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Select font sizeDark ModeSet to dark mode
按书卷浏览
解经注释哥林多后书 11哥林多后书 11:22-33

哥林多后书 11:22-33 含义

保罗最终在哥林多后书11:22-33中,勉强地将自己的履历与那些假使徒的履历进行了比较。如果他必须夸耀自己的资历才能说服哥林多人,那他就必须这么做。保罗列举了一长串事例,说明他比这些自我吹嘘的假使徒更胜一筹,更能服侍基督:保罗工作更多,被捕次数更多,遭受棍棒和鞭打的次数多得他都记不清了,经历过海难,挨过饿,经历过犹太人、外邦人、罪犯和大自然的威胁。这些肉体的苦难暂且不论;保罗每天最大的困难,是肩上肩负的重担,他要照顾他所建立的所有教会。

在冗长的序言之后,保罗将整个“我的使徒权威与你的使徒权威”重新定义为愚蠢和自夸,现在,保罗终于不情愿地提供了比较。

我们首先来总结一下保罗在《哥林多后书》11:22 - 12:18 中所作的比较。

保罗与假使徒的比较:

凭据

假使徒

保罗

       

希伯来语

是的

是的

11:22

以色列人

是的

是的

11:22

亚伯拉罕的后裔

是的

是的

11:22

基督的仆人

是的

更是如此

11:23

教会的牧羊人

是的

11:28

异象和启示

是的

12:1-5

讲真话

是的

12:6

谦卑

是的

12:7-9

拒绝后满足

是的

12:10

杰出的使徒

是的

12:11

没人

是的,但说不

不,但说是

12:11

执行标志

是的

12:12

没收钱

是的

12:13

获得经济优势

是的

12:14-18

 

这种比较概括了保罗的直接辩护。总的来说,他的方法是从“他们所说的和他们所表现的样子”到“我所说的和我所表现的样子”。他责备哥林多人在直接辩护之前,就屈从于外表的比较(哥林多后书10:7)。

我们或许会说,保罗把这整个做法称为“愚妄的自夸”。但既然哥林多人坚持这一点,他就会用他们自己的伎俩来反击他们。然而,他不会偏离他的旨意,那就是在灵里造就他们,引导他们归向基督(哥林多后书12:19)。

从这一比较(从哥林多后书 11:22 到 12:18)中浮现出的主题是,保罗将证明他在外表上比假使徒更优越,然后说这毫无意义,因为:

  • 虽然保罗并不“低于那些最杰出的使徒”,但他仍然是“无名小卒”,因为他只是一个罪人。他只是因着基督才成为重要人物(哥林多后书12:11)。
  • 尽管保罗拥有巨大的精神力量,但他的主要属性是软弱,因为当他自身软弱时,他在基督的力量下就变得强大(哥林多后书 12:9-10)。

关于这些假使徒是谁,来自哪里,我们所知甚少,但从保罗接下来的陈述来看,他们肯定是犹太人。他们很可能是皈依犹太教后信奉耶稣的人,否则哥林多的外邦信徒不会相信他们: “他们是希伯来人吗?我也是。他们是以色列人吗?我也是。” (第22节上)

一般来说,希伯来人和以色列人是一回事。这里的区别可能在于侧重点。 “希伯来人”这个词可能强调的是语言和文化。也许假使徒声称,由于保罗出生在西里西亚的大数,所以他是一个讲希腊语的犹太人,无法读懂希伯来语圣经。然而,尽管保罗出生在大数,但他在耶路撒冷受过一位受人尊敬的希伯来语学者迦马列的教育(使徒行传 22:3)。

所以,无论这些使徒是谁,保罗的语言能力至少可以与他们媲美,甚至超过他们。他会说希伯来语,阿拉姆语和希腊语。或许他们也以为他是个皈依犹太教的信徒。但保罗是土生土长的犹太人。他们是以色列人吗?我也是。(22节下)

