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拿的祷告以一阵赞美开场,展现了她情感和灵性的释放。她见证说: “我的心因耶和华快乐;我的角因耶和华高举;我的口向我的敌人放胆发言,因我因你的救恩欢喜。” (1节)高举的“角”形象地比喻野牛的力量(申命记33:17申命记33:17 commentary),象征着荣耀从耻辱中逆转。在示罗——当时以色列位于以法莲崎岖山区的中心圣所——哈拿先前的眼泪,如今在“记念”她的耶和华面前化为胜利的见证(撒母耳记上1:19撒母耳记上1:19 commentary)。
她的言语与耶稣的母亲玛利亚的言语相似:“我心尊主为大,我灵以神我的救主为乐”(路加福音1:46-47路加福音1:46-47 commentary)。两位女性都庆祝神在母腹中的拯救:哈拿因不孕而得救,玛利亚则因童贞女受孕而得救。这种相似之处凸显了上帝在公元前1120年至公元前4年之间,一千年间始终如一地彰显谦卑的人,压制骄傲的人。
哈拿的“敌人”很可能包括毗尼拿的嘲笑(撒母耳记上1:6-7撒母耳记上1:6-7 commentary),以及古代以色列社会对无子女的普遍蔑视。然而,她并没有呼吁复仇;她赞美耶和华的“救恩” (希伯来语yeshuʿah,与“Yeshua/耶稣”相关),预示着上帝将通过玛利亚的儿子带来最终的救赎(马太福音1:21马太福音1:21 commentary)。
“唯有耶和华圣洁,除你以外再无可比;也再无磐石像我们的神” (2节)特别强调了耶和华的道德差异性。哈拿生活在士师时代权力分散的时期,她将耶和华与迦南人山顶上受人尊崇的神祇进行了对比(士师记21:25士师记21:25 commentary)。她承认耶和华是唯一的“磐石”,这预示了大卫的皇家诗篇:“耶和华是我的磐石”(撒母耳记下22:2撒母耳记下22:2 commentary),并最终在保罗将基督视为以色列之后的属灵磐石(哥林多前书10:4哥林多前书10:4 commentary)中得到了呼应。
玛利亚在宣告“愿他的名为圣”(路加福音1:49路加福音1:49 commentary)时,再次表达了这种独特性。两篇祷文都聚焦于上帝的圣洁,提醒读者,神圣的超越性非但不会让人疏远,反而是信守圣约的根源。在他们口中,“磐石”并非指静止的石头,而是坚定的避难所,在以色列不断变化的政治格局中——从公元前11世纪的非利士人入侵到公元前1世纪的罗马占领——承诺了其不可动摇的地位。
因此,哈拿的告白成为以色列君主制的神学基石,而以色列君主制将在一代人之内兴起。扫罗和大卫将以这唯独信靠耶和华的标准来衡量,而新约圣经揭示,“磐石”最终指向基督(马太福音16:18马太福音16:18 commentary),即匠人所弃的房角石。
警告取代了赞美,正如哈拿所警告的那样: “不要再妄自夸口,也不要出口狂妄。因为耶和华是全知的神,人的行为在他面前被衡量。” (第3节)在铁器时代的社会中,地位往往取决于血统或军事才能,这位女先知母亲宣告了一项神圣的审核:耶和华的全知能够穿透外在的虚张声势。翻译为“知识”的希伯来语词(deʿot)暗示着全面的认知,预示了耶利米后来宣称耶和华鉴察人心(耶利米书17:10耶利米书17:10 commentary)。
玛利亚的尊主颂反驳了同样的傲慢:“那些心里骄傲的人,他赶散了他们”(路加福音1:51路加福音1:51 commentary)。这种相似之处表明,上帝的统治在各个圣约时代都具有延续性。两位女性都因性别和境遇而被边缘化,她们揭露了在一位用全知的天平“衡量”人行为的上帝面前自我吹捧是多么愚蠢。
“行为被衡量”这句话让人联想到圣殿里商业中使用的天平。在哈拿的时代背景下,示罗祭司的领导地位——很快在以利腐败的儿子身上暴露无遗(撒母耳记上2:12-17撒母耳记上2:12-17 commentary)——将以同样的标准接受审判。几个世纪后,弥赛亚耶稣也运用了同样的原则,他宣告说,每一句闲话都将被算计(马太福音12:36马太福音12:36 commentary)。
