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 a bookmarkAdd and edit notesShare this commentary

马太福音 16:13-20 解释

耶稣在凯撒利亚腓立比与门徒开始了一场有意义的对话。他问门徒有关人子和他是谁的问题。彼得承认耶稣是弥赛亚,是神的儿子。耶稣因神向他启示这一点而称赞门徒,并告诉他这样大胆的信心会使教会胜过文化和Hades阴间本身。耶稣也告诉彼得,他会赐他权柄,代表天国行事。

这一事件的对应福音记载是在马可福音8:27-30和路加福音9:18-21。

马太报告说,耶稣门徒从马加丹渡过加利利海那边之后,了凯撒利亚腓立比的境内,登上海拔约1800英尺的高地,横跨了大约25英里的行程。凯撒利亚腓立比地区以黑门山和约旦河三个源头中的两个为特色。

马太选用凯撒利亚腓立比,格拉尼蒂斯地区/戈兰高地的首府,来命名这一地区。他告诉我们,他们来到了凯撒利亚腓立比的境内,藉此可能是在告诉读者,耶稣和门徒来到了凯撒利亚腓立比的外围郊区,但并未完全进入。由于马太的主要听众是犹太人,而且他的目的是向他们表明耶稣是所应许的大卫的子孙弥赛亚,所以这一点可能比较重要,因为如果虔诚的犹太人进入极具异教特色的凯撒利亚腓立比区域,就会被玷污。

当以色列首次攻取应许之地时,凯撒利亚腓立比这一地区被包含在玛拿西半支派所分的领地之内(民数记32:39-42;约书亚记13:29-31)。它位于以色列国的最北端领地。之后玛拿西被更名为但。

可是,这一地区的文化长时间受异教主义的影响,甚至从以色列士师时代(主前1100年)的偶像时期开始,但城(靠近凯撒利亚腓立比)就以偶像崇拜著称(士师记18:6)。耶罗波安(?-主前909年),以色列的第一位君王,在与犹大分裂之后,就在但城建造了一座金牛犊,让百姓敬拜为神(列王纪上12:28-31)。在亚哈王和其妻子耶斯列的统治之下,它成了巴力敬拜的中心。

数个世纪之后,在希腊占领时期(主前334年-主前175年),希腊人建立了“Paneas”潘尼亚斯城,将其献给了他们的生育之神Pan潘。潘经常被描述为一个放荡的羊怪(半羊半人)。

在潘尼亚斯城有一个山洞,根据传统,希腊人将其命名为阴间之门。对他们而言,这意味着进入阴间的门或入口。它被称为阴间之门是因为洞口有一个漩涡,有一口泉水从洞口流出(这泉水是约旦河的源头之一)。他们就在这个地方敬拜潘。

潘敬拜包括献祭和兽交。祭司会向潘献祭,将山羊扔进洞口的漩涡(阴间之门),就是泉水涌出的出口。

因为这一极度的异教主义,虔诚的犹太人必须保持相当的距离,为要避免被玷污。

在主前63年罗马征服此地之后,这一领地就被纳入了希律大帝的王国。他在洞口处(阴间之门)建造了一座大理石神庙,并将其献给了凯撒奥古斯都(他是被神化了的凯撒大帝尤里乌斯凯撒的儿子和继承人)。在希律大帝死后,这一地区(连同伊图利亚和特拉克尼蒂斯地区)都传给了他的儿子腓力,他以提比略凯撒和自己的名,将潘尼亚斯的名字改为凯撒利亚腓立比

这腓力成了他侄女莎乐美(希罗底和希律大帝另一个儿子的女儿,也叫腓力)的丈夫,她在她的另一个叔父分封王希律的面前跳舞,并得到了施洗约翰的头作为奖赏(马太福音14:1-12)。腓力在阴间之门的旁边添加了另一座专门献给朱庇特(宙斯)的神庙和庭院,以促进对潘的敬拜。

