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 a bookmarkAdd and edit notesShare this commentary

马太福音 26:31-35 含义

耶稣预言门徒的背叛:耶稣告诉他的门徒,他们当晚就会抛弃他。彼得向耶稣保证,即使其他人都逃跑了,他也会坚持跟随他。耶稣告诉彼得,黎明前他会三次不认他。彼得告诉耶稣他错了,并向他的主保证,他愿意与他同死。其他门徒说他们也愿意为他而死。

关于这一事件的平行福音记载可以在马可福音 14:27-31、路加福音 22:31-34 和约翰福音 13:36-38 中找到。

这次对话很可能是在尼散月 15 日(按罗马时间计算为星期四晚)晚上,当时耶稣和他的门徒正在耶路撒冷街头走向客西马尼园。

请参阅“圣经讲述耶稣最后 24 小时的时间表”来了解有关此事件的时间和顺序的更多信息。

马太和马可(马可福音 14:27-31)对这次对话的记述在结构和许多细节上都很相似。路加和约翰记录了这次对话的版本,这些版本似乎发生在马太和马可记录的对话之前(路加福音 22:31-34;约翰福音 13:36-38)。

事实上,当晚发生了多次类似的对话,这与马可福音中的评论相吻合,

“彼得却坚持地说:‘就是我必须和你同死,我也总不能不认你!’”
(马可福音 14:31上)

这句话表明彼得整个晚上都在反复提起他对耶稣的忠诚和忠诚,并与之争辩。彼得是这些对话中的两个主要人物之一,也是马可福音的主要来源。这意味着当马可写到彼得如何坚持不懈地争辩时,彼得提供了对自己极其不利的描述。门徒们愿意几乎完全以一种不利的方式来描述自己,这是证明历史圣经记载真实性的众多事实之一。

耶稣和彼得对话的第一个版本似乎是由路加和约翰记录下来的,当时耶稣门徒还在屋里,刚刚一起吃过逾越节晚餐,他们正在进行对话(路加福音 22:31-34;(约翰福音 13:36-38)。路加和约翰的记述包括耶稣彼得在离开家之前就这个话题互相谈论的内容(路加福音 22:39;约翰福音 14:31b)。

马太和马可记录了耶稣彼得离开房子走向客西马尼之后的第二次或后续对话(马可福音 14:26-31)。

约翰记录耶稣彼得的对话的简要摘要

(约翰福音 13:36-38)

在他们离开房子前的某个时候(约翰福音 14:31b),彼得耶稣:“主啊,你要往哪里去?”耶稣回答说:“我去的地方,你现在不能跟我去,后来却要跟我去”(约翰福音 13:36)。耶稣告诉彼得这句话时,指的是他在十字架上的死亡和救赎工作。根据教会的传统,彼得后来会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跟随他的主死去,但这要等到很多年后才会发生。彼得显然明白耶稣指的是他的死亡,于是他对耶稣说: “主啊,我为什么现在不能跟你去呢?我愿意为你舍命”(约翰福音 13:37)。这时,耶稣彼得说了他在去客西马尼的路上再次告诉他的话:“你愿意为我舍命吗?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鸡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认我”(约翰福音 13:38)。

路加记载耶稣彼得的对话

(路加福音 22:31-34)

这部分对话可能发生在约翰所记录的不同时间,也可能是同一个对话,只是每个作者分享的细节不同。但很容易想象并将路加所记录的内容插入约翰福音 13:38 中耶稣的问题和预言之间。换句话说,路加的记述可能在耶稣彼得“你愿意为我舍命吗?”(约翰福音 13:38)之后,在他预言彼得的否认之前开始。

耶稣说:“西门,西门,撒但想要筛你们像筛麦子一样。但我已经为你祈求,叫你不至于失了信心。你回头以后,要坚固你的弟兄。”(路加福音 22:31-32)

请注意耶稣是如何称呼彼得的,他的名字是“西门”,而不是他的绰号“彼得”;请注意他是如何重复这个名字的,“西门西门”。耶稣彼得的名字彼得从自己固执的头脑中拉出来,并提醒他撒旦想对他做的事情有多么严重。也许耶稣也用了他的名字,这个名字源于希伯来语“听”(“西缅”);说“西门西门”,意思是“听着,听着”。耶稣这样也是为了帮助彼得更好地回忆起耶稣对他的爱的希望,当他否认主,耶稣死了,被钉在十字架上后,他就会陷入极度绝望之中。

