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 a bookmarkAdd and edit notesShare this commentary

诗篇 31:1-5 含义

诗篇 31:1-5 以完全信靠主的祷告开始。诗篇作者大卫请求上帝拯救他,并告诉主他至死信靠主。弥赛亚耶稣在十字架上的最后陈述引用了诗篇 31:5。

圣经里诗篇第 31 篇的题词是:

一首抱怨和赞美的诗篇。
献给合唱团指挥。大卫的诗。

大卫是诗篇 31 的作者。大卫小时候被膏立为以色列未来的国王,他杀死了歌利亚。当以色列现任国王扫罗嫉妒大卫的声望时,他试图杀死大卫,迫使大卫逃离国王。后来大卫确实成为了以色列国王。作为国王,他代表以色列打了很多仗。大卫过着危险的生活,有许多敌人——来自国内和国外——威胁他的生命。大卫是这首诗的作者

首诗上帝抱怨赞美。诗篇 31 是为唱诗班指挥而写的,表明它是一首敬拜之歌。总的来说,诗篇 31 读起来就像是向上帝祈祷,诗人亲自宣布他对的绝对信任,并在沮丧和危险的时刻请求他的帮助。

大卫一生中经历过许多痛苦的事件,但上帝拯救了他。当他写下诗篇 31 篇时,他脑海中浮现的究竟是哪些事件,目前尚不清楚。

诗篇 31 分为两部分赞美,中间夹杂着一系列的抱怨。诗篇最后劝勉我们要信靠和盼望耶和华

  • 第一个赞美是诗篇31:1-8。
  • 对耶和华的抱怨是诗篇31:9-13。
  • 最后的赞美是诗篇 31:14-22。
  • 最后的劝告是诗篇 31:23-24。

诗篇 31 也预言了弥赛亚耶稣。在许多方面,它与更广为人知的诗篇 22 相似。从预言的角度来看,这两篇诗篇都关注弥赛亚的迫害和光荣的辩护。

《圣经说》对诗篇 31 的注释大部分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将解释这首诗如何预示着诗篇的作者大卫;另一部分将解释这首诗如何预言耶稣是弥赛亚。为了便于浏览,这些部分将用粗体标题标记。

此外,诗篇 31 的注释将试图指出大卫的祷告与弥赛亚的预言关联。他们将持续记录诗篇 31 中的弥赛亚预言,并解释它们在耶稣第一次和第二次降临时的应验。《圣经说》在诗篇 31 中确定了 31 个不同的弥赛亚预言。

诗篇 31:1-5 是大卫的赞美

耶和华啊,我投靠你(第 1a 节)。

诗篇 31:1-5 以诗人亲自称呼耶和华开始大卫耶和华啊,祢”作为诗篇的主要主题尽管大卫在诗篇 31 中对耶和华赞颂有加这篇诗篇的主角耶和华,而不是大卫

他宣称:耶和华啊,我投靠你。

这一宣言引出了诗篇 31 的主要主题之一——诗人对主的绝对信任在整篇诗篇中,大卫在特别激烈和痛苦的考验中,将持续、完全地依靠上帝

避难所是远离暴力危险坚固保护之所。人们在暴风雨和战争时期寻求庇护诗篇作者大卫上帝承认,他寻求保护并投靠了上帝。耶和华大卫保护之所。耶和华强大的。他能够保护那些信任他的人。耶和华能够抵挡任何攻击他的攻击。

耶和华翻译了上帝的契约名,耶和华,即“我是”,是存在的本质。以色列人要对耶和华负责遵守他们的契约/条约,耶和华有能力拯救和祝福以色列(出埃及记 19:8)。诗篇 31 的第二行和第三行揭示了诗人寻求耶和华庇护的原因指出了他寻求保护的原因:

让我永不感到羞愧;
凭你的公义拯救我(第 1b 节)。

大卫正在寻求庇护,以躲避不公正的羞辱和羞辱。从他的请求中,我们开始感觉到大卫的对手正试图用诽谤毁掉他。危险是真实存在的。大卫自己无力保护自己和/或阻止敌人毁灭他——这就是他投靠耶和华原因

他请求上帝永远不要蒙羞。这个请求是希望他的敌人通过诽谤来打倒大卫的企图失败。他还请求上帝上帝的公义拯救这个请求表明大卫相信他的事业是正义的,他不像或没有做过他的敌人指控他的事情。如果应用耶和华公义标准,而不是他的敌人不义的诽谤,大卫相信他会获胜。

