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使徒行传22:1-5使徒行传22:1-5 commentary中,使徒保罗试图为自己辩护,对抗一群被误导,一心想置他于死地的暴徒。前一章以逗号结束,保罗开始对暴徒说:“说……”(使徒行传21:40使徒行传21:40 commentary)。保罗将努力与众人和好,并引导他们信靠弥赛亚。
在希腊和罗马帝国的亚细亚行省(今土耳其西部地区)游历多年后,保罗回到了耶路撒冷。许多同工和朋友陪同他来到耶路撒冷,其中一些是外邦信徒(使徒行传20:4使徒行传20:4 commentary)。圣灵多次启示保罗,说在耶路撒冷有“捆锁与患难”在等着他(使徒行传20:23使徒行传20:23 commentary)。在耶路撒冷期间,保罗同意为四位已许愿的犹太信徒支付圣殿的费用。
他赞助他们,试图表明他所传讲的并非违反摩西律法。然而,在圣殿里,一些来自亚细亚行省的敌对犹太人看见了保罗,便攻击他。他们煽动众人反对保罗,谎称他带了一位外邦朋友进入圣殿的内院,而这是被禁止的。保罗根本没有做过这样的事。然而,众人还是攻击了他。
当地的罗马千夫长出手相助,使保罗免于被暴徒殴打致死。当这位罗马千夫长护送保罗上楼去兵营审问时,他惊讶地听到保罗用希腊语与他交谈。保罗请求有机会与楼下好战的人群交谈,千夫长答应了他的请求。
保罗用公元一世纪犹太的通用语言“希伯来方言”向众人讲话,这很可能是指犹太阿拉姆语(使徒行传21:40使徒行传21:40 commentary)。他这样开头:
“弟兄们,父老们,请听我现在向你们所作的分诉。” (第 1 节)
保罗一开始就解释了他为什么要向众人讲话。他想让他们听到他的辩护。之前,他没有机会开口说话。他被攻击他的人群淹没了。保罗不想躲避人群,而是想努力说服他们改变对他以及他所代表的事物的看法。
针对保罗的诽谤是“这个人到处向众人传道,糟践我们的人民,律法和这地方,并且他带着希腊人进殿,玷污了这圣地”(使徒行传 21:28使徒行传 21:28 commentary)。
现在,保罗安全地离开了人群,站在通往营房的楼梯上,在罗马士兵的护卫下,为自己辩护。他强调他和人群都是犹太人,称他们为弟兄和父亲。
这两个词都带有家庭的意味,指代共同的事业和紧密的联系。 “弟兄”一词让人联想到保罗与犹太人站在同一边,他与他们一起长大,如同兄弟,他们拥有相同的传统和价值观。 “父辈”一词则表达了尊重和谦卑。如果保罗真的在反对犹太人,反对犹太律法,反对圣殿,他宁愿与犹太人保持距离,也不愿称他们为“弟兄”和“父辈” 。
他的开场白让观众兴奋不已:
当他们听到他用希伯来话向他们讲话时,他们变得更加安静了; (第 2 节)
保罗刚表示要对他们讲话时,人群中就已经“一片寂静”(使徒行传 21:40使徒行传 21:40 commentary),但现在他们更加安静了。没有人和邻座窃窃私语,也没有人挪动脚步。没有人想错过保罗即将要说的话。他们之所以更加安静,是因为他们听到保罗是在用希伯来方言(很可能是犹太阿拉姆语)讲话。
这可能引起了人群中一些人的兴趣,因为保罗最初是被来自亚细亚省的犹太人指控的(这些人很可能来自保罗曾居住多年的以弗所——使徒行传19:10使徒行传19:10 commentary)。由于指控来自非以色列本地的散居犹太人,当地的犹太人可能以为保罗也是来自以弗所。但他熟练地使用希伯来语方言的能力,可能让他的听众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好奇这个人是谁,以及他是如何像当地人一样说话的。
在众人的注视下,保罗继续说道:“我本是犹太人,生在基利家的大数,长在这城里,在迦玛列门下,严格地按着我们祖宗的律法受教,热心事奉神,像你们众人今日一样”(第 2-3 节)。
