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Select font sizeDark ModeSet to dark mode
按书卷浏览
解经注释哥林多后书 12哥林多后书 12:19-21

哥林多后书 12:19-21 含义

在哥林多后书12:19-21中,保罗表明他并非真的在哥林多人面前为自己辩护。保罗为了炫耀自己比假使徒更胜一筹而“妄自夸”,并非在抬高自己。他只是在引导哥林多人归向基督的真理,使他们的灵命得以成长。保罗担心自己到访时,会发现哥林多信徒犯了各种各样的罪。他担心自己到达时,不得不惩戒那些还没有悔改罪的人。

哥林多后书12:19-21,保罗完成了他在哥林多后书12:10中开始的转变,在那里他高呼“我什么时候软弱,什么时候就刚强了”。他逐渐将自己与假使徒的自夸之争,转化为对哥林多人的属灵教训。现在,他公开地表明了这一点,说道: “你们一直以为我们是在向你们分诉。其实,我们在神面前凭着基督说话,都是为造就你们,亲爱的弟兄啊!” (19节)

一方面,保罗在向哥林多人申辩时,用一种他称之为“愚拙”和“自夸”的方式但更深层次地,保罗构建了他的论点:在神眼中,保罗在基督里说话,其具体目的是为了造就哥林多信徒。译作“造就”的希腊词通常译作“建造”和“教化”。

这延续了保罗在第一封信中使用的比喻。保罗把自己比作一位“聪明的工头”,为他们的属灵成长奠定了根基(哥林多前书3:10)。这根基过去是,现在也是,耶稣基督(哥林多前书3:11)。保罗现在写这封信,是为了在这根基上建造,与那些试图拆毁的假使徒相反。

他辩护的关键在于“在基督里说话”。整封信中,保罗的核心思想是,他的一切所是,所作所为,所说的话,都是在基督里哥林多后书 5:17)。保罗所作的任何辩护,实际上都是在向上帝呈献,因为我们是在上帝面前,在基督里说话。他的辩护并非以他自己,他的自尊,他的知识,或任何基督以外的事物为中心。这才是他的动机(哥林多后书 5:14)。

他之前告诉我们,部分原因是他不被允许谈论他所领受的启示,以造就自己。这迫使他只能在神的眼中说话,为要造就这些哥林多圣徒。他对哥林多人说,既然他的辩护是在基督里,那么这一切都是为了造就你们,亲爱的弟兄姐妹。

这与保罗无关,而是与基督有关。他不把哥林多人视为审判者,因为他唯一的审判者是基督。保罗视哥林多人为他所爱的。他是他们的属灵父亲,给予他们如同父母般的关爱,正如他在哥林多后书12:14中所表达的。他把自己作为基督真正使徒所承受的困难之一描述为“为众教会挂心,天天压在我身上”(哥林多后书11:28)。

现在,他表达了对即将到来的第三次访问哥林多的担忧: “我怕我到的时候,发现你们不按我所愿意的方式,你们也发现你们不按你们所愿意的方式” (第 20 节上半部分)。

“我害怕”这个短语翻译自一个希腊词,词根是“phobeo”。这个词通常被翻译成“害怕”或“恐惧”,指的是对足以导致行为改变的后果的担忧状态。我们经常在人们被告知不要害怕某事的场合看到这种情况,意思是“不要因为令你害怕的事情而改变你的行为”。

圣经中“phobeo”一词的一个例子是耶稣在路加福音18:1-5中讲述的关于不义法官的比喻。这个人“不惧怕神,也不尊重人”,意思是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根本不顾神或任何人的想法。但这位法官因为一个执着的女人说服了他,改变了他的行为(路加福音18:5)。

保罗说他惧怕,意思是他担心自己来到教会后会发现他们不顺服。但他会在下一章中说,尽管有这种担忧,他仍然决心“我若再来,总不宽容任何人”(哥林多后书13:2)。他决心要这样做,“因为你们寻求那在我里面说话的基督的凭据”(哥林多后书13:3)。他心存恐惧,但他已下定决心,要克服这种恐惧,并处理他发现的任何不顺服。

保罗在为自己使徒身份辩护之初,就恳求哥林多人处理他在信中提到的问题,这样他就不必“大胆”或“勇敢地”对待那些需要纠正的人(哥林多后书10:2)。他真心希望哥林多人能够自己处理这些问题,这样他就不用亲自处理了。保罗显然更倾向于避免面对面的冲突,但他还是决心面对,因为这正是他在信仰中服侍儿女的职责所在。

他的惧怕并非源于他们的观点或可能对他的排斥,而是源于他担心自己可能会发现他们道德行为上的缺陷。正如我们从他接下来的陈述中了解到的那样,他担心的是,他必须对那些悖逆真理的人施以某种管教(哥林多后书13:2-3)。

