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Select font sizeDark ModeSet to dark mode
按书卷浏览

哥林多后书 13:1-4 含义

哥林多后书13:1-4为保罗第三次访问哥林多奠定了基础。虽然保罗带着哥林多人认为的软弱——他的谦卑和对他们的爱——来到哥林多,但他警告他们,他不怕带着能力和权柄来到,尤其是在与罪有关的事情上。

哥林多后书 13:1-4 中,保罗安排了他第三次访问哥林多: “这是我第三次到你们这里来” (第 1a 节)。

保罗之前的两次访问截然不同。第一次是他来到哥林多建立教会,并第一次向他们传讲耶稣的福音。保罗在那里住了十八个月(使徒行传18:11)。

他的第二次探访很艰难。他显然在哥林多人中遭遇了罪恶,然后被其中一些人指责为不是基督的真使徒。第二次探访的艰难之处在哥林多后书2:1中有所体现,保罗在那里解释了他先前决定不再第三次探访的原因:“但我为自己定了主意,不再忧忧愁愁地到你们那里去。”

在他不在哥林多期间,挑战他使徒权威的人仍在继续。他的对手,也就是他所称的“假使徒”(哥林多后书11:13),在保罗不在哥林多期间诋毁他;他们夸耀自己的外貌和沟通能力,并在这两方面对保罗表示怀疑。我们在哥林多后书10:7, 10和11:6中看到了这一点,保罗在其中引用了他们对他使徒权威的指控,指控他外貌丑陋,口才不佳。

保罗此前曾避免第三次访问哥林多,以免他们遭受更多痛苦(哥林多后书2:1)。但如今,出于使徒的责任和顺服,他必须进行第三次访问,即使这可能再次是一次悲伤的经历。

首先,保罗引用申命记 19:15 来设定他们会面的界限, “凡事都要凭两三个人的口作见证” (第 1b 节)。

《申命记》是摩西第二次颁布律法,赐给离开埃及后的第二代以色列人。正是这第二代以色列人进入了应许之地。这律法是在解决纠纷的背景下颁布的。自哥林多后书10:1以来,保罗一直在以书面形式审理针对他提出的指控。他引用这律法作为他第三次探访的依据,实际上是在说:“如果我到那里时事情还没有解决,我们将根据能够由多名证人证实的事实,通过公开程序予以解决。”

基督在申命记19:15中引用了这条律法,当时他驳斥了法利赛人对祂见证不真的指控(约翰福音8:17)。我们可以从提摩太前书5:19中得到一些线索,看看保罗在哥林多教会是如何应用这段经文的。保罗在那里指示提摩太,除非有两三个见证人作证,否则不要允许对长老提出指控。就保罗而言,他已经被指控,所以他似乎是在说,如果有必要,“我们将按照圣经的标准进行审判”。

在这篇讲道的开篇,也就是在为自己的使徒身份进行直接辩护的序言中,保罗曾敦促哥林多人在他来之前解决争端,这样他就不必公开地采取惩戒行动(哥林多后书10:1-2)。现在他告诉他们,如果他们不解决争端,那么将以有序的,符合圣经的方式解决。

他明确表示,争议不会通过私下的流言蜚语,私下的人身攻击或含沙射影的方式进行——他担心第三次探访时会发现这些行为(哥林多后书12:20-21)。相反,争议将以公开听证的方式进行,证人将公开陈述,并基于事实。

保罗不仅仅是在谈论解决他使徒职分的有效性问题。前一章的最后两节经文提供了他想要解决的争议的背景。在哥林多后书12:20-21中,保罗表达了他深切的担忧,担心他到的时候,可能会发现哥林多信徒活在属肉体和情欲的生活中。他担心会发现诸如“毁谤,闲谈,傲慢”以及“淫乱和邪荡”之类的行为。

他认为这是一件主要的事情,将根据圣经中“两三个见证人”的原则来处理:我以前第二次在场的时候说过,现在我虽然不在场,但我提前对着从前犯了罪的和所有其余的人说,我若再来,必不宽容任何一个(第 2 节)。

当保罗提到那些过去犯过罪的人时,他指的是他在哥林多后书 12:21 中写的,“就是那些从前犯了罪,不肯悔改所行的污秽,淫乱和邪荡之事的人。”进入教会的外邦人来自希腊背景,在那里性不道德被视为一种社会规范。

