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 a bookmarkAdd and edit notesShare this commentary

马太福音 26:6-13 含义

当耶稣在麻风病人西门的家中时,一个女人用昂贵的香水涂抹了耶稣的头。门徒们认为这是浪费金钱和资源。耶稣告诉他们,她做了一件好事,为耶稣的遗体埋葬做好了准备。这一事件通常被称为“耶稣在伯大尼的膏抹”。

关于这一事件的平行福音记载可以在马可福音 14:3-9 和约翰福音 12:2-8 中找到。

路加福音中记载了一个与此处相似的事件,该事件可能是也可能不是路加福音 7:36-50 中的平行段落。

马太在叙述耶稣生平时,还记述了一位妇女将一瓶极为昂贵的香膏浇在耶稣头上的故事。马太记载这件事发生在伯大尼麻风病人西门的家里

这一事件通常被称为“耶稣伯大尼受膏礼”。

我们稍后会讨论这个麻风病人西门是谁,并在本文注释的最后探讨有关这次相遇时间的其他有趣问题。首先,我们将关注这个叙述的核心特征:

  • 耶稣到麻风病人西门的家
  • 女人和她对耶稣的膏抹
  • 门徒的愤慨
  • 耶稣纠正门徒
  • 耶稣称赞那妇人

本评论最后将讨论一些技术性较强的问题,例如:

  • 大卫王的典故
  • 耶稣在伯大尼受膏的时间
  • 麻风病人西门的身份

 耶稣到麻风病人西门的家

在圣殿中传道(马太福音 22)、惩罚法利赛人(马太福音 23)以及橄榄山上发表关于时代终结和临的演讲(马太福音 24-25)之后,耶稣回到了附近的伯大尼村庄。

伯大尼位于橄榄山东南坡,距耶路撒冷约两英里(约翰福音 11:18)。(请参阅其他资源中的地图)。马可福音记载,耶稣他的门徒在逾越节期间,每天晚上都会回到伯大尼过夜(马可福音 11:19)。

马太记载,耶稣在伯大尼的时候,来到麻风病人西门的家马太在叙述中描述的场景似乎是在晚餐后发生的。古代犹太的人们习惯在吃完饭后靠在餐桌旁进行饭后谈话。当那位妇女向他走来时,耶稣正靠在餐桌旁

正如后面将详细讨论的那样,马太福音这部分内容的引言:耶稣在伯大尼……具有回顾叙述中先前发生的场景的特点。换句话说,这读起来就像是耶稣从耶利哥前往耶路撒冷途中第一次到达伯大尼时的倒叙(马可福音 10:46,11:1;约翰福音 12:1)。耶稣在伯大尼受膏发生在他凯旋进入耶路撒冷之前不久(马太福音 21:1-10)和“逾越节前六日”(约翰福音 12:1)。

女人和她对耶稣的膏抹

当耶稣在麻风病人西门的家里坐着吃饭的时候,一个女人向他走了过来。

约翰说这个女人就是马利亚(约翰福音 12:3),她是马大和拉撒路的姐妹,耶稣让她从死里复活(约翰福音 11:1-46)。除非约翰(约翰福音 12:2-8)写的是与马太和马可(马可福音 14:3-9)描述的不同的事件,否则这个女人就是马利亚。出于我们稍后会谈到的原因,这三位福音书作者很可能描述的是同一事件。但在我们对马太福音的评论中,我们将使用他的语言(一个女人)来指代

看来这个女人是在晚餐后才来见耶稣的,因为她来的时候,耶稣正斜倚在餐桌旁当她来见耶稣时,耶稣很可能正在和麻风病人西门和他的客人谈话。她的闯入可能打断了谈话。如果是这样,她的不礼貌行为可能会惹恼西门的客人,包括门徒,因为他们正在讨论的重要事情被打断了。但我们很快就会看到,她的闯入并没有让耶稣不高兴。

尽管她的闯入十分大胆,但接下来的举动却非常不寻常。这既恰当又必要。而且这是一次令人难忘的信仰之举。

马太记载,当走近耶稣时,带着一瓶非常昂贵的香水。

雪花石膏是一种产自埃及的白色石头。在古代,雪花石膏是储存药膏和油的首选材料,因为它不会吸收或渗出其中的内容物。它还能防止油变质。

这位妇女用一个雪花石瓶盛放马太所描述的贵重香膏。根据马可福音,她雪花石瓶中贵重香膏是甘松香膏(马可福音 14:3)。约翰说这是“一磅(字面意思是一升,重 12 盎司)极贵的纯甘松香膏”(约翰福音 12:3)。

甘松是一种昂贵的香料,由一种草药的根制成。在古代犹太,甘松既用于药用,也用作芳香剂。甘松有时在葬礼上用作香料,以清新空气并掩盖尸体散发的任何难闻气味。甘松的名字在《圣经》中仅在另外两处被提及。两处都在《所罗门之歌》中(《所罗门之歌》1:12;4:13-14)。这两个例子中的第一个似乎是对耶稣生命中这一时刻的预言性预示:

“当国王正在吃饭的时候,
我的香水散发出芳香。”
(所罗门之歌 1:12)

所罗门之歌这节经文中,香水(“nérde”)更准确的翻译是“nard”。

马太只评论说香水很贵。马可福音中的“门徒”,特别是约翰福音中的“犹大”估计这瓶香水价值“300 银币”(马可福音 14:4;约翰福音 12:5)。

在古代犹太,一第纳尔相当于一名普通工人一天的工资。除去安息日和其他节假日,300第纳尔相当于一年的税前收入。确实很昂贵。将这些数字换算成现在的美国标准(2022 年),这香水的价值大约为 40,000.00 美元,略低于中产阶级的年收入。

雪花石瓶中昂贵的香水可能代表了这位女士一生的积蓄,也可能代表晚年的经济保障。如果它不代表这些东西,那么几乎肯定比古代犹地亚的绝大多数犹太人拥有更多的财富。

当耶稣坐在桌旁时,她带着昂贵的香水来到他面前,马可说,“她打破了瓶子”(马可福音 14:3),而且马可和马太都记载了她将香水倒在了耶稣的头上

这一举动很可能会让整个房间都陷入停顿。在场的每个人都会停下手中正在做的事情或讨论的事情,震惊地看着正在发生的事情。

首先,这种行为非常不寻常,而且非常大胆地打扰了饭后的谈话。如果一个女人打断别人的谈话,那会很引人注目,但如果一个女人在公共场合未经通知就把一瓶油倒男人的头上,那简直是不可思议的。

其次,这侵犯了耶稣的个人空间。这绝不是浪漫的,但却是亲密而混乱的。当她把瓶子倒在耶稣头上时,油浸湿了他的头发。油很可能顺着他的脸流到他的胡子上。油很可能滴到他的衣服上。

耶稣会如何回应会责备这个女人的不当行为吗?会允许这样对待吗?会欢迎、鼓励或赞扬她的行为吗?我们可以推测这个女人在考虑这个行为时内心会有什么想法。会意识到的行为可能会遭到责备和拒绝,因为她的行为超出了人们接受的习惯。我们可以推测,花在听耶稣讲话上的亲密时光可能影响了她的决定,并让得出结论,这是正确的(路加福音 10:39)。

第三,这是一个极其奢侈的行为。通过打破玉瓶,把昂贵的香膏倒在耶稣头上这个女人断绝了将来使用或转售香膏的可能性。这 300 银币永远都不能再用了。

门徒的愤慨

马太记载,门徒们看到她这样做时非常愤慨。愤慨意味着在道德上感到愤怒。他们没有看到所做的事情的价值。他们认为这种过分的行为是罪恶的,应该受到谴责。

门徒们大为震惊,他们说为什么要浪费?对他们来说,这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在他们看来,没有可以想象的合理理由来解释她的行为如何能被视为有益而不是极度浪费资源。

门徒们表达了他们愤怒理由:这香水可以卖个高价,把钱捐给穷人。

门徒们认为,如果要将这瓶昂贵的圣水用于耶稣的传教工作,那么应该有一个更好、更明显的方式使用它。而这种使用方式不包括将在耶稣头上。也就是说,他们认为应该以全价出售圣水,并将所得用于资助他们为穷人传教,为他们提供衣服、食物和其他援助。他们认为这是一次被浪费的传教机会。

如果这是他们的真实动机,那么他们这样想并不邪恶。除了犹大(约翰福音 12:4-6)。他们似乎并不是自私地希望将卖肉的用于自己。就外表而言,门徒们似乎实际上是在考虑实际问题,其中之一就是与穷人有关。他们可能也在考虑为耶稣他的事工提供经济支持,因为他们还不知道耶稣即将死去。

但与此同时,门徒们却不理解这个女人所做之事的价值。他们没有考虑到这样做可能是对的她所做的是好的他们很快就生气了,并因为她挥霍自己的财产而责备她。他们的热情缺乏怜悯和理解。他们没有考虑到耶稣如何回应以及她为做了什么,就做出了反应,变得愤慨。

耶稣很快就会纠正他们对这个女人她的善行的看法。

有趣的是,马可(其记载与马太的记载最为接近)记载说,只有“一些”门徒感到愤慨。显然,有“一些”门徒并没有因那位妇女的行为而生气。或者,当这件事发生时,一些门徒可能并不在场。但马可没有说出哪些门徒感到生气或没有生气。马可说,一些门徒起初嘲笑这种浪费(马可福音 14:4),然后开始“责骂”那位妇女(马可福音 14:5),指责浪费。

