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 a bookmarkAdd and edit notesShare this commentary

马太福音 21:20-22 解释

门徒对耶稣咒诅而枯干的无花果树感到希奇。耶稣教导他们有关信心的功课,告诉门徒,如果他们有信心不疑惑,就能够移山。

这一事件的对应记载是在马可福音11:20-24。

耶稣刚刚在返回耶路撒冷的路上,咒诅了一棵不结果的无花果树,它就立刻枯干(马太福音21:18-19)。门徒看见这事发生,便希奇

他们问耶稣说:“无花果树怎么立刻枯干了呢?

耶稣告诉他们,这事发生是因为他有信心

他的回答以我实在告诉你们开始。这一表达“我实在告诉你们”表明,耶稣不是在依靠另一位老师的权柄,正如拉比们在教导时按惯例所做的那样。相反,耶稣是照自己个人的(神性)权柄。

耶稣经常这样教导(马太福音5:18;5:20;5:22;5:28;5:32;5:34;5:39;5:44;6:2;6:5;6:16;6:29;8:10;8:11;10:15;10:23;10:42;11:24;12:6;12:31;12:36;13:17;16:18;16:28;17:12;17:20;18:3;18:10;18:13;18:18;18:19;18:22;19:9;19:23;19:24;19:28;21:43;23:36;23:39;24:2;24:25;24:34;24:47;26:13;26:21;26:34)。耶稣的权威性教导方式使众人希奇(马太福音7:28-29),很可能也冒犯了宗教领袖(马太福音12:14)。明白耶稣既是神子又是弥赛亚的门徒(马太福音16:16)现在可能已经习惯了这一点。

耶稣详细地回答了门徒的问题,对神的信心使他有能力让无花果枯干。他告诉他们,你们若有信心,不疑惑,不但能行无花果树上所行的事,就是对这座山说:‘你挪开此地,投在海里!’也必成就

耶稣告诉门徒,他们若有信心不疑惑不但能行无花果树上所行的事,也能行比无花果树更大的事。然后,他举例说明更大之事是怎样的。

就是对这座山说:‘你挪开此地,投在海里!’也必成就。

耶稣所指的可能是橄榄山,就是进城路上他们在耶稣说“这座山”时正在经过的。橄榄山是一座岩石山,比圣殿区域海拔高出大约300英尺,离最近的海岸线——地中大约30英里/50公里。

碰巧,或许也不是碰巧,耶稣二次再来时,这座山将会有奇妙的事情发生,也会经历奇妙的改变。橄榄山是耶稣弥赛亚在死里复活之后从其上升天的(使徒行传1:9-12),也是弥赛亚二次再来时返回地上的地方(撒加利亚书14:1-8)。根据撒加利亚的预言,耶稣返回地上时,将有同样壮观的事情发生在这座山上(好似被投在海里)。

“那日,他的脚必站在耶路撒冷前面朝东的橄榄山上。这山必从中间分裂,自东至西成为极大的谷。山的一半向北挪移,一半向南挪移。”
(撒加利亚书14:4)

但是,耶稣不是在教导门徒如何行令人赞叹的玄事来让人钦佩,而是在训练他们如何完成他创造他们和预备他们所行的大事(以弗所书2:10)。他是在指导他们如何凭信胜过在跟从他时会遇到的障碍。有些障碍会像一样大,只有凭着信心,他们才能挪移。

基督的回应:有信心,不疑惑,与雅各教导我们如何向神求智慧和判断力时所写的非常相似。

“你们中间若有缺少智慧的,应当求那厚赐与众人、也不斥责人的神,主就必赐给他。只要凭着信心求,一点不疑惑;因为那疑惑的人,就像海中的波浪,被风吹动翻腾。这样的人不要想从主那里得什么。心怀二意的人,在他一切所行的路上都没有定见。”
(雅各书1:5-8)。

雅各书1章的这段经文,有关求智慧的上下文,关乎的是如何求在面对困境时选择喜乐的智慧,拥有信心相信,神允许我们生命中所经历的一切都是对我们最好的,为我们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来应对今生的困难。

告诉门徒要有信心不疑惑才能完成大事之后,耶稣补充说:你们祷告,无论求什么,只要信,就必得着。他是在强调信心在祷告和我们向天父祈求中的核心角色。这与耶稣在登山宝训中所教导门徒的相似。