他在写给腓立比人的信中列举了自己的部分家谱:“我第八天受割礼,我是以色列族,便雅悯支派的人,是希伯来人所生的希伯来人;就律法说,我是法利赛人。”(腓立比书3:5)保罗的希伯来名字是扫罗(使徒行传9:11)。扫罗是以色列的第一位国王,因此在便雅悯支派中,扫罗是最受尊敬的名字。

他与任何以色列人都享有同样的权利,正如罗马书9:4所说:“以色列人哪,儿子的名分,荣耀,诸约,律法,殿中的礼仪,应许都是他们的。” 作为以色列人,他也是亚伯拉罕的后裔:“他们是亚伯拉罕的后裔吗?我也是。” (22节下)

保罗的简历在罗马书 11:1 中再次出现,

“这么说,神总没有弃绝他的子民吧?总没有!因为我也是以色列人,亚伯拉罕的后裔,属便雅悯支派的。”

他不仅是种族的后裔,也是信仰的后裔,

“叫亚伯拉罕的福,因基督耶稣可以临到外邦人,使我们因信得着所应许的圣灵。”
加拉太书 3:14

保罗问道, “他们是基督的仆人吗?” ——我说话就像疯了一样——我更是如此(第 23 节上)。

保罗继续愚蠢地参与这场自夸的比赛,现在问这些假使徒是不是基督的仆人。有趣的是,他并没有说他们不是仆人

虽然假使徒行骗,剥削虐待,但他们显然仍然是仆人。他们或许是不忠的仆人,但仍然是仆人。在罗马书3:9中,保罗承认他并不比另一群在罗马误导信徒的犹太假使徒好到哪里去。这是因为所有人都在罪之下。

保罗说这些假教师羞辱了上帝(罗马书 2:23),并在外邦人中亵渎上帝的名(罗马书 2:24),之后问道:“这样怎么样?难道我们比他们强吗?一点也没有。”(罗马书 3:9)保罗承认所有人都有罪,包括他自己,拯救我们的是上帝的恩典,而不是我们自己的努力(罗马书 3:21-22)。

保罗承认假使徒是基督的仆人。显然他们也做了一些好事。但在他问“他们是基督的仆人吗?”之后,他插了一句: “我说话像疯子一样。”我说话像疯子一样”这句话也可以翻译为“我像傻子一样说话”或“我像疯子一样说话”。保罗再次强调了他对“我的使徒职分与他们的使徒职分”这种比较论证的蔑视。这种讨论是错误的。讨论应该集中在如何更好地侍奉基督。

保罗觉得有必要做个比较,以便与哥林多人切身沟通。但这在他看来简直是疯了。讨论应该围绕基督展开,围绕如何跟随祂,效法祂的样式,讨祂喜悦。对保罗来说,认为“保罗比他的竞争对手更优秀”这个结论就能解决一切问题,简直是疯了。

这就是为什么他后来会说:“所以,我更喜欢夸自己的软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哥林多后书12:9b)。对保罗来说,这才是合理的。这才是合乎逻辑的——基督是中心。相比之下,“谁更能夸耀自己的使徒身份”这种争论简直是疯了……

但保罗之所以会这样说,是因为当时对他的要求。他站在世俗的层面上讲话,是为了试图将哥林多人拉到属灵的层面。哥林多人回应假使徒的立场要求他这样做。对几个世纪后的我们来说,这是一份巨大的礼物。保罗对哥林多人的心态很可能是:“你们应该知道这一切,为什么要让我说出来?”对两千年后的我们来说,我们可以感恩,因为上帝在他的旨意中,提供了这段历史性的洞见,供我们学习和警醒。

保罗现在将讲述他为基督所忍受的苦难,我们可以将其与他在哥林多后书4:17中的陈述进行比较。因此,当他说所有这些苦难与他在基督里寻求的荣耀相比都是“暂时的”和“轻微的”时,我们就能体会到这句话的深远意义。然后,当我们在第12章中看到保罗显然得到了一次天上的访问或异象,在那里他看到了那荣耀时,我们就能理解这句话的深度和真实性。

