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福音 12:13-17马可福音 12:13-17 commentary 开头是:“他们打发几个法利赛人和希律党人去见耶稣,要用一句话陷害他” (第 13 节)。法利赛人和希律党人这两派很少合作,表明他们对耶稣的共同反对克服了他们之间的深刻分歧。法利赛人是一个严格的犹太教派,以热衷于遵守摩西律法而闻名;而希律党人则支持希律安提帕的统治,他从公元前 4 年到公元 39 年是加利利和佩雷亚的地区统治者。这次会面发生在耶路撒冷,很可能是在圣殿庭院内或附近,耶稣在那里受到了公开的质询。
他们的目的是抓住耶稣的争议性言论,以便疏远他的犹太追随者,或在罗马当局面前指控他。如果耶稣反对向罗马纳税,他可能会被指控为叛乱分子;如果他主张完全服从罗马,他可能会失去渴望摆脱罗马占领的犹太人的信任。这个狡猾的陷阱表明了他们破坏耶稣的教导和影响力的决心。
于是,他们来对他说:“夫子,我们知道你是诚实的人,你不徇情面,因为你不徇情面,乃是诚诚实实传神的道。纳税给凯撒,可以不可以呢?” (14节)他们开场白,带着奉承的意味,承认了耶稣的真诚和公正。讽刺的是,他们准确地描述了耶稣的性格,却用这种承认来加深陷阱。他们提到凯撒,指的是罗马皇帝(当时的提比略·凯撒,公元14年至37年在位),并提出了关于罗马向臣民征收的人头税的问题。
凯撒的权威代表着帝国对犹太人的统治,犹太人常常对占领帝国征收的繁重税赋感到愤慨。然而,问题在于,缴纳这种特殊的税赋在上帝眼中是否合乎情理。法利赛人或许认为,向外国势力纳税会损害犹太人的信仰和民族认同,而希律党人则站在罗马的权威一边。这一困境凸显了那些居住在外国统治下的土地上的人们需要如何权衡利弊。
他们又问他说: “我们要还不可以还?”耶稣看出他们的虚伪,就说:“你们为什么试探我?拿一个银币来给我看看吧。” (15节)耶稣看出他们的虚伪在于他们试图表现出真诚,却心怀恶意。提到银币,就揭示了当时使用的是什么钱币——一种刻有凯撒提比略肖像的罗马银币。耶稣要求看一看,以便将这个问题转化为对在场每个人的视觉教训。
耶稣吩咐他们拿出钱币,让他们暴露自己与罗马经济体系的关联。罗马人头税的通用钱币“第纳尔”不仅印有凯撒的肖像,也象征着罗马的政治和文化影响力。耶稣对他们问题的回答将取决于这枚象征世俗权威的钱币,以此考验他们是真心寻求诚实的属灵答案,还是仅仅想陷害祂。
他们拿来一个。耶稣问他们:“这像和号是谁的?”他们说:“是凯撒的。” (16节)钱币上凯撒的形象,证实了谁掌握着犹大地货币交易的世俗权威。耶稣的问题迫使他们承认,他们使用的货币上刻有皇帝的名字和肖像——这是罗马在民事事务上主权的象征。旁观者会发现,这枚钱币确实属于一个王国。
这也凸显了更深层次的忠诚问题:虽然这枚硬币显然属于凯撒,但人类本身是按照上帝的形象造的(创世记1:27创世记1:27 commentary),属于造物主。耶稣专注于硬币上的铭文,帮助他们理解一个至关重要的真理:管理资源与保持对上帝的虔诚可以并存。
耶稣对他们说:“凯撒的物当归给凯撒,神的物当归给神。”他们就对祂感到希奇(17节)。耶稣的回应巧妙地维护了公民的服从,同时强调了神的主权。祂并没有减轻通过税收来支持政府的责任,而是通过坚持神对人生命的合法权利至高无上来平衡这种责任。凯撒或许掌管着钱币和税收,但神掌管着那些按照祂的形象受造之人的心灵。
耶稣如此行,化解了陷阱,彰显了神圣的智慧。他既没有煽动叛乱,也没有放弃犹太人的身份。相反,他教导信徒在社会中肩负着重要的义务,同时敬畏上帝的终极权威。包括提问者在内的众人,都惊叹于他能够以清晰和真理来处理如此微妙且可能引发爆炸的问题。