约翰说得更详细。他指出,加略人犹大是抱怨挥霍无度的主要原因。此外,约翰还揭露了犹大的动机不纯。他不关心穷人,他想要专门给穷人的钱,然后自己偷走。

“但有一个门徒,就是要出卖耶稣的加略人犹大,说:‘为什么不把这香膏卖三十两银子周济穷人呢?’他说这话,并不是因为关心穷人,而是因为他是个贼,又有钱囊,常偷取其中所存的钱。”
(约翰福音 12:4-6)

可能是犹大引导一些门徒表达了他们的不满。约翰福音揭示了犹大的道德义愤是假的。约翰没有提到其他门徒,似乎表明要么其他人最初没有生气,要么他们一旦生气,就不会有犹大的自私动机。

耶稣纠正门徒

耶稣纠正 了门徒那位 女人 所做 之事 的 看法 .

马太告诉我们耶稣如何知道他的门徒在想什么,以及他们如何评论这个女人如何浪费昂贵的香水

纠正他们的观点时,首先问一个问题: “为什么难为这女人?”耶稣问题的措辞似乎是反问。这样一来,它就没有答案了,就像他们问那个女人的问题没有答案一样。马太和马可都没有记录门徒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耶稣的问题温和而坚定地表明,他们没有理由去难为她。而且,似乎在问这个问题,以重新调整门徒的观点。(耶稣是重新调整观点的高手)。通过提出这个问题,耶稣邀请门徒重新审视他们的愤慨。

然后耶稣提出了他的观点:因为她对我做了一件好事。

耶稣用这句简短的话向门徒们宣告,这个女人所做的并不是浪费宝贵的资源,正如他们所看到的。宣称她这样做完全是好的。通过肯定这个女人的行为,耶稣表明,当她来到他面前,打断餐桌谈话,并把香膏倒在他头上时,她的行为是恰当的。

耶稣的话也许纠正了门徒那位妇女的看法,认为她所做的是好的。但他们可能仍然不明白这事为什么好的。所以,耶稣向他们解释了这事为什么好的

首先解释道,肯定了门徒所表达的意图是善意的。

耶稣开篇说“因为你们常有穷人和你们同在” ,这话暗指《申命记》第 15 章第 11 节:“因为在这地上必永无穷人。”

申命记的这节经文继续说道:“所以我吩咐你说:‘总要向你地上贫穷困苦的弟兄施舍。’”耶稣门徒很可能已经领会了这个暗示,并能够理解它的意思。通过这个暗示,耶稣肯定了门徒关心穷人的正确性。通过这部分经文,耶稣不仅强调了他们关心穷人的愿望是恰当的,而且还强调了他们将有充足的机会行善。然而,耶稣很快就没有机会行善了。

门徒们表示愤慨,因为他们觉得应该把昂贵的香膏卖掉,把钱捐给穷人。照顾穷人好的。谨慎地使用上帝所托付的资源,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也是好的耶稣反复教导甚至命令他的门徒做这两件事,

“卖掉你的财产并捐给慈善机构……”
(路加福音 12:33)

“人在最小的事上忠心,在大事上也忠心;人在最小的事上不义,在大事上也不义。”
(路加福音 16:10)

施舍穷人和有效分配资源并不是最大的。它们是通过服务他人来服务上帝的一种手段。但上帝才是最大的耶稣才是最大的。即使在我们侍奉上帝和为他人服务时,我们也必须不断努力先寻求他的国和公义(马太福音 6:33)。耶稣很快就会离开。会有充足和适当的慈善机会。现在是为耶稣做一件好事的机会。

耶稣在这里对门徒这些话时,虽然纠正了他们的观点但同时也肯定了他们管家和照顾穷人的价值观总体上是正确的。让他们有机会看到,他们在热衷于行善时错过了更大的好处

而且,无论门徒的意图是否纯洁,耶稣都会这样做。我们不知道门徒的动机是否完全正确。但即使他们的动机中夹杂着不纯洁的意图,耶稣也只谈论,而忽略了其他的。甚至对意图邪恶的犹大也这样做了(约翰福音 14:4-8)。这与其他圣经章节一致,包括耶稣的“两个儿子的比喻”(马太福音 21:28-32)和使徒保罗关于意图不高尚的竞争教师的陈述(腓立比书 1:16-18)。耶稣对动机不纯的善行没有意见。这些行为造福他人,因此受到鼓励。动机将在稍后的审判中处理(希伯来书 4:12)。

通过向他们内心的善良说话,而不是指出他们内心的邪恶,耶稣明智地让他们尽可能轻松地改变观点。不想通过不必要地激怒他们的肉体来分散他们的注意力。通过这样做,耶稣展示了“无私”之爱的原则,这是圣经中爱的最高形式,是基于价值观的选择之爱:“爱是恒久忍耐”(哥林多前书 13:4);“爱不计算人的过错”(哥林多前书 13:5);“爱能包容一切”(哥林多前书 13:7);“爱能遮掩许多的罪”(彼得前书 4:8)。将这些原则转化为道德指导领域:“爱是迷人的。”无私的爱寻求他人最好的,即使面对困难或拒绝。

