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可福音 13:14-23马可福音 13:14-23 commentary 中,主告诫他的追随者说: “你们看见那行毁坏可憎的,站在不当站的地方(读这经的人须要会意),那时,在犹大的应当逃到山上”(14 节)。这个预言取材于但以理的预言(但以理书 9但以理书 9 commentary, 1111 commentary, 1212 commentary 章),指出未来某个时刻,一件可憎的行为将亵渎圣地,这明确信号表明需要采取紧急行动。犹大位于古代以色列的南部,是耶路撒冷和圣殿的所在地,是犹太人崇拜的中心;在公元一世纪,它被罗马人占领。耶稣(他生活在约公元前 5 年至公元 30 年)告诉人们逃到山上,强调了即将到来的危机的严重性,并强调人身安全取决于迅速的服从。
但以理的预言以令人毛骨悚然的精准度描绘了安条克四世·伊皮法尼斯。公元前167年,当他进军耶路撒冷时,他停止了“例行献祭”,并傲慢地在耶和华的圣所内竖立了宙斯雕像,应验了“从他那里兴起的军队,亵渎圣所的堡垒,……设立那行毁坏可憎之物”(但以理书11:31但以理书11:31 commentary)的警告。通过将希腊异教与以色列最神圣的地方融合在一起,安条克将那行毁坏可憎之物的化身——一种偶像崇拜的暴行,使圣殿在精神上“荒凉”,失去了上帝显明的同在。这恐怖事件引发了马加比起义,然而,即使是这种勇敢的抵抗也无法抹去那被亵渎的祭坛上萦绕的预言回响:但以理预见了一场亵渎的入侵,它将震惊圣约群体,并预示着上帝审判和复兴的时间表。
几个世纪后,耶稣站在橄榄山上,警告祂的门徒: “你们看见那行毁坏可憎的,站在圣地” (马太福音24:15马太福音24:15 commentary),并敦促他们留意但以理的话语,因为更大的应验仍在前方。弥赛亚将这可憎之物投射到未来,揭示了安条克的雕像不过是protosōdin——初次产痛,预示着最终的分娩时刻,届时最后的暴君将再次亵渎上帝的殿(帖撒罗尼迦后书2:3-4帖撒罗尼迦后书2:3-4 commentary)。正如早产的宫缩预示着即将分娩,安条克的闯入也预示着弥赛亚回归前将发生的一场高潮性的亵渎。因此,耶稣将过去的历史创伤转化为一幅预言性的路线图:安条克四世所取得的成就,以微缩的视角,预示着即将到来的危机,敦促每一代人都要保持警醒,明辨是非,并牢牢地忠诚于圣约,直到真正的君王彻底净化圣所。所罗门曾这样描述历史的循环:
“过去的事将来也会发生的,已完成的事,必将完成。所以太阳底下并无新鲜事。”(传道书 1:9传道书 1:9 commentary)
回到耶稣的警告,祂敦促信徒保持警惕,明白可怕的亵渎圣物可能会发生,上帝的子民必须迅速作出反应。逃离的呼召既是字面意义上的——因为留下可能会带来巨大的危险——也是象征性的,提醒门徒,忠心往往意味着放弃舒适和安全。纵观圣经历史,苦难反复开启上帝的救赎计划,预备人心倚靠主的救恩和供应。
他继续强调紧迫感,说道: “在屋顶上的,不要下来,也不要进去拿家里的东西” (15节)。在公元一世纪的犹大,平屋顶通常用作居住和储藏空间。然而,耶稣说,当预言性的征兆开始出现时,没有时间去收拾财物。相反,门徒应该认识到,上帝的时间表高于人类的优先事项。
屋顶象征着安全和日常生活,但这条指示表明,在危急时刻,必须将世俗的忧虑放在一边。“不要进屋取回财物”的提法,表明了对财物的执着会阻碍顺服。真正的门徒需要一颗准备好放下世俗的执着,以回应上帝的带领的心,无论个人的不便如何。
同样,在田里的,也不要回去取衣服(16节)。农夫通常会在附近放一件外衣,以备天气骤变或清晨凉爽时使用。耶稣吩咐他们不要回去取衣服,再次强调了紧急情况下需要迅速,坚定的行动。门徒训练需要将对主的顺服置于物质需求之上,即使是像一件御寒的衣服这样至关重要的东西。
这表明,随时准备回应上帝的警告超越了日常生活的一般需求。如果上帝的子民犹豫不决,他们可能会被毁灭性的事件席卷而去。这段经文反复强调了患难来得之快,以及门徒必须选择信靠上帝的话语,而不是安逸舒适或循规蹈矩的生活习惯。
