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 a bookmarkAdd and edit notesShare this commentary

约拿书2:2-6上 解释

先知约拿描述了他在水中的痛苦经历。他在频临死亡时,向耶和华求告救恩。

当水手们把约拿抛入海中时,他挣扎求生,甚至面临死亡。根据约拿的描述,海是一片混乱。圣经经常使用海来描绘混乱(以赛亚书57:20;诗篇74:13-14)。新地将有水,但没有海(启示录21:1)。这可能表明,新地中的水体会被驯服,不再造成破坏和肆虐。

现在约拿不仅在海中,而且还在一个海洋生物的腹中。耶和华奇妙地介入,并且指示一条大鱼吞了约拿。先知意识到这条鱼是他的得救之源,并显然决定自己实际上渴望活着。所以,他就在鱼腹中祷告耶和华(1节)说,我遭遇患难求告耶和华

译为求告的动词在希伯来文是"qāraʾ",在前一章多次出现(约拿书1:2,6,14)。在约拿书2:2-9的诗歌语境中,这个动词指的是向耶和华发出的哀歌(诗篇79:6;116:4)。约拿在患难中向耶和华请求。患难一词指的是困境和苦难(申命记31:17)。苦难学院经常会引向祷告学院。当事情对约拿不利时,他就想起了要去祷告。耶和华以祂的恩典应允了先知,神一直与他同在。约拿曾拒绝神,但神却没有弃绝他。神管教祂的百姓,但从不弃绝他们(希伯来书12:5-6;启示录3:19)。

在并列诗句中,约拿说,我从阴间的深处呼求,你就俯听我的声音。被译为呼求的动词是希伯来文动词"šawʿâ",经常出现在对过去患难的回顾中(撒母耳记下22:7;诗篇18:6,31:22)。在这样的语境中,它是指在危险处境中祈求神提供帮助。当约拿从阴间的深处向神请求时,他反思了自己在海中的过往经历。

阴间(Sheol)一词与患难平行使用,代表了最低和最深之处、死人之地。它是阴间、坟墓和死人之地(创世记37:35;申命记32:22)。新约使徒行传2:27中引用了诗篇16:10的内容,使用"Hades(阴间)"来翻译"Sheol(阴间)"。Hades是希腊的死人之地。耶稣使用"Hades"指恶人受痛苦的地方(路加福音16:23)。然而,在旧约,Sheol好像对死人之地有较广的应用,不仅可以用于灵魂所去之地,也可以用于坟墓本身。在英文钦定版圣经中,Sheol最常被译为"坟墓"或者"坑",指的是尸体的所在之地。

在约拿这件事上,可以说他是被活埋。显然他依然活着,但在海的坟墓中等待死亡。耶和华约拿的关系使他后来可以呼求帮助。这种关系促使耶和华正面回应了约拿约拿心怀感激,就他的得救作见证说,你就俯听我的声音

尽管约拿耶和华不顺服,但他依然是祂的孩子,神管教祂所爱之人(希伯来书12:4-5;启示录3:19)。耶和华神垂听了约拿的祷告,并怜悯约拿,就俯听约拿的声音。动词俯听(希伯来文"shama")经常出现的语境,不仅可以表达聆听的身体行为,也可以表达对所陈述内容做出的积极回应。在这样的语境中,该动词是动词"顺服"的同义词(申命记6:4)。因此,约拿告诉我们,耶和华仔细聆听了他的呼求,并且正面回应了他。

先知从第三人称(希伯来文中的祂就应允我,注:和合本将其译为你就应允我,因此和合本译本并无人称转换)转换成第二人称(你就俯听我的声音),以此来直接称呼耶和华。这样的转换不仅强调了约拿的感激,也说明了他与耶和华的关系。这个事实也回应了约拿在前一章中的陈述,他说,"我是希伯来人。我敬畏耶和华─那创造沧海旱地之天上的神"(约拿书1:9)。