下一节描绘了戏剧性的逆转: “勇士的弓被折断,软弱的人却能以力量束腰” (4节)。军事意象契合了青铜时代晚期向铁器时代动荡的过渡时期,当时地方首领挥舞着复合弓。然而,上帝摧毁了先进的武器,却赋予了弱者力量。在泰勒亚弗和伯示麦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类似的武器碎片,证实了那个军事主导地位似乎具有决定性的时代——然而哈拿坚持认为最终的权力属于耶和华。
玛利亚将这种军事上的颠倒与“他叫有权柄的失了宝座,叫卑微的升高”(路加福音1:52路加福音1:52 commentary)相提并论。这一共同的主题预示了路加后期的八福(路加福音6:20-24路加福音6:20-24 commentary),并在整个启示录中回荡,其中羔羊凭借明显的软弱而得胜(启示录5:5-6启示录5:5-6 commentary)。
从神学角度来看,这节经文预示了大卫用投石器击杀歌利亚(撒母耳记上17:50撒母耳记上17:50 commentary),以及最终基督在十字架上“解除执政的和掌权的武装”(歌罗西书2:15歌罗西书2:15 commentary)。因此,哈拿的诗歌投射出一种预言性的阴影,从示罗的木结构圣幕延伸到耶路撒冷的空坟墓。
经济动荡伴随着军事上的逆转: “素来饱足的,出卖自己求食;素来饥饿的,反得饱足。不生育的,倒生七子;多产的,反得衰残。” (第5节)在农业化的以色列,饥荒和丰收取决于降雨;然而,哈拿见证了神的旨意能够颠覆根深蒂固的社会等级。谚语般的“七”象征着圆满,将她唯一的儿子投射到理想化的未来世系中。
路加福音也呼应了这一点:“他叫饥饿的人饱尝美食,叫富足的人空手回去”(路加福音1:53路加福音1:53 commentary)。玛利亚在加利利的农民背景与哈拿的乡村处境相呼应,彰显了上帝乐于推翻系统性不平等的喜悦。这两段祷告都以末世论的盼望,直面世代相传的父权制和经济不平等。
关于“不孕不育”的预言,打破了污名。十年之内,哈拿果然生了“五个儿子,两个女儿”(撒母耳记上2:21撒母耳记上2:21 commentary),这真是七重祝福。同样,曾经不孕的伊丽莎白生下了施洗约翰(路加福音1:57-58路加福音1:57-58 commentary),体现了同样的逆转循环,最终在耶稣复活时达到顶峰,死亡本身也从此不再掌控。
哈拿将她的视角拓展到宇宙主权: “耶和华使人死,也使人活;他使人下阴间,也使人往上升” (6节)。在迦南人的文化中,死亡(Mot)被神化,但以色列的一神论将生死的最终权威赋予耶和华。“阴间”指的是死者的领域,很可能被设想在地下。因此,哈拿的信仰预示了后来在以赛亚书26:19以赛亚书26:19 commentary和但以理书12:2但以理书12:2 commentary中阐明的复活神学。
玛利亚宣告上帝“扶助了他的仆人以色列”(路加福音1:54路加福音1:54 commentary),也暗示了同样的赋予生命的权柄。这句话蕴含着圣约的忠诚,并在基督的复活中达到顶峰(使徒行传2:24使徒行传2:24 commentary)。哈拿的这番话也构成了撒母耳记上,下的叙事线索:扫罗的垮台和大卫的崛起都取决于这神圣的特权。
此外,通过将死亡和复兴都归于耶和华,哈拿预示了福音的悖论:父“不爱惜自己的儿子,为我们众人舍了”,并且使他复活(罗马书8:32罗马书8:32 commentary)。允许凡人终结的上帝,也拥有不可抗拒的力量,使凡人复活。
延续这一主题, “耶和华使人贫穷,也使人富足;他使人卑微,也使人高贵” (7节),这打破了任何自我保障财富的幻想。在铁器时代的以色列,繁荣往往与土地继承相关;然而哈拿坚持认为,耶和华破坏了既定的世袭制度。在泰勒贝尔谢巴考古发现的不同大小的房屋,表明了如此巨大的贫富差距,以至于上帝可以随意调整。
玛利亚的颂歌呼应了尊主颂中对卑微者的颂扬和对富人的驱逐(路加福音1:52-53路加福音1:52-53 commentary)的社会经济层面。这两首歌都批判了剥削制度——哈拿受部落士师的统治,玛利亚受希律王和罗马统治者的统治——表明神的正义超越了时代。