当时,彼得似乎没有“西缅”——“听”耶稣试图告诉他的话。他仍然是那块顽固的“石头”(彼得)。相反,他加倍强调:“主啊,我愿意和你一起下监,愿意和你一起受死!”(路加福音 22:33)。

然后耶稣首先做出了他的预言:“彼得,我告诉你,今日鸡还没有叫,你就要三次说不认识我。”(路加福音 22:34)

似乎在这次对话之后的某个时候,耶稣彼得其他门徒离开了他们一起吃逾越节的房子,前往橄榄山(马太福音 26:30;马可福音 14:26;路加福音 22:39;约翰福音 14:31b)。当他们步行去橄榄山时,耶稣彼得就这些事情进行了后续对话(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 14:27-31 记录)。请记住“彼得坚持地说 [这些话]”(马可福音 14:31)。

马太和马可记载耶稣彼得的谈话(马可福音14:27-31)

马太和马可的记述都发生在耶稣门徒离开吃完逾越节晚餐的屋子之后(马太福音 26:30;马可福音 14:26)。除了个别细节外,马太和马可对耶稣彼得关于这些事情的对话的记述在结构和基本细节上是相似的。

如果我们将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分成几个部分,也许就能更好地理解它们。

  1. 耶稣预言所有门徒都会离弃

(马太福音 26:31;马可福音 14:27)

  1. 耶稣给门徒的指示

(马太福音 26:32;马可福音 14:28)

  1. 彼得的反对

(马太福音 26:33;马可福音 14:29)

  1. 耶稣预言彼得将三次不认主

(马太福音 26:34;马可福音 14:30)

  1. 彼得和门徒坚持说他们绝不会这样做

(马太福音 26:35;马可福音 14:31)

  1. 耶稣关于门徒离弃的预言

耶稣对他们说:“你们都要跌倒,因为经上记着说:‘我要击杀牧人,羊就分散了。’”

耶稣门徒在耶路撒冷城的某个地方吃完逾越节晚餐后(马太福音 26:17-29),他们就动身前往城门外的橄榄山(马太福音 26:30)。在路上,耶稣对他们说了一些令人不快的话。

耶稣对他们说了一句令人心烦的话:今晚,你们都会因我而堕落

他预言,当天晚上,他的所有门徒都会离弃。希腊语中“叛离”一词是 σκανδαλίζω(发音为“skan-dal-izō”)的一种形式。英语单词“scandal”和“scandalize”源于这个希腊词。“skandalizō”的这种特殊形式意味着“生气”或“被冒犯”。当丑闻发生时,与丑闻中心的个人或机构有关的每个人都会试图与丑闻中心保持距离,尽可能远离丑闻中心,以免他们也蒙羞。

有趣的是,“skandalizō”在多种情况下被用来形容信徒“跌倒”或“离弃”。耶稣在登山宝训中说:“若是你的右眼叫你跌倒(skandalizō),就剜出来吧……宁可失去百体中的一体,不叫全身丢在地狱里”(马太福音 5:29)。耶稣在解释“撒种的比喻”(马太福音 13:3-9, 18-23;马可福音 4:3-9, 14-20)时,用“skandalizō”来描述他的教导的种子落在坚硬的心地上后会发生什么,当苦难或迫害来临时,种子无法生根发芽,耶稣说,这些心地导致教导离弃(skandalizō)(马太福音 13:21,马可福音 4:17)。

在当前经文中,耶稣预言所有门徒都会离弃。他显然不是说他们会因为离弃而永远与上帝分离,在火湖里。这表明,虽然信徒离弃绝不是好事,但这并不意味着信徒不再是上帝永恒家庭中的一员。事实上,耶稣所指的恰恰相反,他告诉门徒他们将回到他身边

没有什么,包括我们的背叛,能够使信徒与上帝的爱隔绝(罗马书 8:38-39)。背叛会带来不良后果;罪的后果就是死亡(罗马书 6:23)。彼得将因背叛耶稣而深感悔恨。但上帝利用他的失败,将其转化为他的益处(罗马书 8:28-29)。

