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 a bookmarkAdd and edit notesShare this commentary

路加福音 15:11-24 意思

耶稣讲了三个寓言来回应法利赛人和文士对他与罪人交往的抱怨。第三个寓言通常被称为“浪子的寓言”。这是寓言的第一部分。它讲述了一个父亲有两个儿子,他们都不理解父亲对他们的看法,也不理解什么才是真正对他们最有利的。弟弟代表法利赛人所抱怨的罪人的态度,哥哥代表法利赛人。寓言的前半部分讲述了小儿子过早地要求继承遗产,离开父亲去了一个遥远的国家,在那里他挥霍了所有的财产。在他绝望之后,他认为自己不配做儿子,于是他回到家里,希望被父亲雇用。相反,父亲仁慈地恢复了他儿子的身份,并要求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因为用他的话来说:“我这个儿子是死而复生的;他失而复得的。”

在其他福音书的记载中,没有明显与这个寓言相似的地方。

为了回应法利赛人因耶稣愿意与税吏和罪人交往而对他的诽谤(路加福音 15:1-2),耶稣向他们讲了三个寓言。


  1. 迷失的羊的比喻” (路加福音 15:3-7)


  1. 失落的钱币的寓言(路加福音 15:8-10)


  1. “浪子的比喻” (路加福音 15:11-32)

他给他们讲的第一个寓言是“迷失的羊的寓言

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男人为了寻找那只迷失的羊而舍弃了九十九只羊。当他找到那只羊时,他非常高兴。耶稣用一句话结束了这个比喻:“一个罪人悔改,在天上也要这样为他欢喜,较比为九十九个不用悔改的义人欢喜更大。”(路加福音 15:7)

他给他们讲的第二个寓言是“丢失的钱币的寓言。

它的结构和含义与第一个相似。它讲的是一个有十个钱币的女人,她把家里翻了个底朝天,寻找丢失的钱币。当她找到钱币时,她欣喜若狂。耶稣用另一个关于悔改价值的宣言结束了这个比喻:“一个罪人悔改,在神的使者面前也是这样为他欢喜。”(路加福音 15:10)在每一个例子中,都推断出这是指以色列的一部分,属于羊群、团体或家庭的人。是上帝的选民(申命记 7:7-8)。

耶稣向那些抱怨的文士和法利赛人讲述的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寓言是“浪子的寓言” 它将表明上帝希望罪人(法利赛人抱怨的对象)和法利赛人自己都悔改。

这也许是耶稣最著名的寓言。故事讲的是同一个家庭的三个人——一个父亲他的两个儿子(一个哥哥和一个弟弟)。故事讲述了这些人的行为和反应,以及他们的选择对他们彼此关系的影响。父亲代表上帝,哥哥代表法利赛人和律法师,弟弟代表罪人。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浪子的比喻》是三个寓言合而为一。故事的前半部分集中在小儿子父亲的关系上。这就是这个比喻的名字《浪子的比喻》的由来浪子的意思是“过度”,定义上与“惊人的”相同。但由于这个比喻的文化影响,这个词通常具有负面含义,因为小儿子不负责任地滥用自由和放荡的生活方式。

寓言的后半部分可以说是前半部分的续篇。它关注的是大儿子父亲的关系,以及当回到家时,父亲弟弟同情,大儿子对此却反应冷淡,这与法利赛人对罪人的态度相似。二儿子过于挑剔和自我中心。可以说,故事的标题也适用于他,但指的是他过度的自以为是。通过观察,似乎大多数人天生都容易陷入这两种过度行为之一。我们都是罪人,但表达罪的方式可能不同(罗马书 3:23)。因此,这个寓言对每个人都有启发。

这个寓言的第三个洞见是父亲的故事。父亲非常公正,同时也非常慈爱。如果这个故事被命名为“浪子父亲”,那么“浪子”这个词可能保留了其定义意义,但获得了积极的含义。我们得到了额外的奖励,因为我们可以窥视上帝的内心,看到他对他的子民的仁慈,同时也理解上帝赐予我们做出选择的惊人天赋。当然,我们的选择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浪子家庭

一个男人有两个儿子。

尽管这个比喻是以小儿子的名字命名的,但实际上这个家庭的三个成员在各个方面都是过度的浪子。小儿子过度放纵肆意利用自己的自由,一头扎进毁灭之中(加拉太书 5:13,15)。父亲对儿子充满同情儿子悔改时,大大地宽恕了。而且父亲完全公正而慈爱。从关系上宽恕了小儿子,但没有归还小儿子失去的遗产,因此任由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大儿子过度评判律法主义。他对父亲弟弟仁慈感到无比痛恨。

比喻的前半部分讲述了儿子的崛起、衰落和复兴,以及他父亲的宽容。小儿子代表税吏和罪人,他们纷纷来到耶稣的福音面前,悔改并恢复了生命的圆满(路加福音 15:1)。

比喻的后半部分讲述了大儿子弟弟归来的冷淡反应,以及当父亲和弟弟恢复关系时他对父亲和弟弟的怨恨。大儿子代表法利赛人和文士,他们对耶稣传道中税吏和罪人的恢复感到不满(路加福音 15:2)。要了解比喻的后半部分,以及哥哥对弟弟归来的反应和父亲同情请参阅路加福音 15:25-32 的注释