主随后哀叹: “当那些日子,怀孕的和奶孩子的有祸了” (17节)。祂以慈悲的语气,体会到孕妇和婴儿的特殊脆弱。突然在怀孕的重压下或怀抱婴儿逃亡,会更加艰难。耶稣承认这种艰辛和悲伤,展现了祂对那些在混乱时期最无力迅速行动的人的同情。
圣经中多处处可见上帝对弱势群体的心意(诗篇 68:5诗篇 68:5 commentary)。耶稣在此强调,普遍动荡所带来的动荡,尤其会加重那些需要稳定和关爱的人的负担。经文中提到孕妇和哺乳期的母亲,鼓励信徒彼此扶持,彼此同情,尤其是在社会或属灵危机时期。
“但你们要祷告,求主不要在冬天发生” (18节)这句话,表达了强烈的紧迫感。犹大的冬天可能会带来冷雨和恶劣的天气,使出行和生存更加困难。在这种情况下逃亡将是极其艰辛的。耶稣指示门徒祷告求救,表明即使在患难中,恳切地向神祈求也能带来安慰。
这份祷告展现了对上帝仁慈主权的信靠。尽管预言了苦难和事件,祂仍然欢迎祈求减轻苦难的祷告。无论上帝是否赐予缓刑,真诚的祷告都能帮助信徒顺服祂的旨意,并提醒他们在危难时刻,祂关心他们身心的重担。
耶稣继续警告说: “因为那些日子必有灾难,这样的灾难,自从神创造万物直到如今,没有发生过,后来也必没有。”(19节)这句话预示着一场史无前例的灾难。它呼应了但以理书中关于神最终胜利前将遭遇的压倒性迫害的经文。信徒们被提醒,邪恶即使最猖獗,仍然在神的权柄之下。
纵观圣经,极度苦难的时刻往往与上帝的救赎介入相呼应。耶稣在此强调,尽管苦难可能超过人类以往所经历的一切,但主的手始终掌管着正在展开的事件。身处如此境地的门徒必须相信,尽管混乱不堪,上帝仍会成就祂的旨意。
耶稣强调了神的怜悯,祂说: “若不是主减少那日子,凡有血气的,总没有一个得救的;只是为祂所拣选的选民,祂减少了那日子” (20节)。这启示神积极地保护祂的子民,限制灾祸的发生。“选民”一词指的是神分别为圣归给祂的子民,并向他们保证,他们的得救仍在祂的掌控之中。
这深刻地提醒我们,上帝的参与并非被动。即使在严峻的境况中,主也从未抛弃祂的儿女。通过缩短苦难的时期,祂既彰显了公义——允许审判洁净邪恶——也彰显了怜悯——保守了信靠祂的人。这应许为信徒带来盼望和忍耐,提醒他们邪恶的统治绝非绝对或永久。
耶稣随后告诫说: “那时,若有人对你们说:‘看哪,基督在这里!’或说:‘看哪,基督在那里!’你们不要信他(21节)。在灾难频发的时期,人们常常将希望寄托在假弥赛亚或自称能带来救赎的魅力领袖身上。耶稣提醒祂的门徒,他们必须坚定地持守祂的真理,而不是追随欺骗的声音。历史上,动荡时期涌现出许多冒名顶替者,耶稣的告诫在每一代人中都具有现实意义。
基督的清晰身份,通过祂的生平,教导,死亡和复活彰显出来,是真信仰不变的根基(使徒行传4:12使徒行传4:12 commentary)。当耶稣的追随者信靠冒名顶替者时,他们就有可能失去对真正拯救者的信心。这节经文强调了在圣经和圣灵的加持下,拥有属灵分辨力的至关重要性。
他进一步补充了细节,因为假基督,假先知将要起来,显神迹奇事,如果可能的话,好迷惑选民(第22节)。欺骗可能看起来很有说服力,甚至是神迹。这些虚假的神迹提醒我们要用神的话语来检验每一种教导和现象。门徒必须分辨神迹奇事是出自神的灵,还是来自伪造的来源。
这样的警告重申了这样一个主题:信徒虽然应该领悟上帝真正的大能,但绝不能被眼前的景象所左右。耶稣知道仇敌会操纵神迹来误导人。门徒应该在真正的福音上坚定站立,保持警惕,以免被拉离基督的锚。
最后,耶稣以强烈的劝诫作结: “你们要谨慎!凡事我预先都告诉你们了”(23节)。“谨慎”一词重申了持续警醒的必要性。耶稣公开地提供先见之明,装备祂的门徒应对即将到来的试炼。祂预先预告征兆,并警戒门徒提防假救主,确保祂的跟随者不会措手不及。
这句结束语将整个警告串联起来,提醒信徒,主的预言是恩典的礼物,旨在增强信心。通过预见困难,门徒可以在灵性上做好准备,并以勇气而非恐惧来应对。信赖救主的指引,并安息于祂至高无上的计划,即使是最黑暗的苦难也能转化为神大能闪耀的舞台。