“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因为凡祈求的,就得着;寻找的,就寻见;叩门的,就给他开门。”
(马太福音7:7-8)

当我们祷告时,要相神爱我们、相祂在聆听我们、相祂将按祂全知的判断,以符合我们最佳利益的方式回应我们的恳求。以相的心祷告是我们能够凭认识神的一种方式。凭信认识神是我们在今生实现最大可能满足的途径。

在马可福音的记载中,当耶稣向彼得解释这些事情时,耶稣也在解释中包括了“怜恤原则”。怜恤原则是这样的:在祂的国里,神所给我们的怜恤与我们所给他人的怜恤等量。怜恤原则是耶稣国度政策原则的核心支柱之一(马太福音5:7;5:44-47;6:12;6:14-15;7:1-2;7:12;18:21-35)。怜恤原则是我们遵循第二大诫命的主要动机,也就是要爱人如己(利未记19:18;马太福音22:39)。因为怜恤原则,当我们爱人时,我们也是在做对自己真正有益的事,正如马可福音11章这段经文所展示的一样:

“你们站着祷告的时候,若想起有人得罪你们,就当饶恕他,好叫你们在天上的父也饶恕你们的过犯。你们若不饶恕人,你们在天上的父也不饶恕你们的过犯。”(马可福音11:25-26)

马可福音11:25与耶稣在登山宝训有关当你在祭坛上献祭时想起得罪你之弟兄的教导相似(马太福音5:23-24)。马可福音11:26与耶稣在马太福音6:15所的相同。当我们以我们想要被对待的方式对待他人时,神应许会以我们想要被对待的方式对待我们。

怜恤原则不应该与我们属于神的家混淆。重生进入永生是基于相信耶稣是神的儿子和自己的救主(约翰福音3:14-16)。免去罪之刑罚的救恩是免费的礼物,是基于神恩典的基础之上,完全且永远地赐予我们,不是基于我们的态度或行为(以弗所书2:8-9;罗马书11:29)。我们凭信接受永生的恩赐,它只需要足够的信心仰望耶稣,盼望从罪致死的毒液中得拯救(约翰福音3:14-15),而由神决定信心的多少。

怜恤原则应用于国度生活。它影响我们与神的关系,也影响我们在祂国度里与他人的团契,但不影响我们作为神儿女的关系。我们做什么都不能使神爱我们多一些或少一些,而且神从不拒绝属于自己的百姓。但是,我们可以得到祂的认同或怒气,以及随之而来的结果,这取决于我们是凭信跟从祂,还是随从自己的方式悖逆祂。我们取悦神的主要方式是信靠祂,相信爱他人是为我们的最佳利益。这很难,除非我们将老我放在一边。我们很容易在他人身上行使评判,从我们自己的正义感来寻求公正。但是,当我们交托给神,相信祂的方式是对我们最有益时,神就应许要大大地赏赐我们。这一赏赐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在今生获得更加兴盛的经历。

耶稣一直教导说,在他的国度里,我们若向他人施怜悯,就会从神得到怜悯;我们若不向他人施怜悯,神就不向我们施怜悯。值得深思的是,我们从神得的赏赐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们对他人的仁慈。这一原则的镜像画面是,神的忿怒通过任凭人的情欲,以及由此产生的自然的自我毁灭后果,向不义的人显明出来(罗马书1:24,26,28)。似乎到最后,我们都得到了我们自己所期待的和我们所期望他人的作为赏赐。我们若期待通过相信神和爱他人而认识神的话,就获得了今生最大可能的满足。

耶稣在他关于有信心不疑惑就可以移山、使无花果树枯干的教导中包括了怜恤原则,这就说明饶恕他人是需要信心的。有时饶恕和怜恤的行为对我们的影响似乎是巨大的。在人际关系中,饶恕是唯一可以移除冒犯、伤害和苦毒之大山的事物。饶恕的极大行为需要我们相神的爱,不疑惑“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是对我们最有益的,以及对苦毒的这座说,“你挪开此地,投在海里!”也必成就你们祷告,无论求什么,只要信,就必得着

Select Language
本网站使用 cookie 来增强您的浏览体验并提供个性化内容。继续使用本网站,即表示您同意我们使用隐私政策中所述的 cook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