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Select font sizeDark ModeSet to dark mode
按书卷浏览

哥林多后书 12:1-6 含义

在哥林多后书12:1-6中,保罗继续他的“夸口”,并转向主的异象和启示。他讲述了他访问第三层天:乐园的经历,在那里他看到了一些他不被允许谈论的事情。虽然这证明了他作为使徒的优越性,但保罗希望哥林多人以基督为中心。

哥林多后书12:1-6中,保罗描述了一些异象和启示,进一步证实他的使徒身份比那些他一直与之“自夸”的假使徒更优越。保罗同意这场“自夸”的较量——他称之为“愚昧”和“疯狂”的言论——是为了服侍哥林多人,因为他们已经受了这些假使徒的影响(哥林多后书11:17, 20, 23)。这始于第十章,是他直接辩护的前奏。直接辩护始于哥林多后书11:22

保罗继续直接捍卫他的使徒身份,说自夸是必要的,尽管它没有好处;但我将继续讲述主的异象和启示(第 1 节)。

“夸口”或“自夸”一词在10-12章中出现了18次。保罗明确表示,这种使徒式的辩护是基于世俗的表象,并非他希望与哥林多人进行的对话。对话应该以基督为中心,注重增长他们的信心。然而,保罗却屈服于一场“你我”的自夸竞赛,与假使徒们较量,看看谁的使徒资历更高。

保罗在序言中,以及在直接为自己使徒身份辩护时,都表明他被迫自夸,这既是因为他反对的人,也是因为他的哥林多教会受到了反对者自夸的影响。保罗在哥林多后书11:13中明确指出,这些人是“假使徒”和“诡诈的工人”。

虽然保罗在为自己辩护,但这毫无益处,因为这是“愚拙”和自夸的。译作“有益”的希腊词也出现在保罗写给哥林多信徒的其他信中,被译作“益处”(哥林多前书7:35),“好处”(哥林多后书8:10)和“共同利益”(哥林多前书12:17)。保罗坚称,这种自夸的较量不会直接给他们带来属灵的益处。正如保罗在第一封信中指出的,哥林多人不应该选择跟随哪个人;他们应该跟随基督(哥林多前书3:4-5)。

保罗说这种自夸之争无利可图,其目的似乎是:“我必须这样做,才能防止我们继续倒退,但这绝对不会让我们前进。” 他这么说,虽然他在本章后面会说,他写这篇为自夸辩护的文章,其实也可以用来引导哥林多人归向基督(哥林多后书12:19)。这很可能就是为什么他不断重复说这种自夸之争令人厌恶,不是他想要做的。

保罗表达了他极度不愿自夸的心态,但他还是继续说下去,因为他无法让对手和教会在属灵层面上听从他。他一开始直截了当地为自己的使徒身份辩护,描述了自己为福音所忍受的巨大苦难(哥林多后书11:24-28),然后他从自夸自己转向自夸基督,开始夸耀自己的“软弱”(哥林多后书11:30)。

保罗首先谈到自己的软弱,并回顾了他初信主,在去大马士革的路上遇见耶稣后开始传福音的情形(使徒行传9:4-5)。后来,他传福音时遭遇反对,不得不连夜偷偷溜出大马士革,以免被杀害(哥林多后书11:32-33)。现在,他用一个括号来描述自己的软弱: “但我要继续讲论主的异象和启示” (1b节)。

他引用了“主”这个词,表明这些经历源于神圣。他希望确保在讲述异象和启示时,有一个正确,属灵的视角(哥林多前书14:18-19)。保罗将描述这些异象和启示,以证实他的使徒身份,但会以第三人称来讲述。保罗这样做,是为了区分他自身人格的软弱,以及他在基督里的呼召的坚强。

这再次奠定了基础,让我们从“谁是最重要的使徒”的吹嘘之争转向关注基督和他的事工。保罗拒绝自夸,正是在强调他在其他著作中也曾强调的观点:所有人都亏缺了神的荣耀(罗马书 3:9, 23, 7:14-17, 哥林多前书 3:4-7)。事实上,保罗在本章后面会说,虽然他与最伟大的使徒们不相上下,但他仍然是一个“无名小卒”(哥林多后书 12:11)。这是因为离开基督,他什么都不是。正因如此,这场关于谁最伟大的争论才显得如此愚蠢。