这节经文也为耶稣关于财宝的教导(马太福音6:19-21马太福音6:19-21 commentary)以及雅各对富人的警告(雅各书5:1-6雅各书5:1-6 commentary)奠定了神学基础。它向现代读者发出了这样的警示:所有投资组合,银行账户或名誉,都取决于主至高无上的手。
随后,祷告进入了登基的意象: “他从灰尘中抬举贫寒人,从粪堆中提拔穷乏人,使他们与贵胄同坐,得尊贵的座位。地的柱子属于耶和华,他将世界立在其上。”(第8节)“灰尘”和“粪堆”(希伯来语'ashpoth)指的是城市垃圾场,穷人在那里捡拾残局。耶和华的恩典不仅减轻了贫困,还使昔日的乞丐坐在王子中间,预示着米非波设在大卫的席上受到的欢迎(撒母耳记下9:13撒母耳记下9:13 commentary)。
路加保留了同样的逆转,即上帝“叫卑微的升高”(路加福音1:52路加福音1:52 commentary)。两段经文都预示了末世的盛宴,被抛弃的人将与族长们一同坐席(路加福音13:29路加福音13:29 commentary)。“地柱”这个短语借用了近东的宇宙观,描绘了陆地之下巨大的支撑——诗意地象征着宇宙的统治。从新约的角度来看,基督“常用他权能的命令托住万有”(希伯来书1:3希伯来书1:3 commentary),这揭示了那位扶持穷人的,也托住宇宙。
汉娜对宇宙的宏大宣示,对于身处父权农业社会的女性而言,堪称激进,进一步证实了预言的洞察力不受性别或社会地位的限制。她的信仰从个人的贫瘠跃升至创世的构造基础。
接下来,哈拿保证了圣约的安全性: “他保守圣徒的脚步,使恶人在黑暗中寂静无声;因为人不能靠力量得胜” (9节)。“脚步”象征着日常的行事为人以及人生的道路;上帝守护着他的信徒——忠心的信徒。黑暗象征着阴间或耻辱,后来以赛亚用它来比喻巴比伦(以赛亚书47:5以赛亚书47:5 commentary)。在军事时代,人类力量的失败预示着大卫徒手战胜歌利亚,并最终预示着福音宣告:救恩“不是出于行为”(以弗所书2:9以弗所书2:9 commentary)。
玛利亚的歌没有提到脚,但却颂扬了同样的神圣庇护:“敬畏他的人,他的慈爱直到世世代代”(路加福音1:50路加福音1:50 commentary)。这两段祷告都重新定义了胜利:胜利并非来自铁战车(士师记1:19士师记1:19 commentary)或罗马军团,而是来自对圣约的忠诚和谦卑的信靠。
“在黑暗中寂静无声”这句话预示着邪恶最终将在外层黑暗中受到谴责(马太福音22:13马太福音22:13 commentary)。因此,哈拿的末世观从以色列部落延伸到耶稣关于最终审判的寓言,强调道德主体的地位低于神圣的评价。
最后,祷告达到高潮: “与耶和华争战的,必被打碎;耶和华必在天上用雷攻击他们。耶和华必审判地极的人。他必将力量赐给他的君,高举他受膏者的角。” (第10节)“雷声”让人想起西奈山(出埃及记20:18出埃及记20:18 commentary),也预示着耶和华将要降下风暴,向非利士人显现(撒母耳记上7:10撒母耳记上7:10 commentary)。“他的君王”这个短语意义非凡;以色列还没有君王。哈拿预言了一个王朝的到来——这个预言首先应验在大卫身上(约公元前1010-970年),最终应验在“大卫的子孙”耶稣身上(马太福音1:1马太福音1:1 commentary)。
马利亚的祷告呼应了这句话: “他扶助了他的仆人以色列……正如他应许我们祖宗的话。”(路加福音1:54-55路加福音1:54-55 commentary)这确认了同样的圣约延续性。“受膏者”(māšîaḥ)一词变成了“弥赛亚”,希腊语是“Christos”。因此,哈拿的结束语预示了耶稣基督的登基,他将“审判活人死人”(提摩太后书4:1提摩太后书4:1 commentary),他的角——王权的象征——因复活和升天而被高举(使徒行传2:33-36使徒行传2:33-36 commentary)。
因此,哈拿的祷告诞生于示罗简陋的圣地,跨越了创世的基石和历史的圆满,将以色列的第一批先知,大卫王朝的君王以及玛利亚的弥赛亚盼望紧密联系在一起。她的声音成为救赎故事的神学枢纽。