贯穿这个寓言两部分的共同主题是父亲对两个儿子的非凡同情。这个寓言实际上是关于这两个儿子父亲对他们两个的深爱。虽然父亲的爱涵盖了两个儿子,但他们被允许做出自己的选择,并承担这些选择的后果。因此,这个寓言也清楚地提醒我们,人类是按照上帝的形象造出来的,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行使意志做出道德选择的天赋(创世记 1:27)。

这个故事中的父亲代表上帝父亲代表天父“赦免我们的过犯,乃是照他丰盛的恩典。这恩典是他赐给我们的”(以弗所书 1:7b-8a)。从字面上看,“浪子的比喻”是天父的标志性画面,由天父的象征(图像)所讲述(歌罗西书 1:15)。这个比喻也许比其他任何比喻都更能揭示上帝的性格。

上帝被展现为全然慈爱、全然仁慈地对待他的子民。但他允许他们自己做出选择。上帝邀请他的子民以真实的视角看待事物,但让他们自己选择视角。上帝也是完全公正的。虽然我们总能修复与他的关系,但我们的选择会产生真正的后果。

寓言的中心人物

耶稣以对中心人物的简短描述开始了这个寓言:一个人有两个儿子。

故事的中心人物是两个儿子父亲。在故事结束之前,两个儿子都将在这个寓言中扮演重要角色。但是尽管每个儿子的角色都很重要、很有戏剧性,但他们在这个寓言中发挥的主要作用是揭示父亲对他们的惊人深切的同情。因此,耶稣以他们的父亲作为这个寓言开头是恰当的。

小儿子的最后通牒

儿子对父亲说:“父亲,请把我应得的那份家产分给我吧。”

关于儿子的诉求,有四点值得说明。

首先,儿子并没有向父亲提出这个要求。自己要求父亲这么做。如果要求父亲做这件事,那将是一件荒唐可笑的事情。但作为最后通牒,这更是荒唐可笑。

其次,小儿子的要求违背了犹太人的家庭社会结构,在犹太人的社会结构中,儿子应该加入家族企业,成为父亲的合伙人。这个儿子不仅想离开父亲,退出家族企业,还坚持要求立即撤回未来在企业中的股份。这样做可能会对家族企业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可能是灾难性的影响。儿子的要求极其自私。

第三,很难想象儿子父亲提出的要求比这更卑鄙无耻。小儿子要求父亲提前给他遗产。要求的钱还不属于错误地坚持认为父亲的部分遗产理应属于

儿子的严厉命令表明,除了遗产之外,父亲对他来说毫无意义——父亲只是一份薪水,仅此而已。从儿子的角度来看,父亲的关系纯粹是交易关系。小儿子对父亲缺乏爱和尊重,实际上是在告诉父亲希望父亲早点死,这样就可以拥有认为应得遗产份额

儿子父亲要求还有什么比这更伤人呢?小儿子提出这样的要求,违反了犹太人的核心习俗,因此耶稣的听众(法利赛人和律法师)会轻视这个儿子

小儿子的命令严重违反了第五条诫命:“当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神所赐你的地上得以长久”(出埃及记 20:12)。

第四,小儿子真正坚持的似乎是拥有大量的自由,而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这是美国许多年轻人的共同期望。小儿子希望他的遗产份额不仅能被分割,而且能流动/可支配,免除任何管理的责任。希望消费他父亲辛苦生产的东西。

小儿子不想有任何人脉,也不想承担任何责任。只想为自己花钱。在这方面,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权利意识。这反映出一种观点,即最大的个人利益在于消费,而不是投资。

此外,小儿子在发出最后通牒所使用的语言揭示了两个存在严重缺陷的假设。

小儿子的第一个严重错误的假设是对爱和恩典的误解。

小儿子要求:“把我应得的那份财产分。”

与工资相反,礼物是一种不配得的恩惠或恩惠。此外,不可能将已经属于他们的东西赠送给某人。小儿子的遗产份额已经属于小儿子了。从小儿子回家时父亲告诉他哥哥“我剩下的一切都是你的”这一事实可以看出这一点。(路加福音 15:31)。当小儿子要求“把我应得的遗产份额”时,坚持要把已经属于他的东西还给。它已经属于了,但拥有它是一种信任(对他父亲)和责任(对其他家庭成员)。

小儿子的观点是,不想将继承遗产作为他人的管理权。相反,希望自己可以自由地将这些资源用于自己的享乐。因此,小儿子对权利的要求大大降低了他以爱接受遗产的能力。博爱是选择为他人寻求最好的。小儿子只想把遗产花在自己的欲望上。

小儿子父亲下达毫无爱意的命令时,他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是父亲给予他的一切的管家——生命、归属感和继承丰厚遗产的机会。似乎认为这个地位毫无价值,因为不能把它花在自己的娱乐上。的父亲投资了,但对投资他人不感兴趣。