耶和华是公义的,因为他的道路与他的创造设计相一致,使万物和谐运作,为所有人谋福利。在圣经中,“公义”和“公正”都是恰当的翻译;每个都暗示着与正确和善良保持一致。直觉上,上帝的相爱精神将创造一个优越的社会(利未记 19:18;马太福音 22:27-32)。大卫请求上帝坚持他的标准,对他的敌人施以正义。

=求你侧耳而听,快快拯救我(第 2a 节)。

表达方式:倾听我的倾诉是绝望的恳求者在向有权势的人物(例如国王)请求帮助和服务时使用的谦卑语言。如果国王愿意倾听恳求的话,那么国王不仅会听取恳求者的请求,还会“倾向于”顺利地满足他的请求。

大卫是一位强大的君王,他把自己置于无助的恳求者的位置,迫切地请求的紧急援助,这是谦卑的表现。但大卫认识到,在与的关系中,他是无助的,而是全能的。

大卫的情况似乎很紧急,危险迫在眉睫。大卫呼求耶和华迅速拯救,因为如果耶和华祷告迅速采取行动,那就太迟了——大卫敌人将成功消灭他。

成为我坚强的磐石,
一个拯救我的堡垒(v 2b)。

大卫在诗篇 31 的开头承认,当他投靠耶和华他已经把自己交托给上帝。在这里,他祈求上帝成为坚强的避难所

诗人祈求耶和华成为他坚固的磐石。磐石坚硬坚固,难以摧毁。在大卫时代,用岩石建造的防御工事比其他任何建筑都优越。岩石也可以指有洞穴的岩石山。在岩石高地上作战是战斗中的优势。岩石也是躲避敌人的地方。

诗篇作者重复了这种情感,祈求耶和华成为我的堡垒来拯救我堡垒是一座强大的防御工事或堡垒

大卫宣告

因为你是我的岩石,我的堡垒(第 3a 节)。

在第 2 节中,他祈求耶和华成为我的力量之磐石拯救之堡垒。在第 3 节中,他满怀信心地宣称耶和华的磐石堡垒这句大胆赞美之言是大卫完全信靠耶和华拯救典范

大卫耶和华的信仰持续着他预言道:

为你名的缘故,你必引导我,指引我(第 3b 节)。

大卫确信自己会获胜,但这并不是出于他自己,甚至不是为了他自己。相反,他相信怜悯带领渡过危险,获得安全和救赎。大卫相信主会为了拯救

他将自己托付给上帝的应许。大卫相信,无论发生什么,耶和华都会信守他的应许(罗马书 11:29)。在耶和华与以色列的盟约/条约中,他曾承诺,如果他们遵循他的道路,他就会祝福他们(申命记 28:1-14)。因此,大卫相信,无论他的敌人对他做什么,他们都不会摧毁他或战胜他。

以下是耶和华大卫一些承诺

  • 大卫被先知撒母耳膏立为王。 (撒母耳记上 16:1、12-13)
  • 一个王朝将由大卫家族而来。 (撒母耳记下 7:12)
  • 大卫的儿子要为上帝建造一座圣殿 (撒母耳记下 7:13)
  • 上帝的慈爱永远不会离开大卫的儿子。 (撒母耳记下 7:14) 
  • 大卫的王国、家室和王位将永远存在。 (撒母耳记下 7:15-16)

也许是因为耶和华大卫许下了这些诺言,所以他相信上帝绝不会让他的敌人最终成功地羞辱他。

求你救我脱离人为我暗设的网罗,
因为你是我的力量(第4节)。

无论情况变得多么痛苦或绝望,大卫都相信会将从敌人设下的陷阱中出来,而敌人正是用诡计陷害他、毁灭他。大卫重申,是我的力量。正是上帝力量拯救解救拯救他,并将从陷阱中拉出来

在下一节经文中,大卫表达了一个人另一个人所能给予的最纯粹、最高程度的信仰大卫告诉

我将我的灵魂交托在你手中(第 5 节上)。

这句话是诗篇第 31 篇的信仰顶峰。

某物交到某人手中意味着将其安全托付给该人。大卫告诉上帝他将自己的灵魂交到耶和华的手中大卫灵魂就是他的生命。但大卫灵魂不仅仅是他的肉体生命。人的灵魂是永恒的。当人的身体消亡后,灵魂仍会继续存在(传道书 12:7)。

当耶稣教导说每个人都会面临他的审判并受到永恒的惩罚或永生时,他指的至少是他们的灵魂(马太福音 25:46)。 

大卫告诉:“我将我的灵魂交在你手里”时,他向上帝交托的不仅仅是他的财产、荣誉,甚至还有他的健康和生命。大卫完全、百分之百地将自己以及他现在和将来的一切交托手中。他将自己的整个存在和幸福都交托给上帝无论是今生还是来世。

