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Select font sizeDark ModeSet to dark mode
按书卷浏览

马可福音 11:15-18 含义

耶稣洁净圣殿的行为暴露了真诚的虔诚与宗教剥削之间的冲突,呼吁上帝的子民回归纯洁的崇拜。

耶稣和门徒来到圣城,就到了耶路撒冷(15节上)。耶路撒冷是犹太人敬拜的中心,位于公元一世纪罗马统治下的犹地亚地区。圣殿最初由希律大帝(公元前37年至公元前4年在位)扩建,成为祭祀和祷告的中心。耶稣来到这里,直接进入了犹太人宗教生活的中心,为一次著名的互动奠定了基础。

耶稣进了圣殿,赶出殿里做买卖的人(15节下)。这一举动彰显了耶稣的深切关怀:圣殿应是敬畏上帝的场所,而非商业场所。这也表明了真正的敬拜与外在的宗教表演之间的冲突,因为这些表演可能被用来牟利。耶稣强硬的行动表明,他正在挑战整个失去真正敬拜的体系。

继续经文,耶稣推翻了兑换银钱之人的桌子和卖鸽子之人的凳子(15节)。兑换银钱的人和卖鸽子的人为朝圣者提供服务,兑换货币并出售祭牲。然而,耶稣戏剧性的举动宣告了贪婪和剥削已经破坏了这个神圣的地方。通过推翻这些桌子,耶稣彰显了祂的权威和对敬拜纯正性的热忱,这一主题在更广泛的圣经叙事中得到了共鸣(例如约翰福音2:14-16)。

马可接着说,祂不许任何人携带货物穿过圣殿(16节)。这表明耶稣不仅扰乱了商业活动,也禁止货物随意穿过圣殿。圣殿不仅仅是一条捷径或通道;它是上帝与祂子民之间立约关系的中心。

耶稣禁止搬运货物,强调了神殿的神圣意义,敦促宗教界牢记,纯洁和虔诚高于日常的商业交易。祂这样做,彰显了对神同在的庄严敬意。正如福音书中其他章节一样,耶稣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向了内心的关怀。

此外,禁止携带商品也凸显了神国的价值观与世俗期望的根本区别。这个国度代表着敬畏,公义和爱,而耶稣的立场表明,即使是在宗教活动的幌子下,这些神圣的价值观也绝不能被妥协。

在这段经文的第三节,我们读到: “耶稣便教训他们,对他们说:‘经上不是记着说:‘我的殿必称为万国祷告的殿’吗?你们倒使它成为贼窝了。’”(第17节)耶稣引用之前的经文(以赛亚书56:7,耶利米书7:11)来提醒祂的听众,圣殿的建造目的是成为所有人与上帝交通的灯塔。“万国”一词表明了上帝包容所有人的心意,希望所有人都能以圣洁来敬拜。

耶稣高声斥责圣殿已沦为“贼窝”,直指宗教体系根深蒂固的腐败。有些人非但没有营造一个充满祷告,欢迎万民的氛围,反而让贪婪和剥削充斥在圣殿体验中。他的控诉表明,真正的敬拜正被商业活动所掩盖。

这一教导为耶稣的作为增添了预言的色彩。祂引用圣经,并展现义愤,呼应了希伯来先知们对空洞崇拜的警示。祂呼吁恢复圣殿的正当用途,这指向上帝的应许的实现,并预示了耶稣本人,作为弥赛亚,将如何开辟与天父真正相交的道路(比较约翰福音4:23-24等经文)。

本节的最后一节解释了宗教领袖们的反应:祭司长和文士听见了,就想法子要除灭他;因为众人都希奇他的教训,就惧怕他(第18节)。祭司长负责主持圣殿的仪式,而文士则是解释律法的学者。在公元一世纪初,他们在犹太社区的影响力很大。

他们因耶稣对圣殿活动的批评而感到威胁。如果民众接受耶稣的信息并承认祂的权威,这些领袖所维持的等级制度就会受到削弱。他们的恐惧以及最终企图毁灭祂的阴谋表明,宗教机构不愿正视自身的腐败,将自我保护置于真理之上。

当时,众人对耶稣的教导感到敬畏。他的话语挑战了现状,也激发了人们对神国的盼望。他们的震惊暗示着,那些维护以利润为导向的崇拜的权力结构需要改革。这为不断升级的紧张局势埋下了伏笔,最终导致耶稣被钉上十字架,但也彰显了他使人类与神和解的坚定使命。

 

Clear highl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