撒母耳记上 2:1-10 含义
哈拿的祷告以一阵赞美开场,展现了她情感和灵性的释放。她见证说: “我的心因耶和华快乐;我的角因耶和华高举;我的口向我的敌人放胆发言,因我因你的救恩欢喜。” (1节)高举的“角”形象地比喻野牛的力量(申命记33:17申命记33:17 commentary),象征着荣耀从耻辱中逆转。在示罗——当时以色列位于以法莲崎岖山区的中心圣所——哈拿先前的眼泪,如今在“记念”她的耶和华面前化为胜利的见证(撒母耳记上1:19撒母耳记上1:19 commentary)。
她的言语与耶稣的母亲玛利亚的言语相似:“我心尊主为大,我灵以神我的救主为乐”(路加福音1:46-47路加福音1:46-47 commentary)。两位女性都庆祝神在母腹中的拯救:哈拿因不孕而得救,玛利亚则因童贞女受孕而得救。这种相似之处凸显了上帝在公元前1120年至公元前4年之间,一千年间始终如一地彰显谦卑的人,压制骄傲的人。
哈拿的“敌人”很可能包括毗尼拿的嘲笑(撒母耳记上1:6-7撒母耳记上1:6-7 commentary),以及古代以色列社会对无子女的普遍蔑视。然而,她并没有呼吁复仇;她赞美耶和华的“救恩” (希伯来语yeshuʿah,与“Yeshua/耶稣”相关),预示着上帝将通过玛利亚的儿子带来最终的救赎(马太福音1:21马太福音1:21 commentary)。
“唯有耶和华圣洁,除你以外再无可比;也再无磐石像我们的神” (2节)特别强调了耶和华的道德差异性。哈拿生活在士师时代权力分散的时期,她将耶和华与迦南人山顶上受人尊崇的神祇进行了对比(士师记21:25士师记21:25 commentary)。她承认耶和华是唯一的“磐石”,这预示了大卫的皇家诗篇:“耶和华是我的磐石”(撒母耳记下22:2撒母耳记下22:2 commentary),并最终在保罗将基督视为以色列之后的属灵磐石(哥林多前书10:4哥林多前书10:4 commentary)中得到了呼应。
玛利亚在宣告“愿他的名为圣”(路加福音1:49路加福音1:49 commentary)时,再次表达了这种独特性。两篇祷文都聚焦于上帝的圣洁,提醒读者,神圣的超越性非但不会让人疏远,反而是信守圣约的根源。在他们口中,“磐石”并非指静止的石头,而是坚定的避难所,在以色列不断变化的政治格局中——从公元前11世纪的非利士人入侵到公元前1世纪的罗马占领——承诺了其不可动摇的地位。
因此,哈拿的告白成为以色列君主制的神学基石,而以色列君主制将在一代人之内兴起。扫罗和大卫将以这唯独信靠耶和华的标准来衡量,而新约圣经揭示,“磐石”最终指向基督(马太福音16:18马太福音16:18 commentary),即匠人所弃的房角石。
警告取代了赞美,正如哈拿所警告的那样: “不要再妄自夸口,也不要出口狂妄。因为耶和华是全知的神,人的行为在他面前被衡量。” (第3节)在铁器时代的社会中,地位往往取决于血统或军事才能,这位女先知母亲宣告了一项神圣的审核:耶和华的全知能够穿透外在的虚张声势。翻译为“知识”的希伯来语词(deʿot)暗示着全面的认知,预示了耶利米后来宣称耶和华鉴察人心(耶利米书17:10耶利米书17:10 commentary)。
玛利亚的尊主颂反驳了同样的傲慢:“那些心里骄傲的人,他赶散了他们”(路加福音1:51路加福音1:51 commentary)。这种相似之处表明,上帝的统治在各个圣约时代都具有延续性。两位女性都因性别和境遇而被边缘化,她们揭露了在一位用全知的天平“衡量”人行为的上帝面前自我吹捧是多么愚蠢。
“行为被衡量”这句话让人联想到圣殿里商业中使用的天平。在哈拿的时代背景下,示罗祭司的领导地位——很快在以利腐败的儿子身上暴露无遗(撒母耳记上2:12-17撒母耳记上2:12-17 commentary)——将以同样的标准接受审判。几个世纪后,弥赛亚耶稣也运用了同样的原则,他宣告说,每一句闲话都将被算计(马太福音12:36马太福音12:36 commentary)。