他开始描述他所得到的启示:我认识一个在基督里的人,他前十四年被提到第三层天上去;或在身内,我不知道;或在身外,我也不知道,只有神知道。 (第 2 节)

保罗用第三人称来描述自己,或许是因为(正如我们将在第4节看到的)他不被允许谈论这些异象和启示。他不会用“我”;他只谈论这样一个人。保罗竭尽全力避免因经历这些异象和启示而自夸,这是合情合理的,因为他被赐予“肉体上的一根刺,就是撒但的差役”,以防止他因见过这些事而自高自大(哥林多后书12:7)。

保罗说,他认识的这个人,当他得到那个异象/经历时,就已经在基督里了。 “在基督里”这个阶段在哥林多后书中出现了八次,从第一章一直延伸到倒数第二章(哥林多后书1:21, 2:14, 2:17, 3:14, 5:17, 19, 12:2, 19)。保罗不断地将焦点重新放在基督身上,以及信徒在基督里的事实。我们在基督里是新造的人(哥林多后书5:17)。我们也拥有在基督里的经历。当我们在基督里行事为人时,神必带领我们在基督里得胜(哥林多后书2:14)。

保罗明确表示,他真的不知道在这次异象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不知道自己是在肉身内还是在肉身之外。显然,他一直隐瞒着这件事,因为这件事发生在十四年前。我们不知道确切的日期,但这可以追溯到保罗在路司得被石头砸死的时候,当时人们以为他已经死了(使徒行传14:9)。

保罗或许真的死了,去了天堂,在那里他看到了异象和启示,然后复活了。就连保罗也不知道。他只知道自己看到了什么,却不知道是如何看到的。

有趣的是,数字“十四”在圣经中出现的频率很高。以下是一些例子:

  • 雅各服侍了十四年才赢得他的妻子(创世记 46:22),
  • 七月的吹角节规定要献上十四只公羊羔(《利未记》第 23 章)。
  • 从亚伯拉罕到大卫有十四代,从大卫到巴比伦流亡有十四代,从流亡到弥赛亚又有十四代(马太福音 1:17)。

七在圣经中是一个象征圆满的数字,例如地球的创造是在七天内完成的。十四是七的两倍;十四也是大卫的数字(每个希伯来字母也充当数字)。弥赛亚耶稣将在地上两次降临。第一次降临,祂来到地上,为世人的罪而死,完成了属灵的更新(歌罗西书2:14)。第二次降临,祂将再来,在地上建立祂的国度,并完成万物的复兴(启示录19:11-16, 20:4-6)。

保罗两次访问耶路撒冷之间间隔了十四年(加拉太书2:1)。保罗作为一名犹太学者,或许是为了与弥赛亚——大卫之子耶稣——建立另一种联系,而耶稣正是所有这些讨论的中心。正是在基督里,他获得了这些异象。耶稣是弥赛亚,是大卫之子,也是人类和万物将通过他得到彻底救赎的那一位。

保罗在第一节说,夸口是必要的;他渴望哥林多人听他讲道,并认识到他是真正的使徒,而他们开始听的其他人都是假的,这关系重大。保罗除了被提到三重天之外,没有明确描述这一异象的具体情况。翻译为“提到”的动词与腓利为埃塞俄比亚太监施洗,然后被圣灵提去或带走时使用的动词相同(使徒行传8:39)。

保罗在帖撒罗尼迦前书 4:17 中使用了同一个动词的将来时态,翻译为“将被提”,描述了基督在空中的回归:

“以后我们这活着还存留的人必和他们一同被提到云里,在空中与主相遇。”
帖撒罗尼迦前书 4:17

几个世纪以来,关于第三层天,人们有很多评论和猜测。 “天堂”或“天”这个词在圣经中多次出现,最早出现在创世记1:1:“起初,神创造天地。”

使徒彼得在描述末日时说:“但主的日子要像贼来到一样,那日天必大有响声废去。”(彼得后书3:10)然后他又说:“但我们照他的应许,盼望新天新地,有义居在其中。”(彼得后书3:13