大卫的信心非凡。大卫的表情表明他即使在死亡中也信靠。可以推断,即使他因敌人的诽谤而羞辱地死去,上帝也会以某种方式恢复他的生命和荣誉。大卫的信仰似乎预示着他复活的可能性。在这方面,大卫表现出与亚伯拉罕相同的信仰,亚伯拉罕相信上帝会使以撒复活(希伯来书 11:17-19)。

耶和华诚实的神啊,你已经救赎了我(第 5b 节)。

诗人的表达——耶和华啊,你救赎了我——讲述了耶和华如何救赎了大卫

翻译为“你救赎了我”的希伯来语פָּדָה (H6299—发音为:“paw-daw”) 的一种形式。“Pawdaw” 也可以翻译为“救赎”或“拯救”。大卫赞美耶和华拯救他脱离敌人,包括他们羞辱的诽谤和死亡威胁。

有趣的是,希伯来语“pawdaw”经常被用来描述复活或从死亡中拯救/重返生活。

“但神必救赎我的灵魂脱离阴间的权势,
因为他必接待我。细拉。”
(诗篇 49:15)

“耶和华救赎的人必归回,
欢呼归到锡安,
他们的头上带着永恒的欢乐。
他们会感到快乐和喜悦,
悲伤和叹息都将消失。”
(以赛亚书 35:10)

“我能把他们从地狱的权势下赎回来吗?
我能把他们从死亡中拯救出来吗?
哦,死亡,你的荆棘在哪儿?
阴间啊,你的毒钩在哪里?
怜悯之心将从我的眼前消失。”
(何西阿书 13:14)

复活似乎也是诗篇 35:5 的一个主题。

由此可推断,耶和华已将他从死亡中赎回,这也包括他复活的希望。最后,大卫耶和华描述为:真理之神

真理之神这个描述可能指两种情况之一。大卫可能将描述为一位信实且信守诺言的。如果是这样,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大卫愿意将自己灵魂交到手中,因为他知道会信守诺言。

大卫也可能是在描述正义。如果是这样,他相信上帝会看到大卫的真面目永远不会接受敌人的诽谤,这些诽谤旨在让大卫蒙羞。这可能适用于来世,因为大卫明白他与的关系将延续到永恒。

大卫称耶和华为“真理之神” ,他心里有可能同时想到了耶和华的信实和正义

诗篇 31:1-5 是弥赛亚的预言

诗篇 31:1-5 预言了弥赛亚耶稣。

1.弥赛亚将会投靠耶和华

耶和华啊,我投靠你(第 1a 节)。

大卫怎样投靠耶和华耶稣怎样投靠耶和华

在他的整个传道生涯中,福音书将耶稣描绘成一个始终以各种方式寻求庇护

  • 当耶稣在旷野受到诱惑时,他将自己的幸福托付给了上帝和他的圣言(马太福音 4:4)。
  • 耶稣没有把自己托付给人类(约翰福音 2:24-25)。
  • 耶稣经常退出来,独自与上帝共度时光(路加福音 5:16)。
  • 当耶稣悲痛至死的时候,他向主祷告,并顺服了父的旨意(马太福音26:38-39)。

2.一旦主以主的正义拯救了他,弥赛亚就永远不会感到羞愧

让我永不感到羞愧;
凭你的公义拯救我(第 1b 节)。

这些诗句从根本上预言了耶稣是弥赛亚。

显然,弥赛亚耶稣在被敌人嘲笑和在十字架上受辱时,曾经历过暂时的羞辱(希伯来书 12:2)。弥赛亚的苦难在诗篇 22 和以赛亚书 53 以及其他预言中被特别预言,包括本篇的部分内容——诗篇 31(以赛亚书 53:3;诗篇 22:6-7)。

但十字架并不是有关耶稣的最终或终极的陈述。

首先,耶稣三天后从死里复活,这要求我们重新审视耶稣在十字架上所经历的屈辱。至少,当耶稣被拯救并从死里复活时,已经证实了他是弥赛亚(罗马书 1:4)。

此外,由于耶稣的顺服,至死不渝,主将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了他(马太福音 28:18;腓立比书 2:8-9)。“让我永不羞愧”的预言最直接地谈到了耶稣的升天(以赛亚书 53:12),那时万膝都要跪拜,万口都要承认耶稣是宇宙之王(腓立比书 2:10-11)。

