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 a bookmarkAdd and edit notesShare this commentary

撒迦利亚书 7:8-14 含义

撒迦利亚列举了四项要求,总结了犹大被流放至巴比伦之前先知们的道德教义。他提醒流放后的犹大社区,他们的祖先拒绝了这种教义,因此上帝严厉惩罚了他们,将他们驱散到国外,任由外国摆布,这与上帝与以色列的契约/条约的规定一致。

在上一节中,撒迦利亚接待了伯特利镇的代表团,询问他们是否应该继续每年禁食,以纪念和哀悼所罗门圣殿的毁灭,该圣殿于公元前 586 年被巴比伦人摧毁。耶和华利用这个机会告诉全地的人民,他们的宗教仪式不讨祂喜悦,因为他们不是发自真心的(撒迦利亚书 7:1-7)。

在本节中,先知提供了国家历史中的一个例子。他概述了四个不同的品质,这些品质总结了早期犹太人应该遵循的标准,符合他们与上帝的契约/条约。不幸的是,他们未能满足要求,导致上帝将他们流放,这与他们的契约/条约的规定一致(申命记 28:64)。然而,在撒迦利亚阐明这些规定之前,叙述者插入了一句话来确认信息的神圣来源。他宣称,耶和华的话临到撒迦利亚第 8 节)。

的希伯来语是“耶和华”,即上帝的立约之名。这个名字讲述了上帝的性格以及他与立约之民的关系(出埃及记 3:14,34:6)。叙述者使用神圣的名字告诉听众,撒迦利亚并不是这条信息的主要作者。相反,这条信息来自上帝,犹大的统治者或主人,要求他的臣民服从,以赐予他们无限的祝福。

耶和华话语在圣经中具有重要意义,是预言性启示话语的技术概念。它指的是耶和华向人类信使揭示其旨意并命令其传达给其他人的信息(列王纪上 6:11、16:1、撒迦利亚书 1:1)。在我们的经文中,信使是撒迦利亚,这个名字的意思是“耶和华已经记得”。像上帝的所有先知一样,撒迦利亚有一个特殊的使命,就是看到或听到上帝所说的话,将其付诸实践,并向他人宣告;在这种情况下,是向在波斯允许下从巴比伦流放中归来的犹大社区宣告。

先知以预言性的套语介绍了神的启示: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第 9 节)。翻译为万军的希伯来语是“Sabaoth”,意思是“军队”。它指的是天上的天使军队。因此,这句话意味着全能的上帝带领他的军队为他的子民而战,击败他的对手。

神圣的信息从这里开始,先知阐明了流放后社区所需的四种品质中的两种。他使用了两个积极的命令来做到这一点:施行真正的正义,并向兄弟施行仁慈和同情(第 9 节)。正义一词在希伯来语中是“mišpaṭ”。它可以指上帝的律法或规定,包括个别诫命和整个律法的摘要(出埃及记 24:3、申命记 5:1、7:12)。在我们的经文中,“mišpaṭ”指的是在法庭上执行法律决定。但为什么要求他的子民施行真正的正义呢?

在古代以色列和犹大,法官经常偏袒地执行正义,甚至接受一方的贿赂,以定无辜者有罪,释放有罪者。但这不是上帝对他们的设计,因为他已经建立了以色列作为一个自治国家,以法治、私有财产和被统治者的同意为基础。这就是为什么他命令他的盟约人民不要“收受贿赂”,因为这样做“使智慧人的眼瞎了,使义人的话颠倒”(申命记 16:18-20)。

在撒迦利亚书中,耶和华用形容词“真实”来强调命令,从而告诉他的子民不要基于个人利益做出司法判决(以西结书 18:8)。当正义被出售时,它就变成了不公正,这违背了上帝的标准,因为上帝是“信实无不公正的上帝”(申命记 32:4)。

此外,立约之民要彼此以恩慈和怜悯对待弟兄恩慈的希伯来语是“ḥesed” 它可以表示上帝对立约之民的爱(诗篇 103:8)。有时,它指的是人对上帝的爱(何西阿书 6:4)。在我们的经文中,它涉及兄弟之爱(何西阿书 4:1)。

希伯来语中表示同情的词语是“rakham”。它指的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深爱。先知以赛亚用它来描述母亲对她哺乳婴儿的爱(以赛亚书 49:15)。在撒迦利亚书中,“rakham”指的是犹大人彼此之间的爱,因为他们都是兄弟,有“耶和华上帝”作为他们的父亲(申命记 14:1)。这条爱同胞犹太同胞的命令呼应了爱邻如己的盟约/条约要求(利未记 19:18)。耶稣肯定这是第二重要的诫命(马太福音 22:37-39)。