虽然是水手们把约拿抛入海中的,但是约拿正确地认识到是耶和华的手策划了这一切。所以,他宣告,你将我投下深渊,就是海的深处。译为的动词指的是将某样东西扔出去。它也出现在撒母耳记下20章,一位不知名的士兵把衣服扔在亚玛撒的尸身上,这亚玛撒是大卫为以色列军队拣选的元帅。士兵的行为是要阻止行军停下来看亚玛撒,而专注于追赶他们的仇敌(撒母耳记下20:12)。

一词(希伯来文"meṣûlâ")指的是沉没的东西,是海的深处的同义词(诗篇68:22;88:6)。这些词描写了先知的处境,他在濒临死亡时,若没有神的介入,不久就会死去。

约拿海的深处濒临死亡,这一点在接下来的经文中清楚可见,他说,大水环绕我你的波浪洪涛都漫过我身。动词环绕意思是包围或者绕过,指的是诸水持续地包围着约拿,四面包围着他,使他成为海的囚徒。

波浪指的是溅起成泡沫的巨浪。洪涛指的是大块波浪起伏的团状体,通常指烟、云或者汽。当先知认识到这一切都是神所精心策划的,就视漫过他的波浪洪涛属于耶和华。他称它们为你的,暗示它们是被神所用来执行祂计划的工具。可能就在此时,约拿改变了他对死亡的心意,决定宁愿活着。

当约拿经历这一切灾难时,就认为耶和华已经抛弃了他。他说,我从你眼前虽被驱逐。从神的眼前被驱逐就是经历羞耻、屈辱、甚至死亡(诗篇44:23-24)。反过来讲,活在神的眼前就是活在安全和丰盛里(诗篇23:6;31:16)。在前一章,约拿试图躲避耶和华。现在他感觉耶和华已经抛弃了他,是因他不顺服的罪。当他发现自己被注定在阴间时,就表达了自己的痛苦,。

然而,约拿并非没有盼望。他坚信自己能够活着去服事耶和华,因为他宣告说,我仍要仰望你的圣殿圣殿一词很可能指耶路撒冷的圣殿,那是神的百姓过去常常敬拜祂的地方(约珥书3:17)。约拿希望有一天能回圣殿去敬拜耶和华,并与其他以色列人团契。

表达完要再回耶路撒冷敬拜耶和华的盼望后,约拿就回来继续描述淹没头顶的诸水。他列出了三个类似的表达来描述他生命受到威胁的处境:诸水环绕我,几乎淹没我;深渊围住我;海草缠绕我的头

在第一个表达中(几乎淹没我),约拿使用了希伯来文 "nephesh",意思是"灵魂"或者"生命"(中文翻译成"我"),来描述处境的严峻性。通过使用 "nephesh" 一词,约拿明确表明诸水威胁要夺走他的性命,因为它们在四围包围着他。当水手们把先知抛入海中时,他的一只脚已经踏在坟墓里了,因为深渊围住

一词在希伯来文是 "tehom"。在创世记1章,神使用这个词来解释创世之前世界状态特征的元素(创世记1:2)。"tehom" 一词指的是深海的深渊,它在地球的下层,是供给地表水体的地下水(诗篇78:15)。

在第三个表达中,约拿使用海草一词来描述他的处境。这个词指的是生长在海中的植物。出埃及记使用这个词来指芦荻,当摩西还是个孩子时,他母亲把他藏在那里(出埃及记2:3,5)。同样,以赛亚书也使用这个词来指埃及尼罗河中的芦荻(以赛亚书19:6)。

约拿说海草/草缠绕他的,如此一来,他就无法摆脱这一水牢。他在下沉;他就要溺水身亡;他的处境是痛苦的,而且正在恶化。当他宣告"我下到山根"时,就很明确地表达了他的处境。下沉就是往下走。约拿已经在海中了,但随着他的处境恶化,他正往下去到山根

山根可能是指诸山的底部或者根基,延伸到海底。因此,这个词描绘了先知正下往海的最低处。这个处境对约拿来说是如此之难,所以他认为自己正在去往死人之地,因为他说,地的门将我永远关住。