这座城之后被更名为“巴尼亚斯”,是潘尼亚斯的希伯来文版本,也就是今日的命名。今天,来阴间之门的访客依然可以看到神庙根基的废墟。现代访客会注意到洞穴旁边陈列偶像的镂空壁龛,也会看到洞口不再有泉水流出,这是因为自基督时代以来,地震已经改变了它的路线。

耶稣时期,凯撒利亚腓立比的文化被罗马异教主义所主导。当他们到了这一境内耶稣来到了一个地方,在那里他可以用一个重要的教导工具,无打扰地教导门徒耶稣门徒不可能去过位于凯撒利亚腓立比的神庙,因为那会使他们不洁。但正是在这一境内,或许是在俯瞰阴间之门的几处悬崖之一,耶稣门徒分享了一个关于他身份和使命的最具启发性的对话。

话题转向了人子。在耶稣时代,人子一词有三个不同的含义。它可以用来表述“某人”,比如一个人子;也可以用来指九十次用这个词描述自己的先知以西结。但是,它也通常被理解为是对弥赛亚的一个描述。这一用法来自但以理的异象,其中他看到“一位像人子的……得了权柄……他的权柄是永远,不能废去,他的国必不败坏”(但以理书7:13-14)。

耶稣就问门徒说:“人说我—人子是谁?”门徒给了他人说人子是谁的四个回答。

有人说的第一个回答是施洗的约翰。分封王希律已经将约翰下监(马太福音11:2),并在近期将他处死(马太福音14:1-12)。约翰耶稣的表兄弟。他是一个古怪之人,外表奇怪,信息严厉,叫“悔改,因为天国近了”(马太福音3:2)。约翰吸引了一大群人进入犹大的旷野(马太福音3:5-6),为他们施洗。去到约翰那里的,希望他“不只是一位先知”(马太福音11:9)。他们希望约翰是弥赛亚,但约翰不是弥赛亚(约翰福音1:20),却是在弥赛亚之前为他预备道路的先锋(玛拉基书3:1)。

至于人子是谁,有人给出的另一个的回答是以利亚以利亚(约主前900年-主前850年)是以色列北国恶王亚哈执政期间的一位著名先知。以利亚因奉神的名行大能的神迹而闻名,其中包括预言一场持续三年之久的严重饥荒的开始和结束(列王纪上17:1和18:41)、使寡妇的儿子复活(列王纪上17:17-24),以及击打约旦河水使自己横穿渡河(列王纪下2:8)。

但他最著名的神迹是他当众与巴力的450位先知决一胜负,那时以利亚呼求神降火焚烧被水净透的祭坛(列王纪上18:19-40)。列王纪也告诉我们,以利亚并没有死,“他们正走着说话,忽有火车火马将二人隔开,以利亚就乘旋风升天去了”(列王纪下2:11)。

预言弥赛亚先锋的先知玛拉基也预言说以利亚会在“耶和华大而可畏之日未到以前”先来(玛拉基书4:5)。旧约的最后三节经文具有强烈的弥赛亚色彩,并提及了以利亚的名字。

“你们当记念我仆人摩西的律法,就是我在何烈山为以色列众人所吩咐他的律例典章。看哪,耶和华大而可畏之日未到以前,我必差遣先知以利亚到你们那里去。他必使父亲的心转向儿女,儿女的心转向父亲,免得我来咒诅遍地。”
(玛拉基书4:4-6)

这则预言使许多犹太人期待以利亚的再来,作为神国度和祂弥赛亚来临的征兆。还有人怀疑以利亚自己就是人子

门徒告诉耶稣有人认为人子身份的第三个回答是先知耶利米(约主前650年-主前570年)。耶利米是耶和华的一位先知,警告犹大诸王有关神的审判。他针对犹大诸王的严厉警告是与当局掌权者不断摩擦的根源(耶利米书1:18-19;2:26;8:1-2;22:11-12)。结果,耶利米被殴打监禁(耶利米书37:15-16),被扔进深井里(耶利米书38:6),最终被掳至埃及(耶利米书42:1-7)。当犹大统治者忽视他的建议时,允许巴比伦入侵犹大、掳获其俘虏,并终止了恶王的统治。