耶稣对十一个门徒说: 今晚你们都会因为我而跌倒。”时,是在让他们做好心理准备,因为祂即将成为一场大丑闻的焦点。祂知道门徒们会因为祂成为丑闻而不再跟随,对感到不满,并与保持距离。他们都会因祂而“丑闻”。你们都会因我而跌倒紧接着,祂告诉他们他们也会回到身边,告诉他们我会在你们之前去加利利。

耶稣接着解释了他们的背道是如何符合圣经的:因为经上记着说:“我要击杀牧人,羊就分散了。”

耶稣引用的经文来自撒迦利亚书的弥赛亚预言。

“‘剑啊,你要兴起,攻击我的牧人,
而针对这个人,我的同伙,
万军之耶和华说。
“击打牧羊人,羊群就会散开;
我必伸手攻击小孩子。’”
(撒迦利亚书 13:7)

撒迦利亚书的这节经文是第 13 章中讨论的更广泛的弥赛亚预言的一部分。它首先预言了大卫家将如何开辟一个泉源来洗清罪恶和污秽(撒迦利亚书 13:1),但讨论了人们将不再相信耶和华先知的真实性(撒迦利亚书 13:2-3)。最后,它预言以色列的剩余部分将得救,并宣告耶和华是他们的上帝(以赛亚书 13:8-9)。

在《撒迦利亚书》13:7 中,撒迦利亚将弥赛亚描述为“我的同伴”和“我的牧羊人”。耶稣就是弥赛亚。耶稣是上帝的“同伴”(《约翰福音》1:18;5:37;6:46)。耶稣是“好牧人”(《约翰福音》10:11、14)。

当撒迦利亚预言“击打牧人,使羊散”时,他是在预言当弥赛亚被捕和/或被处决时,他的追随者(“羊”)会因恐惧而逃跑

在去往客西马尼园的路上,耶稣告诉门徒,撒迦利亚的预言将在今晚实现届时他们将像羊群一样四散开来,以逃避即将降临到身上的厄运。

以赛亚也预言了弥赛亚将被抛弃,他写道:“他被藐视,被人厌弃,常经忧患和痛苦”(以赛亚书 53:3)。

在我们继续之前,值得一提的是,尽管预言说门徒们都会因耶稣而背叛,但他们仍然要为自己的懦弱和罪恶负责。这个预言的实现并没有免除他们的罪责或使他们无可指责。他们选择四散而去,因为耶稣冒犯了当局。

这个预言是众多证据之一,证明了上帝的主权和全知。但我们不应将上帝的主权作为我们犯罪的借口。上帝的主权和全知不会抹杀人类的自由和责任。上帝是至高无上的。我们是自由的,并对我们的行为负责。圣经自相矛盾地教导我们,两者同时都是正确的。这对我们来说似乎是矛盾的,但上帝的主权和我们的选择自由是共存的(有关更多信息,请阅读我们的“棘手话题解释”文章:创始悖论)。

耶稣门徒的预言是准确的。在耶稣告诉他们这件事的几个小时内,门徒们全都因耶稣而离弃了,并在那天晚上散开来

耶稣一旦屈服于逮捕:

“门徒都离开他逃走了”
(马太福音 26:56)

“他们都离开他逃走了”
(马可福音 14:50)

  1. 耶稣给门徒的指示

但我复活以后,要在你们以先往加利利去。

耶稣门徒指出这一预言的实现并非仅仅为了预言本身。他这样是为了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他对他们下一步该做什么的指示。

在他们堕落之后,他给他们的指示是:但我复活之后,我会先你们去加利利。

耶稣再次惊人地预言了自己从死里复活。他如此自信自己会复活,以至于耶稣若无其事地说“我复活后,我会加利利你们相会”。虽然我们将在后面的经文中看到,门徒们忽视了这一惊人声明,而是专注于捍卫自己对他的相当薄弱的承诺。守护他的空坟墓的天使后来会回忆起耶稣对妇女们的指示(马太福音 28:7)。

即使他们今晚都会背叛耶稣,但一切还不算完。尽管他们胆怯,耶稣仍然为他们制定了伟大的计划。告诉他们在他们逃跑、耶稣被杀和耶稣复活可以在哪里见到他——在加利利加利利位于耶路撒冷以北约九十英里处。它的北岸是耶稣向他们传教的总部所在地。门徒们可能知道在加利利哪里可以找到耶稣