这些圣徒被赋予了一种与圣经截然不同的道德伦理。旧约中关于性不道德和污秽的律法和教导清晰明确,并构成了基督教教义和生活方式的基石。而外邦皈依者则来自希腊文化,在性关系方面秉持着“无所不能”的道德观,因此被要求过一种彻底改变的生活。

通过阅读《利未记》第 18 章,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埃及和迦南异教文化中常见的行为类型。上帝告诉以色列人不要效仿的行为包括各种乱伦,各种滥交(包括与动物的滥交)以及儿童祭祀。

希腊文化也接纳了许多异教习俗。保罗在写给哥林多前书6:18-19中强调,性罪对人类的危害尤其巨大,因为它是得罪自己身体的罪。在帖撒罗尼迦前书4:3中,保罗断言神的旨意是我们的成圣,就是远离世俗,将我们一切的心思意念和行为“夺回,使他都顺服基督”,正如保罗在哥林多后书10:5中所说的,这是他的目标。保罗在帖撒罗尼迦前书4:3中举的第一个例子,用来说明“成圣”的含义,就是“远避淫行”。

因此,保罗在此的目的,与将人的思想和行为夺回,使之顺服基督——在基督里行圣洁,远离世俗——是一致的。他要引导哥林多信徒在今生行进,体验活在“在基督里”的现实中的益处。这是为了拯救我们,使我们免于经历世俗的死亡/与生命隔绝的经历。

追求哥林多人成圣的目标,也是为了引导这些信徒活出讨基督喜悦的生活,并在来世,即将来的审判台前赢得祂的认可(哥林多后书 5:9-10)。保罗在哥林多后书 10:6 中已经明确表示,当他来临时,罪恶和悖逆将受到惩罚。然后在哥林多后书 12:21,他为他们悔改留下了可能性,并使用了限定词:“却不肯悔改”。

保罗当然希望他来的时候,能找到悔改的人(哥林多后书10:1-2)。他害怕发现哥林多人犯罪(哥林多后书12:20-21)。如果他发现他们犯罪,没有悔改,他就准备施行管教,正如他说的: “我不放过任何一个。”保罗的管教措施适用于过去犯过罪的人,也适用于所有其他人。它将涵盖所有人。

保罗说每个人都会被包括在内,这是在运用圣经中反对偏袒的原则(玛拉基书2:9,雅各书2:4)。所有人都会受到审视。在第5节,保罗劝勉哥林多的每一位信徒首先要省察自己。避免因没有行在成圣的信仰中而被他人追究责任的最好方法,就是自我省察,并通过悔改自我纠正。

接下来,保罗再次提到他在这封信中一直提到的软弱与力量的主题。他试图让哥林多信徒明白,真正的力量来自于我们里面的基督,而不是人所尊崇和追求的外在力量——那些注重外表的东西。

因此,他大胆地宣称,通过惩戒程序,他将使人追究责任,甚至可能被逐出教会。他说,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你们寻求基督在我里面说话的凭据,祂在你们身上不是软弱的,乃是有大能的(3节)。

这封信中有很多讽刺,这或许是他最后的反讽,他直截了当地说,哥林多人一直在寻求的基督证明,将体现在他使徒的权柄上,使他们接受教会的惩戒。第十至十三章坚定地捍卫了他的使徒权柄。在这里,他说,这权柄的最终体现,将体现在他对他们的惩戒上——如果他们不悔改的话。

他在此断言,只要哥林多人坚持,他们就能亲身体验到这权柄。如果他们还没有悔改,这事将在他即将到来的第三次探访中发生。他更希望悔改。但他已决定,如果他们还没有悔改,那么他们实际上将亲眼看到他权柄的证明——在惩戒程序中。

这样,他们就能看见基督在我里面说话的证据。“基督”一词的希腊文是“Christos”,意为“受膏者”。耶稣是受膏的弥赛亚,大卫之子,大卫宝座的继承人。那位被赋予天上地下一切权柄的,正在保罗里面说话(马太福音28:18)。保罗作为基督所任命的使徒,在哥林多教会中行使权柄,他所要听从的正是这声音。

有些哥林多信徒在保罗与他们同在时,未能看见基督的大能,他们被外表而非实质所左右(哥林多后书10:7, 10)。如今,保罗明确地声明并警告说,他们会看到使徒权柄的证据,但这并非他们所期望的。他们不会坐在审判台上,决定哪些使徒最能为他们谋福利。而是保罗将带着基督的能力和权柄说话,带领他们领受管教的真理。