当我们试图教导和帮助他人增强信仰时,对于所有基督徒来说,有一个简短但有用的教训可以借鉴。那就是不要挑剔别人的错误——尤其是当这些错误与你试图教给他们的主要课程无关时。鼓励他们做对的事情往往比阻止他们做错的事情更有益。

耶稣向他的门徒解释说:“因为常有穷人和你们在一起,只是你们不常有我”。

这种平行结构同时表达了几种想法。

首先,它传达了关怀穷人是好事,但爱耶稣才是最重要的。只有爱耶稣,才能为他人带来最大的好处。

这可能与马大在忙于准备一切而没有像的姐姐玛丽亚那样花时间听耶稣讲话时,耶稣对她说的话类似:

“主却回答说:‘马大,马大,你为这许多的事思虑烦扰,但是不可少的只有一件,马利亚已经选择那上好的福分,是不能夺去的。’”(路加福音10:39-40)

第二件事也有其存在的意义。但是它们必须始终在听耶稣的话之后。这是第一件事。正是通过听耶稣的话,我们才学会了如何最好地为他人服务。正是通过听耶稣的话,我们才能为自己和他人获得最大的生命利益。耶稣在对老底嘉教会纠正性惩罚中明确说明了这一点。在告诉他们惩罚所爱的人之后,耶稣劝告老底嘉人要寻求持久的真正财富,而不是寻求获得会消逝的世俗财富。告诉他们,做到这一点的方法是听从他的声音,并花时间与在一起:

“看哪,我站在门外叩门,若有听见我声音就开门的,我要进到他那里去,我要与他,他与我,一同坐席。”
(启示录 3:20)

也许当耶稣说这话时,想起了他和故事中的玛丽在一起时光,当时她坐在身边,在饭前仔细聆听他的教诲(约翰福音 10:39)。

即使在我们的事工中,我们被要求照顾穷人并明智地投资上帝托付给我们的资源,有时也会做出奢侈的爱和崇拜行为。所罗门王写道:“凡事都有定期”(传道书 3:1)。即使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中,奢侈的消费也常常被认为是适当的,适合婚礼等庆祝活动,或在亲人葬礼上纪念他们。(我们很快就会看到,这个女人的行为有点像耶稣的葬礼)。

在需要奢侈的时候,大肆消费并不是浪费。我们做出的每一个投资资源的决定都是管理问题。这是一个需要奢侈的场合。这个女人凭着信心认识到了这一点,尽管很少有人能做到这一点。在事情结束之前,根据当时的奢侈程度行事。耶稣赞扬了这个女人慷慨的信仰之

平行结构表达的第二个思想是暗示耶稣即将离去。

门徒在一起的时间很短。几天后就会被处死。即使在复活之后,耶稣也只会在接下来的四十天里断断续续地与门徒在一起。之后耶稣将不再与他们同在。他们不再有他的存在来与他们互动、得到安慰或享受。门徒们仍将负责宣扬福音和照顾穷人,但耶稣不会在他们这样做的时候与他们同在。这是一个痛苦的提醒,事情很快就会大不相同。通过这样的言论,耶稣正在为门徒们准备将要委托给他们的伟大使命,即使万民作门徒(马太福音 20:18-20)。

耶稣宣布那位妇女将一瓶极为昂贵的香膏倒在他头上是善举,并承认门徒关心穷人的美德,并提到他的死后,他继续向门徒解释为什么她所做的事是善举 不是浪费耶稣讲完刚才分享一切,现在更直接地说明了为什么她的行为是善举

因为当她把这香水倒在我的身上时,她这样做是为了为我准备埋葬。

耶稣解释说,昂贵的香膏涂抹,是为了为祂的遗体准备埋葬。这在他们听来可能很奇怪,因为遗体等到死后才能准备埋葬耶稣这些话时,显然是活着的。

如果耶稣被钉死后用同样昂贵的香水涂抹耶稣的尸体门徒们不太可能会抱怨浪费香水。他们会明白这样做是在表达对耶稣的爱。尽其所能有尊严、有尊重地照顾耶稣的身体。这与耶稣在马可福音中对那位妇女的描述很相似:“她尽了她所能”(马可福音 12:8)。

虽然希腊文本没有明确说明这名妇女这样时是否特别想到了葬礼的准备,但这显然是一种非凡的爱心之举。耶稣知道很快就要死了。如果没有其他人,能够理解这种情景的讽刺。令人难以置信的爱心之举解释为为他的尸体举行的葬礼仪式。当为他的尸体准备葬礼时,他也在为他的门徒准备即将到来死亡。