在这些可怕而又奇妙的事情发生之后,耶稣希望在加利利门徒见面。也许他告诉他们,他们今晚都会背弃我并对我生气,是为了向他们保证,到时候他仍然想和他们见面。即使他们羞愧地拒绝和否认耶稣也永远不会拒绝或否认他们(提摩太后书 2:13)。他会原谅他们。我们看到耶稣亲自原谅了多马(约翰福音 20:24-29)和彼得(约翰福音 21:1-22)。

耶稣不想让他们因道德上的失败而放弃。也许他之所以对他们说这些话,是想让他们知道,即使他们背叛了,他们仍然有机会跟随门徒们已经相信了耶稣(马太福音 16:16)。门徒们是上帝永恒家庭的一部分(约翰福音 1:12)。通过对耶稣的信仰,门徒们获得了永生(约翰福音 3:16)。他们拥有永恒的安全,门徒们和他们的永恒财产在他手中是安全的(约翰福音 10:28-29)。

上帝从不放弃他的家人。就像浪子的父亲和浪子自以为是的兄弟(路加福音 15:11-32)一样,即使我们失败了,上帝仍然爱我们,当我们悔改时,他渴望原谅我们,并让我们重新与团契。上帝的爱和怜悯是无止境的。而且因为耶稣,我们的道德失败并不是最终的。门徒在道德上崩溃时所经历的,对于我们这些信徒来说也是如此,当我们搞砸了事情,把事情搞砸了。我们不必绝望和放弃。耶稣仍然爱我们。他仍然对我们的生活有一个计划(耶利米书 29:11)。他希望在我们的“加利利”与我们相会——那是我们第一次遇到他的善良和恩典的地方。如果我们悔改我们的罪,我们就能恢复与耶稣的团契。

“我们若认自己的罪,神是信实的,是公义的,必要赦免我们的罪,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
(约翰一书 1:9)

  1. 彼得的反对

彼得似乎打断了耶稣关于复活后在加利利会面的指示。彼得无视这些指示,也忽视了耶稣刚刚告诉他会死而复活的事实,显然执意要捍卫自己的荣誉。回想一下彼得已经坚持说他愿意为耶稣而死(路加福音 22:33;约翰福音 13:37)。现在彼得插话,再次强调这些激烈的情绪。显然,耶稣预言所有门徒今晚都会背道而驰,这确实让彼得很困扰,也扰乱了他对自己的看法。

彼得却说:“虽然众人因你的缘故跌倒,我却永不跌倒。”

彼得很固执。他如此固执,以至于他告诉耶稣,他的忠诚比其他门徒都要好。他承诺,即使他们背叛了,他也不会背叛

彼得之所以如此坚定,是因为他真的非常真诚。他真的相信自己永远不会做耶稣说他要做的事。彼得对主充满热情。他愿意为他而死(按照彼得的条件)。但彼得的身份错位了。他的自我价值感被包裹在这种愿意与耶稣一起为耶稣而死的意愿中,因为他对弥赛亚的敌人进行了猛烈的攻击。

耶稣并没有要求门徒为他辩护。他也不容忍他的追随者用暴力来保护(马太福音 26:52;路加福音 22:38;22:49-51)。上帝不需要人类来保护。上帝完全有能力保护自己(马太福音 26:53;约翰福音 18:6)。人类为了保护上帝或耶稣的名而采取自发的暴力行为违背了上帝王国的原则。上帝是复仇者,不容忍个人复仇(罗马书 12:19)。上帝已将他的权力委托给政府当局,以执行他对邪恶的愤怒(罗马书 13:1-4))。

耶稣王国的原则在《登山宝训》(马太福音 5-7)中记载的耶稣王国纲领中阐述得清清楚楚。耶稣王国的核心原则之一是爱你的敌人(马太福音 5:44)。耶稣的追随者在被打时要转过另一边脸颊——他们不会还手(马太福音 5:39)。他们要竭尽全力为对手服务(马太福音 5:41)。他们要宽恕和表现出怜悯(马太福音 5:7;6:12、14-15)。