一词可能指阴间(Sheol)。约拿看到了Sheol,貌似有一扇(在原文直译为闩),用闩锁着,把他关住。在古代世界中,闩是城门安全设备的一部分(申命记3:5;33:25)。它们通常用木材或者金属制作,可以滑入柱子的开口处。这些闩能使大门紧闭,以防止有人进入而伤害他人。在约拿书这里,这些闩指的是Sheol的关锁系统,是约拿在监牢中的一种比喻方式。他视自己被永远锁在了Sheol,在海中几乎失去了所有盼望。

Add a bookmarkAdd and edit notesShare this commentary

约拿书2:6下-9 解释

当约拿向耶和华祷告时,祂就从海中拯救了他。现在,约拿为他的得救做见证,并且承诺要偿还他所许的愿。

在前一部分,约拿说诸水即将夺走他的性命。海草缠绕他的头,使他难以呼吸。更糟糕的是,他"下"到海的最深处,即将经历溺水身亡(6节上)。然而,这里发生了一个重大变化,先知使用对比陈述进行了介绍:耶和华─我的神啊,你却将我的性命从坑中救出来。这个陈述标志了祷告中一个转折点,因为先知现在将焦点放在了他的得救之上。

动词可以译为使某人或某物上升,是动词"下"或者往下的确切反义词。在第六节的前半部分,约拿正下到山根(6节上)。现在,先知因耶和华的介入而从坑中上升。也有可能还在鱼腹中时,约拿的灵魂离开了他的身体,而且他实际上是在死人之地说话,正如在耶稣所讲述财主和拉撒路的比喻中一样(路加福音16:22-31)。

译为的希伯来文单词不是Sheol,而是"sahat"。这个词也可以译为"坟墓"或者"腐蚀",有时指地里的洞、几米深的蓄水池,凿于岩石中为要收集和储存珍贵的水源。从比喻的角度而言,可以指监狱(撒迦利亚书9:11;创世记37:22)、坟墓(创世记37:20;列王纪下10:14)、或者通往地狱的通道(撒母耳记上28:13-14)。在中的人会有糟糕的经历,但中的水会使事情变得更加可怕(诗篇69:1-2)。约拿发现自己在有水的坟墓中、在死人之地。但耶和华把约拿从诸水中救出来,因为祂与他有关系。约拿感谢耶和华从有水的坟墓中拯救了他。

此外,约拿叙述了这一重大变化是如何发生的。他宣告,我心在我里面发昏的时候,我就想念耶和华发昏指的是虚弱或者感觉虚弱,在这种情况下,它也许指约拿正在溺水的过程中。动词想念经常指对某物有超越认知的记忆。出埃及记说明了这一含义,"神听见他们的哀声,就记念他与亚伯拉罕、以撒、雅各所立的约"(出埃及记2:24)。这不是指神已经忘记了盟约,而是指神按自己对他们的应许采取行动。

同样,约拿想念耶和华这个陈述不是指他已经忘记了祂。约拿先前已经陈述过,他"敬畏耶和华,天上的神"(约拿书1:9)。这显示先知与耶和华有关系,并对祂十分了解。所以,这个陈述是指约拿按自己对耶和华的认识采取了行动。这样一来,他就祷告。接着,耶和华垂听了约拿的祷告,因为约拿宣告说,我的祷告进入你的圣殿,达到你的面前

圣殿一词可能指神在天上所居住的殿(以赛亚书6:1)。神给以色列建造会幕和所有摆设的指示,都是基于天上真实的会幕(希伯来书8:4-5)。约拿也可能想到了在耶路撒冷的圣殿,以及在那里神的同在。无论如何,约拿回顾了他在诸水中的灾难性经历,意识到他的祷告达到了在圣殿中的耶和华,因为耶和华拯救他免于溺水。

约拿接着说,那信奉虚无之神的人,离弃怜爱他们的主;但我献祭与你。这里译为虚无的希伯来文词是"Hehel",意思是"蒸汽的"。"虚无"后的"之神"在原文中并不存在(注:一些网络版和合本用斜体字标注来表明这一点),意思是"信奉虚空"或"存在于虚空之中"。译本将其译为"虚无之神"(和合本)、"虚无神明" (当代译本修订本)或"敬奉虚妄之偶像" (新译本)认为"信奉虚无"或"存在于虚无中"指的是假神。