他现在列举了他的一些具体恐惧:也许会有冲突,嫉妒,愤怒的脾气,争议,诽谤,流言蜚语,傲慢,骚乱(第 20b 节)。

保罗列举了四对道德上缺乏的行为,他担心自己可能会在哥林多教会的一些成员身上发现这些行为。

  • 纷争嫉妒预示着他将遭遇与平安截然相反的境况。这些词语描述的是一种“你我”的文化,一个人或一个群体总是试图凌驾于他人之上。这是剥削,而非爱人,也与耶稣的诫命背道而驰(约翰福音13:34)。保罗认为与假使徒们“自夸”的较量是“愚拙”的,部分原因就在于这是一场“你我”的争论。
  • 愤怒的脾气纷争表明保罗担心他可能会看到人们因争吵而爆发脾气,分裂成不同的派系,阻碍彼此合一。他在第一封信中也谈到了这一点,责备哥林多人分成“保罗”或“亚波罗”两派(哥林多前书 3:4)。
  • 诽谤闲话是言语上的罪,指的是即使在教会内部,也散播关于他人的负面甚至虚假的信息。这再次表明人们为了占他人便宜而诋毁他人。保罗有充分的理由怀疑这种情况可能正在发生,因为他从第十章开始就一直在为这类虚假指控辩护。
  • 傲慢扰乱指的是骄傲自大,混乱和扰乱,甚至可能是教会聚会时造成公共秩序混乱。保罗当然不希望在他来的时候遇到这样的行为,但他提醒哥林多人,他不会容忍教会中出现这样的态度或罪恶。

我们可以注意到,这份清单与保罗在加拉太书5:19-21中列出的肉体行为有所重叠。保罗指出,这些行为的结局是“互相咬吞”,最终“互相消灭”(加拉太书1:15)。相反且更优越的生活方式是顺着圣灵而行,并结出圣灵的果子(加拉太书5:22-23)。顺着圣灵而行的结果是“用爱心”彼此服侍(加拉太书5:13)。这样做,我们就成全了神的律法,因为我们爱我们的邻舍(加拉太书5:14)。

保罗在本章结尾处表达了另一种担忧。他不仅担心会发现哥林多信徒活在肉体中,彼此相咬相吞,他还说: “恐怕我来的时候,我的神叫我在你们面前羞愧,又因许多人从前犯罪,不肯悔改,就如他们所行的污秽,淫乱和邪荡一样,叫我忧愁 ”(第21节)

保罗的担忧在于他所预见到的哥林多教会一些信徒的处境。他说“上帝可能会羞辱我”,这可能会让我们感到惊讶。我们自然会担心在别人面前受羞辱。但保罗说的不是这个。他仍然是在基督里,以属灵的眼光说话(哥林多后书12:19)。他担心的是上帝可能会羞辱他。

翻译为“可能羞辱”的希腊词根出现在许多地方,都谈到在上帝面前的谦卑:

  • 腓立比书 2:8 说耶稣谦卑自己,遵从天父的意愿,成为人并死在十字架上。
  • 雅各书 4:10 说:“你们务要谦卑自己,在主面前,主就必叫你们升高。”
  • 彼得前书 5:6 说:“所以你们要自卑,服在神大能的手下,到了时候,他必叫你们升高。”

从这些经文来看,在神面前谦卑似乎是件好事。但保罗接下来的话语让我们知道,他并没有试图逃避在神面前的谦卑。他已经告诉我们,虽然他是一位杰出的使徒,但他“无足轻重”(哥林多后书12:11)。他也告诉我们,他的力量唯独来自基督,透过他的软弱(哥林多后书12:9-10)。他最关心的似乎是看到他的孩子们犯罪,并花时间管教他们,而不是与他们相交:

我为许多过去犯过罪,没有悔改他们所犯下的不洁,不道德和淫荡行为的人感到悲哀(第 21b 节)。

请注意,保罗说“我或许会哀恸”。担心自己会在教会的某些成员身上发现这些罪,但他不确定是否真的如此。保罗在他的第一封信(第五章和第六章)中曾直面过不洁,不道德和淫荡的行为,而且由于他在哥林多待了很长一段时间,他知道那里的文化中普遍存在着不道德的行为(哥林多前书 5:1)。

他先前已经通过他和会众发出了悔改和纪律的呼吁。但保罗担心的是,新的问题已经出现,而这些问题尚未通过悔改得到妥善处理。因此,他通知哥林多人,当他来的时候,如果在教会中发现这些性方面的罪(不洁,不道德和放荡),以及关系方面的罪(争执,嫉妒,暴躁,争议,诽谤,流言蜚语,傲慢,扰乱),他都会予以处理。

译作“他们所行的”的希腊词,仅仅带有执行或完成某事的意思。这只是一个简单的事实陈述;如果保罗发现哥林多人再次犯罪,他决心再次处理。他知道这样做会造成更多的忧愁,而这是他极力避免的。

从这番对不道德行为的担忧中,我们可以推断,那些假使徒和行迷惑之人(正如保罗在哥林多后书11:13中所描述的)要么在为撒旦效力的过程中,融入了不道德的行为,至少是容忍了这些行为(哥林多后书11:14)。在下一章中,他将再次恳求哥林多的信徒在他到来之前处理好自己的罪。

Clear highl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