他们做这些事,就让自己的光照在人前,荣耀君王(马太福音 5:16)。这就是寻求他的国和他的义(马太福音 6:33)。

彼得在激情和热忱(这都是好事)中忘记了耶稣王国的核心原则。彼得(石头)不听(西蒙)的话,而是走自己的路。他的热情被误导了。耶稣彼得的门徒训练,大部分都是为了让彼得将他的热情从他自己的(固执的)计划中转移出来,转向上帝的计划。

彼得愿意为耶稣杀人或被杀。但耶稣愿意为他的敌人献出生命(罗马书 5:8)。耶稣邀请他的追随者效仿他的榜样,背起他们的十字架,为他献出生命(马太福音 16:24)。这样他们就会找到生命(马太福音 16:25)。

当他们来逮捕耶稣时,彼得证明了他的诚意。彼得袭击了那些来逮捕他主的人,正如他承诺的那样(约翰福音 18:10)。但彼得并没有准备好让耶稣屈服于逮捕。彼得的信念和力量植根于他自己和他选择的(错误的)观点。这不是耶稣和真正的观点。

  1. 耶稣预言彼得将三次不认主

彼得继续抗议他愿意为耶稣而死时,耶稣提醒他的门徒, “我实在告诉你,今夜鸡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认我。”

通过使用权威的表达方式,我实在告诉你们耶稣亲自保证了这件事会发生。 “就在今天晚上鸡叫之前”这些短语清楚地表明彼得会在早晨到来之前做到这一点。鸡时夜幕降临,黎明来临。

马可特别指出:“鸡叫两遍以先……”(马可福音 14:30)。这句话可能意味着彼得在否认之前至少会得到一次警告(叫第一遍)。这也可能是一种表示时间显然已经是早上的表达。

耶稣直截了当地告诉彼得,他今晚要做的就是三次不认主耶稣预言彼得会三次不认主,这表明这些不认主不是偶然的,而是故意的。它们不会是偶然的错误。它们会成为一种模式。包括彼得在内的每个人都会发现,当鸡叫两遍的时候,彼得就已经不认了。

路加详细阐述了彼得否认耶稣的情形。耶稣说:“你曾三次不认我”(路加福音 22:34)。译为“认识”的希腊词是 εἴδω(发音为“i'-do”)。它的意思是书本知识或理论知识。这个词表明彼得不仅会否认自己是耶稣的追随者,还会否认有关耶稣的一切,包括对耶稣的了解。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彼得在旁观基督受审时会三次否认耶稣。而当晚在鸡叫之前,他也会三次否认耶稣

第一次否认是彼得坐在审判室外的院子里时。他向一个女仆否认自己与耶稣在一起(马太福音 26:69-70;马可福音 14:66-68a;路加福音 22:55-57;约翰福音 18:17)。

第二次否认发生在他走出门后。彼得将向另一个女仆否认自己与耶稣在一起,这次他将发誓否认祂(马太福音 26:71-72;马可福音 14:68b-70a;路加福音 22:58;约翰福音 18:25)。

大约一小时后,彼得第三次否认耶稣,对象是旁观者。旁观者是祭司仆人马勒古的亲戚,彼得在为耶稣辩护时割掉了马勒古的耳朵(约翰福音 18:10)。这一次,彼得将用咒骂和诅咒否认认识耶稣(马太福音 26:73-74a;马可福音 14:70b-71;路加福音 22:59-60a;约翰福音 18:26-27a)。

“耶稣还在说话的时候,鸡就叫了。主转过身来,看彼得。彼得就想起主的话,说:‘今日鸡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认我。’他就出去痛哭。”
(路加福音 22:60b-62)

  1. 彼得和门徒坚持说他们绝不会这样做

彼得说:“我就是必须和你同死,也总不能不认你。”

彼得很执着(马可福音 14:31a)。他决心做他说过要做的事,不做说过不会做的事。

再一次,彼得的信心和信仰被错误地寄托在自己身上,他选择了(错误的)观点,而不是信靠耶稣彼得准备为耶稣而死,即使这意味着一场殊死搏斗。但他没有准备好让耶稣向他的敌人投降,为他们献出生命。他没有准备好跟随耶稣走上条路。换句话说,只要耶稣符合彼得自己对上帝应该做的事情的理解和愿景,彼得就渴望并准备好跟随耶稣。但如果上帝有彼得无法理解的其他计划,或者与他的愿景相悖,他就会迷失。

