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Select font sizeDark ModeSet to dark mode
按书卷浏览

彼得前书 5:12-14 含义

彼得在信的结尾赞扬西拉将这封信带给读者。他见证这封信的内容是关于上帝的恩典,他的读者应当在其中坚定站立。信中问候并劝勉信徒,最后为信徒的平安祷告。

彼得前书 5:12-14 以这样的问候作为这封信的结尾: “我托我们忠心的兄弟西拉(我如此看重他),略略地写信给你们,劝勉你们,又证明这是神真实的恩。你们要在恩上站立得住!” (第 12 节)

“通过西拉”一词可能指西拉是这封信的抄写员,或指他递送了这封信,或两者兼而有之。有些人认为西拉这个名字指的是西拉,在其他书信中也可能如此,例如《帖撒罗尼迦前书》和《帖撒罗尼迦书》。然而,也可能指其他人。彼得称西拉我们忠心的兄弟(我如此看待他) ,意思是彼得信任他,因为他证明了自己值得信赖。

彼得说“我简短地写信给你们” ,暗示彼得是这封五章书信的作者,而他认为这封书信很短。在这封信中,彼得既劝勉彼得前书2:11, 5:1),又作见证彼得前书2:11, 5:1),意思是确认这封信的真实性(这个词在新约中只在这里使用)。

彼得见证这一点,此处指的是这封信的内容。彼得所写的是神真正的恩典,意思是这是神真实而真诚的恩典。神真正的恩惠是让祂的子民忍受苦难,例如不公正的迫害,使他们能够证明自己的忠诚,并获得神对那些忠心作见证的人所赐的赏赐(彼得前书1:4, 5:4, 6,提摩太后书2:12,启示录3:21)。那些坚守这应许的人,必从这应许中受益(希伯来书11:6)。这是正确的,其他观点都是错误的。

希腊语“charis”翻译为“恩典”。“charis”指恩惠,例如路加福音2:51说,耶稣在神和人面前(“charis”)越来越喜爱他。这里我们指的是神的恩惠。神赐下他的恩惠,奖赏那些跟随他的人。

神真正的恩典指的是这封信之前已经提到的。彼得的重点是,像耶稣一样的苦难是信徒应该期待并接受的,因为这会带来极大的赏赐,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这是千真万确的。彼得以他完全的使徒权威来支持这一论断。他写这封信是为了加深这种理解。他希望信徒选择正确的观点,同时抵制撒旦不断欺骗性地提出的错误观点(彼得前书 5:8-9)。

彼得劝勉读者要站立得稳,意思是要保持稳定,坚守自己的立场(以弗所书6:14)。他们要坚守自己的立场,指的是神的恩典罗马书5:2)。这意味着要选择一种视角,相信即使为了忠心作见证而忍受苦难和被世人拒绝,也会获得丰厚的回报,并且是值得的。

彼得希望他的读者能够经历神全备的恩典,忍受他们所遭遇的各种不公的苦难。他希望他们选择相信,到了适当的时候,也就是神的时间,他们必得着神应许给那些坚忍不拔,忠心作见证之人的荣耀赏赐(彼得前书 1:4, 5:4, 6;哥林多前书 3:11-15;哥林多后书 5:10;12:9-10)。

为基督忠心作见证而忍受苦难,使今生的生命得以永生;那些忍耐的人,必因成功地为基督忍受苦难而从主领受永恒的奖赏(提摩太后书2:12,启示录3:21)。这的确是一个正确的观点。但我们必须选择并坚持这个观点,才能有效。

保罗在信的结尾,代表两位与他关系密切的人向你们问安:“那在巴比伦与你们一同蒙拣选的,也向你们问安,我的儿子马可也向你们问安。”(第13节)我们不得而知这两位是谁。

代词“她”可能指的是彼得撰写书信的罗马教会。也可能的是彼得的妻子。这种可能性更大,因为文中提到了另一个人:马可彼得前书5:13)。 “巴比伦”很可能象征性地指罗马,彼得在那里度过了他人生的最后几年。

巴比伦的名字源于巴别塔。正是在巴别塔,人类违抗了上帝将人类分散到世界各地并遍满地面的命令(创世记 9:1, 11:4)。圣经用巴比伦的形象来象征与上帝对抗的邪恶世界体系(启示录 18:10-13)。罗马在圣经中被称为该邪恶世界体系的延伸。

例如,启示录2:13说,罗马帝国亚细亚行省的首府设有“撒旦的宝座”。此外,在但以理书2:42-25中,但以理所解梦的雕像,其腿是铁泥的,象征着罗马。正是在这个国度的时代,上帝的国度将建立,并摧毁罗马王国。这再次描绘出一幅图景:罗马时代建立在与上帝根本对立的基础上。