撒迦利亚随后用两个负面命令来平衡积极的命令。第一个命令对犹太社区中最脆弱的人表示赞赏。这个指示背后的想法是,人类倾向于虐待那些无法自立的人。一些富人喜欢虐待不幸的人来中饱私囊。这就是为什么宗主上帝提醒犹大人不要压迫寡妇或孤儿、陌生人或穷人(第 10 节),因为这样做会遵循异教的剥削文化,而不是上帝相互关爱和合作的方式。异教文化将寡妇孤儿视为低等人,侵犯了他们的尊严。

压迫并不反映上帝对人类的设计,因为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类(创世记 1:27)。但自从创世记 3 章中人类堕落以来,人类就了解并实践了不公正和虐待。可悲的是,这种情况对于那些处境艰难的人(例如寡妇)尤其常见。

在那个食物和安全主要依赖人体体力的时代,寡妇没有男性供养。如果没有犹太社区社会结构的帮助,寡妇可能会成为掠夺者,遭受贫困。当寡妇处境艰难时,心怀不轨的人可能会趁机以各种方式利用她。这种社会虐待也可能适用于孤儿

尽管孤儿没有男性保护和捍卫,但耶和华过去和现在仍然是“孤儿的父,寡妇的审判者”(诗篇 68:5,申命记 10:18)。上帝不希望任何人虐待他们。“爱你的邻居”的原则也适用于寡妇和孤儿

耶和华也爱寄居的寄居者是指外人,即居住在外国的人(申命记 24:17)。作为非以色列人,外人有时无法享受与以色列公民相同的特权,就像今天任何国家的情况一样。但以色列律法赋予他充分参与和接受以色列社区的权利,只要他同意接受割礼并遵守犹太仪式(出埃及记 12:48-49)。因此,作为盟约社区的正式成员,外人应在法律下获得平等地位。这解释了为什么耶和华“通过给他食物和衣服来表明他对外人的爱”(申命记 10:18)。

耶和华同样关心穷人,那些勉强维持生计的人。穷人常常依靠每日的工资养家糊口。在古代以色列,这种不稳定的状况可能是因为穷人失去了家庭土地或其他独立收入来源。因此,他唯一的选择就是为别人工作以谋生。在申命记中,耶和华指示以色列人要照顾这样的人:

“在耶和华你神所赐你的地上,无论哪一座城里,你弟兄中若有一个穷人,你不可硬着心,摁着手不帮补你穷苦的弟兄,总要向他松开手,照他所缺乏的借给他,补他的不足。”
(申命记 15:7-8)

最后一条命令是,不可心里谋害别人(第 10 节)。谋害就是想方设法剥削他人。这种思维方式与“爱人如己”(马太福音 22:39)相反。因为“爱是不加害于邻舍”(罗马书 13:10)。相反,它允许自治社会的公民和谐相处,互相关心,互相保护。在撒迦利亚书中,告诉他的盟约子民,他优先考虑这些品质,而不是禁食和盛宴。

上帝与以色列人立约/条约背后的核心原则是让他们彼此相爱和关心。这个与穷人有关的原则是“借贷”——也就是说,帮助他们摆脱困境,回到经济自给自足的状态。每个人都有尊严,应该被当作有能力的人对待,并给予他们发展的机会。但以色列人已经陷入了剥削。他们只是在利用而不是帮助。

在犹大被流放到巴比伦之前,上帝曾派遣先知警告他们,他们违背了上帝与以色列的盟约/条约,因此,如果他们不悔改,就会受到不服从的惩罚(申命记 28:25-68)。上帝并不寻求更多的宗教信仰。相反,他希望他的子民彼此相爱,对所有人公平(阿摩司书 5:23-24)。

但他们拒绝听从(第 11 节)。这意味着他们无视神的命令(耶利米书 11:10)。犹太人不理会神的警告,而是固执己见,拒绝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结果,他们被援引了契约中关于不服从的规定,被流放到巴比伦(申命记 28:36)。

顽固一词的意思是“道德上固执”或“脖子硬”。在诗篇中,它被用来形容“没有理解力的马或骡子,它们的装备包括嚼子和缰绳来控制它们”(诗篇 32:9)。因此,转过顽固的肩膀这个表达意味着犹大人民不愿意遵守他们承诺过的神圣法令(出埃及记 19:8)。他们像骡子一样扭过头,捂住耳朵不听(第 11 节,尼希米记 9:29)。他们叛逆,拒绝承认他们违背与上帝的约定注定会导致援引契约的执行条款(申命记 28:15-68)。