保罗现在急于用他的资历来证明自己是一位更优秀的使徒。他现在要证明,事实上,他比那些假使徒更像基督的仆人。他将列举自己为福音所忍受的严重迫害和苦难,以此来证明这一点。

他现在列出了一份令人惊叹,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履历。这份名单是在一场关于“谁是最好的使徒?”的争论中提出的,而这个教会却证明这封信是神所默示的(其存世为证),这证实了保罗的见证。保罗列举了为什么他更像基督的仆人。他付出了更多的劳苦,遭受了更多的监禁,遭受了无数的殴打,多次面临死亡的危险(第23节下)。

保罗在更多事奉中提到他多次的旅行,宣教和在世界各地的传道,他知道这些经历与假使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似乎更进一步地提到了监禁,殴打和死亡。

他的夸耀使他超越了那些伪装者;即使他们能与他自夸,他所面临的死亡危险也使他自成一派,独占鳌头。保罗在以下经文中定义了这些“弱点”。 “我五次被犹太人鞭打三十九下” (第24节)。根据犹太律法,如果一个人被判犯有违法罪,最多可受四十下鞭刑。

传统做法是鞭打三十九下,这样即使鞭笞者不小心数错了,也不会超过最高限额,否则自己也会受到惩罚。通常情况下,这些鞭笞会在犹太教堂里公开进行。

使徒行传的作者路加并没有记载保罗被犹太人鞭打三十九下五次。然而,在使徒行传13:45, 50, 14:2-6, 17:5-10等经文中,保罗被赶出会堂和城市的例子比比皆是。虽然路加总结了这些迫害,但可能还有更多未提及的暴力细节。根据哥林多后书11章的记载,保罗遭受身体虐待的次数之多,以至于在使徒行传中逐一描述这些事件显得过于冗长。

保罗信主后的生活也有一些年份鲜为人知,例如他在阿拉伯和大马士革的三年(加拉太书1:17-8),以及他在使徒行传9:30至11:25之间在大数的八到十年。据推测,保罗当时正在履行他的使命,传扬福音,并像往常一样遭到他所遇到的一些犹太领袖的反对。在这些未详述的年份里,他可能遭受过一些鞭笞,甚至可能遭受过这里列出的其他迫害。

保罗继续说: “我被杖打了三次” (25节上)。使徒行传16章22-23节记载了一次这样的殴打。

众人一齐起来攻击他们(保罗和西拉)。官长们就撕碎他们的衣袍,吩咐用棍打他们。打了许多棍之后,就把他们下在监里,吩咐禁卒严密看守。

保罗是罗马公民,在大多数情况下不会被殴打,但显然有些时候,当局要么不知道他是罗马公民,要么对此视而不见。腓立比的官长们正是出于无知,用棍棒殴打保罗和西拉,这让他们非常后悔。

保罗提到他曾差点为福音牺牲生命: “我曾被石头打过” (25节下)。石头打是犹太人执行死刑的常见刑罚。

保罗在路司得城被人用石头砸死,人们以为他死了。“但有犹太人从安提阿和以哥念来,挑唆众人,用石头打保罗,以为他死了,就把他拖到城外。”(使徒行传14:20)奇迹般地,可能是上帝的干预,保罗没有被石头砸死,而是回到了城里。

我曾三次遭遇海难(25c节)。我们没有其他关于这些海难的记录,但考虑到保罗在传教旅程中经常乘船,这并不完全令人惊讶(使徒行传13:13, 14:26, 16:11, 20:13-15,仅举几例)。他写道:“我在深海里度过了一昼夜” (25d节)。虽然保罗没有进一步解释,但有可能在其中一次海难中,他们在海上漂流了一昼夜,或者迷失了方向。

或许这件事还伴随着其他危险,但它显然给保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保罗很可能是在第三次宣教旅程中,在马其顿或以弗所写这封给哥林多人的书信,所以在写这封信的时候,他已经经历了三次海难。他未来还会经历第四次海难,地点是在马耳他岛,路加在使徒行传27:41中对此有详细的记载。