启示录 21:1 中,我们读到“我又看见一个新天新地;因为先前的天地已经过去了。”

圣经中没有其他地方提到具体的第三层天。然而,我们可以推断第三层天就是乐园的所在地,因为这似乎是保罗在第 4 节中看到的异象的同义词。一些学者认为保罗将天堂按等级划分,第一层是指我们能看见的天空(诗篇 19:1),第二层是我们能远远看见的外层空间(但以理书 12:3),这意味着第三层天是我们看不见的天堂,是上帝的天堂。保罗现在说,他说不清他是亲自去了那里,还是只是看到了一个如同亲临现场一样真实的异象:

我知道这样的人,或在身内,或在身外,我不知道,只有神知道。(第 3 节)

保罗再次阐明了他异象的根源:他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却将一切归咎于主;他不知道,唯有神知道。这不是他凭着自己的知识赚取,制造或经历的。这是神赐予他的恩典/恩惠。这人在基督里,被提到乐园里,听见隐秘的言语,是人不可说的(4节)。

天堂的介绍似乎是对第三层天堂的另一种描述或进一步的描述,因为对每个天堂的介绍几乎都是逐字逐句的。

希腊语“paradeisos”(天堂)一词在新约圣经中仅出现过两处。在路加福音23:43中,耶稣对钉在十字架上的强盗说:“我实在告诉你,今日你要同我在乐园里了。” 这表明乐园是上帝居所的主要所在。

耶稣在写给以弗所教会的信中说:“得胜的,我必将神乐园中生命树的果子赐给他吃。” 启示录22:2告诉我们,在新天新地里,生命树将生长在从神宝座延伸出来的一条街道中间,河的两边。这进一步证实了第三层天是神真实临在的居所。

“paradeisos”一词的希伯来语词源与花园有关,可能指的是伊甸园(创世记第3章)。在创世记第2-3章中,旧约希腊语译本在很多情况下使用希腊语“paradeisos”来翻译希伯来语“gan”,而英语中“gan”则译为“花园”。

在这个天堂里,保罗听到了无法言喻的话语。

翻译为“无法言喻”的希腊词在新约中仅出现在这里。下一个短语可能表明保罗所说的“无法言喻”的含义,他说的是人不被允许说的话。这表明,当保罗说“无法言喻”时,他的意思是“我不被允许谈论这件事”。显然,他被显明了一些上帝不想让我们知道的事情。我们在启示录10:4中看到,上帝告诉约翰不要写下七雷所说的话,这也表明有些事情上帝不想让我们知道。

我们没有被告知为什么有些事情上帝不想让我们知道。合理的推测是,这是为了我们更大的祝福。耶稣告诉多马,那些未曾看见就相信的人会得到更大的祝福(约翰福音 20:29)。有些事情我们可以通过相信而不必知道而获得祝福,这合情合理。

耶稣向保罗显明一些事,或许是为了让他能够将自己通过写作所学到的教训传授给他人,而无需直接引用启示。例如,他告诉我们,他所忍受的巨大迫害,与这种顺服在我们里面带来的“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相比,只是“至暂至轻的苦楚”(哥林多后书4:17)。显然,保罗曾亲身到过那里,亲身体验过“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因此他拥有了比较的经验基础。

保罗已经用第三人称称自己为这样的人。上帝似乎已明确地告诉保罗,这些话只对他本人说,与其他人无关。或许上帝赐予保罗这个异象或启示,是为了帮助他忍受使徒事工中将要面对的巨大敌意。这样,在他经历艰难险阻时,那启示给他的荣耀便会扶持他。

为这样的人,我要夸口;但是为我自己,除了我的软弱以外,我并不夸口(第 5 节)。

保罗再次提到了这样一个人。这人就是保罗,这合乎逻辑,否则这个论点就站不住脚了。此外,保罗在第7节中确认了这个人就是保罗,因为他提到“这启示何等伟大”,然后说“有一根刺加在我肉体上”。这清楚地表明保罗是在说他自己。

保罗回到了夸耀自己软弱的主题,而不是继续保罗与假使徒之间“我和他们”的吹嘘之争(哥林多后书11:13)。保罗改变了这场吹嘘之争的方向,不再是夸耀自己使徒资历如何胜过假使徒,而是夸耀自己的软弱。

