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 a bookmarkAdd and edit notesShare this commentary

诗篇 16:1-4 含义

大卫向主寻求安全和庇护,并承认通往真正安全的唯一道路是在主里面。

虽然诗篇是有编号的,而且我们阅读、学习、默想或唱诵个别诗篇,但有一个总体背景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它们之间的联系:

虽然个别诗篇可能是哀歌、赞美、祷告或求助的呼声,但其背景是由神决定的;他是万物的无限之神,

“起初神创造天地。”
(创世记 1:1)

我们来到他面前,是按照他的条件,而不是按照我们的条件。而且,是按照他所做的。他与他的子民立约,这几乎是不可理解的,

“我还要行走在你们中间,做你们的神,你们要做我的子民。”
(利未记 26:12)

这就是我们所有人以及我们所做的一切的背景。诗篇 16 似乎并不是在特定情况下寻求帮助或拯救的呼声,而是在我们考虑我们真正的信心所在时对上帝是谁的清晰认识。

诗篇 16 被公认为是大卫的诗篇。然而,其中引入了一个新术语。这篇诗篇被称为大卫的 Mikhtam; Mikhtam这个词以前从未出现在诗篇中。我们直到诗篇 56-60 才再次看到这个词,也是大卫的诗篇。这个词相对晦涩难懂,虽然有些人试图赋予它具体的含义,但也许我们能找到的最接近的、不过度解释的词是“覆盖”的词根含义。然而,在试图确定这个词的确切含义时,最好谨慎行事。

大卫在诗篇的开头写道: “神啊,求你保佑我,因为我投靠你。”“保佑”一词在希伯来语原文中有“守望”、“看守”或“守护”的意思。由于我们在诗篇的其余部分没有找到具体的拯救或帮助的呼吁,所以大卫似乎既承认又寻求持续的保护。因此,这可以被认为是一首充满信心的诗篇,这种信心在其他地方、任何人或神身上都找不到:神啊……我投靠你。

避难所可能不是我们经常使用的一个词,或者根本不使用。韦氏词典对避难所的定义很有启发性:“躲避危险或痛苦的庇护所或保护,提供庇护或保护的地方,在困难时可以求助的东西。”虽然大卫宣称他的避难所是上帝,但当我们面临危险、痛苦或困难时,人们更经常寻找“庇护所”、“地方”或“某物”。

大卫直接向上帝呼喊:我对主说:你是我的主。 ”我们可以问自己:“大卫为什么要这么说?”这难道不是多余的吗,特别是如果这是某种祈祷或赞美诗?对大卫来说,这不仅是这首诗篇的中心焦点,也是他作为上帝的仆人和崇拜者一生的中心焦点。因此值得重复。作为人类,我们需要不断重复才能记住什么是真实的。这告诉我们,不断承认我们的信仰是维持我们与上帝的团契和与现实保持联系的重要方面。

这让我们想起了彼得的忏悔(马太福音 16:13-20)。耶稣问彼得:“你们说我是谁?”彼得回答说:“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彼得说“你是基督”时,他承认耶稣是受膏者,是弥赛亚,是他们寄予所有希望的人。彼得的忏悔与大卫说“你是我的主”时一样严肃。耶稣回答说:“我还告诉你,你是彼得,我要在这磐石上建造我的教会,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他。”耶稣要建造教会的“磐石”是什么?就是承认他,耶稣,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

对于大卫,以及后来的彼得来说,这不仅仅是言辞。活出这种忏悔会形成我们的生活,从而实现上帝的旨意(以弗所书 2:10)。但大卫和彼得都口头忏悔,作为他们信仰之旅的一部分。

大卫继续说,除了你之外,我没有别的善。这句话相当令人吃惊!我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这是夸张的说法。有时,特别是在敬拜的场合,我们可能会忍不住说出、想到或祈祷一些事,而这些事在后来的日常生活中似乎并不扎根于现实。大卫说除了上帝之外,没有别的善,他到底是什么意思?在当今时代,尤其是我们这些生活在美国的人,我们很难理解这一点,因为我们可以接触到如此多的“好”东西。

