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 a bookmarkAdd and edit notesShare this commentary

申命记 29:2-8 含义

作为附加契约的介绍,摩西回顾了以色列历史上的一些关键事件,以激励以色列人服从他们的宗主(统治者)上帝。

摩西在申命记 27:1-29:1 中结束了他的演讲,总结了以色列人将继承的祝福和诅咒,这取决于他们是否忠实地遵守与上帝的约定,然后摩西从第 2 节开始他的下一个演讲,一直延续到 30:20。这个演讲似乎增加了一个与这一代及其后代有关的额外约定。人民同意批准并遵守上帝在申命记 26:17 中通过摩西在何烈山(西奈山)与以色列人立下的约定。这个约定是一个补充。

使徒保罗在罗马书 10:6-10 中将第二个约视为“基于信仰的正义”的例子。在那段经文中,保罗引用了申命记 30:11-14 来说明基于信仰的正义始于内心,相信真理。保罗将其与“基于律法的正义”进行了对比,并引用了利未记 18:5,他用这节经文来说明,这节经文根植于在何烈山收到的第一个约。也许在第二个约中,上帝更加强调信仰是服从的基础,以便以色列人能够从按照上帝的方式生活中获得好处。

摩西在开始讲话时,召集了以色列众人(第 2 节)。所有与上帝立约的子民都需要聆听立约的宣告并作出回应。

在这次新演讲的第一部分,摩西对他们说了一些话,目的是激励以色列人服从宗主上帝。为此,摩西对历史进行了调查。他提醒人民,他们已经亲眼目睹了上帝在埃及地向法老和他的所有臣仆以及他的全地所行的一切(第 2 节)。上帝降下十场灾难给埃及,使法老蒙羞(出埃及记 8-11)。由于法老在上帝面前心硬,整个埃及都遭受了苦难(出埃及记 8:15、32、9:34)。

他们亲眼目睹了耶和华对埃及所做的一切,这些事最终拯救了他们。其中包括以色列人亲眼目睹的巨大考验(第 3 节)。他们所经历的巨大考验的一个例子是在玛撒,在那里他们需要饮用水,但却只找到了苦水(希伯来语“massâ”)(出埃及记 17:1-7)。尽管他们不忠,耶和华还是为以色列人提供了水。

除了考验之外,耶和华还行了许多神迹奇事,说服法老和埃及释放以色列人(出埃及记 7-12)。这些神迹奇事包括宗主上帝降下十灾给埃及人。然后,在第十灾之后,法老释放了以色列人。耶和华用许多神迹奇事将他的子民从法老和埃及人的手中拯救出来。这些灾祸(出埃及记 7-12)、埃及人让他们发财(出埃及记 12:36)以及穿越红海(出埃及记 14)都显示了耶和华对以色列的主权关怀。摩西提醒以色列人他们曾经历过的上帝的力量。正是这种力量使他们能够进入并占领应许之地。

尽管如此,摩西告诉以色列人,直到今天,耶和华还没有赐给他们一颗心,使他们知道,也没有眼睛可以看见,也没有耳朵可以听见(第 4 节) 这句话似乎意味着,尽管以色列人看到了耶和华为他们所做的一切,但他们并不明白只有耶和华才能完成这些事情。他们没有洞察力和知识来充分理解上帝在过去的伟大行为或上帝对他们的恩惠的意义,因为上帝还没有赋予他们这种能力。这类似于夏洛克·福尔摩斯对他的朋友华生的熟悉说法——“你看,但你没有观察。”

以色列需要增强他们的信仰。摩西给了他们充足的理由这样做。也许通过信仰之旅,上帝会给他们增加所需的知识,让他们知道看到听到。

在描述当时犹太人的困境时,保罗引用了这节经文说:

“那又怎么样呢?以色列所求的,他们一无所获,唯有蒙拣选的人得着了,其余的就成了顽梗不化的人,如经上所记,神给他们昏迷的心,眼睛看不见,耳朵听不见,直到今日。”
(罗马书 11:7-8)

看来上帝必须打开人们的思想和心扉,使他们能够理解和欣赏他的行为。这个契约的基本结构是上帝承诺对服从的祝福,这表明人们有服从的能力。因此,看来上帝提供的心智眼睛耳朵都是服从带来的祝福的一部分。保罗在罗马书中提出了这一论点,他认为过正义生活的起点是靠信仰生活(罗马书 1:16-17;9:30-31)。