耶稣称赞那妇人

我实在告诉你们,普天之下,无论在什么地方传这福音,也要述说这女人所作的,作个纪念。”

耶稣高度赞扬了这位妇女勇敢、慷慨和充满爱心的信仰行为。在此过程中,祂将门徒的看法从愤慨转变为钦佩。是一位真正的英雄。勇敢地爱耶稣,不让社会规范或他人的嘲笑(甚至是同道信徒的嘲笑)阻碍这样做。耶稣付出了太多,这将得到永恒的回报。

耶稣称赞这个女人时,他以个人和神圣的权威说话。这句话“我实在告诉你们”耶稣自己的权威大胆教导的方式。当时的犹太拉比经常以这样的话开始他们的教导:“正如某某拉比所说……”这在人们眼中增强了他们的教导,因为它建立在广受尊敬的权威之上。耶稣没有这样教导。教导并声称以自己的权威教导:我实在告诉你们……这是因为是神:没有比他自己更高的权威可以让诉诸。

耶稣援引自己的神圣权威,声称无论这福音在全世界的哪个地方传开,这个女人的所作所为也将被讲述,以纪念她

“这福音”这个短语指的是耶稣宣告的希望的核心信息——天国近了(马太福音4:17)。换句话说,无论在哪里宣告天国,无论在哪里将耶稣称为弥赛亚,她的涂油行为也将被用来纪念她

短语“整个世界”可以指整个地球。它也可以指整个天地创造秩序。希腊语单词“kosmos”在这里被翻译为“世界”,既可以指物质世界,也可以指整个创造秩序。无论如何,这都是一个相当值得纪念的纪念。

耶稣说这话时,间接预言了这个记载将被纳入福音记载中,福音记载将被记录下来,并且这些福音记载将传遍全世界

在这方面,她体现了耶稣的原则“最后的,将是第一的”(马太福音 20:16)。

值得注意的是,追求名声有一种符合圣经的方式。追求世俗的名声往往是自我毁灭的。我们有时会为了取悦他人而失去自我。或者,我们为了博得关注而采取自我毁灭的行为。信徒们被劝告通过行善来寻求永久的纪念。耶稣这个女人善行来说明鼓励每个信徒追求什么:

“神必照各人的行为报应各人;凡恒心行善,寻求荣耀、尊贵和不能朽坏之福的,就得永生。”(罗马书 2:6-7)

罗马书中的这节经文表明,任何以敬拜和追随耶稣为动机行善的信徒都将从耶稣那里获得“荣耀和尊贵”,就像这个女人获得荣耀和尊贵一样。尽管我们从其他记载中知道这个女人是玛丽,但马太(在圣灵的启发下)可能只是用这个女人来表明任何女人都有这样的机会。我们的世界有着虐待和屈尊对待妇女的悠久而悲惨的历史。但这段经文清楚地表明,每个女人都有机会超越她的“社会地位”(无论它是什么),并达到直接来自耶稣的伟大水平。

大卫王的典故

耶稣伯大尼受膏的事件与大卫王的一生有多处关联,且具有多种含义。

首先,这明显暗指撒母耳膏大卫为以色列王。

大卫受膏的故事记载在撒母耳记上 16:1-13。当撒母耳听从上帝的旨意,前往耶西的家,为他的一个儿子膏立为新国王时,上帝告诉撒母耳,他没有选中撒母耳所审查的儿子中的任何一个。撒母耳问耶西是否还有其他儿子没有到场。耶西告诉他,最小的一个还在,但他出去放羊了。

撒母耳叫耶西去叫大卫来,当耶西来的时候,上帝告诉撒母耳,大卫就是他要膏立的人。然后,令他周围的哥哥们惊讶和懊恼的是,大卫被撒母耳膏立为未来的以色列王。撒母耳知道他膏立大卫为以色列王,但大卫的家人可能并不知道大卫被膏立为王。如果他们知道,他嫉妒的哥哥们可能会利用这一点来对付他(撒母耳记上 17:28)。同样,耶稣被膏立为他的死,但似乎只有那位女人才明白这一点。

大卫受膏的典故与耶稣在伯大尼受膏的典故有双重含义。

这一典故的第一个也是最明显的方面是大卫和耶稣都是受膏者。大卫王经常被比作耶稣王。作为弥赛亚,耶稣是像麦基洗德一样的祭司(诗篇 110:4),像摩西一样的先知(申命记 18:15-19),像大卫一样的国王(以赛亚书 9:7)。“弥赛亚”在希伯来语中的意思是“Mahsheeakh”。它的字面意思是“受膏者”。在希腊语中,受膏者的单词是“Christos”。Christos 的英文单词是基督。“耶稣基督”的字面意思是“耶稣,弥赛亚”或“耶稣,受膏者”。

