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Select font sizeDark ModeSet to dark mode
按书卷浏览

马可福音 11:1-10 含义

耶稣将自己呈现为应许的君王和弥赛亚,在人们的热烈欢迎中实现了预言,同时也预示着他即将到来的牺牲和复活将取得更深层次的精神胜利。

片刻之后,耶稣便开始用生动的比喻宣告他就是以色列期待已久的君王。在通往城东山脊的道路附近,我们得知,当他们接近耶路撒冷时,在橄榄山附近的伯法其和伯大尼,耶稣派了两个门徒去(v.1)。动词“接近”描绘了逾越节周开始时有目的地向锡安攀登,预计数百万朝圣者将涌入狭窄的街道。“伯法其”(“未熟无花果之家”)很可能是一个小村庄,其果园紧贴着斜坡,而伯大尼——拉撒路,玛丽和马大的家——位于通往耶利哥的路上,东南方向两英里(约 3 公里)。橄榄山本身海拔约 2,640 英尺(805 米),旅客可以欣赏到汲沦谷对面圣殿山的壮丽景色;撒迦利亚书 14:4 预见了这座山脊在弥赛亚脚下裂开,证明了这座山的预言意义。

耶稣从这个有利位置发出一项隐秘的使命。差遣“两个门徒”呼应了祂先前成双成对地委派门徒的做法(马可福音6:7),暗示有可靠的见证人来验证每一个细节(申命记19:15)。他们的顺服,源于信靠,预示着驴驹的主人将臣服于一位看不见的君王。这也让人想起先知撒母耳差遣扫罗去取回驴驹,作为他即将登基作王的预兆(撒母耳记上10:2);然而,在这里,真正的君王即将亲自领取祂的坐骑。

时间点凸显了预言的对称性:就在前一天——很可能是公元33年尼散月9日——耶稣带着众人离开耶利哥。四十八小时内,祂将洁净圣殿,一周内,祂将被挂在本丢·彼拉多(公元26-36年任总督)的罗马十字架上。这刻意的行进甚至彰显了祂临死前的至高主权(约翰福音10:18)。

主以惊人的清晰度指定了这项使命:对他们说:“你们往对面村子去,一进村子,必看见一匹驴驹拴在那里,是从来没有人骑过的,你们可以解开牵来。”(第2节)祂无所不知的先见之明——每一根绳索,每一个街角——都散发着神圣的权威。选择“一匹……从来没有人骑过的驴驹”符合妥拉的象征意义;为神圣职责而保留的动物必须保持未套轭的状态(民数记19:2)。如同那头未受玷污的红母牛或驮着约柜的牛(撒母耳记上6:7)一样,这头小驴被分别出来,肩负着一项神圣的任务:驮着无罪的君王。

“解开”的命令回荡着解放的意象。耶稣即将“释放”众人脱离罪的捆绑(启示录1:5),然而祂在此却从释放一头卑微的牲畜开始。温顺的驴象征着和平,与彼拉多率领的罗马战马形成鲜明对比。种马象征着武力征服,而驴驹则应许通过舍己的爱来获得和平。

最后,“拿来”这句简单的命令体现了门徒身份的精髓:取来主所要的,并交给祂处置。那些遵守看似平凡指令的追随者,参与到远超他们想象的救赎时刻。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取回驴驹的人将见证他们默默无闻的使命转化为预言的应验,人群欢欣鼓舞,十字架被竖立起来。

耶稣预料到人类会反抗,但他却赐给祂的仆人一个王权所需的口令: “若有人问你们:‘为什么做这事?’你们就说:‘主需要它。’祂必立刻送回这里。” (3节)“主需要”这句话融合了谦卑与威严。虽然全地都属于祂(诗篇24:1),祂却屈尊借用拴着的牲畜。同时,“主”(kurios)一词也唤起了耶和华的所有权,迫使那些承认祂权威的人立即顺服。

迅速归还的应许——“祂立刻就送回这里”——彰显了耶稣对个人财产的尊重,成就了妥拉的伦理核心。祂并非一个攫取资产的机会主义革命者;相反,祂承诺归还,以此来尊重牲畜的主人。这预示着福音如何尊重每一位奉献者,无论是奉献饼,奉献楼房,还是奉献坟墓。

这样的尊重也暗示着复活的希望:正如驴驹终将毫发无损地归还,耶稣借来的坟墓(马可福音15:46)也很快会被交出,第三天黎明时分,里面的人就会被清空(马可福音16:6)。暂时的借用变成了永久的见证。

马可简洁地记录了顺服的执行: “他们去了,看见一头驴驹拴在门外街上,就把它解开。” (第4节)门徒的发现与耶稣的预言一字不差地吻合,彰显了祂预言的精准性。驴驹立在“门口”,这句令人回味的短语让人想起耶稣的宣告:“我就是门”(约翰福音10:9)。通往弥赛亚安全之路的入口,恰恰要骑在这头驴驹上。

“街外”的景象让人想起逾越节的喧嚣——商贩们兜售货物,朝圣者涌入小巷。然而,在喧嚣之中,门徒们专注于他们的使命,为信徒们提供了一个在喧闹的文化中穿梭而不忘记神圣使命的典范。

他们解开束缚的行为,切实体现了他们先前的属灵准备:撇下网,父亲和税表(马可福音 1:18 - 2:14)。顺服天国很少光鲜亮丽;它常常关乎解开平凡的结,好让非凡的恩典得以畅通无阻地运行。

不出所料,当地旁观者对这桩看似偷窃的行为提出了质疑:一些旁观者问他们:“你们解驴驹做什么?” (第5节)。关于合法性的质疑始终笼罩着王国的扩张。几个世纪前,参巴拉在耶路撒冷城墙上也曾向尼希米提出类似的质疑(尼希米记4:2)。

