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 a bookmarkAdd and edit notesShare this commentary

民数记 13:25-33 含义

在对迦南地进行了四十天的探索之后,探子们向摩西和其他人汇报了情况。他们展示了带回来的农产品(葡萄和其他水果),表明这片土地非常好。他们还报告说,住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身材高大、力量强大,城市防御严密。最可怕的是亚衲族的后裔,他们身材高大、体格健壮。这片土地看起来就像任何试图征服它的人都会在这场斗争中丧命。

探子们现在已经完成了穿越迦南地 300 英里的往返行程,然后在四十天后从那地回来(第 25 节)。他们立即前往巴兰旷野的加低斯,见摩西、亚伦和以色列全会众(第 26 节)。在《民数记》32:8 中,加低斯被称为“加低斯巴尼亚”。第 21 节说加低斯位于寻的旷野,这里说它位于巴兰的旷野。它可能位于巴兰的南边和寻的北边,距离现代的别是巴(贝尔谢巴)以南约五十英里(83 公里)。

他们进入营地后,直接去见摩西和亚伦,向他们和全会众报告,并向他们展示那地的果子。探子告诉摩西,他们进入了你打发我们去的地方(第 27 节)。他们向他们展示这是应许之地的果子,证实了应许之地确实流淌着牛奶和蜂蜜。探子们这样说,承认了上帝的应许是真实的。

但随后他们告诉了他们所认为的坏消息。他们一开始说的是“尽管如此”(第 28 节)。希伯来语(“'epes ki”)是一个强烈的反对词,可以大写翻译为“尽管如此”或“但是”。这里的意思是,虽然土地很好,但路上有巨大的障碍。报告现在将忽略上帝将帮助国家克服这些障碍的承诺。

间谍们随后列出了其中一些障碍,

  • 首先,这片土地上的居民实力强大,这使得他们成为战场上令人生畏的对手。
  • 这些城市坚固且规模庞大坚固一词(希伯来语“batsur”)暗示迦南的城市坚固得无法攻破。这些城市规模庞大也令探子望而却步。
  • 此外,我们还在那里看到了亚衲族的后裔亚衲族的后裔是被称为尼非利人的民族(见第 33 节),他们身材高大,体格健壮,因此是令人敬畏的战士。
  • 更糟糕的是,亚玛力人住在内盖夫的土地上(第 29 节)。以色列人离开埃及后不久,亚玛力人就野蛮地袭击了他们(出埃及记 17:8-16)。他们是以扫的后裔(创世记 36:12),对他们的亲戚——雅各(即以色列)的后裔怀有仇恨。为了征服这片土地,他们必须再次与亚玛力人对抗。
  • 探子们随后报告说,赫梯人、耶布斯人和亚摩利人居住在山区赫梯人最初来自安纳托利亚(现代土耳其),但他们中的许多人定居在迦南。人们对耶布斯人知之甚少,只知道他们是耶路撒冷周围地区的居民,被认为是亚摩利人的一部分(约书亚记 10:5)。亚摩利人可能在公元前 2000 年之前就从阿兰(现代叙利亚)定居在迦南山区。
  • 此外,探子们还告诉摩西,迦南人住在海边和约旦河边迦南人是迦南的原住民。由于过去被其他族群征服,他们只住在海边和约旦河边。是指地中海,约旦是指约旦河谷。

探子们似乎很沮丧,因为看起来整个应许之地——内盖夫、山区、海边和约旦河谷——都住着无法驱逐的人民。他们认为有些城市也无法攻占。大多数探子都认为,以色列人征服这片土地的想法纯属幻想。

但并非所有探子都相信这一点。其中一名探子迦勒(第 6 节)与其他人有不同看法。在听到负面报告后,迦勒在摩西面前安抚民众,并说:“我们一定要上去占领那地,因为我们一定能战胜它” (第 30 节)。“一定要”(希伯来语“ʿaloh naʿaleh”)这个短语是强调性的。迦勒用强烈的语言说,以色列人“绝对”应该上去占领那片土地。

当他满怀信心地说“我们一定会战胜困难”时,他继续使用激烈的语言。“一定会战胜困难”这个短语使用了相同的希伯来语结构(“yakhol nukhal”)来表达他的论点,即人民“完全有能力”克服他们在征服这片土地时可能面临的任何挑战。迦勒对胜利充满信心。

迦勒的信心没有动摇其他人。与他一起上去的人反驳他说:“我们不能上去攻打那民” (第 31 节)。这些人(约书亚与迦勒结盟,共有十人,如第 14 章所示)不相信以色列人会获胜,因为他们的敌人比我们强大。希伯来语也可以翻译为“他们比我们强大”。他们这样说,也是在说“我们的上帝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拯救我们”,尽管他们亲眼目睹了上帝摧毁埃及军队。

大多数人的意见占了上风,所以他们向以色列人报告了他们所侦察的土地的坏消息(第 32 节)。坏消息(希伯来语“dibba”)是诽谤、中伤和邪恶的消息。

他们的报告说,我们侦察时经过的土地是一片吞噬其居民的土地。这会让人民认为这片土地本身就是一个障碍。尽管他们带回了葡萄,但他们还是这么说,而且没有提到他们向人民展示葡萄。因此,这十个探子似乎省略了对这片土地、它的美丽或它的富饶的任何正面提及。

十个探子认为,这片土地不仅危险,而且我们看到的所有人都是身材高大的男子。他们是一支强大的敌人,根据他们的评估,以色列人几乎没有机会战胜他们。

为了进一步激起人们的恐惧,探子们告诉人们,我们还在那里看到了尼非利人(第 33 节)。尼非利人这个词的含义存在争议(仅出现在这里和创世记 6:4),但它可能指的是那些伟大的战士。其他人认为它可能意味着“暴君”。无论确切含义如何,尼非利人似乎以高大、凶猛和残忍而臭名昭著。探子在这里使用它是为了在人们心中制造压倒性的恐惧。

先前探子们提到亚衲人是这片土地的居民(第 22、28 节),他们又说亚衲人是拿非利人的一部分,这进一步加剧了以色列人的恐惧。

为了进一步打击人民,他们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他们夸大了这种情况,说他们在自己眼中就像蚱蜢一样,在亚衲人眼中也是如此荒谬地强调了探子们与当地高大、强大的居民相比,感觉自己是多么渺小,就像蚱蜢一样。他们似乎在说,为了一片不可能是宜居之地的土地而打一场他们不可能赢的战争是极其愚蠢的。

十个探子忘记了耶和华应许他们这片土地,因此无论挑战有多大,他们都能确保胜利(出埃及记 6:2 – 4)。探子们从纯粹的人类角度看待局势,忘记(或忽略)了耶和华站在他们这一边的事实。他们对耶和华的承诺和恩典缺乏信心,这一点令人震惊。

约书亚和迦勒(十二个门徒中只有两个)提供了良好的报告,这一事实可能反映了圣经中关于忠诚余民的原则。主寻求大大奖励那些愿意凭信心行事的子民(希伯来书 11:6)。

由谷歌翻译自动从英语翻译过来。

Select Language
AaSelect font sizeDark ModeSet to dark mode
本网站使用 cookie 来增强您的浏览体验并提供个性化内容。继续使用本网站,即表示您同意我们使用隐私政策中所述的 cook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