耶稣明白,他即将走上的道路不符合彼得当晚的思维模式/观点。耶稣也知道当现实(即上帝的旨意)打碎彼得的激情计划时,彼得会如何反应——三次否认

耶稣屈服时,彼得的模式和计划被打乱。彼得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做,远远地跟着耶稣,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耶稣的审判(路加福音 22:54)。当一个女仆和其他人揭发他是耶稣的追随者时,彼得否认了他的主,随后又两次否认他(马太福音 26:69-74;马可福音 14:66-71;路加福音 22:55-60;约翰福音 18:25-27)。当公鸡叫了,彼得意识到自己做了什么时,崩溃了(马太福音 26:74-75;马可福音 14:72;路加福音 22:61-62)

就像保罗与肉体的斗争一样,当彼得意识到自己未能履行承诺时,的结局是毁灭性的、痛苦的。

“因为我所做的,我自己不明白;我所愿意的,我不做;我所恨恶的,我倒去做。”
(罗马书 7:15)

彼得失败的原因是,他的诺言集中在他自己的力量上——他能为耶稣做什么。他的信心不是建立在对耶稣的依赖上——基督能通过他做什么。在这种情况下,彼得没有把耶稣告诉门徒的话放在心上:“离了我,你们就不能做什么”(约翰福音 15:5b)。彼得做了我们都倾向于做的事情,他依靠自己的理解而不是信靠主(箴言 3:5)。正是他对自己(错误的观点和软弱的能力)的依赖以及他拒绝相信上帝掌控一切,导致了他的否认。

请别忘记,不只是彼得被误信了,所有的门徒也都如此。

众弟子也都这么说。

彼得愿意为耶稣而死,所有门徒也都愿意为耶稣而死。他们愿意按照自己的意愿为耶稣而死(约翰福音 11:16)。像彼得一样,没有一个门徒愿意按照耶稣的意愿跟随他,在任何情况下都信任,包括他被捕和被处决。像彼得一样,他们不愿意(在他们生命的这个阶段)跟随并背起他们的十字架(马太福音 16:24)。

直到耶稣复活,圣灵住在他们里面,他们才完全顺服于祂的计划。使徒行传告诉我们,门徒们最终学会了把一切控制权交给上帝。

彼得错误的信仰和错误的观点代表了所有门徒。他对此最为直言不讳。他们对自己和能力的错误信念以及错误的观点往往也是我们的。我们常常依靠自己的理解,限制上帝,只愿意跟随,如果他带领我们走上我们感到舒服的道路。我们常常不愿意跟随上帝走我们不理解或对我们来说痛苦的道路。彼得(通过马可)和马太(另一个门徒)非常谦卑地给了我们这个失败的见证,以指导和鼓励我们。

但十字架总是痛苦的。如果我们要跟随耶稣,就必须背起十字架,为他献出生命(马太福音 16:24)。我们必须放弃生活中一切控制的幻想,并认识到上帝掌控一切的现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控制三件事:我们信任的人、我们选择的观点/范式以及我们采取的行动。其他一切都应该留给上帝。我们可以通过彼得的例子看到,当我们有一个错误的范式(因为不听)并相信自己(而不是依靠上帝)时,我们会做出错误的选择。

我们必须在任何情况下都信靠——无论是快乐还是痛苦,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任何情况。上帝能够将万事万物结合在一起,以彰显他的荣耀和我们的益处(罗马书 8:28)。只有耶稣才配得上成为万物之王,掌管万物(马太福音 28:18;犹大书 1:24-25;启示录 5:12)。

由于我们只能控制三件事(我们信任谁、我们的观点以及我们将做什么),因此我们最好这样做:

  • 信靠上帝(约翰福音14:1);
  • 寻求他的观点(箴言3:5-6;雅各书1:5);
  • 并按照他告诉我们的去做(申命记 30:19-20;马太福音 7:24;约翰福音 14:23)。

由谷歌翻译自动从英语翻译过来。

Select Language
本网站使用 cookie 来增强您的浏览体验并提供个性化内容。继续使用本网站,即表示您同意我们使用隐私政策中所述的 cook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