我们可以从其他经文中了解大卫的一些意思。诗篇 73:25 中的诗篇作者(很可能是亚萨,根据历代志上 16:4-5,他被大卫任命为礼拜领袖,负责“庆祝、感谢和赞美以色列的上帝”)说:“除你以外,在天上我有谁呢?除你以外,在地上我别无所爱慕。”保罗在给腓立比教会的信中宣称:“不但如此,我也将万事当作有损的,因我以认识我主基督耶稣为至宝。我为他已经丢弃万事,看作粪土,为要得着基督”(腓立比书 3:8)。

我们可能仍然会忍不住去理解其中的含义,直到我们读到约翰福音 15:5 中耶稣的话:“我是葡萄树,你们是枝子。常在我里面的,我也常在他里面,这人就多结果子;因为离了我,你们就不能做什么。”经过深思熟虑,一切善事都源于上帝。一切善事都来自上帝。正如耶稣是万物的创造者和维持者一样,一切善事都来自上帝并通过上帝而来(歌罗西书 1:16-17)。因此,这并不是夸张;上帝是一切善事的源泉和实质。

大卫接着思考上帝的子民,

至于地上的圣徒,
他们都是威严的人,是我所喜悦的一切。

这里所说的圣徒是谁?译为圣徒的词意为“神圣的人”。在旧约和新约中,“神圣”的意思是被分别出来做特别的事,就像特别的餐点有特别的银器一样。上帝的子民以色列被分别出来,作为特别的民族为其他国家做祭司(出埃及记 19:6)。他们有一项特殊的工作,一项神圣的工作,向其他国家展示上帝的道路引领人们走向生命。上帝命令人们以爱邻人的方式生活,这将导致人类繁荣,而不是源于异教剥削邻人的伦理的暴力和贫穷。

然而,这段经文似乎将圣徒或“圣洁之人”称为那些仰望上帝并向上帝宣告信仰和效忠的人。这是因为诗篇作者提到了那些威严的人,我所喜悦的都是他们。那些走在上帝道路上、遵守上帝命令的人是威严的。当上帝的子民走在他的道路上反映出他的本性时,大卫认为这是威严的,这让他非常高兴

当我们思考“圣徒”的称谓时,这节经文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大多数跟随基督的人都不愿意称自己为“圣徒”或“圣洁的人”,因为我们知道我们也是罪人(约翰一书 1:8)。然而,圣经将那些为他的旨意而分别出来的人称为圣徒。在新约中,所有相信耶稣的人都被称为圣徒(罗马书 1:7、15:26、16:15;哥林多前书 1:2 14:33;哥林多后书 1:1;以弗所书 1:1)。这是恰当的,因为所有通过信仰耶稣而获得精神重生的人都在上帝眼中被宣告为义人,因为他们被置于耶稣的死亡中,并在他的生命中复活(罗马书 6:3-4)。因此,新约信徒的分别是由于耶稣的圣洁,信徒通过信仰而获得。

纵观圣经,任何“圣洁”的称谓都与属于上帝的事物或人有关。上帝之外的一切都不是圣洁的;属于上帝的一切都是圣洁的,他使之圣洁的一切都也是圣洁的。因此,生活在上帝所创约中的上帝的子民,如上文利未记所述,是圣洁的。保罗写给教会的几乎所有书信都是写给圣徒或圣洁之人,他们在基督耶稣里,属于耶稣。他们是他的子民,因为他们因信而重生进入他的家庭(约翰福音 3:3、14-16)。