我经常旅行(第26节上)。虽然这并非具体,但保罗很可能明白,他为了福音而踏上的几乎每一次旅程都充满了某种危险。其中一些危险在于,他的信息并不总是受到欢迎,尤其是在犹太宗教领袖中

保罗写道,他有时遭遇江河的危险(26节下)。虽然我们通常认为保罗是在海上航行,但他在这里提到了江河。他没有解释自己面临什么样的危险,但这足以让他将这一点纳入他与假使徒的愚蠢比较之中。

启程的几座城市都建在流入地中海的河流沿岸,内陆数英里处,例如叙利亚的安提阿,就建在奥龙特斯河上。在他旅行和居住的地区也有许多河流,例如以弗所附近的米安德河和凯斯特罗斯河,以及流经腓立比和安菲波利斯两座城市之间的马其顿的斯特里蒙河(使徒行传 16:12, 17:1)。

保罗列举了更多危险。哥林多人很可能知道其中许多指的是什么:盗贼的危险,同胞的危险,外邦人的危险,城里的危险,旷野的危险,海上的危险,假弟兄的危险(第26节下)。

同样,我们没有得到具体的描述,其他经文也没有所有这些记载,但显然,保罗为了福音的缘故,无论去哪里,都面临着危险,试炼和艰辛。在海上航行和行走的数千英里中,他总是面临着强盗的威胁。他多次遭受来自同胞犹太人威胁,也面临来自外邦人的危险,有时两者并存

保罗在城里经历过危险,可能意味着他去过的任何城市,每个大城市。作为罗马帝国的犹太人,他试图劝服他人皈依一种鲜为人知的宗教,这无疑让他成为了众矢之的。作为外国人,访问城市也存在普遍的危险,无论是偏见还是试图剥削陌生人的罪犯。与城市中的危险并行的还有荒野中的危险城市之间的荒野,未开化的地方存在着同样但独特的危险,无论是恶劣的天气,野生动物,有限的资源,强盗等等。海上的危险是显而易见的,前面已经提到过:恶劣的天气,沉船,海盗,缺水等等。

或许最糟糕的是,保罗在假弟兄中间经历了危险。就像保罗斥责的哥林多假使徒一样,犹太“权威”也层出不穷,他们用错误的教导迷惑和败坏其他弟兄。这些对手试图败坏保罗的名声,毁掉他的事工。保罗在传福音的这些年里,面对着教会内外的敌人(加拉太书2:4-5)。

我们可以看出,保罗列举的这些苦难时刻,在使徒行传中也有不少记载。作者路加撰写使徒行传的主要原因之一,很可能是为了证实保罗的事工,展现耶稣如何亲自委任他为使徒,并详细记述保罗在向外邦世界传福音时经历的种种苦难和经历。从保罗在哥林多后书中详尽列举的苦难来看,路加似乎甚至低估了保罗在事工中面临的诸多困难。

保罗将自己与哥林多的假使徒相比,确信他们的生活和“事奉”比他轻松得多。如果我们反思他在这里所描述的一切,首先会惊讶于竟然有人能坚持委身于基督的事奉。或许,当我们遇到障碍或困难时,也不会那么快就抱怨。我们中很少有人能与保罗在本章中列出的相比。

虽然保罗没有提供确切的描述,但他在27节中所描述的似乎与他在某些城市尝试建立教会的经历有关。 “我受过劳苦,受过许多不眠之夜,饥渴难耐,多次缺食,受过寒冷和风吹日晒” (27节)。 “劳苦”似乎指的是保罗靠织造帐篷自食其力,除了传道之外,他很可能还从事长时间的体力劳动。

我们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他夜不能寐,但很可能是他面临的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劳作带来的疲惫,对事工的担忧,或其他外界因素,例如住宿条件。同样,我们也不知道他饥渴的确切原因,但很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例如资金,食物的供应,甚至是他经常面临的危险。