这些“旁观者”代表着每一位对基督教使命充满好奇的观察者。他们对财产权的合理关切,揭示了一个永恒的原则:门徒训练很少能逃避公众的审视。信仰在光天化日之下运作,接受检验,并“以温柔,敬畏的心”接受解释(彼得前书3:15)。

这一时刻也凸显了东方小村庄典型的集体责任制。共同监督预示着早期教会的相互监护(使徒行传2:44-47)。即使是细枝末节——牵马驹的绳子,借来的房间——也通过关系网络传递,提醒我们上帝的旨意在日常的社会结构中展现。

路加告诉我们,门徒的回答与耶稣的教导如出一辙,马可也证实了结果:门徒照着耶稣所说的去行,门徒就准他们去行。 (第6节)言语上的顺服——因为他们准确地引用了主的话——先于环境上的恩惠,正应验了那句谚语:“谨守口与舌的,就保全生命免受灾祸。”(箴言21:23

村民的“许可”令人瞩目。两位陌生人无需正式文件,便可在节日期间立即获释珍贵的牲畜。这体现了圣灵预备人心的软化,如同上帝使亚达薛西王偏向尼希米,或使居鲁士偏向释放犹大(以斯拉记1:1)。

此外,“正如耶稣先前告诉他们”的回音使读者安心,未来的任何细节——背叛,受难,复活——都不会在祂的预知之外发生。门徒可以把每一个未见的明天都交托给那位祂的话语永远信守不渝的主(约翰福音13:19)。

顺服在加冕的意象中达到顶峰:他们牵了驴驹到耶稣那里,把自己的衣服搭在上面,耶稣就骑上。 (第7节)门徒们把衣服搭在驴驹上,仿佛临时做了一个马鞍,与耶户受膏为王时,他的支持者们把衣服放在他身下的方式相似(列王纪下9:13)。驴身上的衣服,变成了造物中最温顺的骏马的宝座。

当“他坐在上面”时,耶稣重现了撒迦利亚书9:9中对以色列的应许: “看哪,你的王来到你这里……他谦卑温柔,又骑着驴,就是骑着驴驹子。”骑驴而非步行象征着王者的到来;选择驴而非战马象征着和平。耶稣精准地应验了这一神谕,宣告自己是弥赛亚,同时颠覆了民族主义者对暴力反抗的期待。

这匹驴驹,先前的骑手未曾触碰过,立即臣服,如同万物——风和海浪,无花果树和鱼——都顺服于其造物主。即使宗教精英们不承认,宇宙也承认其合法的君主(约翰福音1:10-11)。

众人以瀑布般的敬意回应:许多人把衣服铺在路上,又有人从田间砍下枝叶,铺开(第8节)。衣服铺在地上,如同皇家地毯,象征着在祂的带领下,放弃个人的安全和地位。“枝叶”——约翰指棕榈叶(约翰福音12:13)——让人联想到以色列人在住棚节的胜利庆典(利未记23:40)。这些行动汇聚在一起,宣告比两个世纪前马加比家族从叙利亚解放更伟大的解放。

提到“从田野砍下枝子”,强调了弥赛亚时代应许的丰收农业(阿摩司书9:13)。以色列肥沃的腹地提供了赞美的象征,仿佛万物本身为其君王提供了五彩缤纷的彩纸屑。

衣服和棕榈枝并列预示着启示录7:9,多国的群众在登基的羔羊面前挥舞棕榈枝。尘世的道路成为天上加冕礼的彩排。

当游行队伍登上橄榄山脊时,吟唱声此起彼伏:前行后随的人齐声高呼:“和散那!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 (第9节)“和散那”的希伯来语发音为“hoshi'ah na'” (意为“我们祈求拯救!”),出自诗篇118篇25-26节,这是朝圣者进入圣殿时吟唱的诗篇。人群将这首诗应用于耶稣,以此赞美祂是他们期盼已久的救赎主。

“前行的,后随的”将耶稣置于中心,描绘祂作为神与人之间的中保。对唱诗将前行的和后方的队伍团结在一起,体现了以赛亚所构想的一条通往耶和华的笔直大道(以赛亚书40:3)。

重要的是,“奉主的名”这句话传达了被授予的权柄。耶稣如此充分地体现了耶和华的品格,以至于接受祂就是接受父(约翰福音5:23)。然而,同一篇诗篇也预言了建造者会拒绝他(诗篇118:22),暗示着迫在眉睫的冲突。

欢呼声在民族的渴望中达到高潮: “我们祖宗大卫即将到来的国是应当称颂的!高高在上和散那!” (10节)。通过呼喊“即将到来的国”,朝圣者们确认了立约的希望,即大卫的子孙将恢复公义的统治(撒母耳记下7:12-16)。他们“高高在上”的呼喊,将祈求提升到天上的宝座,将地上的需要与天上的供应融合在一起——呼应了耶稣诞生时天使的宣告(路加福音2:14)。

这项祝福应验了加百列对马利亚的应许,就是她的儿子将继承“他祖大卫的宝座”(路加福音1:32)。然而,通往登基的道路要经过各各他;当耶稣拒绝满足政治议程时,人群的喜悦期待很快就会破灭。然而,他们的话语却以一种更深刻,更出乎意料的方式传达了真理:神的国真正降临,并非借着军队,而是借着一位被钉十字架,复活的君王。

最后,双重的“和散那”以恩典为整个篇章画上了句号。以色列的赞美,虽然夹杂着误解,但当外邦人加入合唱时,必将成为万国的救恩(罗马书11:11-15)。和平之君接纳不完美的敬拜,并通过祂的牺牲使其完美。

Clear highl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