保罗作了他的见证。其中大部分内容是复述使徒行传 8:1使徒行传 8:1 commentary, 9:1-309:1-30 commentary 中的事件。保罗将解释他如何从一个憎恨基督的虔诚法利赛人变成一个向外邦人传讲基督的信徒。保罗从头开始解释说,他和人群一样,是犹太人。他出生在基利家的大数。大数是基利家的首府,基利家是罗马在小亚细亚中南部/安纳托利亚(今土耳其)的一个行省。虽然保罗出生在基利家的大数,但他强调他是在这座城市——耶路撒冷长大的。保罗再次将自己与人群视为一体——他们是他的弟兄和父亲,而他是在耶路撒冷城长大的犹太人。他说希伯来语方言。
保罗年轻时,曾从大数来到耶路撒冷,接受训练成为一名法利赛人。他的老师是一位著名且受人尊敬的法利赛人;保罗师从迦马列。迦马列早在多年前使徒行传中就已出现,当时使徒们正在受审(使徒行传5:27使徒行传5:27 commentary)。
当时,彼得,约翰和其他十位使徒正在圣殿外廊行神迹,传道,却被祭司们逮捕。公会(犹太长老会)中许多人想要处死使徒,但迦玛列尔明智地阻止了这一切。他推断,如果使徒们真的在遵行上帝的旨意,那么反对他们就是不明智的;但如果他们没有上帝的支持,他们最终只会自食其果(使徒行传 5:34-39使徒行传 5:34-39 commentary)。那天,公会听从了迦玛列尔的明智之举,释放了使徒们。
这位聪明的法利赛人是“众百姓所敬重的律法教师”(使徒行传 5:34使徒行传 5:34 commentary),在保罗担任法利赛人学徒期间,他曾教育过他。
这种教育是严格按照我们祖宗的律法进行的。再次,那天攻击保罗的借口是因为他“向各处众人传讲谎言,攻击我们的百姓,律法和这地方”(使徒行传21:28使徒行传21:28 commentary)。保罗在此表明,这群杀人的暴徒对他一无所知。事实上,他是一位法利赛人,受过一位德高望重的教师迦玛列的训练,严格按照我们祖宗的律法——犹太律法,摩西律法——进行训练。
保罗受过迦玛列的教育,因为他也像你们今天一样,对上帝充满热忱。保罗承认众人对我们祖先律法的热忱,再次表明自己与他们同在,他过去和现在都对上帝充满热忱,就像你们今天(众人)一样。
众人的热情被误用了,但保罗希望,正因为他们对神的热情,他们或许能听到神差遣祂的儿子弥赛亚耶稣所做的一切。保罗告诉他们,他和他们一样,完全了解他们对律法和神的感受。然而,这股热情控制了保罗,使他违背神的旨意行事,正如他将向众人详述的那样。他向众人描述了这种热忱的奉献精神使他走向了何等极端:
我曾逼迫这道的人,直到死地,将男女都锁起来,下在监里。大祭司和众长老都可以作证。我也接到他们写给弟兄们的书信,就起身往大马士革去,要把那里的人也囚在监里,带到耶路撒冷去受刑。(第4-5节)
保罗没有提及执事司提反在受审时斥责公会后被石头砸死的事。保罗当时在场,并赞同这起谋杀案(使徒行传7:58 - 8:1使徒行传7:58 - 8:1 commentary)。在对使徒们进行多次审讯后,公会最终屈服于杀害耶稣信徒的欲望。司提反被石头砸死后,堤坝决堤,对信徒的迫害正式开始。
保罗在热忱的驱使下,自愿负责这场迫害。他之所以被赋予这个角色,可能是因为他“在犹太教方面比他同族的许多同辈更有长进,为祖宗的遗传更是热心”(加拉太书1:14加拉太书1:14 commentary)。他不仅热心于犹太教,也热心于法利赛派的权威,他们把一套定义和规则体系添加到律法中。保罗作为一名热心,渴望攀升的年轻法利赛人,声名显赫,这让他有机会带头进行这场迫害。
他逼迫这道(这道就是早期基督教对耶稣基督之道的称呼)。他把男女都捆绑起来,关进监牢。在使徒行传第八章中,使徒行传的作者路加描述了保罗如何逼迫这道:
“但扫罗(保罗)开始残害教会,进各家各户,拉走男人和女人,把他们关进监狱。”(使徒行传 8:3使徒行传 8:3 commentary)