耶稣是弥赛亚(马太福音 16:16-17)。当耶稣伯大尼时,门徒们已经知道了这一点。许多犹太人已经宣称是弥赛亚(马太福音 20:30;20:8-9)。对于那些有信心看透西门家里的不礼貌情况的人来说,这是耶稣在世上的受膏。耶稣(像大卫一样)出乎意料地、有点可耻地受膏。

此外,大卫和耶稣也曾两次被膏抹。大卫第一次在他父亲的家中被撒母耳膏抹(撒母耳记上 1:16),后来在希伯伦登基成为犹大王时被膏抹(撒母耳记下 5:1-5)。在他们第一次受膏时,很少有人能想象大卫或耶稣会对以色列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在大卫第二次受膏时,他被宣布为王。在耶稣第二次被玛利亚膏抹时,他正在为埋葬做准备,这将导致他的复活,届时他被授予掌管天地的权柄(马太福音 28:18)。

此外,耶稣受洗时受圣灵膏抹(马太福音 3:16-17;马可福音 1:9-10;路加福音 3:21-22;约翰福音 1:29-34)。当新约圣经描述圣灵“像鸽子一样”降临在耶稣身上时(马太福音 3:16;马可福音 1:10;路加福音 3:22;约翰福音 1:32),它使用的是阴性词。希腊语是一种“性别”语言,“鸽子”这个词是阴性名词“peristerah”。圣灵第一次受膏时降临在耶稣身上的女性形式,以及女人在伯大尼膏抹他的事实,可能是耶稣两次受膏之间的另一个相似之处。女人被创造为助手(创世记 2:28)。创世记 2:28 中翻译为“助手”的希伯来语主要用于旧约中描述上帝。耶稣称圣灵为“帮助者”(约翰福音 14:16)。耶稣说他来到世上的目的是为了服务(马太福音 20:28)。这表明丈夫和妻子如何展现上帝的形象,正如经上所写:

“神就照着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着他的形像造男造女。”
(创世记 1:27)

也可以认为,大卫的两次受膏预示着基督的两次降临。在成为国王之前,大卫被扫罗“拒绝”,不得不整天躲在山洞里——可以说是流亡。大卫第二次受膏后,他作为国王的统治开始了。当耶稣在最初拒绝后重返人间时,也将被认可并加冕为国王(腓立比书 2:9-11;启示录 19:11-16)。

这是典故的第一个方面。

但在这个典故里,大卫在某些方面也像那位妇人,这是这个典故的第二个方面。

大卫和那位妇女的一个相似之处是,大卫和那位妇女在各自的时代都是被低估、被谦逊和被忽视的人物。他们都被提升为伟人(马太福音 20:16)。

在耶西的中,大卫最初被忽视了,没有被膏立为王。除了上帝和先知撒母耳,似乎没有人认为他值得被膏立。当撒母耳将膏油倒在年轻的大卫头上时,他的兄弟们感到非常恼火。但这是正确的、好的做法。在那个时候,除了撒母耳,可能没有人知道大卫被选为国王。大卫第一次受膏时,圣灵降临在他身上,就像耶稣受洗时发生的那样(撒母耳记上 16:13)。同样,似乎很少有人明白这个女人是在为耶稣的死而膏立他。

麻风病人西门家里这个女人最初被忽视,她的行为被误解。作为那个时代的女人甚至可能不被允许坐在男人坐的餐桌旁。作为一名女人当然不会被犹太人赋予祭司的权力。是以色列最不可能被期望拥有膏抹弥赛亚的崇高荣誉的人,就像大卫是最不可能被期望成为以色列最伟大的国王的人一样。

妇人和大卫的另一个相似之处是他们奢华的敬拜。妇人伯大尼耶稣膏抹时所作的奢华敬拜行为,让人想起大卫王在主面前不体面的舞蹈。

撒母耳记下 6:14-22 讲述了大卫在约柜前跳舞的故事。约柜被运回耶路撒冷时,身着祭司服装的大卫王尽情地跳舞。包括他的妻子在内的一些人认为他这样做很不体面。当她责备他在众人面前出丑时,大卫告诉她,“这是在耶和华面前跳舞”,他很乐意“比这更受人尊敬,在我眼前谦卑”(撒母耳记下 6:21-22)。

就像大卫王在敬拜主时不关心自己的“尊严”或“社会地位”或他人的看法一样,这个女人敬拜耶稣时也不关心自己的尊严或他人的看法。在上帝的眼中,两人都做得很好

在伯大尼膏抹耶稣女人和大卫王的第三个相似之处是,他们都侍奉耶稣

矛盾的是,大卫既是至高君王耶稣的祖先,又是他的臣民。耶稣是大卫的后裔,将永远统治(撒母耳记下 7:12-16,马太福音 1:1-17)。作为弥赛亚,耶稣比大卫王更伟大。耶稣在圣殿挑战法利赛人时指出了这一矛盾(马太福音 22:41-45)。正如伯大尼的妇人以她难以置信的信心侍奉耶稣(即上帝),大卫也侍奉上帝(即耶稣)并追随他的心(使徒行传 13:22)。

通过这些来自大卫王生活的典故和暗示,马太在犹太读者的心中进一步将弥赛亚耶稣与大卫王联系起来。

耶稣在伯大尼受膏的时间

耶稣在伯大尼受膏仪式发生于何时?