"Hehel" 指的是无法抓住或实际使用物体,如一缕蒸汽。有时"Hehel"被译为"虚空",因为一缕蒸汽稍纵即逝(传道书9:9)。传道书声称,试图根据人类的理性和经验来赋予生活以目的,就是"Hehel",是虚空和空无(传道书1:2;12:8)。

在"Hehel"之外又添加了另外一词(希伯来文是"shavʾ"),用于强化先知对偶像的负面看法(诗篇31:6),即异教徒所事奉的偶像是无用的、无能的、静止的(诗篇115:5)。因此,当异教徒信靠他们的偶像时,他们就离弃了怜爱他们的主(申命记31:16;耶利米书1:16;注:原文可译为"离弃他们的忠诚",参和合本修订本)。这就与信靠以色列的立约之神耶和华形成了对比,万事万物靠祂而造,万事万物靠祂而立(创世记1:1;歌罗西书1:16-17)。

约拿陈述,当虚无之神不为异教徒做事时,他们就离弃怜爱他们的主(离弃他们对虚无之神的忠诚)。但约拿声称,他会忠诚,信守他所许的愿,必偿还所许的愿。他声称,他不会像异教徒一样,与他们的神是交易关系;相反,他要因感恩自己所获得的拯救而敬拜耶和华。

异教偶像崇拜的本质是人类制造幻觉,认为他们可以操控属灵力量以获得他们想要的东西。正如神所指出的,他们把树砍成两半,把一分烧在火中,一分烤制食物,用剩下的做了一偶像,"求你拯救我,因你是我的神"(以赛亚书44:16-17)。这是虚无,因为它明显不是真的。这比虚无或空虚更甚,因为通过敬拜这些虚无之神,他们错过了神迹般拯救约拿的真神。因此,他们错过了获得神恩典的极大益处,这益处是因信而得的(创世记15:6;约翰福音3:14-16;以弗所书2:8-9)。

当约拿承认敬拜偶像的虚无后,就承诺用感谢的声音献祭耶和华。他要赞美耶和华,因为祂通过大鱼存留了他的性命。他不会像异教徒一样离弃他的神。

先知约拿也宣告,我所许的愿,我必偿还。在前一章,当耶和华拯救水手们脱离波涛汹涌的大海时,他们就敬拜耶和华,并且许了愿(约拿书1:16)。这里,约拿也说要向耶和华偿还他所许的愿。这个祷告并没有明确先知许的愿是什么,但在古代,绝大部分所许的愿都与所要履行的仪式有关(利未记3:1-5)。约拿要用感谢的祭来履行他所许的愿。他也许想的是返回耶路撒冷,所以我们可以把这理解成"你把我救回故土时,我要去献祭给你"。

先知用宣告来总结这篇诗歌,救恩出于耶和华。经文中的名词救恩是指"一物从另一物中得救",需要具体语境来决定是什么从什么中得救。它可以指永恒和属灵的拯救(使徒行传16:30-31)。在这种情况下,它指的是脱离与神的隔绝和与祂不和好的拯救。在其他的语境中,名词救恩可以指从危险或者痛苦中得救(腓立比书1:19),此处就是这个意思,约拿说的是从海中得救。

在这两章中,耶和华都在作工。当约拿不顺服时,祂就派大风到海上,阻挠约拿的计划(约拿书1:4)。当水手们掣签决定负有责任的一方时,耶和华就介入,确保签落到约拿身上(约拿书1:7)。祂也从风暴中拯救了水手,当他们把约拿抛入海中后,祂就为他们平静了大海(约拿书1:15)。这里,耶和华让一条大鱼吞了约拿,从海中拯救了他。因此,约拿大胆地宣告,救恩(拯救)只出于耶和华

Select Language
AaSelect font sizeDark ModeSet to dark mode
本网站使用 cookie 来增强您的浏览体验并提供个性化内容。继续使用本网站,即表示您同意我们使用隐私政策中所述的 cook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