先知继续描述人民的叛乱。他说,他们使自己的心如同燧石(第 12 节) 燧石一词指的是坚硬的灰色岩石。其碎裂的边缘是古代以色列人的手术切割工具(出埃及记 4:25,约书亚记 5:2)。由于它的坚硬,撒迦利亚用它来描绘上帝子民的顽固不顺服(以西结书 3:9)。先知警告他们,如果他们不听从和悔改,他们与上帝达成的契约/条约协议的执行条款将被援引,但他们拒绝听从。

撒迦利亚接着告诉我们,为什么以色列人的前几代人心硬如他们听不见(第 12 节) 他们不想听,所以硬起心肠。换句话说,在巴比伦流亡之前,居住在该地的犹太人坚定地反对对上帝的敬畏。虽然耶和华敦促他们悔改,但他们下定决心不。这就是他们的倾向。

翻译为“”的动词在希伯来文中是“shema”(申命记 6:4)。它描述了听的心理活动及其效果。换句话说,听到神圣戒律的人应该理解并遵循。但犹大人民却捂住了耳朵。具体来说,人民不想遵守律法和万军之耶和华通过他的灵通过前先知传达的话语(第 12 节)。他们不想遵循上帝的方式,所以他们硬起心肠不听从他。

律法(希伯来语为“妥拉”)一词指的是摩西五经的前五卷,指的是上帝教导以色列如何建立繁荣的文化和社会的指示。耶和华通过圣灵通过前先知传达的话语指的是先知所说的话,其中一些我们已经记录在圣经的先知书中。圣灵一词在希伯来语中是“rûaḥ”,也可以翻译为“风”或“呼吸”。它告诉我们,上帝的是向人民讲话的神圣代理人,而先知是人类的工具(尼希米记 9:30)。

神的灵感动先知说出真理(提摩太后书 3:16,彼得后书 1:21)。但百姓硬起心肠,拒绝听从。因此,他们承受了自己选择的后果,正如神所说的(申命记 30:19,28:15-68)。

在耶路撒冷沦陷于巴比伦帝国之前,先知们曾呼吁犹大人回归耶和华,以避免神的审判(约珥书 2:12-14)。他们要放弃邪恶的道路,转向上帝,相信上帝的道路是通往他们最大祝福的道路。他们要遵守与上帝的盟约誓言,上帝选择他们作为“万民中的子民”(出埃及记 19:5)。

但是,正如以前的先知呼吁人民“寻求神,使你们可以存活”(阿摩司书 5:6)一样,犹大人民却硬着心肠,无视警告:因此,万军之耶和华降下大怒(第 12 节)。

耶和华大发烈怒,意味着耶和华管教他的子民。圣经说,上帝管教他所爱的人(箴言 3:11-12,希伯来书 12:5-6,启示录 3:19)。

上帝的愤怒常常表现为让罪犯承受他们错误选择的自然负面后果(罗马书 1:18、24、26、28)。在这种情况下,上帝的愤怒还包括将犹大人民交给他们所信任的国家(以西结书 16:35-39)。犹大决定效仿他们的邻居,剥削而不是彼此相爱。上帝的愤怒就是让剥削者成为被剥削者。

在描述了巴比伦流亡之前居住在该地的不顺服的犹大人的反应之后,撒迦利亚概述了神的回答。他说, “正如他呼唤,他们不听,照样,他们呼唤,我也不听” (第 13 节)。

上帝的愤怒包括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神圣版本。由于人们不听上帝的话,上帝就用同样的方式对待他们。值得注意的是,耶稣教导门徒的模范祷告的核心是:

“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
马太福音六:12

我们在这里被教导要祈祷的是“上帝,请原谅我,就像我原谅别人一样。”耶稣在模范祷告之后解释了这一点,他说:“如果你原谅别人的过犯,你的天父也会原谅你”(马太福音 6:14)。几节之后,耶稣说的话也支持了这一神圣的黄金法则:

“因为你们怎样论断人,也必怎样被论断;你们怎样衡量人,也必怎样衡量你们。”
(马太福音 7:2)

这些经文都强调了上帝在执行正义时的一个重点,就是要用对待同胞的同样方式对待人们。在这种情况下,犹大在剥削,所以上帝把他们交给巴比伦人去剥削。

“他们呼唤我,我却不听”这句话中的代词“我”代表耶和华。先知突然从第三人称代词改为第一人称代词,以提醒听众他不是信息的主要作者。相反,耶和华是启示的来源。撒迦利亚添加了预言性的公式“万军之耶和华说”,以增加信息的分量(第 9 节,第 12 节)。