四本福音书描述的事件即使不是完全相同,也与马太福音中描述的事件惊人地相似:但每个版本都包含独特的细节,这些细节要么填补了空白,要么将其记述为耶稣生活中的独立事件。

  • 马可福音 14:3-9
  • 约翰福音 12:2-8
  • 路加福音 7:36-50

本部分评论将尝试整理这些细节,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圣经的内容。

首先,马太、马可和约翰似乎都在描述同一事件。这三本书与路加福音的记载有很多不同之处,这似乎更有可能是耶稣一生中发生的不同事件,而不是马太、马可和约翰所描述的事件。

路加福音中显著的差异是:

  • 这件事似乎发生在耶稣传道生涯的早期,比被钉十字架前的最后一周要早得多。路加描述的事件发生在他的福音书第 7 章,他对最后一周的叙述始于路加福音第 19 章。
  • 路加福音中,这名妇女被特别描述为“罪人”(路加福音 7:39),并大致表明他所记述的这名妇女是抹大拉的玛利亚。约翰说,在伯大尼受膏礼的那名妇女是玛利亚,拉撒路的妹妹(约翰福音 12:3)。
  • 这件事发生在“西门”的家中。西门是“法利赛人”(路加福音 7:36, 40),与麻风病人西门相对。
  • 耶稣通过讲述“债户的比喻”(路加福音 7:41-43)来挑战法利赛人的自以为是。(这些元素似乎都不存在,并且/或者不是马太福音、马可福音和约翰福音中类似叙述的重点)。此外,路加没有提到成本、门徒的愤慨,也没有提到耶稣对穷人的评论和他的埋葬,而这些在马太福音、马可福音和约翰福音中都占有突出地位。换句话说,路加福音中得出的要点与马太福音、马可福音和约翰福音中得出的要点有实质性的不同。

由于这些原因,显然路加在其福音书中间所描述的内容与马太、马可和约翰在其福音书结尾处所描述的内容是不同的。

马太、马可、约翰三人都同意:

  • 此活动在伯大尼举行
  • 这件事发生在耶稣最后一次逾越节后一周内
  • 耶稣坐在桌旁
  • 一个女人来了,出乎意料地把非常昂贵的香水倒在耶稣身上
  • 一个或多个门徒表示,香水应该卖给穷人
  • 耶稣纠正了门徒的观点,说他们总是有穷人,但他们不会总是有他
  • 耶稣埋葬来解释女人善行

马可福音版本中所描述的细节使其成为约翰福音和马太福音之间的连接点。

马可和马太对这一事件的叙述几乎完全一致。此外,两本福音书都:

  • 确认此事发生在麻风病人西蒙的家里
  • 说那女人把香膏浇在了耶稣头上
  • 在他们提到耶稣的凯旋入城和在圣殿中对抗宗教权威的事件之后,才在叙述中提到了这一事件。

马可福音和约翰福音有以下两个重要细节:

  • 识别“纯正甘松油”是非常昂贵的香水
  • 门徒估计香水的价值为“300 百第纳里”

约翰福音包含了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未提及的这些具体细节:

  • 伯大尼的涂油礼是在“逾越节前六天”举行的,当时耶稣刚从耶利哥抵达耶路撒冷(约翰福音 12:1)。约翰说,涂油礼是在耶稣凯旋入城之前举行的。
  • 当这件事发生的时候,耶稣使拉撒路从死里复活,他正与耶稣一起吃饭(约翰福音 12:2)。
  • 拉撒路的姐妹玛莎和玛丽也在场侍奉(约翰福音 12:2)。
  • 约翰说玛利亚是膏抹耶稣女人(约翰福音 12:3)
  • 约翰说玛利亚用自己的头发擦了耶稣的脚(约翰福音 12:3)。
  • 约翰称犹大为主要门徒,他对玛利亚的奢侈行为感到愤慨(约翰福音 12:4)
  • 约翰认定犹大的动机是想窃取钱财(约翰福音 12:6)。

约翰为同一事件添加了马太和马可的记述中没有的新信息。约翰的记述与马太和马可的记述之间的任何细微差异都很容易调和。

首先,玛丽很可能最初将香水倒在耶稣的头上,有些香水滴在了耶稣的脚上,她用头发擦掉了。

其次,关于这一事件发生的时间,以及它是发生在耶稣凯旋入城之前还是之后,只有约翰说得清清楚楚。它发生在“逾越节前六天”。马太和马可把这一事件放在祭司长密谋谋杀耶稣(马太福音 26:3-5;马可福音 14:1-2)和犹大背叛(马太福音 26:14-16;马可福音 14:10-11)之间。顺便说一句,他们将犹大的背叛安排在这一事件之后,可能是想暗示犹大是对这种昂贵的浪费愤慨的门徒。