在使徒行传22使徒行传22 commentary章中,保罗如今正遭受敌视福音的犹太人的“捆绑和苦难”(使徒行传20:23使徒行传20:23 commentary),就像几十年前他给信徒施加捆绑和苦难一样。他不仅逮捕信徒,而且很可能还参与了对他们的暴力虐待。在圣经的其他地方,保罗称自己是“亵渎神的,逼迫人的,侮慢人的”(提摩太前书1:13提摩太前书1:13 commentary)。
保罗在这里说,他逼迫这道,直到死。这句话可以有两种解读,两种解读都对。第一种解读是,他逼迫这道,唯一的目的就是要毁灭它,要把这个“假宗教”消灭掉,这样就没有人再相信耶稣,甚至不再提耶稣的名了(使徒行传4:17-18使徒行传4:17-18 commentary)。
然而,保罗也迫害信徒,将他们处死。他参与了那些被他逮捕的信徒的无数死亡。在使徒行传的后面,当他有机会向亚基帕王作见证时,保罗解释说:“我从祭司长得了权柄,不但把许多圣徒囚在监里,就是在他们被杀的时候,我也出手定罪。”(使徒行传 26:10使徒行传 26:10 commentary)
对于那些被他逮捕的人,他在审判中扮演了一定的角色,拥有投票赞成处决的权力,而他也确实这么做了。他的目的是通过这些死亡来恐吓其他信徒,让他们放弃信仰,避免遭受朋友的命运。然而,殉道往往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基督教的情况就是如此。
保罗也惩罚信奉这道的人,并“试图强迫他们亵渎神”,这意味着他试图迫使信徒否认耶稣,很可能是通过施加肉体上的痛苦,让他们说耶稣不是弥赛亚,并放弃他们的信仰。保罗做这一切的时候,心里“极其恼怒”信徒(使徒行传 26:11使徒行传 26:11 commentary)。他的行为是出于仇恨。
因此,保罗能够理解他正在向众人讲话的观点。他过去和他们一样,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但他希望他们的心能因他的见证而改变,就像保罗在猛烈迫害“道”的时候,上帝改变了他的心一样。保罗向众人证实,如果他们不相信他关于自己过去所说的话,大祭司和全体长老议会都可以作证,证明其真实性。
大祭司和犹太公会(长老议会)授权保罗:保罗也从他们那里收到写给弟兄们的信,这些信赋予他在犹太人居住的其他城市逮捕信耶稣的人的管辖权(在保罗受迫害期间,信耶稣之道的人只有犹太人;福音直到使徒行传第十章才传给外邦人)。保罗在他后来的证词中明确指出,他拥有“祭司长的权柄和使命”(使徒行传26:12使徒行传26:12 commentary)。
保罗在“我也收到弟兄们的信”这句话中提到的弟兄们,指的是耶路撒冷以外城市的犹太领袖(法利赛人和长老)。保罗会向他们出示大祭司的信,信中说大祭司有权逮捕任何他怀疑是耶稣信徒的人。这些人就是犹太弟兄。
保罗带着这些加倍授权的信,描述了他如何前往大马士革。当时耶路撒冷的信徒人数超过五千(使徒行传4:4使徒行传4:4 commentary),当保罗开始逼迫这道时,信徒们就“四散”了(使徒行传8:1使徒行传8:1 commentary)。一些信徒显然已经散居到叙利亚的大马士革,位于耶路撒冷以北约140英里。保罗前往大马士革的目的是逮捕那里的信徒,以便将他们引渡回耶路撒冷受审,作为囚犯接受惩罚,甚至可能被处死。
保罗向这群想要杀他的民众吐露了他过去所有可耻,可怕的细节,好让他们知道他与他们有多少共同之处。他和民众一样,也热衷于律法;他出身法利赛人,曾经憎恨耶稣的道路,甚至逮捕信徒,投票赞成处死他们。公会可以证实他所说的一切。保罗曾经是信耶稣之人最危险,最臭名昭著的敌人。他告诉民众这些,是为了解释他的内心是如何彻底改变的,希望他们也能从憎恨耶稣转向相信祂。