耶利米常被称为流泪的先知,因为他写了耶利米哀歌,对耶路撒冷落入巴比伦的灾难表示同情。尽管他多次宣告即将来临的审判,但也预言了盼望和救恩(耶利米书29:10-14;31:3-6;32:37-42;33:6-9)。

耶利米也预言了弥赛亚,称弥赛亚为“公义的苗裔”或“大卫公义的苗裔”。

“耶和华说:‘日子将到,我要给大卫兴起一个公义的苗裔;他必掌王权,行事有智慧,在地上施行公平和公义。在他的日子,犹大必得救,以色列也安然居住。他的名必称为“耶和华-我们的义”。’”
(耶利米书23:5-6)

“耶和华说:‘日子将到,我应许以色列家和犹大家的恩言必然成就。当那日子,那时候,我必使大卫公义的苗裔长起来;他必在地上施行公平和公义。在那日子犹大必得救,耶路撒冷必安然居住,他的名必称为“耶和华-我们的义”。因为耶和华如此说:大卫必永不断人坐在以色列家的宝座上;祭司、利未人人在我面前也不断人献燔祭、烧素祭,时常办理献祭的事。”
(耶利米书33:14-18)

可能是因为耶利米有关审判、拯救和弥赛亚的预言,以至有人认为他可能就是人子

马太总结了门徒有人认为人子是谁的额外答案,即先知里的一位

门徒给出有人说人子是谁的回答之后,耶稣问了他们一个有关他的更私人的问题。

耶稣问他们说:“你们说我是谁?他对他们认为他是谁很感兴趣。

门徒中最直言不讳的西门彼得脱口而出说;“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彼得相信耶稣不只是一位伟大的老师和施行神迹的人,也相信耶稣是盼望已久的弥赛亚。

基督是对希腊文单词“Christos”的翻译,而Christos是希伯来文“Mashiach”的希腊文词汇,而希伯来文的意思是“受膏者”。“Mashiach”被音译为中文的“弥赛亚”。所以,基督的意思是“受膏者”,是“弥赛亚”。彼得已经认识到耶稣是弥赛亚。

考虑到彼得见过耶稣的所做所为,听过耶稣就自己的谈论(马太福音18:20;11:1-19),所以彼得相信耶稣基督就不足为奇了。然而,令人惊奇的是,彼得也认定耶稣永生神的儿子

到目前为止,耶稣已经暗示了这一身份,已经暗指他就是(马太福音9:2-6)。耶稣经常将称为“你们的”或“我们的”,正如他在整个登山宝训中所说的。但马太记载说,耶稣只是偶尔称为“我的父”(马太福音10:32;11:26-27;12:50)。旧约经文模糊地预言了弥赛亚是的真理(比如耶利米书23:2-3),但似乎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一事实。

在思考但以理书7章预言的应验时,人子头衔也暗指神性。有些犹太智者意识到弥赛亚是神的可能性,而这可能源自口传时期。但这似乎并不是一个广泛的观点,正如门徒对耶稣问“人说他是谁”的回应所表明的那样。

但是,鉴于他们就近凯撒利亚腓立比的地理位置,彼得的承认中还有一些值得一提的点。彼得耶稣永生神的儿子。形容词永生与长期以来与当地相关的空洞的异教主义,以及在神庙和阴间之门旁边所陈列的死的偶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真与异教诸神不同,他不是死的,而是永生的

当彼得描述耶稣永生神的儿子时,也可能有另一个意思。他可能是将耶稣与希律大帝所建所献之神庙的凯撒奥古斯都进行了比较,其对比在于:耶稣永生的;凯撒奥古斯都的养父凯撒大帝尤里乌斯凯撒却不是。当屋大维(奥古斯都的名字)自称“凯撒奥古斯都”的头衔时,他是在宣告自己是被神化了的凯撒大帝的儿子。再说一次,耶稣永生神的儿子,而奥古斯都并非像自己所宣称的那样,是死了的“神”凯撒大帝的儿子