彼得写道,基督里的上帝子民是“圣洁的国度”(彼得前书 2:9)。彼得在书信中的主要读者可能是犹太人(彼得前书 1:1),而以色列被上帝召唤成为万国的“祭司之国”(出埃及记 19:6)。彼得可能在提醒他的犹太同胞他们最初的使命,并要求他们以配得上这种使命的方式行事。也许说“我只是一个被恩典拯救的罪人”更容易,而不接受如此伟大的礼物所带来的重大责任。事实上,所有属于上帝的人都被召唤去像耶稣一样行事(马太福音 5:48)。对于所有相信我们是被恩典拯救的罪人的人来说,这都是真的。但同样真实的是,我们现在是上帝的孩子,上帝的见证人或大使,耶稣的朋友,通过基督属于上帝的“圣徒”。

他们是威严的,是我所喜悦的。威严也可以带有“荣耀的”或“高贵的”的意思。当大卫宣告真理和他自己的宣告,即他的庇护和保护都在主里面,除他之外,他别无良善时,他宣告他以地上的圣徒。字典将“喜悦”一词定义为“高度的满足、快乐或喜悦”。当用作动词时,是指对某人或某事感到非常高兴或喜悦。当我们凭信心行事,相信他的奖赏比我们从这个世界的奖赏中所能获得的任何奖赏都要高时,信耶稣的人就会取悦或取悦上帝(希伯来书 11:6)。

那些用其他神来交换的人的悲伤将会加倍。 “交换”一词带有“追逐”或“急于”其他神的意思。对于大卫来说,这似乎与他在前几节经文中宣告和声明的内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追逐其他神的过程中,人们会用上帝的喜悦来换取加倍的悲伤。

那些急于追随这些其他神的人很可能在寻求欢愉、喜悦、愉悦和幸福。这是人类的天性。作为人类,我们的基本选择是通过世俗的方式还是通过上帝的方式寻求欢愉和愉悦。世俗认为欢愉和愉悦来自于欲望的满足(约翰一书 2:15)。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通过剥削他人或自我伤害来满足欲望。这导致我们选择了上帝的愤怒,也就是让我们承受错误选择的自然后果(罗马书 1:18、24、26、28)。这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巨大的悲伤。异教徒的剥削和自我虐待方式会导致成倍的悲伤

悲伤是一个很强烈的词,甚至可以表示瘀伤或疮痛。如果我们能跟上大卫的思路,这对我们自己的旅程会很有帮助。如果我们能到达一个地方说“除了你,我没有别的好” ,那将给我们一个镜头来看待其他“神”。其他的神是偶像,它们承诺用服务换取快乐,但它们却带来了成倍的悲伤

我们可以从哥林多后书 5:14-16 中看到,用不同的视角来看待生活,用基督之爱的视角来看待生活,

“原来基督的爱激励我们;我们既定这样行:一人既替众人死,众人就都死了。并且他替众人死,是叫那些活着的人不再为自己活,乃为那替他们死而复活的主活。所以,我们从今以后,不凭着外貌认人了。虽然凭着外貌认过基督,如今却不再这样认他了。”

当我们能够透过基督为我们而死,并因此改变一切的视角,我们就能更清楚地看到上帝和他的旨意,并体验到他的爱,有时甚至是喜悦。上帝创造我们的目的是让我们服务他人,而不是只为自己而活。只有与上帝和谐地服务他人,我们才能实现上帝创造我们时赋予我们的使命(见诗篇第 8 篇注释) 。当我们服务他人时,我们就是爱我们的邻居,甚至是我们的敌人(罗马书 12:19-21)。当我们坚持行善时,上帝会很高兴,他承诺会大大尊重对他的这种服务(罗马书 2:7)。

大卫接着强调了两种崇拜行为,这两种行为是偶像崇拜的表现,是他所憎恶的,与他所喜爱的圣徒形成鲜明对比:

我不将他们的奠祭血倒出来,
我也绝不会提起他们的名字。

上帝所憎恶的行为之一是将血祭奠。可以用“奠祭”一词来代替“浇灌”来描述这种虚假的崇拜。人们会将血祭献给“神”,并将祭品浇灌给他们所崇拜的神。在执行此行为时,他们就是在向某位神屈服。作为回报,他们也可能请求得到宽恕或免除他们特定神的愤怒,或者可能得到一些恩惠。异教神是交易性的,为自私自利的行为提供了道德理由。自私自利的行为实际上是自我毁灭的行为。

第二个令上帝憎恶的行为是将他们的名字提到我的嘴唇上。有时这些敬拜行为是一起进行的。敬拜者可能会将祭祀之杯举到自己的嘴唇上,甚至以自己神的名义饮酒。大卫坚定地表示,他不会将他们的血祭倒在祭坛上,他绝对不会将他们的名字提到我的嘴唇上,以此宣告他对耶和华(自有永有的神)的忠诚。

虽然我们可能会为大卫鼓掌,但我们很容易忽略这些声明,因为它们不是我们真正能理解的东西。然而,它们以我们自己对偶像崇拜的衡量标准来告诉我们。当我们想到偶像崇拜时,我们会想象某人拥有一个实体偶像,即某个神的雕像或半身像,我们可以向它吟诵或搓手或进行其他仪式。但其中的主要原则是崇拜者和偶像之间的自私交易。

这段经文应该提醒我们,偶像崇拜的罪孽是多么普遍和严重。偶像崇拜就是进行任何一种不信仰上帝、不遵循上帝寻求我们自己幸福的方式的自私交易。现实情况是,以任何方式寻求幸福,而不遵循上帝命令专注于服务和爱他人,这必然会导致痛苦和自我伤害。

上帝的诫命很明确:“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不可拜偶像,也不可事奉偶像……不可妄称耶和华你上帝的名。”这些诫命通常不会引起我们的注意,我们很少去想它们。然而,这些诫命是为了我们的益处而颁布的(申命记 10:13)。耶和华希望他的孩子们兴旺发达(耶利米书 29:11)。他赐给我们诫命,是为了教导我们如何走向生命。矛盾的是,通往生命的真正道路是通过死亡:

“不背着他的十字架跟从我的,也不配作我的门徒。 得着生命的,将要失掉生命;为我失掉生命的,将要得着生命。”
(马太福音 10:38-39)

只有当我们抛开肉体的欲望时,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渴望才会得到满足。

虽然我们可能倾向于认为上帝关于偶像的诫命与我们的时代无关,但耶稣在马太福音 6:24 中恰当地总结了这些诫命:“一个人不能侍奉两个主;不是恶这个爱那个,就是重这个轻那个。你们不能又侍奉神,又侍奉财富。”他在第 33 节中接着说:“你们要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马太福音 6:33 的结尾断言,当我们首先寻求他的国时,我们所有真正的需要和最深切的渴望都会得到满足,“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任务处理具有新意义的世界,尤其是有了智能手机之后。我们可以在与他人面对面交谈的同时与多个人进行对话。我们中的许多人长期以来一直在尝试多任务处理,或与上帝分开。在西方现代社会,我们有许多可能的“神”可以与之交易。我们可以用金钱、快乐、权力、成功、物质财富、工作、人际关系甚至宗教服务来换取幸福的承诺。我们不是相信上帝知道什么对我们最好,也不是相信他的方式,而是试图把上帝放在他方便的地方。

当我们将上帝区分开来时,我们通常不会将其视为偶像崇拜,但任何时候我们用自己的交易代替对上帝的服从,我们都会脱离上帝对我们最好的安排。大卫的话提醒我们上帝是谁,我们是谁,除了他,我们没有别的善意

由谷歌翻译自动从英语翻译过来。

Select Language
AaSelect font sizeDark ModeSet to dark mode
本网站使用 cookie 来增强您的浏览体验并提供个性化内容。继续使用本网站,即表示您同意我们使用隐私政策中所述的 cook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