使徒行传 22:1-5 含义
在使徒行传22:1-5使徒行传22:1-5 commentary中,使徒保罗试图为自己辩护,对抗一群被误导,一心想置他于死地的暴徒。前一章以逗号结束,保罗开始对暴徒说:“说……”(使徒行传21:40使徒行传21:40 commentary)。保罗将努力与众人和好,并引导他们信靠弥赛亚。
在希腊和罗马帝国的亚细亚行省(今土耳其西部地区)游历多年后,保罗回到了耶路撒冷。许多同工和朋友陪同他来到耶路撒冷,其中一些是外邦信徒(使徒行传20:4使徒行传20:4 commentary)。圣灵多次启示保罗,说在耶路撒冷有“捆锁与患难”在等着他(使徒行传20:23使徒行传20:23 commentary)。在耶路撒冷期间,保罗同意为四位已许愿的犹太信徒支付圣殿的费用。
他赞助他们,试图表明他所传讲的并非违反摩西律法。然而,在圣殿里,一些来自亚细亚行省的敌对犹太人看见了保罗,便攻击他。他们煽动众人反对保罗,谎称他带了一位外邦朋友进入圣殿的内院,而这是被禁止的。保罗根本没有做过这样的事。然而,众人还是攻击了他。
当地的罗马千夫长出手相助,使保罗免于被暴徒殴打致死。当这位罗马千夫长护送保罗上楼去兵营审问时,他惊讶地听到保罗用希腊语与他交谈。保罗请求有机会与楼下好战的人群交谈,千夫长答应了他的请求。
保罗用公元一世纪犹太的通用语言“希伯来方言”向众人讲话,这很可能是指犹太阿拉姆语(使徒行传21:40使徒行传21:40 commentary)。他这样开头:
“弟兄们,父老们,请听我现在向你们所作的分诉。” (第 1 节)
保罗一开始就解释了他为什么要向众人讲话。他想让他们听到他的辩护。之前,他没有机会开口说话。他被攻击他的人群淹没了。保罗不想躲避人群,而是想努力说服他们改变对他以及他所代表的事物的看法。
针对保罗的诽谤是“这个人到处向众人传道,糟践我们的人民,律法和这地方,并且他带着希腊人进殿,玷污了这圣地”(使徒行传 21:28使徒行传 21:28 commentary)。
现在,保罗安全地离开了人群,站在通往营房的楼梯上,在罗马士兵的护卫下,为自己辩护。他强调他和人群都是犹太人,称他们为弟兄和父亲。
这两个词都带有家庭的意味,指代共同的事业和紧密的联系。 “弟兄”一词让人联想到保罗与犹太人站在同一边,他与他们一起长大,如同兄弟,他们拥有相同的传统和价值观。 “父辈”一词则表达了尊重和谦卑。如果保罗真的在反对犹太人,反对犹太律法,反对圣殿,他宁愿与犹太人保持距离,也不愿称他们为“弟兄”和“父辈” 。
他的开场白让观众兴奋不已:
当他们听到他用希伯来话向他们讲话时,他们变得更加安静了; (第 2 节)
保罗刚表示要对他们讲话时,人群中就已经“一片寂静”(使徒行传 21:40使徒行传 21:40 commentary),但现在他们更加安静了。没有人和邻座窃窃私语,也没有人挪动脚步。没有人想错过保罗即将要说的话。他们之所以更加安静,是因为他们听到保罗是在用希伯来方言(很可能是犹太阿拉姆语)讲话。
这可能引起了人群中一些人的兴趣,因为保罗最初是被来自亚细亚省的犹太人指控的(这些人很可能来自保罗曾居住多年的以弗所——使徒行传19:10使徒行传19:10 commentary)。由于指控来自非以色列本地的散居犹太人,当地的犹太人可能以为保罗也是来自以弗所。但他熟练地使用希伯来语方言的能力,可能让他的听众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好奇这个人是谁,以及他是如何像当地人一样说话的。
在众人的注视下,保罗继续说道:“我本是犹太人,生在基利家的大数,长在这城里,在迦玛列门下,严格地按着我们祖宗的律法受教,热心事奉神,像你们众人今日一样”(第 2-3 节)。