“与你们一同蒙拣选”这几个字,是彼得单独使用的一个希腊词的翻译。这个词呼应了彼得在这封信开头提到的那类人:“就是照着神的先见被拣选的人”(彼得前书1:1-2)。在“与你们一同”这个表达中,代词“你们” (复数)指的是这封信的收信人。这封信的收信人都是蒙拣选的,这强调了这封信完全是写给信徒的。

假设代表彼得的妻子,她向你问安似乎是合适的,因为在彼得写信的选民中,她有很多朋友。他们很可能在耶路撒冷居住时就彼此认识,当时他们是信耶稣的犹太人群体中的一员。后来,他们因遭受迫害而流散到罗马帝国各地(彼得前书1:1)。

不仅彼得的妻子(想必)问候,彼得也写信给我,我的儿子马可也写信给我。如果彼得的妻子问候,那么可很可能指的是他的亲生儿子。然而,更有可能的是,可指的是彼得的属灵儿子,也就是彼得非常熟悉的门徒约翰·马可使徒行传 12:12, 25, 15:37, 39,歌罗西书 4:10,提摩太后书 4:11)。

教会传统认为,约翰·马可很大程度上是根据彼得的证言撰写马可福音的。这使得马可福音本质上是彼得的福音,也体现了彼得与约翰·马可之间的亲密关系。

在书信的结尾,彼得鼓励读者以爱心的亲吻彼此问安(14节)。这种以肢体表达爱意的方式在东方文化中很常见,至今仍被广泛采用。这一劝诫在新约中经常出现,通常被称为“圣吻”(罗马书16:16,哥林多前书16:20,哥林多后书13:12,帖撒罗尼迦前书5:26)。

彼得鼓励信徒以爱之吻问候,暗示这封信中的劝勉需要团队共同参与;共渡难关是信徒们应该共同努力的。而将他们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正是无私的爱,即自主选择的爱。选择彼此相爱,正是将他们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纽带。当每个人都贡献出自己的恩赐时,整个群体就会变得更加强大(希伯来书10:24,以弗所书5:2,歌罗西书3:14)。

最后,彼得以祈求和平的祷告正式结束了他的信, “愿平安归于你们凡在基督里的人”(第 14 节)。

旧约圣经用希伯来语“Salom”来强调和平的概念,它指的是万事万物按照上帝的旨意和谐运作。“Salom”通常指繁荣,和谐或安全的具体例子:

  • 创世纪 34:21 和列王纪上 5:12 谈到社会和谐/没有战争的状态。
  • 创世记 43:27出埃及记 18:7 将“Salom”翻译为“福利”,并谈到繁荣。

对于这群相信耶稣是弥赛亚的犹太信徒来说,“撒罗姆”的概念并不陌生。“撒罗姆”/平安,指万事都照着神的旨意运行,这在新约圣经中也延续了下来。我们在新约圣经中看到,平安包含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弗所书4:3,罗马书14:19),一种幸福的状态(路加福音8:48),问候的一部分(罗马书1:7,哥林多前书1:2,彼得前书1:2,彼得后书1:2),与神和好(就与神的关系而言)(罗马书5:1),以及神所赐的平安,即灵魂的内在安宁(约翰福音14:27,腓立比书4:7)。

在这里, “和平”既指对读者与迫害者之间关系和谐的临别祝福,也指在遭受苦难时能够稳定灵魂的内心平静。

彼得将他的平安祷告局限于所有在基督里的你们,也就是那些已经相信基督,如今拥有“在基督里”的属灵地位的人(参见以弗所书1:3-7,其中四次提到信徒的属灵地位“在基督里”)。彼得以此作为结束,提醒那些正在经历试炼和苦难的基督徒读者,他们的地位和命运
“在基督里”是安全的!

在这封信中,彼得提出了一种观点:遭受世界的抵制和排斥是自然而然的事;毕竟,撒旦才是这个世界目前的统治者。但彼得也提出了另一种真实的观点:耶稣已经战胜了罪恶和死亡,到了适当的时候,凡在神大能手下谦卑的人,他必升高(彼得前书5:6)。

因此,我们可以将忧虑卸给祂,因为祂顾念我们(彼得前书5:7)。上帝渴望恢复我们原本的荣耀,使我们成为仆人领袖,与上帝和祂的创造和谐共存。祂将奖赏所有顺服祂的人,他们也顺服世上其他人(政府,雇主,配偶,教会长老以及彼此),并将他们恢复到祂的计划中。我们在世上受苦一段时间之后,就能被“赐诸般恩典的上帝”建立在“基督永远的荣耀里”(彼得前书5:10)。

采纳彼得在彼得前书中提出的视角,使我们能够充分受益于他与耶稣同行时所获得的经验。他见证了耶稣受难,并得着荣耀(在登山变像,以及复活)。他也曾因相信撒旦的错误观点而成为受害者。彼得忍受苦难,甘愿殉道,证明他采纳并活出了他在这封信中与我们分享的视角。我们可以通过圣灵通过使徒彼得赐予我们的永恒忠告获得生命。

Clear highl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