儿子的权利意识使他看不到父亲的爱。小儿子从不为他人着想,所以他还没有认识到父亲的爱。小儿子父亲在一起时,得到了父亲恩惠和爱的物质利益。但是他的自私观点使无法接受父亲给予的爱。换句话说,小儿子间接地接受了父亲恩惠和爱的一些影响,但并没有欣赏或享受爱和恩惠的本来面目。这表明,我们接受爱和恩惠的能力很可能取决于我们向他人展示爱和恩惠的意愿。

父亲的爱和恩典以及他小儿子的权利与上帝使“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相似(马太福音 5:45b)。恩典常常临到那些不配得到恩典的人,即使他们不认为这是恩典。那些给予他人恩典的人很可能是上帝恩典的最大接受者,因为上帝给予的所有奖励都是他的恩典和怜悯的体现。

小儿子只认识到爱的果效而不认识到爱的实质,只为他人谋求利益,结果错失了更大的利益——与父亲的亲密关系。他的哥哥(我们将在寓言的后半部分看到)也有类似的误解。因为不了解恩典和爱的本质,他粗暴地抛弃了这些礼物,无视父亲的伟大爱,只追求短视的要求。

小儿子对爱和恩典的误解导致了贪婪的权利感。他的这种权利态度使他的内心麻木,无法给予或接受爱。贪婪的权利感也会对我们的内心产生同样的影响。愿我们永远惊叹并感谢上帝对我们的慷慨恩典和爱。

小儿子要求所表现出的第二个严重错误的假设是,物质主义和消费是实现最大自身利益的途径。

这段经文中翻译为遗产的单词是希腊语“ousia”的一种形式。这个寓言是“ousia”在圣经中唯一一次被使用。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思考现实的形而上学属性时广泛使用了这个词。在后来的教会理事会中,人们就基督两性的真正 ousia (本质)进行了争论,这是一个备受争议的术语。但在这个语境中, ousia 似乎没有形而上学或神学的负担。在这个语境中,“ousia”似乎是指遗产的物质财产。在小儿子的糟糕估计中,他期望从父亲那里得到的物质“ousia”基本上就是父亲他的全部意义。

儿子的唯物主义观点使无法理解父亲的真正本质和价值。唯物主义是一种认为现实完全由物质组成的世界观。它不接受上帝、精神世界、来世、天使、灵魂等非物质现实。它还使存在变得毫无意义和没有道德。宇宙中的物质——无论是金钱还是粒子——并不关心你如何生活。它不会赞同或反对你的选择。这种世界观的自然结果是追求永不满足的欲望的消费生活方式。

唯物主义消除了绝对道德标准和价值观的可能性。这意味着真正的爱不可能存在,只有空洞的快乐。这是因为真正的爱(“博爱”)是自愿选择寻求他人的最大利益。

唯物主义对美好生活的愿景是“我所没有的东西会让我快乐”。儿子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使认为父亲的“ousia”(真实物质)只不过是一种物质财产。因此,认为父亲他的“ ousia”(财产)是获得幸福的手段,而不是一个可以爱和分享快乐的人。很快就会与一个与观点相同的社会打交道,最终现在鄙视父亲一样被社会鄙视。

小儿子践踏父亲,要求分得遗产,这是物质主义世界观的体现——“我们吃吃喝喝吧,因为明天就要死了”(哥林多前书15:32 )。除了自己,不关心别人。只看到自己能得到的快乐。

如果我们接受小儿子对权利和物质主义的错误假设,我们就会向天父发出同样离谱的最后通牒,把一切都牺牲在自私快乐的祭坛上。如果我们像这个不顾一切的儿子一样追求权利和物质主义的偶像,他甚至不承认父亲的人格,只看到财产,我们也会越来越:

  • 视责任为不必要的负担;
  • 利用我们的自由去追求快乐;
  • 无法认识到人们的天赋;
  • 失去真正去爱和接受爱的能力;
  • 期望宇宙/环境给予我们所需的东西,消除除交易之外的所有关系;
  • 成为我们自己欲望的奴隶,那么最终也许;
  • 怀疑然后不相信上帝的善良和他的存在。

父亲的回应

于是他把自己的财富分给了他们。

值得注意的是,父亲答应了小儿子的无礼和冒犯性要求。尽管父亲有智慧知道这样做会自毁前程,但父亲还是答应了儿子的选择。罗马书 1 章告诉我们,上帝通常都会这样做,这种满足邪恶欲望的行为被称为“上帝的愤怒”(罗马书 1:18)。在罗马书 1 章中,上帝的愤怒倾泻在不义之上,因为那些看见上帝却不承认他或他的善良的人,就像小儿子不承认父亲的善良一样。因此,上帝答应了我们“按自己的方式生活”的愿望:

  • “所以 [由于他们的‘小儿子’要求‘自由’的态度] 神任凭他们放纵心中的情欲,以致做出污秽的事” (罗马书 1:24a)。
  • “因此(由于他们的‘小儿子’态度),神任凭他们放纵可羞耻的情欲” (罗马书 1:26a)。
  • “他们既然不再承认神,神就任凭他们存邪僻的心。”(罗马书 1:28a)