翻译为“软弱”的希腊词是“astheneia”,在这封信中出现了六次,均与与假使徒的夸耀有关(哥林多后书11:30, 12:5, 9,10, 13:4)。保罗在第10节说,因为我什么时候软弱,什么时候就刚强了。他还断言耶稣因软弱而死,却因神的大能而活着(哥林多后书13:4)。这告诉我们,保罗所说的软弱是他作为人的自然能力和本领。耶稣因他是人而死,但他因神的大能而复活。

同样,当保罗脱离肉体,活在耶稣复活的大能中时,他就是刚强的。正因如此,他认为自己与假使徒之间的自夸之争是愚拙的,因为这是人的能力与人的能力之间的对比。两者都软弱,但神是刚强的。所以,保罗将这场自夸之争从夸耀人的力量转向夸耀神藉着基督所赐的力量。

真正的力量在于基督。基督的大能是脱离肉体而活出来的。保罗比假使徒更胜一筹,正如他所展现的。他比假使徒更胜一筹,不仅在于他为传福音所付出的代价,也在于他所领受的启示。他肯定了这一点,说道: “我若要夸口,也不至于为愚昧,因为我要说实话。”他还说,他不愿沉湎于自己作为人使徒的优越性:我不愿这样,免得有人将我夸耀得超过他在我身上所看见或所听见的(第6节)。

事实上,保罗是一位更优秀的使徒。所以,如果他真的想夸口,其实他并不愚拙,因为他讲的是真理。然而,他称整个夸口都是愚拙的,因为夸口的焦点错了。他不想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然而,他确实想以身作则。 “但我不这样做,以免别人认为我做的比他从我身上看到的或听到的更多”这句话,其实是在说:“我不想只是发表声明,然后让人们效仿,我想成为人们可以效仿的榜样。”

保罗说“但我不这样做”,意思是他不希望哥林多人仅仅因为他的资历就跟随他。他是更优秀的使徒,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言行的实质。而这实质表明他们所有人都应该效法他。他希望他们做的,就是活在基督的灵和能力里。

对保罗来说,这包括引导他的门徒在信仰中将他所面临的苦难和危险视为“暂时的”和“轻微的”,与那些为耶稣忠心作见证的人所获得的永恒荣耀奖赏相比(哥林多后书4:17)。这包括过一种讨神喜悦的生活,寻求祂的奖赏,而不是世俗的奖赏(哥林多后书5:9-11)。

所以,他说,他不希望任何人对我的评价超过他从我身上看到或听到的。他主要希望人们根据他的榜样,他实际的生活来评判他。我们从他在哥林多后书11:20中关于假使徒的论述中知道,这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保罗服侍,建立人,而假使徒则控制,榨取人。

虽然所有信徒都“在基督里”,但听到像保罗那样经历的启示和异象,仍然令人着迷。读到这段经文,我们自然希望了解更多。比起深入探究保罗的苦难,试炼,疾病和危险,我们对这些异象和启示更感兴趣,这更自然。但这段经文表明,这种自然的优先考虑是错误的。

既然保罗把这些事隐瞒了十四年,我们必须得出结论:这些异象和启示并非我们应该寻求或试图实现的。保罗在去大马士革的路上,经常公开地分享他与耶稣相遇的经历。那是一个彻底改变他人生的启示,因为它的焦点集中在耶稣身上。

我们也应当如此。我们因着永生神的儿子基督的生,死,复活,升天和再来而改变。当我们相信的时候,我们就在基督里成为新造的人(哥林多后书5:17)。所需的信心,仅仅是仰望十字架上的耶稣,盼望从罪的毒害中得救(约翰福音3:14-15)。

我们拥有天堂未来的盼望,这是保罗亲眼目睹却未能分享的。我们被告知,在那里所能获得的奖赏远超乎我们所能理解的(哥林多前书 2:9)。我们也瞥见了新天新地的景象(启示录 21:1 - 22:5)。但圣经始终明确指出,我们的重点是今生忠心作见证,才能在今生和来世都获得最大的益处(启示录 3:21)。

Clear highl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