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 a bookmarkAdd and edit notesShare this commentary

诗篇 117:1-2 含义

最真诚的赞美是上帝子民在世界各个角落对上帝创造活动的恰当回应。通过承认上帝对每个人的特殊爱,他为永恒的目的创造了每个人,我们尊重上帝在我们中间的历史和救赎行为。我们也在上帝的现实中找到自由。他对每个人的爱让我们摆脱束缚,成为上帝想要的一切。这首诗篇是“哈利路亚”(赞美诗)的一部分,由诗篇 113-118 组成。

诗篇117是整篇圣经中最短的诗篇和章节。

它位于被称为“埃及哈利路亚”的哈利路亚诗篇组中间,可以在诗篇 113-118 中找到。

“Hallel” 的词根形式是希伯来语动词 הָלַל (H1984 - 发音为:“haw-lal'”)。Hallel 有多种形式,意为“喝彩”、“夸耀”、“荣耀”、“赞美”。它表达了赞美被赞美者的行为和品格所带来的深切满足感。

动词 Hallel 主要以复数形式使用,表示认识上帝伟大的喜悦应由上帝的子民分享。爱上帝的人聚集在一起,在里欢喜,一起高举祂。感叹词“哈利路亚!”就来自这个词。

除了诗篇 113-118 篇埃及颂歌之外,诗篇还包含另外两首颂歌:诗篇 136 篇,“大颂歌”;诗篇 146-150 篇,“最后的颂歌”。

埃及赞美诗(诗篇 113-118)因诗篇 114:1 中对埃及的提及而得名。这组诗篇传统上是在逾越节家宴上唱的,以纪念上帝将以色列人从埃及拯救出来。(要了解有关逾越节家宴的更多信息,请参阅《圣经说》文章:“逾越节家宴”)。诗篇 117 可能是耶稣和他的门徒在被钉十字架前一晚的逾越节庆祝活动中唱的赞美诗之一(马太福音 26:30)。

诗篇 113 似乎是摩西和以色列子民在上帝将红海封闭在埃及人面前,拯救他们脱离法老魔掌之后所唱的歌的改编版(出埃及记 15:1-18)。这首诗的中心诗句——“谁能像耶和华我们的上帝?”(诗篇 113:5)——提出了出埃及记中这首赞美诗的著名问题:“主啊,众神之中,谁能像你?”(出埃及记 15:11)。

诗篇 114 篇是一首赞美诗,描述出埃及记。它赞叹大地的地貌如何因上帝呼召以色列人并奇迹般地带领他们出埃及,穿过大海,穿过约旦河,进入应许之地而颤抖。

诗篇 115 宣告上帝是每个故事的中心人物,并呼吁听众信靠主,因为他们不会失望。

诗篇 116 是一首预言性的赞美诗,赞美弥赛亚的背叛、死亡和复活。

诗篇 117 是一首赞美诗,也是福音的命令。它劝诫万民赞美的慈爱,主的宣告预示了大使命(马太福音 28:18-20)。

诗篇 118 是和散那哈利路亚。诗篇的前半部分回忆了诗人在被敌人包围时呼求主的情景。拯救了他。诗篇的后半部分是他为主的救赎而欢呼庆祝。诗篇 118 预言了弥赛亚的胜利,当耶稣在“棕榈主日”进入耶路撒冷时,人们高声唱出这首诗。

首先,我们遇到了赞美主的命令。它的词根形式是希伯来语动词“hallel”(赞美)。这个赞美指令为人类与永恒的造物主耶和华的相遇建立了基准。这种赞美为赞美对象带来了明亮而集中的光芒。除了对超越人类经验的某位神表达敬畏之外,还应该期待什么样的回应呢?想想看,我们如此容易地表达对美丽日落的喜悦和惊叹,而我们并没有参与创造它。对于那位用创造力创造了我们如此着迷的太阳的神,我们应该有多么感激呢?

以色列人与主的直接接触部分促成了《诗篇》的诞生,他们生来就是一个福音派民族。现存的造物主上帝注定他们要号召全世界信仰上帝。从亚伯拉罕开始,他们要祝福地球上的每个国家,成为“照亮万国的光明,使我的救恩传到地极”(《以赛亚书》49:6、42:6;《创世记》18:18)。这样,以色列人就注定要成为上帝恩典的代表,将恩典传给全世界。

我们从诗篇 117:1 的第二句中学到的第二件事是,那些被呼召赞美主的人实际上是以色列传福音任务的预期成果。赞美来自以色列生来要祝福的国家、种族和文化。希伯来语“goyim”被翻译为所有国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术语被不断发展的犹太宗教生活用来描述世界上的外邦人口;所有不属于以色列的民族。因此,赞美上帝的呼召不仅针对亚伯拉罕的儿女,也针对被祝福的外邦(非犹太人)救恩的收养继承人!

亚伯拉罕不仅是众多国家的起源,而且是某个特定谱系的开端,一个伟大的家族,一个上帝所喜爱的选民(创世记 17:6-9)。最终,这个不断壮大的社区和不断扩张的部落将以亚伯拉罕的孙子雅各的名字命名,雅各后来被命名为以色列。这个国家将被称为以色列(创世记 32:28)。

第 1 节的第二句“万民哪,你们都要赞美他”不仅向犹太人发出了要求,而且向万民发出了要求。这包括亚伯拉罕从上帝那里得到的应许的最直接继承人。这里使用的“万民”一词旨在将要求的焦点扩大到外邦国家,包括亚伯拉罕的直系后裔以色列支派,现在统称为以色列。重点似乎是以色列的上帝是所有人的上帝,希望所有人都认识他。