对于他的子民来说,圣经的模式是,上帝让那些迷失于自己欲望的人承受他们行为的不良后果,以引导他们悔改。上帝希望所有人都悔改(彼得后书 3:9)。

于是父亲将财产分给了他们。这可能意味着他的父亲决定将多少财产留给小儿子,将多少财产留给儿子。在比喻的结尾,父亲对大儿子说:“凡是我的,都是你的”,所以这种划分是成立的(路加福音 15:31)。

在这节经文中,翻译为财富的希腊词是“Bios”的一种形式。“Bios”的字面意思是“生命”。英文单词“Biology”的意思是“对生物的研究”。在《圣经》中,“Bios”通常指一个人在世上的兴趣和财富的总和。在《圣经》中,“Bios”描述了生命的外在方面——健康、社会地位、财富、事业等。(马可福音 11:1;路加福音 8:14;提摩太后书 2:4;约翰一书 2:16)。《新约》将这种外在的“Bios”生命与更全面的术语“Zoe”(完整/精神生活)或“Psuché”(灵魂/生命)的内在生命进行了对比。

在这里,父亲在分配财产之前,先整理了一生积累所有“ousia”(物质),然后过早地将他的一部分生命/财富转让给了小儿子小儿子份额可能还不到他父亲遗产的一半。这可能有许多原因。大儿子将获得“双份”,其中包括家族“首席执行官”的职位。圣经记载的许多家庭冲突都围绕着“长子继承权”的问题,也就是“谁来统治?”的问题。

长子权(统治权)问题是雅各和以扫之间争执的根源(创世记 25:31-32)。这很可能也是约瑟和他兄弟之间争执的根源。约瑟的彩色外衣似乎表明雅各将长子权授予了约瑟,因为他是拉结(他选择的妻子)的长子,而不是鲁本,鲁本是长子(利亚,雅各被骗娶的妻子)。从这个故事中可以推断出这种自然的竞争是两兄弟之间仇恨的一部分。圣经对这种自然嫉妒的回答是,任何渴望成为伟大的领导者都应该成为所有人的仆人(马可福音 9:35)。

父亲完全按照儿子的要求去做了。上帝也会满足我们的要求。如果我们祈求好东西,他就会给我们(马太福音 7:9-11)。如果我们祈求对我们有害的东西,上帝通常会暂时不答应我们的请求。我们所知道的仁慈,大部分是上帝不允许我们得到我们要求的邪恶之物。但最终,上帝会让我们沉溺于堕落的欲望,并让我们体验后果(罗马书 1:18-32)。这种“放弃”是我们体验上帝愤怒的主要方式。

遥远的国家

过了不多几日,小儿子就收拾一切,往远方去了。他在那里过着奢侈的生活,浪费了他的家产。

儿子离开了家。耶稣说他去了一个遥远的国家。希腊语中翻译为遥远国家的短语是“choran makran”。

这个表达有双重含义。“choran makran”的第一个也是最明显的意思是一个远离家乡的外国。但第二个含义来自于观察这两个术语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Choran”是希腊语,在这里被翻译为“国家” ,字面意思是“位于两地之间的空间”。它可以被翻译为“空旷的空间”或“空洞”。Makran 来自“makros”,意思是“大”、“远”或“宽”。“Choran Makran”是一个习语,意思是“大空洞”。“Choran Makran”的双重含义的两种含义在整个寓言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儿子远赴异国他乡,但这个遥远的国家也是一个缺乏真理和爱的地方。这是一个道德堕落的地方。它没有道德界限。它是一个看似无限自由的幻象;因为它允许人们无拘无束地追求快乐。正如往常一样,这意味着它实际上将是一个剥削和奴役的地方(罗马书 6:16)。

但它脱离了正义、美德或道德原则。最重要的是,它缺乏爱和恩典。“Choran Makran”是一个无所不能的国家,一个纵情于欲望、对其毁灭性后果视而不见的地方。这个国家在地理和道德上都与儿子成长的充满爱的家相距甚远。当小儿子离开家前往“Choran Makran”时,就与父亲的慷慨和仁慈断绝了联系,父亲让遭受了渴望的虐待。

在新约时代,“Choran Makran”可以被视为代表一种故意犯罪的生活,脱离了团契、与基督的交流以及接近基督所带来的祝福。

在那个遥远的国家(Choran Makran) 的巨大空白中,小儿子可以随心所欲地生活。他拒绝了自己作为父亲儿子的旧身份和家庭责任。他的行为就像不再是父亲的儿子一样为自己宣称了一种新的身份——选择的一种身份。在“Choran Makran”中,可以按照自己的规则生活。在那里,觉得没有理由否认自己的欲望或冲动。似乎没有什么可以阻止过上想要的生活。在遥远的国家的道德空白中,没有任何道德原则来指导小儿子挥霍了他的财产(ousia) ,过着放荡的生活错误地认为这符合真正的自身利益,会给带来最大的幸福。事实并非如此。

这个年轻人放荡的生活方式反映了所罗门王在《传道书》中所表达的实验。

“我没有拒绝我眼睛所渴望的一切。我没有抑制我内心的快乐……”
(传道书 1:10上)

