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马可福音 3:22-27马可福音 3:22-27 commentary 平行的福音书记载是马太福音 12:22-29马太福音 12:22-29 commentary 和 commentary路加福音 11:14-23路加福音 11:14-23 commentary。
在马可福音 3:22-27马可福音 3:22-27 commentary 中,我们看到了耶稣与反对者(那些因他的教义而感到威胁的宗教领袖)之间的冲突。在上一节中,耶稣回到迦百农,人群立刻聚集到他身边,挤满了他所在的房子,以至于他和他的门徒无法吃回家的饭菜(马可福音 3:20马可福音 3:20 commentary)。
当耶稣的家人听到这个消息时,他们赶在敌人找到他之前去保护他(马可福音 3:21a马可福音 3:21a commentary)。他们认为耶稣愚蠢地将自己置于危险之中(马可福音 3:21b马可福音 3:21b commentary),而这些人群会引起文士和法利赛人的注意,看来耶稣最初离开迦百农就是为了避开他们(马可福音 3:6-7马可福音 3:6-7 commentary)。
虽然他们错误地认为耶稣很愚蠢,但他们正确地认识到群众会帮助他的敌人找到他。
耶稣离开后,危险显然变得更严重了。马克报告说,敌人从首都耶路撒冷一路赶来,现在正与耶稣作对:
从耶路撒冷下来的文士(第 22 节上)。
文士是宗教律师。他们与法利赛人关系密切,法利赛人是犹太律法和传统的教师。
律法就是摩西律法。摩西律法来自上帝。摩西律法的犹太名称是“妥拉”。妥拉包含 613 条律法,包括十诫。律法总结为两条最大的诫命:爱上帝和爱邻居(利未记 19:18利未记 19:18 commentary, commentary申命记 6:5申命记 6:5 commentary, commentary马可福音 12:28-32马可福音 12:28-32 commentary, commentary加拉太书 5:14加拉太书 5:14 commentary)。“妥拉”的意思是“指示”。律法是上帝对以色列人的指示,教导他们如何以爱上帝和爱邻居的方式生活(马太福音 22:37-39马太福音 22:37-39 commentary)。
传统是文士和法利赛人对摩西律法的解释。犹太人称传统为“米什纳”。米什纳来自人类(马太福音 15:2马太福音 15:2 commentary)。文士和法利赛人利用他们的传统及其繁多的宗教规则来控制和剥削人民,并炫耀他们的(自以为)正义和对人民的权力。讽刺的是,这实际上与托拉的意图相反。
他们的虐待严重违反了上帝的律法(马太福音 16:3马太福音 16:3 commentary, 23:1-3523:1-35 commentary)。据估计,米什纳包含了数万条额外的规则——多得无法追踪,更不用说遵守了。
文士和法利赛人反对耶稣,不是因为祂违反了《托拉》,而是因为祂违反了他们的《密西拿》。文士和法利赛人虚伪地公然违反《托拉》和《密西拿》,以便定耶稣有罪并处死——参见:“ 耶稣受审,第一部分。宗教领袖们违反的法律:摘要。”
文士们从耶路撒冷来到迦百农,表明杀害耶稣的阴谋已从法利赛人和希律党人开始蔓延(马可福音 3:6马可福音 3:6 commentary),而且已经全面展开。文士们似乎一直在迦百农等待耶稣的归来。
马可似乎略过了人群挤满耶稣所在房屋时发生的几件事。马可直接跳到从耶路撒冷下来的文士到达现场时所说的话。他引用了文士对耶稣的诽谤:
“他被别西卜附着”,并且“他靠着鬼王赶鬼” (第 22b 节)。
在文士诽谤耶稣之前,马太和路加的平行记述描述了这个故事的更多事件。