保罗作了他的见证。其中大部分内容是复述使徒行传 8:1使徒行传 8:1 commentary, 9:1-309:1-30 commentary 中的事件。保罗将解释他如何从一个憎恨基督的虔诚法利赛人变成一个向外邦人传讲基督的信徒。保罗从头开始解释说,他和人群一样,是犹太人。他出生在基利家的大数。大数是基利家的首府,基利家是罗马在小亚细亚中南部/安纳托利亚(今土耳其)的一个行省。虽然保罗出生在基利家的大数,但他强调他是在这座城市——耶路撒冷长大的。保罗再次将自己与人群视为一体——他们是他的弟兄和父亲,而他是在耶路撒冷城长大的犹太人。他说希伯来语方言。
保罗年轻时,曾从大数来到耶路撒冷,接受训练成为一名法利赛人。他的老师是一位著名且受人尊敬的法利赛人;保罗师从迦马列。迦马列早在多年前使徒行传中就已出现,当时使徒们正在受审(使徒行传5:27使徒行传5:27 commentary)。
当时,彼得,约翰和其他十位使徒正在圣殿外廊行神迹,传道,却被祭司们逮捕。公会(犹太长老会)中许多人想要处死使徒,但迦玛列尔明智地阻止了这一切。他推断,如果使徒们真的在遵行上帝的旨意,那么反对他们就是不明智的;但如果他们没有上帝的支持,他们最终只会自食其果(使徒行传 5:34-39使徒行传 5:34-39 commentary)。那天,公会听从了迦玛列尔的明智之举,释放了使徒们。
这位聪明的法利赛人是“众百姓所敬重的律法教师”(使徒行传 5:34使徒行传 5:34 commentary),在保罗担任法利赛人学徒期间,他曾教育过他。
这种教育是严格按照我们祖宗的律法进行的。再次,那天攻击保罗的借口是因为他“向各处众人传讲谎言,攻击我们的百姓,律法和这地方”(使徒行传21:28使徒行传21:28 commentary)。保罗在此表明,这群杀人的暴徒对他一无所知。事实上,他是一位法利赛人,受过一位德高望重的教师迦玛列的训练,严格按照我们祖宗的律法——犹太律法,摩西律法——进行训练。
保罗受过迦玛列的教育,因为他也像你们今天一样,对上帝充满热忱。保罗承认众人对我们祖先律法的热忱,再次表明自己与他们同在,他过去和现在都对上帝充满热忱,就像你们今天(众人)一样。
众人的热情被误用了,但保罗希望,正因为他们对神的热情,他们或许能听到神差遣祂的儿子弥赛亚耶稣所做的一切。保罗告诉他们,他和他们一样,完全了解他们对律法和神的感受。然而,这股热情控制了保罗,使他违背神的旨意行事,正如他将向众人详述的那样。他向众人描述了这种热忱的奉献精神使他走向了何等极端:
我曾逼迫这道的人,直到死地,将男女都锁起来,下在监里。大祭司和众长老都可以作证。我也接到他们写给弟兄们的书信,就起身往大马士革去,要把那里的人也囚在监里,带到耶路撒冷去受刑。(第4-5节)
保罗没有提及执事司提反在受审时斥责公会后被石头砸死的事。保罗当时在场,并赞同这起谋杀案(使徒行传7:58 - 8:1使徒行传7:58 - 8:1 commentary)。在对使徒们进行多次审讯后,公会最终屈服于杀害耶稣信徒的欲望。司提反被石头砸死后,堤坝决堤,对信徒的迫害正式开始。
保罗在热忱的驱使下,自愿负责这场迫害。他之所以被赋予这个角色,可能是因为他“在犹太教方面比他同族的许多同辈更有长进,为祖宗的遗传更是热心”(加拉太书1:14加拉太书1:14 commentary)。他不仅热心于犹太教,也热心于法利赛派的权威,他们把一套定义和规则体系添加到律法中。保罗作为一名热心,渴望攀升的年轻法利赛人,声名显赫,这让他有机会带头进行这场迫害。
他逼迫这道(这道就是早期基督教对耶稣基督之道的称呼)。他把男女都捆绑起来,关进监牢。在使徒行传第八章中,使徒行传的作者路加描述了保罗如何逼迫这道:
“但扫罗(保罗)开始残害教会,进各家各户,拉走男人和女人,把他们关进监狱。”
(使徒行传 8:3使徒行传 8:3 commentary)