至于祂在十字架上所遭受的羞辱,耶稣鄙视并认为这只是暂时的羞辱。祂选择在永恒的背景下看待它。祂通过信仰的视角看待自己的苦难,并满怀喜悦地期待着它将带给他的回报——拯救世界;以及永恒的荣耀和荣誉:

“他因那摆在前面的喜乐,就轻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难,便坐在神宝座的右边。”(希伯来书 12:2)

“鄙视”某样事物就是不看重它。耶稣所忍受的“羞辱”是真实的。它很严重。它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但与通过服从天父的旨意来取悦他的“摆在面前的喜乐”相比,耶稣选择将他所忍受的“羞辱”视为微不足道。

使徒保罗效仿耶稣,也曾遭受拒绝他的人的严重折磨。但他也认为,这种拒绝和损失不过是“至暂至轻的苦楚”,而上帝为爱他、追随他道路的人预备的“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则不然(哥林多后书 4:17;哥林多前书 2:9)。

 

3.诗篇第 2-4 节中诗人的请求预示了弥赛亚耶稣在客西马尼的祷告

求你侧耳而听,快快拯救我;
成为我坚强的磐石,
拯救我的堡垒(v 2)
因为你是我的岩石,我的堡垒;
为你名的缘故,你必引导我,指引我(第3节)
求你救我脱离人为我暗设的网罗,
因为你是我的力量(第4节)。

在他最后一次逾越节的晚上,夜深时分,耶稣带领门徒进入一个叫“客西马尼”的花园祈祷(马太福音 26:36,约翰福音 18:1)。他知道自己被出卖了,很快就会在十字架上为世人的罪受苦(马太福音 20:18-19,26:21-25,约翰福音 12:27-32,13:21-30)。

进入客西马尼园(意为“橄榄榨”)后,耶稣“开始悲伤和痛苦”(马太福音 26:37),因为他即将遭遇什么。他向彼得、雅各和约翰吐露:“我心里甚是忧伤,几乎要死”,然后请他们和他一起祈祷(马太福音 26:38)。耶稣在客西马尼园(“橄榄榨”)的形象是巨大的压力——就像橄榄榨中的橄榄一样被压榨。

正是在这时,耶稣绝望地“俯伏在地”祈祷:“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这杯离开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马太福音 26:39)路加补充道:“耶稣极其伤痛,祷告恳切,汗珠如大血点,滴在地上。”(路加福音 22:44)这些大汗珠就像榨油机里榨出的橄榄油珠。

基督在绝望时的反应与大卫在危险时的反应惊人地相似,这表明他的客西马尼经历是对这首诗篇的应验。

他们俩都受到了对手的暗中密谋反对的威胁。

  • 大卫的敌人:暗中布下陷害他。
  • 耶稣的敌人:“他们合谋用诡计拿住耶稣,杀他”(马太福音 26:4)。

他们两人都在困境中转向上帝并亲自向他请求。

  • 大卫祷告:耶和华啊,你啊
  • 耶稣祈祷:“我父”(马太福音 26:39)。

 他们两人都迫切而热切地呼唤上帝。

  • 大卫祷告说:求你侧耳听我,快快救我
  • 耶稣“非常恳切地”祈祷(路加福音 22:44)。

他们都祈求上帝拯救他们脱离困境。

  • 大卫请求耶和华:“拯救我拯救我”
  • 耶稣问他的父,“倘若可行,求你叫这杯离开我”(马太福音 26:39)。

他们都相信上帝会给出结果。

  • 大卫对耶和华为你名的缘故,求你引导我,指引我;求你救我脱离人为我暗设的网罗。
  • 耶稣告诉他的父:“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马太福音 26:39)。

上述每一个相似之处似乎都是诗篇 31 中关于弥赛亚的预言暗示。

4.耶和华必为他(耶和华)的名,将弥赛亚从他的敌人手中拯救出来

正如大卫自己预言的那样:“为你的名,你必引导我,指引我。你必救我脱离他们为我暗设的网罗。”他也预言了主将如何以及为何拯救弥赛亚耶稣。

当祂的时刻临近时,耶稣祈祷通过祂的苦难:“父啊,愿你荣耀你的名”(约翰福音 12:28)。

当他的时刻终于到来时,耶稣请求他的父“荣耀你的儿子”(即将敌人为他暗中布下的死亡网中出来),“叫儿子也荣耀你”(通过他的复活)(约翰福音 17:1)。 

这些祷告表明耶稣的使命(包括他的死亡和复活)是为了他父的荣耀和。在荣耀他父的同时,耶稣也得到了荣耀。

此外,保罗写道,当万膝在耶稣面前跪拜、万口承认耶稣的主权时,耶稣最终得到平反的原因是“父神的荣耀”(腓立比书 2:11)。

这再次揭示了耶稣在十字架上受辱和死亡(腓立比书 2:8)最终是为了名,就像诗篇 31:3b 中大卫的得救是为了主的名一样因为荣耀他的父,他自己才被高举,他的名也高于一切名(腓立比书 2:9-10)。令人惊讶的是,信耶稣的人得到承诺,如果他们荣耀上帝,他们也将被高举(彼得前书 5:5-6;腓立比书 2:5-10)。