马太和路加都描述了耶稣如何驱逐被带到他面前的哑巴身上的恶魔(马太福音 12:22马太福音 12:22 commentary, commentary路加福音 11:14路加福音 11:14 commentary)。人群惊讶不已(马太福音 12:23a马太福音 12:23a commentary,路加福音 11:15路加福音 11:15 commentary),并开始大声怀疑耶稣是否是弥赛亚(马太福音 12:23b马太福音 12:23b commentary)。
这时,文士和法利赛人插话道: “他是被别西卜附身”,“他是靠着鬼王赶鬼”。
由于这个神迹有众人见证,宗教领袖们无法否认它确实发生过。文士们非但没有质疑或否认耶稣行神迹的能力,反而攻击耶稣行神迹的能力。
他们指责耶稣奉魔鬼之名行事。别西卜是希伯来语中撒旦的意思,意为“蝇王”。文士们认为,耶稣驱魔的能力并非源于圣洁,而是源于他与撒旦结盟。
他们指控的目的是让人们相信耶稣不可能是上帝应许的弥赛亚,而是将他描绘成魔鬼的代理人。虽然他们的论点可能在理论上解释了耶稣驱魔的原因,但却无法解释耶稣已经行过的其他医治奇迹。尽管如此,这种强行指控是文士和法利赛人所能发起的最强烈的攻击。
耶稣立即回应了他们的指控,彻底驳斥了他们的论点。
他叫他们到自己身边,开始用比喻对他们讲话(第 23 节上) 。
耶稣把他们叫到自己身边,这样他们和所有听众都知道他是在回应他们的诽谤。耶稣揭露了他们逻辑上的弱点,并反驳了他们的论点。
耶稣以一个讽刺性的问题开始他的回答,这个问题揭示了他们的逻辑上的错误:撒旦怎能赶出撒旦? (第 23b 节)。
这个问题要求文士和所有人思考,“撒旦怎么能反对自己呢?”魔鬼听从撒旦的命令。撒旦派魔鬼来伤害人们。如果耶稣是凭借魔鬼的统治者撒旦的权威来驱赶魔鬼,那么撒旦就是在违背自己的意愿。他会把自己赶出去。这种行为是荒谬的。这就是为什么耶稣要求文士解释他们的指控是怎样的。
耶稣继续用两个简短的寓言来回答文士(第 24-25 节)。
第一个比喻是:若一个国自相纷争,这个国就站立不住。第二个比喻是:若一家自相纷争,那家就站立不住。
这两个寓言都表达了同一个观点。它们的原则是,任何与自己对立的东西都注定会崩溃或失败。一个分裂,自相残杀的王国将走向毁灭。同样,一座城市或房屋(建筑物或家庭单位)如果在其成员之间分裂,就会完全失去功能,无法持久。一个王国,社区或房屋要想屹立不倒,基本的团结是必不可少的。
耶稣将这个团结与分裂的原则应用于撒旦和他的王国: “如果撒旦起来反对自己并且分裂,他就站立不住,但他已经完成了!” (第 26 节)。
结论很明显:撒旦驱逐恶魔是非理性的,而且会适得其反,从而违背自己的邪恶目的。如果撒旦真的这么做,就像法利赛人声称的那样,他的王国就会崩溃。如果他这样做,那将是撒旦的末日——他就会完蛋。
因此,耶稣不是靠着鬼王的权柄赶鬼,而是靠着神的能力行神迹。
耶稣提出了另一个理由来驳斥文士的指控,即他是靠着鬼王赶鬼,耶稣以类比的形式提出了另一个理由:
“没有人能进壮士的家里,抢夺他的家产,除非先捆绑那壮士,然后才可以抢夺他的家产” (第27节)。
在这个比喻中,壮士代表撒旦或邪灵,壮士的房子象征着撒旦在地球上的统治,权力或影响,壮士的财产是指那些被邪灵附身或受撒旦影响和指挥(无论是否知情)的人的灵魂。在这种情况下,强盗代表耶稣,他来是为了捆绑撒旦,掠夺他的领地,拯救人类的灵魂。
因此,既然耶稣在赶鬼,就意味着祂在捆绑撒旦。耶稣解释说,就像一个人必须先捆绑一个壮士,才能抢劫他的财产并洗劫他的家一样,祂来也是通过赶鬼来捆绑撒旦。这种捆绑使耶稣能够救赎曾经被附身的灵魂,将他们带入祂的国度。
然后耶稣向文士和法利赛人发出了严厉的警告。这是他向任何人发出的最严厉的警告之一。这是一个“任何人”的警告,表明这个警告不仅仅是针对文士或法利赛人,而是适用于所有人。
耶稣以“我实在告诉你们” (第 28 节上)作为警告的开场,强调祂是在用祂自己的神圣权威说话。作为神,耶稣不需要像文士和法利赛人那样引用学者或伟人的教义或传统。