耶和华提醒以色列人,祂已带领他们在旷野四十年(第 5 节)。这是对离开埃及的那代人的审判。当他们不听从耶和华时,祂让他们在旷野流浪四十年,直到在耶和华眼中行恶的整个世代都被消灭(民数记 32:13)。具体来说,那些适龄参军的人,即二十岁以上的人必须死后,以色列人才被允许进入那片土地(申命记 2:16)。

这四十年的流浪是一段艰难而危险的经历,因为荒野是一片充满火蛇和蝎子的土地(申命记 8:15-16)。那里的环境在其他方面也很恶劣,包括没有食物可吃,没有水可喝,更不用说沿途的敌人了。

然而,在四十年的流浪中,宗主上帝(统治者)一直照顾着他的盟约子民,让他们一路穿越荒野,并确保他们拥有所有基本需求。他提醒人们,你们的衣服没有穿破,你们的凉鞋也没有穿破。在申命记的前面,摩西告诉以色列人,他们的荒野的旅程中甚至没有肿起来,因为宗主上帝精心策划了他附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申命记 8:4)。

上帝的这种关怀表明,尽管以色列承担了他们行为的后果,但上帝从未拒绝他们成为他的子民。上帝选择并接受以色列是因为他爱他们(申命记 4:37;7:7)。这是整个圣经中的一种模式,反映了上帝的礼物和呼召是不可撤销的现实(罗马书 11:19)。

此外,宗主上帝在以色列人在旷野流浪期间为他们提供食物。他们没有吃面包,也没有喝葡萄酒或烈酒(第 6 节),但根据《申命记》第 8 章,上帝用吗哪喂养他的子民。吗哪是一种特殊的食物,以色列“不认识,他们的祖先也不认识 (《申命记》8:3)。它直接从天上降临到他们身上(出埃及记 16:4),来自耶和华本人。上帝做这一切的目的是向以色列人表明他是耶和华他们的上帝。他爱他们,为他们提供食物,即使他们正在经历自己选择的负面后果。

因此,以色列人在旷野流浪期间所经历的所有磨难和苦难都是为了教导他们承认耶和华是他们的宗主(统治者)上帝,并按照他的所有原则生活。上帝教导以色列的目的是为了他们的利益(申命记 10:13)。但上帝尊重人们选择的能力(约书亚记 24:15)。上帝希望人们选择对他们最有利的事情。上帝以一种方式教导人们,以便他们可以选择走一条对他们有利的道路。但他允许人类决定他们的行为,并允许他们体验这些行为的后果。

耶和华对他在旷野流浪的子民的仁慈保护一直延伸到战场,当他们到达此处(约旦河东岸)时,希实本王西宏和巴珊噩出来与以色列人交战(第 7 节)。

这是对申命记 2:26-3:17 中记载的事件的引用。当时,西宏和他的众民出来与以色列人交战,在雅杂城,一座位于希实本和基底莫旷野之间的城市(见侧边栏地图)。正如耶和华所应许的(申命记 2:31),他将西宏交给以色列人,于是以色列人打败了他和他的众子以及他的众民(申命记 2:32-33)。

同样,以色列人击败了巴珊王(约旦河东的一个王国)和他的所有人民。以色列人击杀了他们,直到没有留下任何幸存者(申命记 3:1-4)。以色列的胜利完全基于服从他们的宗主上帝的意志,他总是为他的人民而战(出埃及记 14:14)。这个提醒是为了激励上帝的子民完全服从他。这证明他是值得信赖的,并且会信守诺言,只要以色列人遵守他的契约规定,他就会保佑以色列。

摩西提醒以色列人,在取得这些胜利后,他们夺取了土地,并将其作为遗产交给了吕便人、迦得人和玛拿西半支派(第 8 节)。吕便人是雅各和妻子利亚所生长子的后代(创世记 35:23)。迦得人是雅各和女仆悉帕所生的儿子迦得的后代(创世记 35:26)。约瑟的长子玛拿西的半支派由两个家族组成,代表是睚珥和玛吉(创世记 41:51)。因此,这些支派获得了约旦河以东的土地。土地分配的细节在申命记第 3 章中有明确说明(见侧边栏地图)。

鉴于上帝对他们的忠诚,以色列人再次受到鼓励,要对他们的至高无上的上帝保持忠诚。摩西为以色列人提供了充分的理由,让他们相信上帝,信靠上帝,相信上帝的道路对他们最有利。信仰是遵守与上帝的约定并获得服从所带来的祝福的基础。

由谷歌翻译自动从英语翻译过来。

Select Language
AaSelect font sizeDark ModeSet to dark mode
本网站使用 cookie 来增强您的浏览体验并提供个性化内容。继续使用本网站,即表示您同意我们使用隐私政策中所述的 cook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