这段经文阐明了耶稣如何在宗教领袖与罗马政府频频冲突的环境中,应对政治和属灵的紧张局势,同时肯定了上帝至高无上的主权,以及在实践中遵守世俗制度的必要性。这段经文也指向了新约圣经的教导:只要不与人对上帝的更高忠诚相冲突,就应该尊重执政掌权者(罗马书13:1-7罗马书13:1-7 commentary),同时也承认每个人最终都属于主(哥林多前书6:19-20哥林多前书6:19-20 commentary)。
这一幕有力地强调了耶稣的回应始终超越世俗的陷阱,感动听众去思考忠信门徒的更广泛要求。贯穿始终,地上的货币与天上的效忠之间的深刻对比预示着祂即将到来的国度的本质——一个不局限于货币和政策制定的国度,而是一个呼唤内心顺服的国度。
耶稣巧妙地肯定,向凯撒纳税并非是对上帝的冒犯,因为上帝的事物,包括一个人的整个生命和内心,都处于更高的层面,任何世俗统治者都无法夺取。通过将属于上帝的事物归还给上帝,信徒既坚定地忠于上帝,也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应尽的义务。
马可福音12:13-17马可福音12:13-17 commentary表明,上帝的国度并非简单地摧毁现有的权威,而是要正确地看待它们,承认世上没有任何领域超越上帝的终极统管。在犹太人与罗马人的压迫搏斗的时代,耶稣提供了一种平衡的视角,在压力下说出真话,并展现了对天父至高主权的信靠。
耶稣的回答至今仍然具有启发意义,他劝告信徒要尽到公民的责任,同时始终牢记,他们最终的忠诚必须是效忠于上帝,上帝按照他的形象创造了他们,并召唤他们为他的王国服务。
马可福音 12:13-17 含义
马可福音 12:13-17马可福音 12:13-17 commentary 开头是:“他们打发几个法利赛人和希律党人去见耶稣,要用一句话陷害他” (第 13 节)。法利赛人和希律党人这两派很少合作,表明他们对耶稣的共同反对克服了他们之间的深刻分歧。法利赛人是一个严格的犹太教派,以热衷于遵守摩西律法而闻名;而希律党人则支持希律安提帕的统治,他从公元前 4 年到公元 39 年是加利利和佩雷亚的地区统治者。这次会面发生在耶路撒冷,很可能是在圣殿庭院内或附近,耶稣在那里受到了公开的质询。
他们的目的是抓住耶稣的争议性言论,以便疏远他的犹太追随者,或在罗马当局面前指控他。如果耶稣反对向罗马纳税,他可能会被指控为叛乱分子;如果他主张完全服从罗马,他可能会失去渴望摆脱罗马占领的犹太人的信任。这个狡猾的陷阱表明了他们破坏耶稣的教导和影响力的决心。
于是,他们来对他说:“夫子,我们知道你是诚实的人,你不徇情面,因为你不徇情面,乃是诚诚实实传神的道。纳税给凯撒,可以不可以呢?” (14节)他们开场白,带着奉承的意味,承认了耶稣的真诚和公正。讽刺的是,他们准确地描述了耶稣的性格,却用这种承认来加深陷阱。他们提到凯撒,指的是罗马皇帝(当时的提比略·凯撒,公元14年至37年在位),并提出了关于罗马向臣民征收的人头税的问题。
凯撒的权威代表着帝国对犹太人的统治,犹太人常常对占领帝国征收的繁重税赋感到愤慨。然而,问题在于,缴纳这种特殊的税赋在上帝眼中是否合乎情理。法利赛人或许认为,向外国势力纳税会损害犹太人的信仰和民族认同,而希律党人则站在罗马的权威一边。这一困境凸显了那些居住在外国统治下的土地上的人们需要如何权衡利弊。