看起来小儿子从不拒绝任何乐趣。

小儿子的灾难

他花尽了一切所有的,又遇着那地方大闹饥荒,他就穷困起来。他就去投靠那地方的一个人,那人打发他到田里放猪。他很想拿猪所吃的豆荚充饥,却没有人给他。

小儿子迟早会花光他在远方国家的所有财产(“Choran Makran”)。首先,放弃了作为家庭股东的身份现在他所继承的遗产已经所剩无几。已经挥霍殆尽了所有的财产,而且自己也选择与父亲的慷慨和祝福断绝关系。已经耗尽了所有财产,在那个遥远的国家陷入了道德空虚。再也没有钱可以花。

耶稣说,就在这时,那个国家发生了严重的饥荒。

饥荒是指食物短缺。在古代,饥荒通常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例如干旱、蝗虫或枯萎病。或者,饥荒也可能是人类活动造成的,例如战争或劳动力短缺。饥荒导致粮食价格暴涨,从而导致那些无力支付这些价格的人营养不良和挨饿。

耶稣没有说是什么导致了这个遥远国家的饥荒,但他确实说饥荒很严重——这意味着食物稀缺,因此价格昂贵。也许没有提出饥荒的原因是为了表明这不是一场偶然的厄运,而是精神饥荒是道德沦丧生活的必然结果。当儿子切断父亲的恩惠和爱时,不可避免地会经历饥荒。当我们切断与天父的关系,走上“Choran Makran”的道德深渊时,我们也会经历精神饥荒

“因为罪的工价(后果)乃是死;唯有神的恩赐,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乃是永生(包括丰富的生命)。”
(罗马书 6:23)

小儿子把所有的家产花光了,又没有钱,就渐渐穷困起来他没有钱买食物,就挨饿了。但他不愿挨饿,就去投靠那地的一个人,那人打发他到田里去放猪。

 

小儿子带着一笔变卖的遗产来到那个遥远的国家(“Choran Makran”),想用这笔遗产买下一切,现在他一无所有。这个年轻人曾经是一个富人儿子,曾经拥有心仪的一切,现在却成了一个手无寸铁、饥肠辘辘的外国人,为了换取食物,他不惜为任何人做任何事。这与以前在家乡的生活相比,简直是一场耻辱的堕落。

在家里,他是家庭和社区的一份子,彼此关爱。在这个遥远的国家,他受到的待遇和对待父亲一样——只是一种手段。只要有钱,人们就乐意和他交易。一旦他的钱花光了,就没人给他任何东西了。看来他的雇主非常严格,甚至不允许猪粪。很愿意用猪吃的豆荚来填饱肚子,但连这都不被允许。这个遥远的国家(“Choran Makran”)完全没有怜悯之心,只对可以开采和利用的东西感兴趣。

对于一个犹太人来说,这个年轻人为了生存不得不做的事情简直是双重侮辱。小儿子正在为那个国家的一名公民工作。换句话说,,一个犹太人,正在为一个外邦人工作。除了这种屈辱之外,还在喂猪。猪是不洁净的动物,上帝的律法禁止犹太人吃猪(利未记 11:7)。猪让犹太人感到厌恶。通过说这个年轻人不得不受雇于一个外邦人来喂猪,强烈地表达了小儿子已经跌到了谷底。

耶稣进一步强调了这一点,他说: “他很想用猪吃的豆荚来填饱肚子。” “Choran Makran”的道德深渊使完全失去了人性。小儿子沦落到贪吃猪食的地步。在故事的这个时刻,我们可以想象耶稣的听众——法利赛人和律法师——对自己感觉良好。这个小儿子得到了应有惩罚。

小儿子醒悟之前,耶稣补充了一个关键的细节。没有人给他任何东西。这个交易性的儿子选择在遥远的交易性国度过着交易性的生活(“Choran Makran”)。现在被周围的人抛弃了,因为再也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用来交易了。正在经历我们可能认为是世界的“剥削原则”:在别人剥削你之前,先剥削别人。这与圣经的仁慈原则相反,即上帝给予我们的仁慈和我们给予他人的仁慈是一样的(马太福音 7:1-2)。在“Choran Makran”的道德鸿沟中,交易性剥削最终导致关系上的孤独(没有爱的联系)和精神上的贫困。

毫无人性的相互剥削和毫无灵魂的爱与仁慈的缺失定义了“Choran Makran”。作为道德空虚,它实际上吸干了人们的生命,将一切和每个人都变成了商品。所有的生活都变成了交易。人们被贬低为物品,其全部价值取决于可以从他们身上榨取什么。他们没有内在价值。真正的关系消失了。

这种制度与他父亲家里的制度截然相反。“Choran Makran”对小儿子的羞辱性贬低与他要求父亲遗产份额时对父亲采取的态度是一样的。这又是“量刑原则”的另一个例子(马太福音7:2)。

寓言的开头,小儿子生活在父亲的恩惠和爱中,但未能理解恩惠和爱的本质。渴望自由,却不承担责任。沉迷于认为自己有权拥有的东西,并把自己的财产花在追求享乐欲望上告诉父亲把我的那份财产给我吧。现在,在遥远的国家(“Choran Makran”),对生活的幻想破灭了没有人给他任何东西必须靠自己的努力才能获得每一点食物。愚蠢地认为父亲给予他的恩惠是理所当然的,现在他通过痛苦的经历认识到了这种恩惠的巨大价值。