在他穿越小亚细亚,希腊和马其顿的漫长旅途中,他很可能有时会耗尽食物和水,尤其是在他被赶出城镇而没有机会准备继续旅行的时候(使徒行传 17:10)。

常常,“没有食物”有时被翻译为“禁食”,尽管保罗没有给我们提供任何进一步的信息。它可能与饥饿和口渴有关,或者只是有时无法进食。如果它与禁食这样的属灵操练有关,似乎不适合列入这个清单。然而,既然这是在愚昧中“夸口”,那么就有这种可能。“在寒冷和暴露中”可能是指没有或没有足够的住处。现在,保罗从外在的事情转到事奉的内在压力和重担, “除了这些外在的事,还有为众教会挂心,天天压在我身上” (28节)。

我们不知道保罗关心过多少教会,但使徒行传中至少提到了十个他建立并再次探访的教会团体:彼西底的安提阿,以哥念,路司得,特庇,腓立比,帖撒罗尼迦,庇哩亚,哥林多,以弗所和特罗亚(使徒行传13-20章)。保罗在塞浦路斯岛上也参与建立了一些教会,但这些教会很可能是巴拿巴关心的,因为他回到了塞浦路斯,而保罗则继续在西部努力(使徒行传15:39-41)。

尽管保罗描述了所有这些外在的事物,以及前面提到的肉体上的苦难,尽管这些苦难看起来势不可挡,但他事奉的真正考验,以及对那些自称使徒的人来说,正是这种日常的压力。他没有描述这种日常的压力担忧会以何种形式出现,可能是因为除非亲身经历过,否则无法真正理解它的含义。有些人称之为我们当今事奉现实中的“牧师压力”。

保罗开始彻底颠覆这场疯狂的自夸之争。他不再夸耀自己凭外表称得上最优秀的使徒,而是转而谈论自己对他人关怀和服侍。这才是基督良仆的真谛——服侍他人的需要。他现在问道: “谁软弱,而我却不软弱呢?” (29节上)。

保罗谈到软弱的背景,是他在整个宣教旅程中建立教会时所承受的压力担忧。29节中翻译为“软弱”的希腊词在新约中也经常被翻译为“病了”。保罗可能是在说:“如果你病了,我因关心你而病了。” 这正应验了他接下来的问题:谁会不经我深切的关怀就被引诱犯罪呢? (29节下)

重点似乎在于,保罗对教会如此关切,以至于他对此深有体会。保罗问道:“谁软弱,我却不软弱?”保罗也可能指的是属灵的软弱,指的是受罪的试探。

他在罗马书14章中谈到信心的软弱。他总结道:“凡不出于信心的都是罪”(罗马书14:23)。保罗本人在罗马书3:9中也说,他和其他人(耶稣除外)一样,也“在罪之下”。他在罗马书7:15-17中提到罪在他身上运作,尽管这并非他所愿。保罗明白,成为一名优秀的使徒,就在于认识并坦诚自己的不足。

保罗作为他们的使徒和属灵之父,不仅体会他们的软弱,也认为自己与他们一样软弱。这与那些自诩属灵力量强大的假使徒形成了鲜明对比。

我们可以想象保罗对那些使人跌倒或导致犯罪之人的愤慨。他对信徒被引入罪中的强烈担忧,也可以翻译为“烧灼”。当有人使基督的追随者跌倒时,保罗会勃然大怒。对其他人,尤其是保罗的反对者来说,这些可能是软弱的表现。但保罗强调的正是这些软弱,是真正使徒的资质。真正的使徒关心的不是自身的高升,而是他们所服侍之人的关爱和成长。

被引诱犯罪的希腊词是“skandalidzo”。在新约的其他地方,它也被翻译成“使你跌倒”和“跌倒”。耶稣被捕的那天晚上,用“skandalidzo”这个词告诉门徒:“今夜,你们为我的缘故都要跌倒(skandalidzo),因为经上记着说:‘我要击杀牧人,羊就分散了。’”那天晚上,门徒的信心动摇了,他们逃跑躲藏起来。