5.弥赛亚将把他的灵魂交到耶和华的手中

我将我的灵魂交托在你手中(第 5 节上)。

这句话暗示了弥赛亚对主的完全信任——即使面对死亡。

弥赛亚耶稣信靠上帝,并且顺服上帝,直至死亡(腓立比书 2:8)。

此外,耶稣在“将灵魂交出”之前说的最后一句话(马太福音 27:50)亲自解释了大卫在诗篇 31 中对信仰的最伟大的表达。

“耶稣大声喊着说:‘父啊,我将我的灵魂交在你手里。’说完这话,他就断气了。”
(路加福音 23:46)

就像在他之前的大卫一样,耶稣将自己完全交托给。基督对的信仰包括将自己的死亡交托给上帝

对这首诗篇的直接暗示有力地表明,整首诗篇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弥赛亚的预言。

要深入了解诗篇 31:5 与耶稣有关的含义,请参阅《圣经说》文章“耶稣在十字架上的最后七句话——第七部分:信任的话语”

6.弥赛亚将被主复活

耶和华诚实的神啊,你已经救赎了我(第 5b 节)。

第 5 节的最后一行暗示了弥赛亚的复活。翻译为“你已经赎回”的希伯来语是“pawdaw”。这个词与复活密切相关,在旧约中经常被这样翻译(诗篇 49:15、以赛亚书 35:10、何西阿书 13:14)。

弥赛亚耶稣将他的灵魂交在他父的手里,三天后,他救赎/从死里复活(使徒行传 2:24,哥林多前书 15:4)。

7.弥赛亚将被上帝救赎

耶和华诚实的神啊,你已经救赎了我(第 5b 节)。

“pawdaw” 暗指弥赛亚的复活,同时也暗指弥赛亚将如何被作为赎金。因此,弥赛亚将在多个意义上赎回

  • 弥赛亚将摆脱其对手的失败和耻辱。
  • 弥赛亚将从死亡的敌人手中被赎回并重获新生。
  • 弥赛亚将被赎回,以偿还世人的罪孽(歌罗西书 2:14)。

耶稣,弥赛亚,告诉门徒,作为人子,他“来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马太福音 20:28)。保罗写道,作为弥赛亚,“耶稣……舍己作万人的赎价”(提摩太前书 2:5b-6a)。

此外,耶稣的赎价(牺牲)使得主能够根据上帝公义和真理标准赎回(救赎)世界

“他为我们的过犯受害,
他为我们的罪孽被压伤;
为要使我们得平安,他所受的管教都落在他身上,
因他受的鞭伤,我们得了医治。”
(以赛亚书 53:5)

“上帝如此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
(约翰福音 3:16)

“一切都是出于神,他藉着基督使我们与他和好,又将劝人与他和好的职分赐给我们。这就是神在基督里使世人与自己和好,不将他们的过犯归到他们身上,并且将这和好的道理托付了我们。神使那无罪的,替我们成为罪,好叫我们在他里面成为神的义。”
(哥林多后书5:18-19,21)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在诗篇 31 中,大卫一直用将来时态描述耶和华的作为(即祢必引导指引救我出来或用现在时态请求上帝拯救但在这里,大卫耶和华的信心如此强烈,以至于他用过去时态描述耶和华未来拯救他的灵魂,就好像他之前已经被拯救过一样——耶和华诚实的神啊,已经救赎了我。这种预言过去时态的使用是预言段落中的常见手法,表明未来的实现是如此确定,以至于可以说它已经发生了。

大卫对他所希望的事和他尚未看见的事有十足的把握,因为他信靠耶和华希伯来书 11:1)。换句话说,大卫有信心。

由谷歌翻译自动从英语翻译过来。

Select Language
AaSelect font sizeDark ModeSet to dark mode
本网站使用 cookie 来增强您的浏览体验并提供个性化内容。继续使用本网站,即表示您同意我们使用隐私政策中所述的 cook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