上帝在建立以色列时明确表示,他们肩负着传福音的使命。他呼召他们成为对上帝圣洁的祭司民族(出埃及记 19:6)。这意味着以色列要遵循上帝的方式,并向周围的国家证明,上帝的方式,即彼此相爱和互相服务的方式,优于强者剥削弱者的异教方式。

以色列存在的核心就是欢欣地宣告上帝在所有造物中独一无二、当之无愧的崇高地位,赞美祂。这个国家,现在被特别认定为上帝的子民,肩负着颂扬上帝功绩的重担,让世界其他地方认识到上帝的伟大,并认识到上帝的救赎,使他们摆脱罪恶的毁灭性和卑劣影响。上帝的计划是让所有人与自己和解,这最终在耶稣基督身上实现了(歌罗西书 1:19-20)。这首诗篇呼吁所有人信奉上帝,并表明以色列的上帝是所有人的上帝。

第 2 节,因为他向我们大施慈爱,其包容性令人吃惊。尽管耶稣在世时似乎表现出对外邦人和撒玛利亚人的贬低态度,但这里更古老的宣言却宏伟而慷慨,其应用范围超越了任何一个部落、任何一个国家和任何一个民族。这是对主的基本性格(最充分表达的爱)和对每个人不变的爱的无可争辩的宣告。这样,耶稣就实现了诗篇 117 篇,因为他通过自己的死亡和复活使所有人与自己和好(歌罗西书 1:19-20)。

显然, “因他向我们大施慈爱”中的“我们”并非是限制性的。无论是要求万国赞美耶和华,还是要求万民赞美他,这两者都是同一个呼唤。 “我们”的这种用法有意超越了文化差异、国家边界以及人与人之间所有其他可察觉到的区别。从上帝的角度来看,每个男人、女人和孩子都是他自己的创造物;每个人都注定要接受上帝的爱、仁慈和恩典;每个人都注定要得到主的拯救。每个人都被召唤与他们的创造者建立关系。

这首短诗的最后一节加上了“主的真理是永恒的”。这句结尾的补充强调了两个绝对真理,它们与21世纪西方关于真理和时间的许多哲学观点相反且始终如一。真理来自主,不会随着人的心血来潮而改变。主的真理永远存在,它是永恒的。

现代流行的说法是“一切都是相对的”。这是一个内部矛盾的说法,可以通过问“这总是正确的吗?”来证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一切都是相对的”这个说法就是一个绝对的说法,这意味着一切都不是相对的。如果答案是“否”,那么它就是不正确的。无论哪种方式,这个说法都被证明是错误的。对于任何基于有限人类理性的哲学来说,情况最终都是如此。

但上帝不受时间的限制。他没有有限的约束。对于我们来说,时间是被不完美的记忆、对现在的模糊把握和对未来的猜测(无论是否了解)所经历和限制的。永恒作为无限时间、永恒的表达,通常是形而上学(神学)、诗意(艺术表达)或夸张(科幻小说)的话题。但这首诗篇宣称它应该适用于所有人,因为主的真理适用于所有时代的每个人。

与来来去去的人造哲学的奇想相反,诗篇作者宣称主的真理是永恒的。回想一下,主的名字耶和华唤起了唯一存在的不朽创造者的存在(出埃及记 3:14)。请注意,这个不容置疑的真实真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主是真实真理的唯一创造者。不是主的东西无法与真实真理相媲美;它永远只能是与真理的伪造品。

正是因为如此,耶稣宣称自己与上帝是一体的,才让那些第一次听到他的话的人如此震惊:“我就是……真理”(约翰福音 14:6),他以如此有力的措辞确立了圣子与圣父的合一,以至于听到这句话的人再也无法避免宣布与拿撒勒人结盟或反对他。这曾经是、现在也是绝对的真理,历久弥新,不受人类恐惧、历史变迁或人类理性或野心涨落的影响。

事实上,正是因为这个真理以永恒存在的耶和华为中心,所以它不需要证明。万物都讲述着它的创造者(诗篇 119)。它是主的,所以它真理。上帝本身是永恒的——无始亦无终——上帝的真理也是如此。上帝的本质特征是爱(约翰一书 4:8, 16);上帝现实的真理见证了这种爱。主的真理是永恒的,这意味着真理就像爱一样,不会动摇、改变或消亡(哥林多前书 13:8)。

结果是,我们应该对上帝给予最充分的赞美和最崇高的赞颂,他如此专注地爱着我们所有人,并怀着永恒的目的。我们无法看到一切,无法理解一切,无法解释一切。对我们来说,它就像一团烟雾或雾,希伯来语中的“Hebel”。正如我们对《传道书》的评论所指出的那样,试图依靠人类的理性和经验来理解这种现实迷雾只会导致徒劳、愚蠢、疯狂和邪恶。

但当我们信靠上帝对我们所说的话的真理时,我们的局限性就不重要了,因为永恒存在的造物主上帝已经亲自看透了一切。当我们相信他的解释时,我们就能尽情享受生活,甚至进入永恒和审判。

我们永远被爱着,注定要接受上帝的邀请:进入上帝提供的真正救赎。救赎不仅能让我们摆脱罪恶(约翰福音 3:14-16),还能让我们摆脱被困在人类局限中的徒劳。赞美上帝,认识到上帝是上帝,我们可以相信他为我们着想,这是摆脱限制和压迫的关键,让我们自由地成为上帝创造我们的样子(加拉太书 5:13)。

由谷歌翻译自动从英语翻译过来。

Select Language
AaSelect font sizeDark ModeSet to dark mode
本网站使用 cookie 来增强您的浏览体验并提供个性化内容。继续使用本网站,即表示您同意我们使用隐私政策中所述的 cook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