他们又问他说: “我们要还不可以还?”耶稣看出他们的虚伪,就说:“你们为什么试探我?拿一个银币来给我看看吧。” (15节)耶稣看出他们的虚伪在于他们试图表现出真诚,却心怀恶意。提到银币,就揭示了当时使用的是什么钱币——一种刻有凯撒提比略肖像的罗马银币。耶稣要求看一看,以便将这个问题转化为对在场每个人的视觉教训。
耶稣吩咐他们拿出钱币,让他们暴露自己与罗马经济体系的关联。罗马人头税的通用钱币“第纳尔”不仅印有凯撒的肖像,也象征着罗马的政治和文化影响力。耶稣对他们问题的回答将取决于这枚象征世俗权威的钱币,以此考验他们是真心寻求诚实的属灵答案,还是仅仅想陷害祂。
他们拿来一个。耶稣问他们:“这像和号是谁的?”他们说:“是凯撒的。” (16节)钱币上凯撒的形象,证实了谁掌握着犹大地货币交易的世俗权威。耶稣的问题迫使他们承认,他们使用的货币上刻有皇帝的名字和肖像——这是罗马在民事事务上主权的象征。旁观者会发现,这枚钱币确实属于一个王国。
这也凸显了更深层次的忠诚问题:虽然这枚硬币显然属于凯撒,但人类本身是按照上帝的形象造的(创世记1:27创世记1:27 commentary),属于造物主。耶稣专注于硬币上的铭文,帮助他们理解一个至关重要的真理:管理资源与保持对上帝的虔诚可以并存。
耶稣对他们说:“凯撒的物当归给凯撒,神的物当归给神。”他们就对祂感到希奇(17节)。耶稣的回应巧妙地维护了公民的服从,同时强调了神的主权。祂并没有减轻通过税收来支持政府的责任,而是通过坚持神对人生命的合法权利至高无上来平衡这种责任。凯撒或许掌管着钱币和税收,但神掌管着那些按照祂的形象受造之人的心灵。
耶稣如此行,化解了陷阱,彰显了神圣的智慧。他既没有煽动叛乱,也没有放弃犹太人的身份。相反,他教导信徒在社会中肩负着重要的义务,同时敬畏上帝的终极权威。包括提问者在内的众人,都惊叹于他能够以清晰和真理来处理如此微妙且可能引发爆炸的问题。
这段经文阐明了耶稣如何在宗教领袖与罗马政府频频冲突的环境中,应对政治和属灵的紧张局势,同时肯定了上帝至高无上的主权,以及在实践中遵守世俗制度的必要性。这段经文也指向了新约圣经的教导:只要不与人对上帝的更高忠诚相冲突,就应该尊重执政掌权者(罗马书13:1-7罗马书13:1-7 commentary),同时也承认每个人最终都属于主(哥林多前书6:19-20哥林多前书6:19-20 commentary)。
这一幕有力地强调了耶稣的回应始终超越世俗的陷阱,感动听众去思考忠信门徒的更广泛要求。贯穿始终,地上的货币与天上的效忠之间的深刻对比预示着祂即将到来的国度的本质——一个不局限于货币和政策制定的国度,而是一个呼唤内心顺服的国度。
耶稣巧妙地肯定,向凯撒纳税并非是对上帝的冒犯,因为上帝的事物,包括一个人的整个生命和内心,都处于更高的层面,任何世俗统治者都无法夺取。通过将属于上帝的事物归还给上帝,信徒既坚定地忠于上帝,也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应尽的义务。
马可福音12:13-17马可福音12:13-17 commentary表明,上帝的国度并非简单地摧毁现有的权威,而是要正确地看待它们,承认世上没有任何领域超越上帝的终极统管。在犹太人与罗马人的压迫搏斗的时代,耶稣提供了一种平衡的视角,在压力下说出真话,并展现了对天父至高主权的信靠。
耶稣的回答至今仍然具有启发意义,他劝告信徒要尽到公民的责任,同时始终牢记,他们最终的忠诚必须是效忠于上帝,上帝按照他的形象创造了他们,并召唤他们为他的王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