在使徒行传22使徒行传22 commentary章中,保罗如今正遭受敌视福音的犹太人的“捆绑和苦难”(使徒行传20:23使徒行传20:23 commentary),就像几十年前他给信徒施加捆绑和苦难一样。他不仅逮捕信徒,而且很可能还参与了对他们的暴力虐待。在圣经的其他地方,保罗称自己是“亵渎神的,逼迫人的,侮慢人的”(提摩太前书1:13提摩太前书1:13 commentary)。
保罗在这里说,他逼迫这道,直到死。这句话可以有两种解读,两种解读都对。第一种解读是,他逼迫这道,唯一的目的就是要毁灭它,要把这个“假宗教”消灭掉,这样就没有人再相信耶稣,甚至不再提耶稣的名了(使徒行传4:17-18使徒行传4:17-18 commentary)。
然而,保罗也迫害信徒,将他们处死。他参与了那些被他逮捕的信徒的无数死亡。在使徒行传的后面,当他有机会向亚基帕王作见证时,保罗解释说:“我从祭司长得了权柄,不但把许多圣徒囚在监里,就是在他们被杀的时候,我也出手定罪。”(使徒行传 26:10使徒行传 26:10 commentary)
对于那些被他逮捕的人,他在审判中扮演了一定的角色,拥有投票赞成处决的权力,而他也确实这么做了。他的目的是通过这些死亡来恐吓其他信徒,让他们放弃信仰,避免遭受朋友的命运。然而,殉道往往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基督教的情况就是如此。
保罗也惩罚信奉这道的人,并“试图强迫他们亵渎神”,这意味着他试图迫使信徒否认耶稣,很可能是通过施加肉体上的痛苦,让他们说耶稣不是弥赛亚,并放弃他们的信仰。保罗做这一切的时候,心里“极其恼怒”信徒(使徒行传 26:11使徒行传 26:11 commentary)。他的行为是出于仇恨。
因此,保罗能够理解他正在向众人讲话的观点。他过去和他们一样,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但他希望他们的心能因他的见证而改变,就像保罗在猛烈迫害“道”的时候,上帝改变了他的心一样。保罗向众人证实,如果他们不相信他关于自己过去所说的话,大祭司和全体长老议会都可以作证,证明其真实性。
大祭司和犹太公会(长老议会)授权保罗:保罗也从他们那里收到写给弟兄们的信,这些信赋予他在犹太人居住的其他城市逮捕信耶稣的人的管辖权(在保罗受迫害期间,信耶稣之道的人只有犹太人;福音直到使徒行传第十章才传给外邦人)。保罗在他后来的证词中明确指出,他拥有“祭司长的权柄和使命”(使徒行传26:12使徒行传26:12 commentary)。
保罗在“我也收到弟兄们的信”这句话中提到的弟兄们,指的是耶路撒冷以外城市的犹太领袖(法利赛人和长老)。保罗会向他们出示大祭司的信,信中说大祭司有权逮捕任何他怀疑是耶稣信徒的人。这些人就是犹太弟兄。
保罗带着这些加倍授权的信,描述了他如何前往大马士革。当时耶路撒冷的信徒人数超过五千(使徒行传4:4使徒行传4:4 commentary),当保罗开始逼迫这道时,信徒们就“四散”了(使徒行传8:1使徒行传8:1 commentary)。一些信徒显然已经散居到叙利亚的大马士革,位于耶路撒冷以北约140英里。保罗前往大马士革的目的是逮捕那里的信徒,以便将他们引渡回耶路撒冷受审,作为囚犯接受惩罚,甚至可能被处死。
保罗向这群想要杀他的民众吐露了他过去所有可耻,可怕的细节,好让他们知道他与他们有多少共同之处。他和民众一样,也热衷于律法;他出身法利赛人,曾经憎恨耶稣的道路,甚至逮捕信徒,投票赞成处死他们。公会可以证实他所说的一切。保罗曾经是信耶稣之人最危险,最臭名昭著的敌人。他告诉民众这些,是为了解释他的内心是如何彻底改变的,希望他们也能从憎恨耶稣转向相信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