通过耶稣的问题和彼得的承认,我们看到耶稣的三个重要身份。他是人子(人);他是基督,受膏的弥赛亚(将来要复兴以色列永恒荣耀的的先知性君王);他是的儿子(,自己)。

耶稣对他说:“西门巴约拿你是有福的[“Makarios”]!”彼得的名字是西门,巴约拿的意思是“约拿的儿子”。耶稣彼得有福因为我的身份不是属血肉的指示你的,乃是我在天上的父指示的。换言之,彼得相信这一点,不是因为他自己发现的,也不是因为有人告诉他,他之所以知道是因为神指示

耶稣继续对他的门徒西门讲话。他可能还会逗一下西门,我还告诉你,你是彼得。西门的绰号是彼得——“Petros”的希腊文,后者是希腊文头“Petras”的阳性版本。石头/磐石是坚硬的,是不可挪移的。西门因自己固执的个性和顽固的头脑而获得这一绰号。他的固执使他成为最后一个明白一些事情的人,而耶稣可能在笑话众门徒中的彼得,因为他是顽固和迟钝的,只有才能向他指示这一亮光。

但固执的积极面是,虽然彼得花了很长的时间来“明白”一个概念,可是他一旦明白,就不会轻易从他的信念或目的中消失。耶稣补充说,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坚信不疑的磐石上。像彼得这样的信心是耶稣教会的根基。

这是马太第一次提到教会,是对希腊文单词“ekkleisia”的翻译,意思是从远处被呼召或被聚集。教会是信靠耶稣的许多不同群体,聚集进入基督的身体,成为的儿女。就像人类团体的成员一样,基督身体的成员也有不公的背景、天赋,和机会,却从世界各地都在基督里联合在一起。教会的领袖不是别人,正是耶稣。比起度而言,“Ekklesia”拥有较少的政治或统治色彩。神的不属于这世界(约翰福音18:36),但会在世界的末了降临在地上(启示录20:4-10)。同时,神国度的原则和生命,通过的百姓——也就是祂的“ekkleisia”基督的身体——的行为和互动,流入现今的世界。

然后,耶稣补充了一些有关这块磐石的有趣事情,即他要在其上建造他的教会。他说,阴间的权不能胜过他这句话似乎具有双重含义。

第一个意思是指著名的漩涡和洞穴,它当时可能已经被称为阴间的权柄了(译者注:希腊文直译为“阴间之门”,喻指的是阴间的权柄)。或许耶稣向门徒说这句话时,是在悬崖上俯瞰这一洞穴,转过身,指向了它。考虑到他们当时就在漩涡和洞穴的所在地凯撒利亚腓立比境内,那对门徒而言就是最即时直接的意思。

阴间的权柄/阴间之门是代表周边异教主义文化的物质特征。耶稣是在说,这一主导文化不会胜过我的教会;世界体系和死亡本身不会得胜。基督的身体和其“爱邻舍”的信息正在与世界的异教主义和其“强者剥削弱者”的哲学进行激烈的斗争。耶稣鼓舞人心地清楚表明,“我的教会会赢得这场斗争。”

在一场斗争中,门是保护城市不被占领的防御结构。耶稣在此所描绘的画面是,当组成我的教会的基督徒像彼得一样拥有像磐石一样的信心时,周围的文化就无法抵御福音的能力。信徒要向文化发起进攻。

正如保罗之后用神的武装所描述的那样,基督徒要用“圣灵的宝剑,就是神的道”作为进攻的武器,去围攻环绕和保护无神之剥削文化的阴间权柄/阴间之门(以弗所书6:17)。他们冲进的方法是按圣灵的引导,讲说神话语的真理。但是,当我们按照圣灵的引导讲说真理时,我们要记住,我们蒙召不是要审判论断(马太福音7:1)。将来会有审判,但执行审判的是神。