所有充满希望幻想都破灭了。现实的恐怖降临到头上。小儿子要么屈服于“Choran Makran 的空虚和剥削所带来的痛苦绝望,要么醒悟过来,悔改/改变,走上一条新的道路。

小儿子醒悟过来

他醒悟过来,心里说:‘我父亲有多少的雇工,口粮有余,我倒在这里饿死吗?我要起来,到我父亲那里去,向他说: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把我当作一个雇工吧。’于是他就起来,回到他父亲那里。

小儿子陷入人生的低谷,在遥远的空旷之地(“Choran Makran”)孤独地生活,永远挨饿,一边为一个外邦人喂猪,然后他恢复了理智意识到自己以前在父亲家里拥有的一些东西(但现在却被挥霍殆尽了)。恢复理智意味着开始真正地看清现实。此前,陷入了世界所犯下的虚假世界观及其欲望之中。

自己目前的困境与父亲雇来工作的人的生活状况进行了比较。意识到他们比好得多。想到那些父亲工作的似乎总是有足够的面包吃,而他自己却快要饿死了。在家里,他父亲家里雇来的人并不像经历的那样被碾成灰尘。雇工的工资即使不算慷慨,也是公平的,因为他雇的人拥有比他们所需要的更多的钱。不管小儿子此时是否完全理解了恩典的概念,似乎至少直觉地发现,在家里,即使是那些不属于父亲家庭的人也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爱和恩典。从这一点上,小儿子似乎认识到他的父亲关心人们而不是剥削他们。

小儿子于是制定了一个卑微的计划。

我要起身离开这片遥远的国度(“Choran Makran” ),回到家乡。我要去见我的父亲。见到时,我要对他说:“父亲,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你;我不配再被称为你的儿子;把我当成你的一个雇工吧。”

小儿子的计划是向父亲忏悔父亲的不敬和错误。首先,他承认自己如何违反了上帝的律法。然后,又承认自己如何冒犯了父亲——在你眼里

他的忏悔是真实的。小儿子违背了上帝的律法,上帝的律法要求尊敬父亲(申命记 5:16)。违背了这条诫命,既得罪了上帝得罪了父亲。如果小儿子希望以任何身份回到家中,诚实地接受和承认这一现实将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小儿子现在已经从有权有势的人变成了谦卑的人。

儿子也会告诉父亲,因为无礼地要求父亲,挥霍遗产,所以他不再配称为父亲的儿子。这也是一个清醒的判断。因为没有父亲值得像这个儿子对待父亲那样被对待。希望父亲至少能把他当成雇工,而不是以儿子的身份回来。这样,就不会再挨饿或饿死的危险。在这里,小儿子认识到父亲品格可能会原谅,把放在不该有的位置,也就是说,父亲可能会对仁慈。

但即使他恢复了理智儿子仍然在用错误的假设和“Choran Makran”的邪恶世界观行事。也就是说,他仍然用物质主义的眼光看待人的价值。在寓言的开头,只看到父亲的价值在于他继承的那部分遗产现在,看到自己在同样的尺度上缺乏价值。主要关心的似乎仍然是他的胃,没有认识到自己的内在价值,认为唯一的价值在于能为父亲生产什么。即便如此,小儿子还是认识到了自己罪过,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

因为儿子得罪了上帝和父亲,然后又挥霍了这么多,从交易的角度来看,他能奉献的很少。也许这也是他转变的一部分。也许认为自己作为儿子一文不值,只能依靠父亲的怜悯。似乎还没有完全理解恩典、怜悯和爱。似乎仍然不明白人有内在的价值和价值。

顺便说一句,他的哥哥(路加福音 15:25-32)、法利赛人和文士(路加福音 15:2)似乎都不了解人的内在价值——这是耶稣在这个寓言中的主要观点之一。

于是浪子按照卑微的计划行事。他站起来,来到父亲身边。

父亲的慈悲

相离还远的时候,他父亲看见,就动了慈心,跑去抱着他,连连与他亲嘴。儿子说:“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

耶稣说小儿子父亲在离他很远的时候就看见了他。这表明,这位久别的儿子依然留在他父亲的心中。父亲如此想念,以至于尽管他的衣服或外表发生了变化,父亲在很远的地方还是认出了他的儿子

耶稣说父亲对他心生怜悯。这表明父亲并没有因为失败的儿子回家而生气、苦涩、报复或沾沾自喜。充满爱。父亲的态度充满了恩典和怜悯。很高兴儿子不再迷失很高兴儿子回家了。这种态度与前两个寓言相似牧羊人因找回迷失的羊而欢喜(路加福音 15:6),女人因找回丢失的钱币而欢喜(路加福音 15:9)。我们可以想象,在这一点上,法利赛人之前对这个故事的认同,即看到罪人得到应有的惩罚,现在开始变得糟糕了。

