心。”
(希伯来书 12:2-3)

“我们若能忍耐,也必和他一同作王。”
(提摩太后书 2:12上)

产生公义的忠诚是坚定不移的行动,遵从上帝的命令行事。它的反面是任性,随从自己的欲望和愿望,不听上帝的指引。要成为公义的人,就必须放下自我,钉死肉体的欲望(路加福音 9:23;罗马书 8:13;雅各书 1:14,21)。

在新约时代,成为义人的第一步是灵性的重生(约翰福音 3:3,7)。我们因信基督而重生(约翰福音 3:14-15)。当我们重生时,我们白白地接受了上帝赐予我们的义(罗马书 3:21-22)。因恩典而接受基督的义使我们在上帝眼中完全被接受。

然后,要想在生活中体验正义,就需要坚定地服从上帝,发挥我们作为基督身体成员的作用。我们忠实地服从基督的命令,过着对他人充满爱、对他人行善的生活。这样,我们的生活就与上帝对地球的设计相一致。

哈巴谷书 2:4 中的陈述 — —义人必因信得生— — 被三本新约书卷(罗马书、加拉太书和希伯来书)引用。

在罗马书中,保罗在写给罗马教会的书信主题句中引用了哈巴谷书 2:4:

“我不以福音为耻;这福音本是 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犹太人,后是希腊人。因为神的义正在这福音上显明出来,这义是本于信,以致于信。如经上所记:‘义人必因信得生。’”
(罗马书 1:16-17)

保罗写信给罗马教会,该教会由信徒组成,他们的信仰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罗马书 1:8)。他反对犹太权威的竞争性教义,后者认为正义需要遵守宗教规则,例如割礼。保罗坚持认为,称义救赎(在上帝眼中被宣告为正义)完全来自恩典,通过信仰获得(罗马书 4:3;5:15-16;8:31-32)。在上帝眼中称义只有通过相信耶稣在十字架上的死亡才能实现(歌罗西书 2:14)。

在罗马书中,保罗的反对者坚持认为,他教导的恩典意味着我们应该犯罪,这样恩典就会更加显多(罗马书 3:8)。保罗确实坚持认为,当我们犯罪时,恩典确实显多(罗马书 5:20)。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犯罪,因为罪会带来死亡的后果(罗马书 23)。保罗认为,既然罪会带来死亡的后果,就应该避免(罗马书 6:1-2)。事实上,通过行在圣灵中,我们获得了巨大而惊人的优势,包括今生的奖励。事实上,通过顺从圣灵行事,我们获得了正义的经验:

“你们岂不晓得你们献上自己作奴仆,顺从谁,就作谁的奴仆吗?或作罪的奴仆,以至于死;或作顺命的奴仆,以致成义。”
(罗马书 6:16)

保罗以创世记 15:6 作为他的主要经文,支持这一观点:在上帝眼中,通过信仰获得正义(罗马书 4:3)。他以哈巴谷书 4:2 作为基础经文,从中发展出这一概念:正义的体验来自服从。

在加拉太书中,保罗所表达的观点与他在罗马书中所表达的观点基本相同。他明确指出,在上帝眼中被称义和成为义人完全取决于对基督的信仰(加拉太书 3:2)。但活出信仰才是让我们体验正义的关键,保罗在加拉太书 3:11 中引用了哈巴谷书 4:2 作为圣经支持来阐明这一观点。从应用上讲,相信遵守宗教规则会让我们在上帝眼中成为义人是一种骄傲,这不会带来正义。

保罗强调,顺服基督就是行在圣灵里(罗马书 8:4;加拉太书 5:16)。当我们行在圣灵里时,我们就能履行律法的精神,即爱人如己,甚至爱我们的敌人(罗马书 12:20-21;加拉太书 5:13-14;6:2)。

在希伯来书中,作者强调信徒在等候基督再来时应该忠实地生活:

“所以,你们不可丢弃勇敢的心,这样的人必得大赏赐。你们必须忍耐,使你们行完了神的旨意,就可以得着所应许的。

因为还有很短的时间,
那要来的就来,并不迟延。
但我的义人必因信得生;
如果他退缩,我的灵魂就不会对他感到高兴。”
(希伯来书 10:35-38)

希伯来书 10:38 引用了哈巴谷书 4:2。不凭信心生活的结果是无法取悦上帝。取悦上帝会带来人生最大的祝福和回报。上帝从不拒绝他的子民。但要获得遵循上帝之道所带来的巨大好处和祝福,就需要服从上帝之道。

在哈巴谷书 2:4 中,义人因信而活,耶和华描述了恶人的生活。他继续对比义人和恶人,义人靠对上帝的忠诚和顺从而活,恶人偏离道德规范,过着傲慢的生活,利用他人为自己谋取利益。耶和华用第三人称单数来描述迦勒底人,他说,此外,酒能使狂傲的人出卖他,使他不住在家里

翻译为傲慢的词语在希伯来语中是“yahir”,意思是“放肆”和“骄傲”(箴言 21:24)。它描述了迦勒底人的行为,他们沉醉于傲慢和贪婪。在他们罪恶的傲慢中,迦勒底人试图征服越来越多的国家来扩大他们的帝国,就像一个喝饱酒却仍然不满足的人。他们变得焦躁不安;从不待在家里。正如罪恶总是如此,迦勒底人已经成为他们欲望的奴隶,沉迷于“更多”的严酷主人。

迦勒底人贪婪无度,耶和华将他们比作阴间死亡,说: “他像阴间一样贪得无厌,像死亡一样永不满足。”阴间这个词代表坟墓和死亡。它是地下世界,是死者的国度(申命记 32:22)。阴间就像一个贪婪的人,永不满足。它要求每个人满足。死亡永远不会达到“足够”的地步。它总是渴望更多。同样,迦勒底人永远不会有足够的暴力、征服、统治和剥削。

《箴言》一书断言:“有三样不知足的,连说‘够’的有四样:阴间、不能生育的胎、不饱水的地,并火……”(《箴言》30:15-16)。正如阴间死亡不断张口吞下更多的尸体一样,迦勒底人也试图吞噬各国。他们从不满足于军事征服的程度。正如接下来的两行所说,祂也聚集万国,聚集万民。他们永远无法征服足够多的国家或民族。他们贪婪地超越了上帝赋予他们的任务。

因此,他不会让他们逍遥法外。罪有后果(罗马书 6:23)。尽管上帝会利用巴比伦来实现他自己的目的,惩罚他的子民,但他并没有忽视巴比伦的邪恶。后果是有结果的,上帝是公正的法官。他会在适当的时间让所有的事情得到报应(启示录 20:12)。

由谷歌翻译自动从英语翻译过来。

Select Language
AaSelect font sizeDark ModeSet to dark mode
本网站使用 cookie 来增强您的浏览体验并提供个性化内容。继续使用本网站,即表示您同意我们使用隐私政策中所述的 cook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