耶稣关于阴间的权柄/阴间之门之声明的第二个意思是指他战胜了死亡。阴间Hades 是指地狱和死人之地的一个常见希腊文名称。广义来讲,阴间就像希伯来文单词“Sheol”阴间一样(撒母耳记上2:6;撒母耳记下22:6;诗篇30:3),是人在世生命结束时,死人灵魂所去的地方。在使徒行传2:27引用诗篇16:10时,希腊文“Hades ”替代了希伯来文的“Sheol”。

当耶稣从死里复活时,他有力地战胜了死亡(提摩太后书1:10)。耶稣与所有相信他的人分享了他战胜死亡和阴间的胜利(约翰福音3:16)。死亡对基督教会没有持久的权柄或胜利(何西阿书13:14;哥林多前书15:53-57),而且阴间的权柄/阴间之门无法拦阻那些在耶稣里被赐予永生的人(希伯来书2:14)。死亡和阴间已经被耶稣所击败,而且最终它们也无能力辖制他的教会。死亡已经被判刑,也就是说,被关在了“死囚区”。死亡的最终结局是被扔在火湖里。

“死亡和阴间也被扔在火湖里;这火湖就是第二次的死。”
(启示录20:14)

这是耶稣阴间的权柄/阴间之门双关语的第二部分。

耶稣继续问彼得,告诉他,我要把天国的钥匙给你

从某种意义而言,这句话对彼得来讲是个人的、具体的。马太向我们显明,它是具体的,因为在耶稣彼得的言辞中,用的是单数形式“”(soi)。这就意味着,彼得要从耶稣接受天国的钥匙,是未来交付。耶稣并没有告诉彼得“我现在就要把钥匙赐给你。”这一交付似乎发生在基督复活之后,可能是耶稣彼得否认他之后复兴彼得之时(约翰福音21:15-22),可能是在大使命之时(马太福音28:18-20),可能是耶稣升天之时(使徒行传1:6-11),或是五旬节那天(使徒行传2:1-4)。

除了彼得之外,经文中并没有记载耶稣用确切措辞对任何人说过这一应许。然而,耶稣对所有门徒说过一些从根本上相同的话:

“我实在告诉你们,凡你们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凡你们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
(马太福音18:18)

马太福音18章的这句话赋予了相同的权柄,只是并未提及“钥匙”一词。耶稣在此添加“钥匙”是因为他在使用“门/权柄”的比喻。当我们思考耶稣有关天国钥匙的含义,以及他告诉彼得他要如何使用这些钥匙时,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地看出,在他整个事工中耶稣也对其他人说过类似的话。所以,虽然这句深奥陈述的措辞是专门对彼得说的,但它的原则是向所有愿意跟随耶稣之人提供的。当我们思考耶稣所论天国钥匙的内容和含义时,这就变得明了了。

彼得要从耶稣接受的天国的钥匙是什么?

钥匙是权柄的一个象征,是一个实用的工具。拥有钥匙的人可以用钥匙来封锁或存放他想要安全保管的东西;拥有者对钥匙可以打开的东西也有特殊权限。

天国的钥匙代表某种权柄;更具体地来讲,是在天国之内拥有权柄;还更具体一点,它是在天国捆绑释放事物。耶稣告诉彼得,他可以用这些钥匙做两件事。

第一件是,凡你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这就是说,彼得用这些钥匙拯救或封锁的,在天国里也要获拯救或被封锁(字面意思是捆绑)。彼得有权柄在地上投资,在天上赎回。换言之,彼得今生在地上所捆绑和献给神的时刻、资源、行为,在天国里也会被捆绑或拯救。这就意味着,这位彼得在地上所做的一切都是他在天上的赏赐,正如耶稣在登山宝训中所教导门徒的一样(马太福音6:1-4;6:5-7;6:16-18)。

“不要为自己积攒财宝在地上;地上有虫子咬,能锈坏,也有贼挖窟窿来偷。只要积攒财宝在天上;天上没有虫子咬,不能锈坏,也没有贼挖窟窿来偷。因为你的财宝在哪里,你的心也在那里。”
(马太福音6:19-21)