在整个圣经中,耶和华呼吁他的盟约子民全心全意地遵守他的诫命——遵守他们的誓言并遵守他们与耶和华订立的条约的规定(申命记 5:32,约书亚记 1:7)。但他们曾违背誓言,远离他。他一次又一次地慈爱地恳求:“你们要转向我,我好转向你们”(撒迦利亚书 1:3,玛拉基书 3:7)。

然而,人们没有听从祂。因此,上帝会做出适当的回应,让他们经历正义。是的,祂会“掩面不顾他们”,因为他们拒绝服从祂(弥迦书 3:4)。当他们向祂呼喊时,祂不会听他们。相反,祂用暴风把他们驱散(第 14 节)

暴风是伴随海上风暴而来的危险自然力量(诗篇 107:25、29,约拿书 1:4、11-13)。它让人联想到毁灭的景象,激起无助和恐惧的感觉。大海常常被用来比喻世界各国混乱和破坏的力量,就像启示录中的野兽从海中升起一样(启示录 13:1)。这里的比喻是上帝收回了保护之手,将犹大交给了暴力国家作为他们的审判。

上帝将他的盟约子民分散到他们不认识的所有国家(第 14 节)。犹大因不忠于遵守盟约誓言而被流放(历代志上 9:1)。他们按照他们所签订的盟约/条约的条款被流放(申命记 28:41,64)。 “他们不认识”这个短语也可以翻译为“他们是陌生人的地方”。这意味着犹大人生活在他们是外国人、局外人的土地上。他们在其他国家就像陌生人一样。

这节经文呼应了申命记中耶和华与他的子民所立的约的诅咒,如果他们违背了他们的盟约誓言。摩西在那里警告人民说:

“耶和华必领你和你所立的王到你和你列祖素不认识的国去。在那里你们必事奉木头石头的神。”
(申命记 28:36)

巴比伦流亡应验了这个诅咒。耶和华选择为他珍贵的财产的盟约人民,违背了他的律法,并受到他的惩戒,正如他们所同意的那样。他利用巴比伦人作为他的工具,将他的人民囚禁(哈巴谷书 1:6)。因此,他们身后的土地荒凉,没有人来回(第 14 节)。

片土地指的是犹大人在巴比伦流亡之前居住的地区。这是耶和华向亚伯拉罕和随后几代以色列人许诺的圣约(创世记 15:18,申命记 34:4)。这是“流奶与蜜之地”(出埃及记 3:17)。在摩西的继任者约书亚的领导下,以色列人(和犹大人)进入并占领了这片土地(约书亚记 3)。以色列的北部王国不服从上帝,拒绝信仰他。因此,他“向以色列人大大发怒,将他们从自己面前赶走”(列王纪下 17:18)。

犹大国南部跟随其姊妹以色列,也违背了盟约誓言。他们也违背了上帝的神圣戒律。结果,上帝允许巴比伦人入侵犹大地。当犹大人离开家园被俘虏时,没有工人耕种土地(列王纪下 25:11-12)。

他们被流放的时间是宗主神规定的。没有人再来回犹大,因为他们(巴比伦人)使这片宜人的土地荒凉(第 14 节)。这片宜人的土地指的是应许之地(耶利米书 3:19)。犹大的不顺服促使上帝扭转了他们的命运。因此,这片肥沃的土地变得荒凉

荒凉这个词可能指的是它的空虚。巴比伦将这片土地上的大部分居民都赶走了。只有少数穷人留下来当劳工(列王纪下 25:11-12)。

从应用的角度看,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行为总是会带来后果。上帝设计这个世界时,就带有道德的因果关系,就像祂在物理学中设计因果关系一样。当我们选择脱离上帝的良好设计而生活时,我们就脱离了他的祝福。死亡就是分离,这就是为什么罪(脱离上帝的设计而生活)的后果是死亡(脱离上帝创造的设计)(罗马书 6:23)。

在整个圣经中,上帝为人类提供了生死的基本选择;并将选择权交给我们。亚当和夏娃就是这样(创世记 2:17)。以色列人也是如此(申命记 30:19)。新约信徒也是如此(加拉太书 6:8)。通过撒迦利亚,上帝提醒犹大,他们的选择会产生后果,并敦促他们做出正确的选择。我们可以从他们的例子中学习,而不是从自己做出错误选择的经历中学习(哥林多前书 10:11)。

由谷歌翻译自动从英语翻译过来。

Select Language
AaSelect font sizeDark ModeSet to dark mode
本网站使用 cookie 来增强您的浏览体验并提供个性化内容。继续使用本网站,即表示您同意我们使用隐私政策中所述的 cook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