马可福音 13:14-23 含义
在马可福音 13:14-23马可福音 13:14-23 commentary 中,主告诫他的追随者说: “你们看见那行毁坏可憎的,站在不当站的地方(读这经的人须要会意),那时,在犹大的应当逃到山上”(14 节)。这个预言取材于但以理的预言(但以理书 9但以理书 9 commentary, 1111 commentary, 1212 commentary 章),指出未来某个时刻,一件可憎的行为将亵渎圣地,这明确信号表明需要采取紧急行动。犹大位于古代以色列的南部,是耶路撒冷和圣殿的所在地,是犹太人崇拜的中心;在公元一世纪,它被罗马人占领。耶稣(他生活在约公元前 5 年至公元 30 年)告诉人们逃到山上,强调了即将到来的危机的严重性,并强调人身安全取决于迅速的服从。
但以理的预言以令人毛骨悚然的精准度描绘了安条克四世·伊皮法尼斯。公元前167年,当他进军耶路撒冷时,他停止了“例行献祭”,并傲慢地在耶和华的圣所内竖立了宙斯雕像,应验了“从他那里兴起的军队,亵渎圣所的堡垒,……设立那行毁坏可憎之物”(但以理书11:31但以理书11:31 commentary)的警告。通过将希腊异教与以色列最神圣的地方融合在一起,安条克将那行毁坏可憎之物的化身——一种偶像崇拜的暴行,使圣殿在精神上“荒凉”,失去了上帝显明的同在。这恐怖事件引发了马加比起义,然而,即使是这种勇敢的抵抗也无法抹去那被亵渎的祭坛上萦绕的预言回响:但以理预见了一场亵渎的入侵,它将震惊圣约群体,并预示着上帝审判和复兴的时间表。
几个世纪后,耶稣站在橄榄山上,警告祂的门徒: “你们看见那行毁坏可憎的,站在圣地” (马太福音24:15马太福音24:15 commentary),并敦促他们留意但以理的话语,因为更大的应验仍在前方。弥赛亚将这可憎之物投射到未来,揭示了安条克的雕像不过是protosōdin——初次产痛,预示着最终的分娩时刻,届时最后的暴君将再次亵渎上帝的殿(帖撒罗尼迦后书2:3-4帖撒罗尼迦后书2:3-4 commentary)。正如早产的宫缩预示着即将分娩,安条克的闯入也预示着弥赛亚回归前将发生的一场高潮性的亵渎。因此,耶稣将过去的历史创伤转化为一幅预言性的路线图:安条克四世所取得的成就,以微缩的视角,预示着即将到来的危机,敦促每一代人都要保持警醒,明辨是非,并牢牢地忠诚于圣约,直到真正的君王彻底净化圣所。所罗门曾这样描述历史的循环:
“过去的事将来也会发生的,
已完成的事,必将完成。
所以太阳底下并无新鲜事。”
(传道书 1:9传道书 1:9 commentary)
回到耶稣的警告,祂敦促信徒保持警惕,明白可怕的亵渎圣物可能会发生,上帝的子民必须迅速作出反应。逃离的呼召既是字面意义上的——因为留下可能会带来巨大的危险——也是象征性的,提醒门徒,忠心往往意味着放弃舒适和安全。纵观圣经历史,苦难反复开启上帝的救赎计划,预备人心倚靠主的救恩和供应。
他继续强调紧迫感,说道: “在屋顶上的,不要下来,也不要进去拿家里的东西” (15节)。在公元一世纪的犹大,平屋顶通常用作居住和储藏空间。然而,耶稣说,当预言性的征兆开始出现时,没有时间去收拾财物。相反,门徒应该认识到,上帝的时间表高于人类的优先事项。
屋顶象征着安全和日常生活,但这条指示表明,在危急时刻,必须将世俗的忧虑放在一边。“不要进屋取回财物”的提法,表明了对财物的执着会阻碍顺服。真正的门徒需要一颗准备好放下世俗的执着,以回应上帝的带领的心,无论个人的不便如何。
同样,在田里的,也不要回去取衣服(16节)。农夫通常会在附近放一件外衣,以备天气骤变或清晨凉爽时使用。耶稣吩咐他们不要回去取衣服,再次强调了紧急情况下需要迅速,坚定的行动。门徒训练需要将对主的顺服置于物质需求之上,即使是像一件御寒的衣服这样至关重要的东西。
这表明,随时准备回应上帝的警告超越了日常生活的一般需求。如果上帝的子民犹豫不决,他们可能会被毁灭性的事件席卷而去。这段经文反复强调了患难来得之快,以及门徒必须选择信靠上帝的话语,而不是安逸舒适或循规蹈矩的生活习惯。