下一节描绘了戏剧性的逆转: “勇士的弓被折断,软弱的人却能以力量束腰” (4节)。军事意象契合了青铜时代晚期向铁器时代动荡的过渡时期,当时地方首领挥舞着复合弓。然而,上帝摧毁了先进的武器,却赋予了弱者力量。在泰勒亚弗和伯示麦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类似的武器碎片,证实了那个军事主导地位似乎具有决定性的时代——然而哈拿坚持认为最终的权力属于耶和华。
玛利亚将这种军事上的颠倒与“他叫有权柄的失了宝座,叫卑微的升高”(路加福音1:52路加福音1:52 commentary)相提并论。这一共同的主题预示了路加后期的八福(路加福音6:20-24路加福音6:20-24 commentary),并在整个启示录中回荡,其中羔羊凭借明显的软弱而得胜(启示录5:5-6启示录5:5-6 commentary)。
从神学角度来看,这节经文预示了大卫用投石器击杀歌利亚(撒母耳记上17:50撒母耳记上17:50 commentary),以及最终基督在十字架上“解除执政的和掌权的武装”(歌罗西书2:15歌罗西书2:15 commentary)。因此,哈拿的诗歌投射出一种预言性的阴影,从示罗的木结构圣幕延伸到耶路撒冷的空坟墓。
经济动荡伴随着军事上的逆转: “素来饱足的,出卖自己求食;素来饥饿的,反得饱足。不生育的,倒生七子;多产的,反得衰残。” (第5节)在农业化的以色列,饥荒和丰收取决于降雨;然而,哈拿见证了神的旨意能够颠覆根深蒂固的社会等级。谚语般的“七”象征着圆满,将她唯一的儿子投射到理想化的未来世系中。
路加福音也呼应了这一点:“他叫饥饿的人饱尝美食,叫富足的人空手回去”(路加福音1:53路加福音1:53 commentary)。玛利亚在加利利的农民背景与哈拿的乡村处境相呼应,彰显了上帝乐于推翻系统性不平等的喜悦。这两段祷告都以末世论的盼望,直面世代相传的父权制和经济不平等。
关于“不孕不育”的预言,打破了污名。十年之内,哈拿果然生了“五个儿子,两个女儿”(撒母耳记上2:21撒母耳记上2:21 commentary),这真是七重祝福。同样,曾经不孕的伊丽莎白生下了施洗约翰(路加福音1:57-58路加福音1:57-58 commentary),体现了同样的逆转循环,最终在耶稣复活时达到顶峰,死亡本身也从此不再掌控。
哈拿将她的视角拓展到宇宙主权: “耶和华使人死,也使人活;他使人下阴间,也使人往上升” (6节)。在迦南人的文化中,死亡(Mot)被神化,但以色列的一神论将生死的最终权威赋予耶和华。“阴间”指的是死者的领域,很可能被设想在地下。因此,哈拿的信仰预示了后来在以赛亚书26:19以赛亚书26:19 commentary和但以理书12:2但以理书12:2 commentary中阐明的复活神学。
玛利亚宣告上帝“扶助了他的仆人以色列”(路加福音1:54路加福音1:54 commentary),也暗示了同样的赋予生命的权柄。这句话蕴含着圣约的忠诚,并在基督的复活中达到顶峰(使徒行传2:24使徒行传2:24 commentary)。哈拿的这番话也构成了撒母耳记上,下的叙事线索:扫罗的垮台和大卫的崛起都取决于这神圣的特权。
此外,通过将死亡和复兴都归于耶和华,哈拿预示了福音的悖论:父“不爱惜自己的儿子,为我们众人舍了”,并且使他复活(罗马书8:32罗马书8:32 commentary)。允许凡人终结的上帝,也拥有不可抗拒的力量,使凡人复活。
延续这一主题, “耶和华使人贫穷,也使人富足;他使人卑微,也使人高贵” (7节),这打破了任何自我保障财富的幻想。在铁器时代的以色列,繁荣往往与土地继承相关;然而哈拿坚持认为,耶和华破坏了既定的世袭制度。在泰勒贝尔谢巴考古发现的不同大小的房屋,表明了如此巨大的贫富差距,以至于上帝可以随意调整。
玛利亚的颂歌呼应了尊主颂中对卑微者的颂扬和对富人的驱逐(路加福音1:52-53路加福音1:52-53 commentary)的社会经济层面。这两首歌都批判了剥削制度——哈拿受部落士师的统治,玛利亚受希律王和罗马统治者的统治——表明神的正义超越了时代。
