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拿乘船前往他施,为要逃避所委派给他的使命(3节)。但是,全能的神要在约拿的生命中行使祂的方式。为展示祂是主宰万事万物的神,耶和华使海中起大风。原文中,作者把主语(耶和华)放在这句话的开头,颠倒了希伯来文谓语-主语的常规语序。通过这样的语序调整,作者清楚地表明了大风出于耶和华全能的神。这场大风并非巧合。约拿不顺服神,认为他可以阻挠向亚述人宣教的任务,免于他们即将临近的审判。现在神要使用大自然的力量让约拿回到正轨。
起这一动词在希伯来文中是"ṭûl",意思是"投掷",通常暗示着一定程度的暴力。这个动词也出现在撒母耳记上,扫罗向约拿单轮枪"要刺他"(撒母耳记上20:33)。在此我们的经文中,耶和华使海中起强烈的大风,使海狂风大作,甚至船几乎破坏。巨大的风暴激起了水手当中的无助感。结果,他们便惧怕。
动词"畏惧"(希伯来文是yawray)在此被译为惧怕,指的是对后果或者结果的担忧,被用来描述敬仰和畏惧神的一种态度,以及因违背与祂的约和不遵循祂的道,所致不利后果的恐惧(申命记6:13, 10:20)。
希伯来文yawray(畏惧)这一动词也可以指人对威胁其人身安全之环境的恐惧。这正是第5节中的应用。水手在经历大风时,为自己的性命大大地畏惧(10节)。大风的强度不仅在水手间引起了极大的恐惧,也使各人哀求自己的神。这可能表明,水手们持有泛灵论的哲学思想,将物质行为与灵界原因联系起来。这是古代近东的主流观点,在当今的这些地区也依然普遍存在。
在他们的泛灵论背景下,人们自然会认为灾难或不幸是神灵惩罚的一种表现。古代近东世界是多神论的,意思是人们敬拜许多神。通常,会向不同的神灵求告不同的恩惠。现在水手呼唤他们的神,很可能是航海之神和天气之神,希望他们的一位守护神可以介入,平息大风。
水手哀求自己的神未能成功,就决定加大行动来缓解局势。他们将船上的货物抛在海中,为要使船轻些。译为抛的动词与第4节中译为起的动词是同一个词。因为耶和华使海中起大风,水手便将他们的货物(他们的物品)抛在海中。他们这样做是为了防止船下沉。但是,将货物抛向海中也意味着水手失去了他们的物品。
但是这段时间里约拿在哪里呢?经文告诉我们,约拿已下到底舱。作者通过把主语(约拿)放在动词的前面,来强调约拿的行为。当水手都在竭尽全力自救脱离强有力的大风时,约拿却无动于衷。他已下到底舱,躺卧沉睡。
沉睡是一种特殊的深度睡眠,使睡着的人意识不到周围的事物(创世记15:12;撒母耳记上26:12)。这就意味着约拿处于深度睡眠中,并不知道大风的强度,也不知道水手们所采取的行动,试图防止船下沉。
船主急切地要让船上的每个人都来参加祷告会,就到他那里对他说:"你这沉睡的人哪,为何这样呢?"看到在这样的悲剧中居然有人如此沉睡,船长感到惊讶。所以,他命令约拿,对他说,起来,求告你的神!
译为起来的动词在希伯来文中是"qûm",它是第2节开头的动词,其中耶和华命令约拿前往尼尼微。和合本将其译为"起来"。动词求告[qāraʾ]也同样出现在第2节,意思是"呼喊"。因此,约拿两次听到这些命令:一次来自耶和华,一次来自船主。
虽然船主不知道耶和华对约拿的命令,但耶和华的话在他口中的重复回响像是提醒先知(约拿)他的神圣使命。这种重复也强调了一个事实,没有什么能够逃避神。祂可以使用任何方式来吸引我们的注意。神可以透过动物来说话,正如祂使用一头驴对巴兰说话一样(民数记22:28)。祂也使用那个想要钉死耶稣的人说出预言性的话,即祂要为世人的罪而死(约翰福音11:49-52)。在我们的经文中,神使用一个异教徒水手的口来提醒祂的仆人约拿,他不能逃避他的使命。
船主在绝望的状况下,意识到水手们的神是无助的。也许他认为约拿是最后的选择,因为约拿正在睡觉并没有参加祷告会。他把约拿从沉睡中叫醒,要他求告他的神,希望能找到解决办法。当船主说话时,他强烈地表达了他的愿望:或者神顾念我们,使我们不致灭亡。
或者一词是保持希望的一种方式(约拿书3:9)。在这一刻,船主对约拿之神的优越性一无所知。他只是要呼吁每个人都祷告,好使一位神饶了他们的性命。形势如此艰难,以至水手对自己的性命非常担忧。先知约拿却沉睡,没有显出任何忧虑。在某种程度上,这可能是因为约拿认为如果他死了,神给亚述人提供悔改的愿望就会受阻,以色列就会从亚述人的威胁中获救(约拿书4:2)。