耶稣以安慰开始他的警告:世人的一切罪过和他们所说的亵渎的话都将被赦免(第 28 节)。
犯罪就是达不到标准。从道德意义上讲,犯罪是指未能达到上帝的道德标准。罗马书 3:23罗马书 3:23 commentary 强调了“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上帝的荣耀”这一悲惨的现实。耶稣的承诺延伸到人子——即人类。人子将有机会得到所有罪孽的宽恕。这种宽恕的承诺并不包括撒旦及其恶魔的罪孽。
耶稣明确地指出,他所说的一切罪孽包括亵渎的罪孽,以及他们所说的任何亵渎的话。
在耶稣时代,亵渎被视为严重的罪行。亵渎的希腊语原意是诽谤或说坏话。更广泛地说,亵渎是指玷污神圣事物的言语,行为或态度。最严重的亵渎形式是公开不尊重或嘲笑上帝。利未记解释了亵渎上帝之名的严重性:
“亵渎耶和华名的,必被处死;全会众总要用石头打死他。无论是外邦人,是本地人,亵渎耶和华名的,必被处死。”(利未记 24:16利未记 24:16 commentary)
耶稣说,世人的一切罪孽都将被宽恕,无论他们说出什么亵渎的话,他的意思是,没有任何罪孽(无论多么可怕,骇人听闻或令人鄙视)或亵渎的话(无论多么令人震惊,粗鲁或挑衅)是不可宽恕的。每一种罪孽和亵渎都可以得到宽恕。
事实上,任何信靠耶稣的人,他们的一切罪孽和亵渎都会得到宽恕(使徒行传 10:43使徒行传 10:43 commentary, commentary以弗所书 1:7以弗所书 1:7 commentary)。这种罪孽的宽恕是永生礼物的一部分。天堂和它的王国将充满犯下各种罪孽和亵渎行为但经历了上帝不可思议的仁慈宽恕的人。这对任何犯下罪孽或亵渎上帝的人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安慰。
然而,他的安慰之后很快就伴随着严厉的警告: “凡亵渎圣灵的,却永不得赦免,乃要担当永远的罪。” (第29节)
耶稣说这句严厉的话是什么意思呢?
这一警告最直接的解释是,除了亵渎圣灵之外,一切罪孽和亵渎都将被宽恕。犯下这种亵渎罪的人永远不会得到宽恕,因为他们的罪孽是永恒的。这是不可饶恕的罪行。
那么什么是亵渎圣灵呢?
马太福音的平行记载(马太福音 12:32马太福音 12:32 commentary)也叙述了同样的事件,但耶稣的警告中还记载了额外的话语。这可能有助于我们理解亵渎圣灵的含义。马太记载道:
“凡说话干犯人子的,还可得赦免;惟独说话干犯圣灵的,总不得赦免。”(马太福音 12:32马太福音 12:32 commentary)
“人子”一词是耶稣指代自己为弥赛亚的巧妙方式之一。虽然这个词在耶稣时代通常用来表示“某人”,但它也具有弥赛亚的意义,如但以理书 7:13-14但以理书 7:13-14 commentary 所示。在这里,耶稣区分了亵渎人子(弥赛亚)和亵渎圣灵。他解释说,亵渎弥赛亚可以得到宽恕,但亵渎圣灵则不能得到宽恕(第 32 节)。
耶稣之所以这么说,可能是因为有些人最初拒绝接受他是弥赛亚,甚至参与了耶稣的受难,但后来他们悔改并得到了宽恕。人群中许多反对人子的人,高呼彼拉多释放巴拉巴并谴责耶稣(马太福音 27:15-26马太福音 27:15-26 commentary;马可福音 15:6-15马可福音 15:6-15 commentary;路加福音 23:17-22路加福音 23:17-22 commentary;约翰福音 18:38-40约翰福音 18:38-40 commentary),很可能就是 50 天后在五旬节响应彼得和使徒们信息的人(使徒行传 2:14-41使徒行传 2:14-41 commentary)。