这节经文也为耶稣关于财宝的教导(马太福音6:19-21马太福音6:19-21 commentary)以及雅各对富人的警告(雅各书5:1-6雅各书5:1-6 commentary)奠定了神学基础。它向现代读者发出了这样的警示:所有投资组合,银行账户或名誉,都取决于主至高无上的手。
随后,祷告进入了登基的意象: “他从灰尘中抬举贫寒人,从粪堆中提拔穷乏人,使他们与贵胄同坐,得尊贵的座位。地的柱子属于耶和华,他将世界立在其上。”(第8节)“灰尘”和“粪堆”(希伯来语'ashpoth)指的是城市垃圾场,穷人在那里捡拾残局。耶和华的恩典不仅减轻了贫困,还使昔日的乞丐坐在王子中间,预示着米非波设在大卫的席上受到的欢迎(撒母耳记下9:13撒母耳记下9:13 commentary)。
路加保留了同样的逆转,即上帝“叫卑微的升高”(路加福音1:52路加福音1:52 commentary)。两段经文都预示了末世的盛宴,被抛弃的人将与族长们一同坐席(路加福音13:29路加福音13:29 commentary)。“地柱”这个短语借用了近东的宇宙观,描绘了陆地之下巨大的支撑——诗意地象征着宇宙的统治。从新约的角度来看,基督“常用他权能的命令托住万有”(希伯来书1:3希伯来书1:3 commentary),这揭示了那位扶持穷人的,也托住宇宙。
汉娜对宇宙的宏大宣示,对于身处父权农业社会的女性而言,堪称激进,进一步证实了预言的洞察力不受性别或社会地位的限制。她的信仰从个人的贫瘠跃升至创世的构造基础。
接下来,哈拿保证了圣约的安全性: “他保守圣徒的脚步,使恶人在黑暗中寂静无声;因为人不能靠力量得胜” (9节)。“脚步”象征着日常的行事为人以及人生的道路;上帝守护着他的信徒——忠心的信徒。黑暗象征着阴间或耻辱,后来以赛亚用它来比喻巴比伦(以赛亚书47:5以赛亚书47:5 commentary)。在军事时代,人类力量的失败预示着大卫徒手战胜歌利亚,并最终预示着福音宣告:救恩“不是出于行为”(以弗所书2:9以弗所书2:9 commentary)。
玛利亚的歌没有提到脚,但却颂扬了同样的神圣庇护:“敬畏他的人,他的慈爱直到世世代代”(路加福音1:50路加福音1:50 commentary)。这两段祷告都重新定义了胜利:胜利并非来自铁战车(士师记1:19士师记1:19 commentary)或罗马军团,而是来自对圣约的忠诚和谦卑的信靠。
“在黑暗中寂静无声”这句话预示着邪恶最终将在外层黑暗中受到谴责(马太福音22:13马太福音22:13 commentary)。因此,哈拿的末世观从以色列部落延伸到耶稣关于最终审判的寓言,强调道德主体的地位低于神圣的评价。
最后,祷告达到高潮: “与耶和华争战的,必被打碎;耶和华必在天上用雷攻击他们。耶和华必审判地极的人。他必将力量赐给他的君,高举他受膏者的角。” (第10节)“雷声”让人想起西奈山(出埃及记20:18出埃及记20:18 commentary),也预示着耶和华将要降下风暴,向非利士人显现(撒母耳记上7:10撒母耳记上7:10 commentary)。“他的君王”这个短语意义非凡;以色列还没有君王。哈拿预言了一个王朝的到来——这个预言首先应验在大卫身上(约公元前1010-970年),最终应验在“大卫的子孙”耶稣身上(马太福音1:1马太福音1:1 commentary)。
马利亚的祷告呼应了这句话: “他扶助了他的仆人以色列……正如他应许我们祖宗的话。”(路加福音1:54-55路加福音1:54-55 commentary)这确认了同样的圣约延续性。“受膏者”(māšîaḥ)一词变成了“弥赛亚”,希腊语是“Christos”。因此,哈拿的结束语预示了耶稣基督的登基,他将“审判活人死人”(提摩太后书4:1提摩太后书4:1 commentary),他的角——王权的象征——因复活和升天而被高举(使徒行传2:33-36使徒行传2:33-36 commentary)。
因此,哈拿的祷告诞生于示罗简陋的圣地,跨越了创世的基石和历史的圆满,将以色列的第一批先知,大卫王朝的君王以及玛利亚的弥赛亚盼望紧密联系在一起。她的声音成为救赎故事的神学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