但与此同时,彼得在地上捆绑的神在天国里会救赎,作为每个人的祝福,所以彼得不只是为自己播种和收获利益,也为他人(哥林多后书9:8-15)。当我们顺服神,效仿基督服事他人的榜样时,神就使用我们的举止行动来丰富祂的度。耶稣是在告诉彼得,他将被赐予钥匙国的奇妙权柄,来活出他在地上的生命,这样就会在永恒中祝福他人。

耶稣告诉彼得他可以用天国钥匙做的第二件事是凡你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正如钥匙可以捆绑和封锁以完全保管一样,它们也可以用来解锁东西供现在使用。耶稣在告诉彼得,他可以用这些钥匙来进入天上的仓库,在地上释放天上的事。无论彼得在地上有什么需求,天上都会为他预备和供应。

思考耶稣在登山宝训所教导门徒的内容,

“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因为凡祈求的,就得着;寻找的,就寻见;叩门的,就给他开门。你们中间谁有儿子求饼,反给他石头呢?求鱼,反给他蛇呢?你们虽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东西给儿女,何况你们在天上的父,岂不更把好东西给求他的人吗?”
(马太福音7:7-11)

当耶稣告诉彼得要把天国的钥匙给他时,他是在告诉门徒,他可以从天上获取所需的一切,在地上完成的旨意;彼得在地上的爱之举动和服事将在天上获得永恒的救赎。

虽然圣经记载耶稣说了这句特别的话,说只把天国的钥匙彼得,但它也提供了许多耶稣和神向其他人说过相似的话。耶稣所给彼得的应许并不是向他独有的,而是向每个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随耶稣之人开放的(马太福音16:24-27)。

彼得为世人打开了什么特别的东西,以至耶稣在这段经文中将他单独挑选出来呢?神是通过彼得向犹太人显明,祂的恩典已经传给了外邦人。正如彼得所说:

“诸位弟兄,你们知道神早已在你们中间拣选了我,叫外邦人从我口中得听福音之道,而且相信。”
(使徒行传15:7)

彼得得到了一个异梦和呼召,然后在海边的凯撒利亚(不同于凯撒利亚腓立比的凯撒利亚)向外邦人宣讲福音,当时圣灵降在他们身上,显明福音已经赐给了外邦人(使徒行传10章)。

但是,尽管犹太人彼得有向外邦人开启天国的特别呼召,但在此也有几个耶稣应许他人天国权柄和能力的例子:

“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
(马太福音5:3)

“耶稣回答说:‘因为天国的奥秘只叫你们知道,不叫他们知道。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
(马太福音13:11-12)

“我实在告诉你们,凡你们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凡你们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
(马太福音18:18)

这节经文是耶稣门徒说的。值得注意的是,上面的这节经文与耶稣告诉彼得天国钥匙将为他做的事基本相同。这一相似之处进一步证明,耶稣的重点不是只针对彼得,而是向所有门徒开放:

“我又告诉你们,若是你们中间有两个人在地上同心合意地求什么事,我在天上的父必为他们成全。因为无论在哪里,有两三个人奉我的名聚会,那里就有我在他们中间。”(马太福音18:19-20)

“耶稣回答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若有信心,不疑惑,不但能行无花果树上所行的事,就是对这座山说:“你挪开此地,投在海里!”也必成就。你们祷告,无论求什么,只要信,就必得着。’”
(马太福音21:21-22)

“耶稣进前来,对他们说:‘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我了。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马太福音28:18-20)

“但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
(使徒行传1:8)

耶稣要把天国的钥匙给彼得的应许:并不是彼得独有的,而是对任何背起十字架跟随他之人的应许(马太福音16:24-27)。

但是马太用来传达耶稣思想的语言,因其它原因而变得相当有趣。值得注意的是,彼得在地上所做之事的主动语态对应在天上所做之事的被动语态。彼得在地上捆绑释放的动作是主动的,意味着他是那位主动采取这些行动的人。但在天上,这些动作是被动做的,是因彼得的缘故而做,但也与彼得无关。在天国这些事会因他的缘故而做,或者至少是因他的行为而做。