马太和马可都以各自的语言介绍了耶稣伯大尼受膏的记载,这些语言可以用来回忆他们叙述中早些时候发生的事件。马太以这句话开始: “耶稣在伯大尼长大麻风的西门家里。”马可以这句话开始他的叙述:“耶稣在伯大尼长大麻风的西门家里。”这两种介绍都是引入倒叙的文学方法。

所有这些证据都有力地表明,马太、马可和约翰对同一事件的叙述略有不同,并没有分别描述耶稣的受膏经历。

麻风病人西门的身份

麻风病人西门只在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中被提及过这个名字。但有趣的是,在路加福音中描述的类似但可能不同的事件中(路加福音 7:36-50),那位接近耶稣并用眼泪洗他脚的女人发生在被描述为“法利赛人”的“西门”家中。但即使这两个主人同名,也有两个令人信服的理由相信他们不是同一个人。

  1. 西门是耶稣时代一个常见的名字。例如,十二使徒中有两个人名叫西门(马太福音 10:2,4)。这两个西门的名字被赋予了“法利赛人”和“麻风病人”的描述,这进一步将他们与其他名叫西门的人区分开来。
  2. 我们上面概述了路加福音 7:36-50 中描述的罪孽女人耶稣的脚和马太福音 26:6-13、马可福音 14:3-9 和约翰福音 12:2-8 中描述的耶稣在伯大尼受膏之间的差异,这强烈表明尽管它们有共同特征,但这是两个不同的时刻。

显然,麻风病人西门曾遭受过痛苦,但似乎已经完全康复。如果西门没有痊愈,他就不能接待客人,因为麻风病人与其他人隔离,以保护他们免受感染。由于当时还没有已知的麻风病治疗方法,因此可以推断耶稣治愈了他的这种可怕疾病。马太记载了耶稣在“登山宝训”后不久治愈了一名麻风病人(马太福音 8:1-4)。路加记载了耶稣治愈了十个麻风病人,但只有其中的撒玛利亚人回来感谢(路加福音 17:12-19)。耶稣还治愈了许多其他患有各种疾病的人,其中可能包括许多麻风病患者。

也许西门就是耶稣治愈的麻风病人之一,当耶稣在伯大尼时,他邀请医治者到他家以表示感谢。西门似乎认识拉撒路。当伯大尼的圣膏仪式在西门举行时,拉撒路就坐在耶稣旁边(约翰福音 12:2)。因为伯大尼是个小村庄,所以西门可能在耶稣使拉撒路从死里复活之前就认识他了(约翰福音 12:9-11)。

另一个可能是麻风病人西门是谁——耶稣的朋友拉撒路。耶稣在伯大尼使他从死里复活的那个人可能有两个名字:麻风病人西门,他的密友和家人称他为“拉撒路”。拉撒路的名字只在约翰福音中被提及,拉撒路的复活是其中的重点(约翰福音 11:1-46),但这个奇迹的消息也传到了大祭司该亚法的耳朵里(约翰福音 11:47-53)。

拉撒路的复活是如此引人注目,大批人群前来“看耶稣从死里复活的拉撒路”,因此,祭司长们也计划处死拉撒路,因为许多犹太人为拉撒路的缘故离开并相信了耶稣(约翰福音 12:9-11)。

马太福音、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的其他福音书没有公开提及这个奇迹。他们从未将拉撒路称为“拉撒路”。然而,他们可能指的是这个因从死里复活而出名的人,他更正式的名字是西蒙,然后用麻风病人这个描述词,因为他死于麻风病。约翰没有说是什么疾病杀死了拉撒路——但可能是麻风病。当耶稣说要把封住他坟墓的石头移开时,拉撒路的姐姐马大警告说“他死了四天了,一定发臭”(约翰福音 11:39)。这可能表明他们没有用香料给他的身体喷香水,因为有感染的威胁,或者麻风病在死亡前使身体腐烂,产生的气味很快盖过了这些葬礼香水的味道。

总而言之:麻风病人西蒙这个名字可能是马太和马可对拉撒路的称呼,而由于这个奇迹的名气,他们的犹太观众无需任何额外的评论就可以确切地知道麻风病人西蒙是谁。

尽管这种可能性非常吸引人,但我们当然无法确定麻风病人西蒙和耶稣的朋友拉撒路是否是同一个人。

由谷歌翻译自动从英语翻译过来。

Select Language
本网站使用 cookie 来增强您的浏览体验并提供个性化内容。继续使用本网站,即表示您同意我们使用隐私政策中所述的 cook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