主随后哀叹: “当那些日子,怀孕的和奶孩子的有祸了” (17节)。祂以慈悲的语气,体会到孕妇和婴儿的特殊脆弱。突然在怀孕的重压下或怀抱婴儿逃亡,会更加艰难。耶稣承认这种艰辛和悲伤,展现了祂对那些在混乱时期最无力迅速行动的人的同情。
圣经中多处处可见上帝对弱势群体的心意(诗篇 68:5诗篇 68:5 commentary)。耶稣在此强调,普遍动荡所带来的动荡,尤其会加重那些需要稳定和关爱的人的负担。经文中提到孕妇和哺乳期的母亲,鼓励信徒彼此扶持,彼此同情,尤其是在社会或属灵危机时期。
“但你们要祷告,求主不要在冬天发生” (18节)这句话,表达了强烈的紧迫感。犹大的冬天可能会带来冷雨和恶劣的天气,使出行和生存更加困难。在这种情况下逃亡将是极其艰辛的。耶稣指示门徒祷告求救,表明即使在患难中,恳切地向神祈求也能带来安慰。
这份祷告展现了对上帝仁慈主权的信靠。尽管预言了苦难和事件,祂仍然欢迎祈求减轻苦难的祷告。无论上帝是否赐予缓刑,真诚的祷告都能帮助信徒顺服祂的旨意,并提醒他们在危难时刻,祂关心他们身心的重担。
耶稣继续警告说: “因为那些日子必有灾难,这样的灾难,自从神创造万物直到如今,没有发生过,后来也必没有。”(19节)这句话预示着一场史无前例的灾难。它呼应了但以理书中关于神最终胜利前将遭遇的压倒性迫害的经文。信徒们被提醒,邪恶即使最猖獗,仍然在神的权柄之下。
纵观圣经,极度苦难的时刻往往与上帝的救赎介入相呼应。耶稣在此强调,尽管苦难可能超过人类以往所经历的一切,但主的手始终掌管着正在展开的事件。身处如此境地的门徒必须相信,尽管混乱不堪,上帝仍会成就祂的旨意。
耶稣强调了神的怜悯,祂说: “若不是主减少那日子,凡有血气的,总没有一个得救的;只是为祂所拣选的选民,祂减少了那日子” (20节)。这启示神积极地保护祂的子民,限制灾祸的发生。“选民”一词指的是神分别为圣归给祂的子民,并向他们保证,他们的得救仍在祂的掌控之中。
这深刻地提醒我们,上帝的参与并非被动。即使在严峻的境况中,主也从未抛弃祂的儿女。通过缩短苦难的时期,祂既彰显了公义——允许审判洁净邪恶——也彰显了怜悯——保守了信靠祂的人。这应许为信徒带来盼望和忍耐,提醒他们邪恶的统治绝非绝对或永久。
耶稣随后告诫说: “那时,若有人对你们说:‘看哪,基督在这里!’或说:‘看哪,基督在那里!’你们不要信他(21节)。在灾难频发的时期,人们常常将希望寄托在假弥赛亚或自称能带来救赎的魅力领袖身上。耶稣提醒祂的门徒,他们必须坚定地持守祂的真理,而不是追随欺骗的声音。历史上,动荡时期涌现出许多冒名顶替者,耶稣的告诫在每一代人中都具有现实意义。
基督的清晰身份,通过祂的生平,教导,死亡和复活彰显出来,是真信仰不变的根基(使徒行传4:12使徒行传4:12 commentary)。当耶稣的追随者信靠冒名顶替者时,他们就有可能失去对真正拯救者的信心。这节经文强调了在圣经和圣灵的加持下,拥有属灵分辨力的至关重要性。
他进一步补充了细节,因为假基督,假先知将要起来,显神迹奇事,如果可能的话,好迷惑选民(第22节)。欺骗可能看起来很有说服力,甚至是神迹。这些虚假的神迹提醒我们要用神的话语来检验每一种教导和现象。门徒必须分辨神迹奇事是出自神的灵,还是来自伪造的来源。
这样的警告重申了这样一个主题:信徒虽然应该领悟上帝真正的大能,但绝不能被眼前的景象所左右。耶稣知道仇敌会操纵神迹来误导人。门徒应该在真正的福音上坚定站立,保持警惕,以免被拉离基督的锚。
最后,耶稣以强烈的劝诫作结: “你们要谨慎!凡事我预先都告诉你们了”(23节)。“谨慎”一词重申了持续警醒的必要性。耶稣公开地提供先见之明,装备祂的门徒应对即将到来的试炼。祂预先预告征兆,并警戒门徒提防假救主,确保祂的跟随者不会措手不及。
这句结束语将整个警告串联起来,提醒信徒,主的预言是恩典的礼物,旨在增强信心。通过预见困难,门徒可以在灵性上做好准备,并以勇气而非恐惧来应对。信赖救主的指引,并安息于祂至高无上的计划,即使是最黑暗的苦难也能转化为神大能闪耀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