彼得向众人宣告:“故此,以色列全家当确实地知道,你们钉在十字架上的这位耶稣,神已经立他为主,为基督了。”(使徒行传 2:36使徒行传 2:36 commentary)众人听了这话,都“觉得扎心”,问彼得他们该怎么做(使徒行传 2:37使徒行传 2:37 commentary)。彼得敦促他们悔改,奉耶稣的名受洗(使徒行传 2:38使徒行传 2:38 commentary),并劝勉他们:“你们当救自己脱离这弯曲的世代。”(使徒行传 2:40使徒行传 2:40 commentary)《使徒行传》的作者路加记载:“领受他话的人就受了洗。那一天,门徒约添了三千人。”(使徒行传 2:41使徒行传 2:41 commentary)
使徒行传中的这些经文表明,至少一些反对人子的人得到了宽恕,应验了耶稣在马太福音 12:32马太福音 12:32 commentary 中所说的话。
那么,为什么那些说话亵渎圣灵的人不得赦免,而那些说话亵渎人子的人却能得到赦免呢?
正如所有经文一样,这个问题可能超出了我们完全回答的能力,我们最终应该把这个问题留给上帝。他的道路高于我们的道路(罗马书 11:33罗马书 11:33 commentary)。然而,圣经确实提供了一些指导来帮助我们理解。
亵渎圣灵可能涉及拒绝接受圣灵清楚表明的真理。在这种情况下,圣灵通过耶稣的奇迹清楚地展示了他的力量,但证人却被拒绝。
这可能特别适用于表明耶稣是上帝之子和弥赛亚。这是有道理的,因为拒绝耶稣就是拒绝接受永生。罗马书 10:18罗马书 10:18 commentary 表明每个人都要为他们所得到的见证负责。
在罗马书 10:18罗马书 10:18 commentary 中,保罗引用了诗篇 19诗篇 19 commentary, commentary其中说诸天述说神的荣耀,述说他的奇妙。他指出,由于神创造的见证,每个人都听到了福音。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一般见证和具体启示之间的区别。圣灵通过耶稣所行的奇迹清楚地展示了神的力量。这证明耶稣是神的儿子。拒绝这一点就是拒绝通过目睹而相信的机会。
那些拒绝这种特权的人就是在直接抵抗上帝。 “不得赦免”这句话可能是指悔改之窗关闭。《出埃及记》中的法老可能就是一个例子。他硬起心肠对抗上帝,然后上帝进一步硬起他的心肠,以便他受到审判(《出埃及记》8:15《出埃及记》8:15 commentary, 3232 commentary, 9:129:12 commentary)。
这与没有圣灵引导而做出的决定形成鲜明对比。当耶稣赶出魔鬼时,文士和法利赛人见证了上帝和真理不可否认的力量(马太福音 12:22马太福音 12:22 commentary, commentary路加福音 11:14路加福音 11:14 commentary),但他们却拒绝了。尽管真理对他们来说很清楚,但他们却选择接受谎言。
马可接着耶稣谴责了亵渎圣灵的行为,并解释说: “是因为他们说:‘他被污鬼附着’” (第 30 节)。
他们看到了基督的善良。他所行的奇迹向他们证明了这一点。但他们仍然声称他被魔鬼附身了。
这可能有两个应用。第一个应用与非信徒有关。上帝对自己的见证在创造中显而易见,所有人都可以接触到(罗马书 1:19-20罗马书 1:19-20 commentary;10:1810:18 commentary)。他以各种方式向人类展示自己,圣灵使人心知罪。
然而,如果有人像文士和法利赛人一样拒绝接受所揭示的真理,他们就无法相信耶稣,而这种拒绝将不会被宽恕。每一个被赋予了足够的理解去相信的人都将为他们的反应负责。虽然每一种罪都可以被宽恕,但故意拒绝承认真理并接受耶稣通过圣灵提供的宽恕是一种永恒的罪,不能也不会被宽恕。
亵渎圣灵可以被称为永恒的,因为这种罪孽具有不可逆转的和永恒的后果。
还有另一种情况,宽恕可能不会被给予,这可能适用于信徒。在主祷文中,一个中心主题是上帝宽恕他的孩子,就像他的孩子宽恕他人一样。耶稣强调这一点是祷告的主要教训。紧接着,他解释说:
“你们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饶恕你们的过犯;你们不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不饶恕你们的过犯。”(马太福音 6:14-15马太福音 6:14-15 commentary)
这种宽恕与团契有关。正如我们无法与怀恨在心的人建立亲密的团契一样,信徒——上帝的儿女——无法在对他人怀有不宽恕的同时与他建立亲密的团契。在主祷文中,耶稣强调了这一点,教我们祷告:“主啊,请像我宽恕他人一样宽恕我。”这清楚地提醒了我们宽恕他人的重要性。
同样,当我们选择不跟随圣灵而跟随肉体时,我们必定会面对随从肉体而活的负面后果。这是我们的选择,我们必须接受随之而来的后果。
信徒也会经历悔改之窗的关闭(希伯来书 6:4-6希伯来书 6:4-6 commentary)。在这种情况下,悔改之窗的关闭会导致失去奖励。希伯来书指出,第一代出埃及的人回头是上帝子民失去继承权奖励的一个例子(希伯来书 3:19 - 4:1希伯来书 3:19 - 4:1 commentary)。
希伯来书也用以扫的例子。他流着泪想要恢复他的遗产,但遭到拒绝(希伯来书 12:17希伯来书 12:17 commentary)。我们可以推测上帝使犹太领袖们心硬,因为他们甚至拒绝回应耶稣使人从死里复活的见证(约翰福音 11:47-48约翰福音 11:47-48 commentary)。
上帝的愤怒常常意味着当我们违背他的意愿时,他会给我们想要的东西,结果却发现那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我们希望能带来快乐,荣誉或权力的东西最终却带来痛苦,奴役和死亡。罗马书 1:18-32罗马书 1:18-32 commentary 概述了上帝的愤怒通常如何显现。在坚持追求罪恶的虚假荣耀之后,上帝最终允许人们追随他们的欲望(罗马书 1:24罗马书 1:24 commentary),他们“在自己身上体验到他们错误的应得的惩罚”(罗马书 1:27罗马书 1:27 commentary)。
在整个圣经中,圣灵被描述为上帝无形的存在(诗篇 139:7-8诗篇 139:7-8 commentary)和地上的力量(撒迦利亚书 4:6撒迦利亚书 4:6 commentary)。耶稣升天后,圣灵居住在每个信徒心中(哥林多前书 6:19哥林多前书 6:19 commentary),引导和赋予他们力量,使他们过上正义的生活(诗篇 143:10诗篇 143:10 commentary;罗马书 8:14罗马书 8:14 commentary;加拉太书 5:22-23加拉太书 5:22-23 commentary)。先知(以西结书 36:27以西结书 36:27 commentary;约珥书 2:28-29约珥书 2:28-29 commentary)和基督本人(约翰福音 14:16-17约翰福音 14:16-17 commentary, 2626 commentary, 15:2615:26 commentary, 16:716:7 commentary;使徒行传 1:4-5使徒行传 1:4-5 commentary, 88 commentary)预言了上帝承诺的实现。
圣灵对罪孽深重的人类所起的众多作用中,最重要的或许就是赐予上帝的怜悯。圣灵显示怜悯的一种方式是发挥保护作用,与人的邪恶作斗争,以减轻罪孽的全部后果(创世记 6:3创世记 6:3 commentary),并阻止不法之人的到来(帖撒罗尼迦后书 2:6-7帖撒罗尼迦后书 2:6-7 commentary)。
圣灵施予怜悯的另一种方式是使人认识到自己的罪孽和不信,促使他们悔改,唤醒他们的心,让他们感受到上帝的善意(约翰福音 16:7-11约翰福音 16:7-11 commentary)。拒绝这一点就失去了遵循上帝之道的机会。默认的做法是走世俗的道路,这会导致毁灭。