除了这些动词的主动和被动语态以外,就是它们所使用的过去时态和完成体态。在希腊文中,过去时态是最简单的希腊动词形态,其重点是动词的动作和释义;“它发生了,它完成了。”现在完成时在希腊文中描述的是一个完成的动作或事件,所强调的是一个持续的果效和结果。耶稣告诉彼得,你现在在地上所捆绑释放的(过去时,完成了)——在天上也要捆绑释放(完成时,其结果是持续的)。推论就是,彼得所做的任何决定性动作在天上都有即时和持续的果效。

完成体态的用法运用时间,且呼应永恒;其中有过去和将来的成分发挥作用。马太对耶稣在天上捆绑/释放”的措辞表达这些动作好像是因彼得即将要做的事情,已经达成了。这可能在说,在地上的起因发生之前,这些效果在天上就已经在发生了。换言之,神在天上已经捆绑和救赎了彼得在地上正在做的事。这与保罗在以弗所书的教导相似:

“愿颂赞归与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神!他在基督里曾赐给我们天上各样属灵的福气:就如 神从创立世界以前,在基督里拣选了我们,使我们在他面前成为圣洁,无有瑕疵;又因爱我们,就按着自己的意旨所喜悦的,预定我们藉着耶稣基督得儿子的名分。”
(以弗所书1:3-5)

“我们原是他的工作,在基督耶稣里造成的,为要叫我们行善,就是神所预备叫我们行的。”
(以弗所书2:10)

在这些完成体态中也有将来成分。彼得现在捆绑或释放的,在天上也要捆绑释放,其后果或果效会在天国里呈现,直到永永远远。

如果我们回过头看,可能会以这种方式思考这些事情。在永恒的过去,预定彼得为祂的度去做和施行善行;而且在神永恒的过去里,计划要因彼得做这些善行而奖赏彼得,也因彼得的善行在天上赐给他人永恒的祝福。在彼得现今的生命期间,他执行这些行为,是出于他个人的自由选择,是真实和真正的选择。

这就表显了存在于圣经告诉我们神对万物的主权和祂赐给人类真正的选择权之间的悖论,但它只是诸多悖论中的一个。神是一位,也是三位;神是灵,也是人(在基督里);神在时间里,也超越时间。这些悖论是超过我们理解能力的。在传道书,所罗门王声称研究这些问题为“hebel”,意思是“蒸气的”或“雾蒙蒙的”。我们无法看清楚,因为我们是有永生在心里的有限生物(传道书3:11)。所罗门的回答是通过相信神为我们的造物主和最终的审判官,来调和这些奥秘。保罗在罗马书的回答中说道:

“深哉,神丰富的智慧和知识!他的判断何其难测!他的踪迹何其难寻!谁知道主的心?谁作过他的谋士呢?谁是先给了他,使他后来偿还呢?因为万有都是本于他,倚靠他,归于他。愿荣耀归给他,直到永远。阿们!”
(罗马书11:33-36)

在永恒的未来,当他的度降临时,彼得和其他人将会得到永远的祝福,是因彼得在今生所做的,也就是遵行预备叫他所行的(以弗所书2:10)。

然后,马太报告说,耶稣彼得说了这些事之后,他就嘱咐门徒,不可对人说他是基督。神的计划并非通过他门徒的见证,公开宣告耶稣弥赛亚或神儿子的身份。人们要通过其它方式来确定耶稣的本质和身份,比如耶稣行为的见证(约翰福音14:11)。耶稣采取这一途径有很多可能性原因,其一就是应验预,正如我们在马太福音13:10-17解经注释中所提到。有可能耶稣想要带领人远离他们对弥赛亚如何出现的先入为主的观念,通过他的行为和见证,带领他们进入一个全新的理解。也有可能耶稣是在保护门徒不受攻击,直到合适的时候来到。

Select Language
本网站使用 cookie 来增强您的浏览体验并提供个性化内容。继续使用本网站,即表示您同意我们使用隐私政策中所述的 cook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