耶稣说父亲跑了。在犹太文化中,跑步是一种不体面的行为——尤其是对于一个富裕的老人而言。但父亲出于对儿子的同情,还是跑到了身边。当父亲来到身边时,儿子没有拥抱父亲,因为觉得自己不配。但父亲拥抱并亲吻了儿子父亲在表达对失去但现已找到的儿子的无比同情儿子的悔改而高兴,这是路加福音第 15 章所有三个寓言的主要主题。

这时,回来的儿子开始道歉,正如计划的那样。承认:“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儿子承认自己的罪过和作为儿子不配。但在说完前两部分后,出人意料地被父亲他对他的同情打断了。儿子再也没能说出第三部分也是最后一部分——从来没有提出要求:让我成为你的一个雇工

庆典

父亲却对仆人们说:“快把那上好的袍子拿出来给他穿上,把戒指戴在他手上,把鞋穿在他脚上,再把那头肥牛犊牵来宰了,让我们吃喝玩乐,庆祝一番,因为我这个儿子是死而复生,失而复得的。”于是他们开始庆祝起来。

父亲似乎打断了儿子的道歉。在儿子还没来得及说出愿意做佣人的工作时,父亲就对仆人们说:“快把那上好的袍子拿出来给他穿。父亲的突然举动表明,早已原谅了小儿子虐待和挥霍他应得的那份家产他的父亲并没有关注这些——很感激和高兴,因为以前迷失的儿子现在回家了。这似乎表明了上帝对悔改之心的渴望。儿子悔改而高兴。这个寓言现在与前两个寓言的主题联系起来,即当罪人悔改并归正时,天堂会欢喜(路加福音 15:7, 10)。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父亲似乎渴望儿子的归来,但并没有像前两个寓言那样出去寻找他。在这个寓言中,父亲等待儿子悔改归来。前两个寓言可能描绘的是以色列人因无知而迷失。在这种情况下,上帝会寻找那个迷失的灵魂,让他们回归。在这个例子中,小儿子因故意不服从而迷失。在这种情况下,父亲从未失去爱,而是等待儿子决定的自然不良后果来惩罚,希望醒悟过来

现在父亲开始庆祝儿子的归来。父亲首先命令仆人拿出最好的袍子给他儿子穿上

这是遮盖儿子的羞辱和耻辱的一种方式。最好的袍子很贵重。儿子很可能因为贫穷、旅行和喂猪而浑身肮脏。无论如何,他的父亲还是让儿子穿上了最好的袍子。这是一种即时的恩典和怜悯。这种怜悯不仅遮盖了儿子的耻辱,也是一种向所有人(也许最重要的是他的儿子)表明属于这个家庭,是这个家庭的一部分的方式。一直都是这个家庭的一员,但现在他的团契恢复了。

小儿子可能不值得自己成为家庭的一员,但值得成为家庭的一员,因为他父亲的爱和恩典。他的父亲刚刚重申了儿子的内在价值。重申,儿子作为他的孩子被接受是无条件的。

衣服,尤其是长袍,在《圣经》中经常被用作正义的象征(约伯记 29:14;以赛亚书 61:10;撒迦利亚书 3:4;以弗所书 4:24;启示录 3:5)。正如上帝在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犯罪后为他们穿上衣服一样,父亲儿子悔改回家后也为他们穿上衣服(创世记 3:21)。对于新约信徒来说,上帝用基督的正义遮盖了我们的罪(诗篇 85:2;罗马书 4:7;罗马书 8:1)。作为信徒,我们被劝告要不断地穿上衣服,并“披戴主耶稣基督”(罗马书 13:14)。这样,我们的归属就是无条件的,正如这个寓言所表明的那样,但我们仍然对我们的选择负有重大责任,这些选择会产生巨大的后果。

父亲儿子做的接下来两件事是让奴隶把戒指戴在他手上,把凉鞋穿在他脚上

这两个举动都强调了失散儿子的归属感、价值和内在价值,以及重新融入家庭团契的意义。戒指可能是印章戒指,赋予儿子一定程度的权威。脚上穿的凉鞋表明儿子回家时是赤脚的。当最初离开家时,花了好几天的时间收拾行李现在他甚至连奴隶可能拥有的最低限度的财产都没有了。

最后,父亲叫仆人把肥牛犊牵来,宰了,让我们吃了,庆祝了

流浪儿子的归来是值得庆祝的大事。这件事太重要了,父亲要求杀掉肥牛犊作为庆祝活动的主菜。父亲会用最好的食物来庆祝流浪儿子的归来。因为当时没有杂货店或冷藏设备来保持肉类的新鲜,所以人们把肉留到吃的时候再吃。肥牛犊是上等肉。而且价格昂贵。父亲愿意为了这个欢乐的时刻牺牲这笔开支。

肥牛犊的形象反映了耶稣如何接待悔改的税吏和罪人并与他们一起吃饭(路加福音 15:1-2)。

宰杀肥牛犊的场景也让人联想到犹太人赎罪时献祭的制度,也是悔改的有意义的表达,象征着恢复因罪而破坏的与上帝的关系。这种献祭制度预示着基督为我们做出的最终牺牲,以便我们能够与上帝相交(希伯来书 9:8-12)。献祭之后是节日盛宴,大部分祭品都是在与家人和朋友的团契中享用的(利未记 19:5-8)。

