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Select font sizeDark ModeSet to dark mode
按书卷浏览

马可福音 10:46-52 含义

巴底买是耶利哥的盲人,他大声呼救,坚信耶稣的力量,并因信而痊愈,因此他可以追随那位让他重见光明的人。

这一幕出自马可福音 10:46-52,发生在约旦河谷的耶利哥城,这座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持续有人居住的城市之一。在旧约中,耶利哥被约书亚领导的以色列人攻占(约书亚记 6)。马可福音记载:他们来到耶利哥。耶稣带着门徒和一大群人离开耶利哥的时候,有一个乞丐坐在路旁,名叫巴底买,是底买的儿子(第 46 节)。坐在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地方的乞丐巴底买依靠施舍过活。“一大群人”的存在强调了耶稣的名声如何传遍天下,吸引了许多想看他的作品或听他的教诲的人。

书中提到了巴底买的名字,表明他的身份对耶稣以及保存这段记载的早期信徒来说都很重要。虽然关于巴底买的个人经历和生平细节不多,但马可决定记录他的名字,彰显了这个奇迹故事的个人性。在古代,失明的人往往除了乞讨之外别无希望,这凸显了巴底买的岌岌可危的处境和迫切的求助需求。

在阿拉姆语中,前缀“ bar”的意思是“儿子”,而“ t imaeus”的词根很可能是“污秽”或“不洁”。因此,巴底买实际上背负着“不洁之子”的污名,可能指的是一个被贬低到尘土飞扬的路边,被排除在敬拜人群之外的人,也可能是麻风病人的儿子。在这个故事中,被抛弃的人得到了洁净,受辱的人在以色列君王面前得到了尊荣。

耶稣一直在加利利,犹大和周边地区教导人,医治人,宣扬神的国。祂来到耶利哥,标志着祂前往耶路撒冷的旅程又迈进了一步。尽管祂即将面临十字架的刑罚,但祂始终如一地向像巴底买这样有需要的人表达怜悯,这体现了祂带来灵性和肉体复兴的神圣使命。

他听见是拿撒勒人耶稣,就喊着说:“大卫的子孙耶稣啊,可怜我吧!” (47节)。巴底买得知耶稣就是从拿撒勒路过的耶稣,便认出祂并非只是一位四处游历的教师。他称祂为“大卫的子孙”,象征着大卫王的王室血统,表明巴底买相信耶稣就是那位应许的弥赛亚(撒母耳记下7:12-13;以赛亚书9:7)。尽管巴底买肉眼失明,但他拥有属灵的洞察力,能够洞悉耶稣的真实身份。

巴底买的求饶呼喊,既展现了绝望,也展现了信靠。他并非祈求金钱,也非求取人的怜悯,而是特别寻求神的怜悯。这祈求怜悯,是谦卑地承认,只有拥有神权柄的人才能满足他的愿望。他勇敢地伸出援手,满怀希望,因为他知道耶稣的怜悯超越了社会的界限。

巴底买反复呼求怜悯,我们看到旧约中许多神的子民呼求拯救的经文(诗篇130:1-2)的回响。这个人持续不断的恳求预示着即将到来的现实:耶稣作为弥赛亚,不仅会开启肉眼,还会开启属灵的眼睛,应验预言,并向所有呼求祂的人彰显神的怜悯。

接下来,许多人严厉地叫他不要作声,但他却越发喊叫:“大卫的子孙,可怜我吧!” (48节)。众人试图让巴底买闭嘴,这反映出当时社会对乞丐和残疾人的文化观念:他们常常被视为社会弃儿。那些斥责他的人很可能认为他绝望的呼喊会打断或给耶稣带来不便。然而,他们严厉的命令表明他们误解了耶稣的心意和使命。

巴底买毫不气馁,再次高声呼喊。这种坚韧不拔的信心,有力地体现了上帝渴望寻求祂帮助的人所展现的真诚和毅力。即使周围的声音试图阻止他靠近耶稣,巴底买也拒绝沉默,这更加坚定了他对弥赛亚的真挚信赖。