保罗在说他将通过惩戒程序,证明基督在我里面说话的同时,提醒哥林多人,基督在你们里面不是软弱的,乃是有大能的(3节下)。哥林多人里面拥有与保罗一样的力量。

因此,保罗这样说,是在鼓励哥林多人亲自面对基督。他邀请他们自我省察,悔改,并完全顺服基督(哥林多后书10:5)。保罗这样说,表明他不愿行使使徒的权柄,宁愿让哥林多信徒运用成熟的经验,直接向基督交账。

现在,他进一步强调基督向你们并不软弱,说道:“他因软弱被钉在十字架上,却因神的大能活着。我们也在他里面软弱,然而因神向你们所施的能力,我们也要和他一同活着” (第4节)。

保罗说耶稣因软弱被钉十字架,却因神的大能活着,他重申了一个自相矛盾的真理:他(以及任何人)最大的力量都源于软弱(哥林多后书12:10)。基督本可以呼唤天使大军来拯救他,免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马太福音26:53)。但他顺服了父神的旨意,甘愿被钉在十字架上(腓立比书2:8)。因此,他从死里复活,并被赋予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腓立比书2:9-10,马太福音28:18)。

从基督和神国的眼光来看,能力和软弱是截然不同的。因软弱而刚强的原则也适用于基督的追随者,正如保罗所说: “我们虽然在他里面软弱,却要靠神为你们所赐的能力和他一同活着。” 保罗在哥林多后书12:10中说道:“我什么时候软弱,什么时候就刚强了。” 保罗在这里指的是他靠自己的力量做事时软弱。神给了他“肉体上的刺”,帮助他依靠信心而活。

保罗从那段经历中学到:“我什么时候软弱”(以为我能凭自己的力量和能力做事),“什么时候就刚强”(凭着信心——让基督的灵在我里面运行)。当基督的灵运行在保罗身上时,他确实刚强了。

保罗说我们在祂里面也是软弱的,他想的很可能就是这个意思。保罗明白,正是通过认识到自身的局限,并依靠里面的基督,而不是依靠自己的能力,他才能在基督里刚强。在基督里刚强引出了保罗的下一句话: “然而,我们却要与祂同活。 ”“我们却要与祂同活”这句话,翻译自一个希腊词,词根是“zoe”,它指的是生命的品质和深度,而不仅仅是生命的存在。这是最圆满的人生体验。

这个词是将来时态(我们将活着)。因此,这句话很可能不仅指保罗第三次探访哥林多信徒时,打算如何以身作则,成为他们的榜样,也指保罗期望因忠心为耶稣作见证而得到的天上赏赐(哥林多后书5:9-10,提摩太后书4:8)。

保罗在哥林多后书4:10中解释说,他“身上常带着耶稣的死,使耶稣的生也显明在我们身上”。保罗致力于成为活出“耶稣的生命”的榜样,耶稣承担了肉身的软弱。他谦卑地来到神面前,服侍神。正是通过爱服侍的力量,耶稣战胜了死亡。正是因为他顺服的服侍,他被赋予了作为神人的一切权柄(马太福音28:18)。

因此,在“我们在他里面软弱,却要与他同活”这句话中,保罗再次提到,我们在他里面软弱,是因为他决心要活出向自我死去,通过服侍倒空自己的生命。这样,他就能因着神赐给你的(复活)大能,与他同活。

耶稣最终要审判信徒的一切行为,包括不悔改的罪。保罗在哥林多后书2:15-16, 5:9-10中提到了这一点。祂也必定会奖赏那些凭着圣灵行事,凭着信心行出祂喜悦的事(哥林多前书3:13-15,哥林多后书5:9-10,希伯来书11:6,启示录1:3, 3:21)。

保罗在这里可能是说,他期望因忠心服侍哥林多人而得到神的赏赐。神赐给你们的能力,可能是指他忠心服侍他们,顺服基督而行。正是基督借着他,在他软弱的时候,成就了对你们的服侍。

他展现出愿意将福音带给他们,即使遭受巨大的迫害;即使面临巨大的阻力,他仍教导他们基督之道;即使面临巨大的反对,他仍为他们的益处施行使徒的管教。这一切,都可以合理地理解为神的能力,藉着保罗,作为基督的工具,向你们彰显

Clear highl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