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 a bookmarkAdd and edit notesShare this commentary

约珥书 2:18-20 意义

犹大真诚悔改后,耶和华将怜悯他们,恢复被蝗灾吞噬的农产品。经文暗示犹大悔改了,上帝也不再惩罚即将到来的审判。

在上一节中,先知约珥敦促犹大全体居民禁食,并在锡安宣告庄严的集会。他命令祭司哭泣,恳求上帝的恩惠,请祂为了自己的名将入侵者赶出这片土地(第 15-17 节)。对于真诚的悔改,约珥说,耶和华将为他的土地发热心,怜悯他的子民。约珥似乎在预言悔改会发生,上帝将怜悯他的子民,让他们重返这片土地。然而,这段经文似乎表明这种悔改将在入侵之后发生,因为上帝在第 19 节中说,祂不再使你们在列国中受羞辱。这表明犹大成了羞辱。因此,这段经文似乎预示了未来的悔改。

犹大在巴比伦流亡期间被俘后,忏悔祷告的例子可以在但以理书第 9 章和尼希米记第 1 章中找到,每个祷告都由书中以人物命名的人所写。

此时,约珥似乎不再说如果人民悔改,耶和华可能会饶恕他们,而是满怀信心地说,如果他们的悔改是全国性的,由犹大领袖领导,上帝就会饶恕他们。这可能是因为犹大不会幸免于入侵,但在他们即将被流放之后,将会恢复。

热心的动词在希伯来语中是“qanʾa”,在这里用来表示对某人或某物的热烈爱意或强烈的依恋。在我们的上下文中,约珥说上帝会为他的土地而热心,这就是它的用法。上帝总是试图保护属于他的东西(以赛亚书 42:8;48:11)。犹大居民是上帝的盟约子民。因此,他会管教他们,但绝不会抛弃他们。他总是对他的选民表现出热情的关怀,因为他始终忠于他的盟约(罗马书 11:29)。

驱逐出应许之地是上帝与以色列之间的契约中明确规定的一项合同条款,也是上帝对不服从所设定的特定后果。这在申命记 29:14-28 中有明确说明。上帝规定不服从的后果是灾难。上帝进一步预言,以色列人民在某个时候会有这样一种态度,即上帝不会真正执行契约中的诅咒条款,而会让以色列遭受其他国家的失败,他们会对自己说:

“当他听到这咒诅的话时,他必自夸说:‘我虽然行事顽梗,却有平安,我要用旱地毁灭有水的土地。’”
(申命记 29:19)

然后,当上帝按照他的承诺实施诅咒时,观察者会提出如下问题并做出如下回答:

“‘耶和华为何向这地如此行?为何大发烈怒?’那时人必说:‘因为他们背弃了耶和华他们列祖的神将他们从埃及地领出来的时候与他们所立的约。’”
(申命记 29:24b-25)

当主为他的土地而热心时,他会怜悯。动词怜悯的意思是被同情或怜悯所感动。在这种情况下,上帝怜悯他的土地和他的人民。约珥说,如果国家悔改(约珥书 2:15-17),主就会改变他的角色,从对手(约珥书 2:1-11)转变为恢复对犹大的祝福(约珥书 2:18-20)。动词的形式(热心怜悯)在这里是将来时态。这可能是因为人民在公元前 586 年开始被驱逐出犹大后,又回到了这片土地。

迫在眉睫的入侵导致了流放,在第一章中被描述为大规模蝗虫入侵,然后在第二章的第一部分详细描述为军事入侵。当巴比伦征服犹大时,他们将大部分居民驱逐到巴比伦(历代志下 36:15-21)。但他们返回了土地,这可能是第 18-19 节的部分应验。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记录了一些流放者从巴比伦归来。完全应验可能要等到耶稣回来并在地上建立他的王国(使徒行传 1:6-7)。

当人们向上帝呼求时(例如但以理书第 9 章和尼希米记第 1 章中记载的悔改祷告),耶和华将回应他的盟约子民。这个答案是宗主上帝将恢复他的子民及其命运的保证。这个预言很可能有多个实现。最终的实现是由使徒保罗预言的。他断言,在他那个时代(公元一世纪)的未来,“全以色列都将得救”(罗马书 11:26-27)。在做出这一断言时,保罗引用了以赛亚书 59:20-21 中的旧约预言,这些预言是在上帝拯救以色列脱离罪孽的背景下做出的。像约珥一样,以赛亚在巴比伦入侵犹大以及其随后被流放到巴比伦之前就预言了。