大卫之子”这个反复出现的称号,持续强调了耶稣的王室血统和弥赛亚血统。面对挫折,巴底买的坚持提醒信徒,对上帝的信仰应该克服社会压力或个人疑虑,并强调祂始终会垂听恳切祈求怜悯的呼求。

耶稣就停下来,说:“叫他过来。”他们就叫了那瞎子,对他说:“放心,起来!他叫你呢!” (第49节)

耶稣立即停下脚步,展现了祂对需要帮助之人的深切怜悯。祂停下脚步,表明没有人是微不足道或不重要的。尽管耶路撒冷即将面临十字架的审判,祂仍停下来,认出一位寻求祂帮助的边缘人士。

曾经让巴底买噤声的人群,如今却传递着希望的信息:耶稣想见他。他们说:“鼓起勇气!”这番话不仅鼓舞人心,也改变了公众的态度,体现了耶稣临在的强大影响力。他改变了社会观念,激励人们用慈悲的眼光看待真正的需要。

耶稣请求巴底买来到祂面前,这与神在圣经中邀请人来到祂面前(马太福音11:28)的话语相似。这说明基督的爱和医治能力临到每一个人,无论其地位或境况如何,都彰显了神的呼召并非排他性的。

瞎子扔掉衣服,跳起来,来到耶稣面前。 (第50节)巴底买扔掉衣服的举动意义非凡。乞丐的衣服常常是他唯一的庇护所和乞讨的场所。他扔掉衣服,彰显了他的迫切感和信心——他相信耶稣能够并且会改变他的处境,所以他抛下一切,期待新的生活。

巴底买的立即回应,凸显了当上帝呼召时,凭着信心行事的重要性。他没有犹豫,也没有等待别人的指引,而是直接走向耶稣。这种勇敢无畏的精神,彰显了信徒应该如何回应主的邀请,放下阻碍,凭着信心向前迈进。

此外,全心全意地来到耶稣面前预示着巴底买即将获得的复兴。这幅生动的,毫无保留的热切景象,反映了一位真正的门徒舍弃一切跟随基督的心(路加福音14:33)。巴底买果断的举动彰显了弥赛亚临近所带来的真正盼望。

耶稣回答说:“你要我为你做什么?”瞎子说:“拉波尼,我要能看见!”(51节)。虽然耶稣无疑知道巴底买的需要,但他直接问他,表达了对他个人请求的尊重。这个问题彰显了上帝愿意与我们个人的真心切切地沟通,并维护了巴底买的尊严。耶稣这样做,强调了真诚的关系比单纯的炫耀力量更重要。

拉波尼”一词是“拉比”的强调形式,表达了极大的崇敬。巴底买的称呼表明他深深地信靠耶稣的权柄。渴望“恢复”视力暗示着巴底买可能曾经拥有视力,但后来失去了视力,这使得他的处境格外痛苦,也让他对耶稣的盼望格外深切。

这一刻也引发了人们对灵性盲目的反思。有时,曾经感知到灵性真理的人,可能会因为人生的磨难而失去它们。巴底买直截了当,坚定不移的请求教导信徒们,在主面前谦卑自己,祈求恢复清晰的指引,永远不会太晚。

最后,耶稣对他说:“去吧!你的信救了你了。” 他立刻恢复了视力,开始在路上跟随他。 (52节)耶稣的宣告“你的信救了你了”强调了信靠在获得神的能力中至关重要的作用。巴底买坚定不移的信心使他与耶稣提供的神圣医治紧密相连。他立即恢复视力证明了耶稣怜悯的完全和神奇,应验了弥赛亚的预言(以赛亚书35:5)。

巴底买的回应——在路上跟随耶稣——标志着他从路边乞讨到行走在基督道路上的关键转变。医治不仅在身体上,也彻底改变了他的内心和人生方向。这种新的发现引领巴底买成为门徒,也呼召信徒一旦领受了耶稣的恩典,就要全心全意地跟随他。

在这奇迹中,我们看到耶稣在公元一世纪初左右生活和传道,彰显了上帝包罗万象的救赎计划。巴底买的故事呼应了福音的更广泛信息:耶稣拯救,复兴并接纳被遗弃的人,彰显了上帝的怜悯以及对祂持续信仰的重要性。

 

Clear highl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