在准备好这些东西(上好的袍子戒指凉鞋宰杀肥牛)之后,父亲宣布了家人要庆祝的原因。父亲儿子慷慨施予的这些怜悯,描绘了我们在基督的丰盛中领受“恩上加恩”(约翰福音 1:16):

因为我这个儿子是死而复活、失而复得的。’

多么美妙的陈述。父亲现在用言语证实了他用行动证实的事情——儿子并不像自己认为的那样一文不值——具有巨大的内在价值——有归属感——被接受——我的——他是我的儿子。无论多少罪恶或挥霍都无法改变这些事实。一切都已被宽恕。

圣经说,如果我们相信耶稣,我们就是上帝的儿女,

“凡接待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赐他们权柄,作神的儿女。这等人不是从血气生的,不是从情欲生的,也不是从人意生的,乃是从神生的。”
(约翰福音 1:12-13)。

圣经一再肯定,如果我们是基督徒,无论多少罪或浪费都无法改变这一事实。一切都已被宽恕:

“我的羊听我的声音,我也认识他们,他们也跟着我。我又赐给他们永生。他们永不灭亡。谁也不能从我手里把他们夺去。我父把羊赐给我,他比万有都大。谁也不能从我父手里把他们夺去。”
(约翰福音 10:27-29)

“罪在哪里显多,恩典就更显多了……”
(罗马书 5:20b)

“因为我深信无论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权的,是现在的事,是将来的事,是有能的,是高处的,是低处的,是别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们与神的爱隔绝;这爱是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的。”
(罗马书 8:38-39)

在明确告知这个所拥抱的受伤的人是他的儿子之后,父亲用两句话恰当地描述了这一刻:儿子死了又复活了他失而复得了。

耶稣用复活的形象来描述父亲小儿子的归来。死亡意味着分离。小儿子离开家去“Choran Makran”时,已经完全断绝了与父亲关系。当第一次要求分得遗产时,实际上是在告诉父亲,他对父亲来说已经死了。现在,他的儿子自我放逐中回来了,在经历一段遥远的国度和遥远的空旷地带的长期分离后,重新与父亲联系上了。这就像他死去的儿子又复活了一样。

父亲又重复了一遍这句话:他迷失了,但又被找到了。

他的儿子确实迷失了失去了他的人际关系、他的理智他的财产、他的遗产、他的地位,并且濒临饿死的边缘。现在他被找到了。这句话呼应了前两个寓言中失而复得主题:“迷失的羊的寓言”(路加福音 15:3-7);和“丢失的钱币的寓言”(路加福音 15:8-10)。

它还描述了税吏和罪人靠近耶稣并忏悔时发生的情况(路加福音 15:1)。

他们开始庆祝。这意味着他们开始参加一个节日庆祝活动,以反映刚刚发生的新的团契。

值得注意的是,在前面的比喻中,耶稣提到天堂为罪人的悔改而欢欣鼓舞。但在浪子的比喻中却没有这样的说法。这似乎进一步证实了父亲上帝的代表形象的解释。既然上帝在这个比喻中正在庆祝,而天堂是上帝居住的地方,就没有必要这样评论。

耶稣在比喻的前半部分要表达的要点

浪子的比喻》前半部分要考虑的一些要点是关于父亲的形象所代表的上帝;以及小儿子的形象所代表的“罪人”。


  1. 首先要注意的是,每个人都有巨大的内在价值。这是真的,因为每个人都是按照上帝的形象造的(创世记 1:27-28)。当上帝派他的儿子去死来拯救世界时,他重申了这一价值(约翰福音 3:16)。人们是挥霍了遗产的罪人这一事实并不会降低他们的永恒价值。


  1. 第二点是,上帝充满爱和恩典。他对人的爱是无穷无尽的。他不会停止关心人们并寻求他们的最大利益。因为上帝就是爱,所以他总是尊重人们的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带来的后果——包括他们不太好的决定。


  1. 第三点结合了前两点,那就是当罪人悔改时,上帝会感到高兴。因为上帝庆祝悔改,我们也应该庆祝。当有人悔改并回到上帝身边时,我们永远不应该嘲笑。


  1. 第四点紧随第三点,即:我们永远不应该放弃他人。我们不应对他人的选择负责。我们无法阻止某人自我放逐。但我们可以为他们祈祷,热切地等待他们的悔改。这似乎是耶稣向法利赛人强调的主要观点,这是耶稣对待罪人的态度,也应该是他们的态度。

这就是耶稣的“浪子回头的比喻”的前半部分前半部分以庆祝浪子的归来结束,这与前两个比喻的结尾相似,牧羊人庆祝找到了一只迷失的羊,而女人庆祝找到了她丢失的唯一一枚硬币。

浪子的比喻》的后半部分集中讲述了大儿子对哥哥回来和父亲庆祝的反应(路加福音 15:25-32)。

由谷歌翻译自动从英语翻译过来。

Select Language
本网站使用 cookie 来增强您的浏览体验并提供个性化内容。继续使用本网站,即表示您同意我们使用隐私政策中所述的 cook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