使徒的目标是在福音中保护和装备信徒。当保罗看到有人误导他人,使他们跌倒或动摇信仰(“skandalidzo”)时,他内心充满热情和强烈的担忧。这就是为什么他屈服于这场自夸的较量,他认为这场较量疯狂且毫无意义。他这样做是为了保护他的门徒,避免他们因与假使徒辩论而误入歧途。

保罗继续将讨论的重点从自我高举转向基督:如果我必须夸耀,我就夸耀我的软弱(第 30 节)。

保罗一直在做他所谓的愚昧之事。他明确表示,他一直在夸耀外表,为的是要证明他的使徒事工比那些假使徒更胜一筹。他用他们的论据来论证。

然而,现在他回归到自己与基督同在的经历和事奉。他夸耀自己的软弱,或许会被他的对手鄙视,但这才是使徒的真正精神和焦点,他们致力于成为基督的仆人,服侍他们所服侍的人。

如此,保罗已清晰地将自己与假使徒区分开来。这些软弱如今成了彰显上帝恩典和复活大能的窗口,而这正是保罗的焦点,也是他应有的焦点。保罗的软弱如今将成为他论证自己是更卓越使徒的核心论点。

他会举出许多例子,并以一种誓言作为开头: “那永远可称颂的,我们的主耶稣的父神,知道我不说谎” (第 31 节)。

保罗曾多次向上帝呼吁诚实正直(哥林多后书1:23;加拉太书1:20;罗马书9:1;提摩太前书2:70)。他宣告,他的生活在上帝面前是敞开的,是无可指摘的。他通过主耶稣亲自认识上帝。那位知道保罗没有说谎的上帝,将永远为那些“在基督里”的人蒙福,称颂。保罗如此宣告,是在呼求上帝为他的见证人。

保罗现在开始列举自己的弱点,首先提到他被召唤为使徒后第一次经历的苦难:在大马士革,亚哩达王手下的太监守守大马士革城要拿我。有人用筐子将我从城墙上的窗户缒下去,我就脱离了他的手(第 32-33 节)。

路加在使徒行传9章23-25节记载了保罗的这次逃亡经历。使徒行传9章3-6节记载,保罗蒙耶稣呼召,成为外邦人的使徒。当时保罗正前往大马士革,奉耶路撒冷犹太领袖的命令,去寻找并迫害那些信耶稣的犹太人。

保罗遇见耶稣后,耶稣吩咐他去大马士革,亚拿尼亚在那里委任他为耶稣的使徒。保罗进城时,眼瞎,体弱,有人牵着他的手。他独自与上帝同在三天三夜,不吃不喝,表明他彻底悔改,谦卑自抑。就这样,他永远改变了。

他盲目软弱地来到大马士革,然后躲避大马士革逃命。这些或许是他的对手的“弱点”,但对保罗和他的事工来说,却是软弱中力量的标志。在这场辩论的结尾,保罗宣告:“我什么时候软弱,什么时候就刚强了”(哥林多后书 12:10)。这是因为,当保罗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时,他就能依靠基督的能力,靠着他运行(哥林多后书 12:9)。

主向亚拿尼亚显现,指示他按手在保罗身上,医治他,并委任他。亚拿尼亚因保罗以迫害耶稣信徒而闻名,所以对去见保罗有所顾虑。主告诉亚拿尼亚:

“你去吧!他是我所拣选的器皿,要在外邦人和君王并以色列人面前宣扬我的名。我也要指示他,为我的名必须受许多的苦难。”
使徒行传 9:15-16

因此,保罗作为使徒的使命本身就是为神的名和祂的福音信息受苦。在大马士革开始传讲耶稣的名后不久,他的生命受到威胁,不得不有人帮助他逃脱。从此,他开始在为基督受苦时显露出软弱。下一章将继续夸耀这些软弱,但保罗首先会讨论他被赋予的一项奇妙的恩赐:看见他不被允许谈论的异象。

Clear highl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