约拿书1:4-6 含义
约拿乘船前往他施,为要逃避所委派给他的使命(3节)。但是,全能的神要在约拿的生命中行使祂的方式。为展示祂是主宰万事万物的神,耶和华使海中起大风。原文中,作者把主语(耶和华)放在这句话的开头,颠倒了希伯来文谓语-主语的常规语序。通过这样的语序调整,作者清楚地表明了大风出于耶和华全能的神。这场大风并非巧合。约拿不顺服神,认为他可以阻挠向亚述人宣教的任务,免于他们即将临近的审判。现在神要使用大自然的力量让约拿回到正轨。
起这一动词在希伯来文中是"ṭûl",意思是"投掷",通常暗示着一定程度的暴力。这个动词也出现在撒母耳记上,扫罗向约拿单轮枪"要刺他"(撒母耳记上20:33)。在此我们的经文中,耶和华使海中起强烈的大风,使海狂风大作,甚至船几乎破坏。巨大的风暴激起了水手当中的无助感。结果,他们便惧怕。
动词"畏惧"(希伯来文是yawray)在此被译为惧怕,指的是对后果或者结果的担忧,被用来描述敬仰和畏惧神的一种态度,以及因违背与祂的约和不遵循祂的道,所致不利后果的恐惧(申命记6:13, 10:20)。
希伯来文yawray(畏惧)这一动词也可以指人对威胁其人身安全之环境的恐惧。这正是第5节中的应用。水手在经历大风时,为自己的性命大大地畏惧(10节)。大风的强度不仅在水手间引起了极大的恐惧,也使各人哀求自己的神。这可能表明,水手们持有泛灵论的哲学思想,将物质行为与灵界原因联系起来。这是古代近东的主流观点,在当今的这些地区也依然普遍存在。
在他们的泛灵论背景下,人们自然会认为灾难或不幸是神灵惩罚的一种表现。古代近东世界是多神论的,意思是人们敬拜许多神。通常,会向不同的神灵求告不同的恩惠。现在水手呼唤他们的神,很可能是航海之神和天气之神,希望他们的一位守护神可以介入,平息大风。
水手哀求自己的神未能成功,就决定加大行动来缓解局势。他们将船上的货物抛在海中,为要使船轻些。译为抛的动词与第4节中译为起的动词是同一个词。因为耶和华使海中起大风,水手便将他们的货物(他们的物品)抛在海中。他们这样做是为了防止船下沉。但是,将货物抛向海中也意味着水手失去了他们的物品。
但是这段时间里约拿在哪里呢?经文告诉我们,约拿已下到底舱。作者通过把主语(约拿)放在动词的前面,来强调约拿的行为。当水手都在竭尽全力自救脱离强有力的大风时,约拿却无动于衷。他已下到底舱,躺卧沉睡。
沉睡是一种特殊的深度睡眠,使睡着的人意识不到周围的事物(创世记15:12;撒母耳记上26:12)。这就意味着约拿处于深度睡眠中,并不知道大风的强度,也不知道水手们所采取的行动,试图防止船下沉。
船主急切地要让船上的每个人都来参加祷告会,就到他那里对他说:"你这沉睡的人哪,为何这样呢?"看到在这样的悲剧中居然有人如此沉睡,船长感到惊讶。所以,他命令约拿,对他说,起来,求告你的神!
译为起来的动词在希伯来文中是"qûm",它是第2节开头的动词,其中耶和华命令约拿前往尼尼微。和合本将其译为"起来"。动词求告[qāraʾ]也同样出现在第2节,意思是"呼喊"。因此,约拿两次听到这些命令:一次来自耶和华,一次来自船主。
虽然船主不知道耶和华对约拿的命令,但耶和华的话在他口中的重复回响像是提醒先知(约拿)他的神圣使命。这种重复也强调了一个事实,没有什么能够逃避神。祂可以使用任何方式来吸引我们的注意。神可以透过动物来说话,正如祂使用一头驴对巴兰说话一样(民数记22:28)。祂也使用那个想要钉死耶稣的人说出预言性的话,即祂要为世人的罪而死(约翰福音11:49-52)。在我们的经文中,神使用一个异教徒水手的口来提醒祂的仆人约拿,他不能逃避他的使命。
船主在绝望的状况下,意识到水手们的神是无助的。也许他认为约拿是最后的选择,因为约拿正在睡觉并没有参加祷告会。他把约拿从沉睡中叫醒,要他求告他的神,希望能找到解决办法。当船主说话时,他强烈地表达了他的愿望:或者神顾念我们,使我们不致灭亡。
或者一词是保持希望的一种方式(约拿书3:9)。在这一刻,船主对约拿之神的优越性一无所知。他只是要呼吁每个人都祷告,好使一位神饶了他们的性命。形势如此艰难,以至水手对自己的性命非常担忧。先知约拿却沉睡,没有显出任何忧虑。在某种程度上,这可能是因为约拿认为如果他死了,神给亚述人提供悔改的愿望就会受阻,以色列就会从亚述人的威胁中获救(约拿书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