在 2:19 中,约珥以“看哪”开头,向人们保证这些应许。约珥直接引用了上帝的话,说: “看哪,我要赐给你们五谷、新酒和油。”这些农产品象征着丰收和祝福。上帝会恢复蝗虫/巴比伦人毁坏的农产品(1:4)。他会以丰收的形式给犹大人带来繁荣,让他们满意。然后你们就会心满意足 在全  我就不再使你列国的羞辱

再也不会这个短语也可以翻译为“不再”。这可能意味着这种复兴的完全实现仍有待未来。犹大在巴比伦流亡后重返故土,但仍要应对另外三个入侵者。直到 1948 年,犹大才开始从罗马统治下的流亡之地回归故土。

在契约背景下,宗主上帝总是要求他的子民对他保持忠诚,以享受契约的特殊权利——这是上帝和他的子民之间的“交易”(出埃及记 19:4-6)。这种祝福的大部分是来自自治文化的实际影响,在这种文化中,人们爱他人就像他们希望被爱一样;一种基于相互服务和尊重的文化。如果上帝信任并服从他,上帝就会无限地祝福他的子民,不再让他们蒙羞(责备)。不幸的是,犹大(和以色列)未能充分享受这种团契,因为他们不断反抗宗主上帝。然而,上帝仍然爱他们,因为他信守诺言(罗马书 11:29)。

上帝为犹大所计划的祝福不只是农业繁荣,还包括犹大战胜入侵军队。上帝通过先知说: “但我要把北方军队从你们那里赶走。我要把他们赶到干旱荒凉的土地上。”

敌人通常从北方进入耶路撒冷,因为那里有主要的贸易路线,通常沿着平坦的地形和方便的水路。因此,北方军队将是入侵以色列和犹大土地的军队。以色列和犹大王国南部与沙漠(和埃及)接壤,西部与大海接壤,东部与崎岖干旱的地形接壤,而其北部边界则是郁郁葱葱的沿海平原。相应地,北方军队或来自北方的军队这个短语已成为先知书中描述上帝毁灭性审判的反复出现的主题。例如,在以西结书中,狂暴的旋风从北方吹来,向先知以西结揭示了耶和华和毁灭的信息(以西结书 1:4)。此外,在耶利米书中,耶和华宣告:“从北方必有灾祸降在这地的一切居民身上”(耶利米书 1:14;4:6;6:1;10:22)。因此,尽管蝗虫通常从南部入侵巴勒斯坦,但文中却将它们称为北方军队

上帝说,他将把北方军队从他的子民中撤走。这意味着上帝将击败并驱逐潜在的入侵者。他将把军队赶进沙漠并消灭他们。他将把军队的前锋扔进东海,将后卫扔进西海它的恶臭将升起,恶臭将飘散。

东海是死海,是陆地东部的边界,而西海是指地中海(撒迦利亚书 14:8)。在圣经中,“海”这个词经常被用来象征混乱、邪恶和死亡。因此,东海西海预示着入侵军队不可避免的命运。事实上,他们无路可逃。上帝会把北方军队赶进这些海域。

这一预言的应验很可能是指末日,那时以色列的侵略者将被彻底消灭,以色列将恢复原状。巴比伦(约珥书 1:4 中预言的四只蝗虫中的第一只)并没有被驱逐出国。巴比伦被米底人和波斯人征服,他们随后接管了犹大(但以理书 5)。第四只入侵的蝗虫可能代表罗马,它仍然被描绘成这个世界的王国。这个王国将被上帝的王国取代,上帝将粉碎世俗的王国(但以理书 2:44-45)。

因此,约珥预言犹大将要面对一系列入侵国家,但最终将获得解脱。巴比伦人即将入侵,这将开启一个犹大/以色列不再是一个王国的时代。但弥赛亚耶稣最终将恢复这片土地,并建立一个永无止境的王国。

当入侵的军队被赶入海中时,就会发出恶臭。恶臭这个词描述的是入侵军队尸体发出的强烈而难闻的气味。然后,当他们被赶入海中并死去时,会发出恶臭。启示录 19 中有一个类似的画面,鸟兽被邀请享用地球上战败军队的尸体(启示录 19:17-21)。

第 20 节以“因他所行的大事”这句话结尾。其他主流译本将这节译为“因他所行的大事”。无论哪种译法,这似乎都是指上帝为以色列的利益而进行的干预,以消除压迫者。如果最佳译法是“因他所行的大事”,那么也许“因他所行的大事”是指上帝兴起的力量来征服以色列的侵略者。这也可能指向末日的预言,那时地上的军队将被天上的军队击溃(启示录 19:17-21)。

由谷歌翻译自动从英语翻译过来。

Select Language
AaSelect font sizeDark ModeSet to dark mode
本网站使用 cookie 来增强您的浏览体验并提供个性化内容。继续使用本网站,即表示您同意我们使用隐私政策中所述的 cook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