但凡亵渎圣灵,拒绝圣灵怜悯的人,都将得到他们所期望的可怕结果。他们永远不会得到宽恕,因为他们亵渎了圣灵提供的宽恕。拒绝圣灵提供的宽恕的自然后果是,你不会得到宽恕。
马可福音 3:22-30 含义
与马可福音 3:22-27马可福音 3:22-27 commentary 平行的福音书记载是马太福音 12:22-29马太福音 12:22-29 commentary 和 commentary路加福音 11:14-23路加福音 11:14-23 commentary。
在马可福音 3:22-27马可福音 3:22-27 commentary 中,我们看到了耶稣与反对者(那些因他的教义而感到威胁的宗教领袖)之间的冲突。在上一节中,耶稣回到迦百农,人群立刻聚集到他身边,挤满了他所在的房子,以至于他和他的门徒无法吃回家的饭菜(马可福音 3:20马可福音 3:20 commentary)。
当耶稣的家人听到这个消息时,他们赶在敌人找到他之前去保护他(马可福音 3:21a马可福音 3:21a commentary)。他们认为耶稣愚蠢地将自己置于危险之中(马可福音 3:21b马可福音 3:21b commentary),而这些人群会引起文士和法利赛人的注意,看来耶稣最初离开迦百农就是为了避开他们(马可福音 3:6-7马可福音 3:6-7 commentary)。
虽然他们错误地认为耶稣很愚蠢,但他们正确地认识到群众会帮助他的敌人找到他。
耶稣离开后,危险显然变得更严重了。马克报告说,敌人从首都耶路撒冷一路赶来,现在正与耶稣作对:
从耶路撒冷下来的文士(第 22 节上)。
文士是宗教律师。他们与法利赛人关系密切,法利赛人是犹太律法和传统的教师。
律法就是摩西律法。摩西律法来自上帝。摩西律法的犹太名称是“妥拉”。妥拉包含 613 条律法,包括十诫。律法总结为两条最大的诫命:爱上帝和爱邻居(利未记 19:18利未记 19:18 commentary, commentary申命记 6:5申命记 6:5 commentary, commentary马可福音 12:28-32马可福音 12:28-32 commentary, commentary加拉太书 5:14加拉太书 5:14 commentary)。“妥拉”的意思是“指示”。律法是上帝对以色列人的指示,教导他们如何以爱上帝和爱邻居的方式生活(马太福音 22:37-39马太福音 22:37-39 commentary)。
传统是文士和法利赛人对摩西律法的解释。犹太人称传统为“米什纳”。米什纳来自人类(马太福音 15:2马太福音 15:2 commentary)。文士和法利赛人利用他们的传统及其繁多的宗教规则来控制和剥削人民,并炫耀他们的(自以为)正义和对人民的权力。讽刺的是,这实际上与托拉的意图相反。
他们的虐待严重违反了上帝的律法(马太福音 16:3马太福音 16:3 commentary, 23:1-3523:1-35 commentary)。据估计,米什纳包含了数万条额外的规则——多得无法追踪,更不用说遵守了。
文士和法利赛人反对耶稣,不是因为祂违反了《托拉》,而是因为祂违反了他们的《密西拿》。文士和法利赛人虚伪地公然违反《托拉》和《密西拿》,以便定耶稣有罪并处死——参见:“ 耶稣受审,第一部分。宗教领袖们违反的法律:摘要。”
文士们从耶路撒冷来到迦百农,表明杀害耶稣的阴谋已从法利赛人和希律党人开始蔓延(马可福音 3:6马可福音 3:6 commentary),而且已经全面展开。文士们似乎一直在迦百农等待耶稣的归来。
马可似乎略过了人群挤满耶稣所在房屋时发生的几件事。马可直接跳到从耶路撒冷下来的文士到达现场时所说的话。他引用了文士对耶稣的诽谤:
“他被别西卜附着”,并且“他靠着鬼王赶鬼” (第 22b 节)。
在文士诽谤耶稣之前,马太和路加的平行记述描述了这个故事的更多事件。
马太和路加都描述了耶稣如何驱逐被带到他面前的哑巴身上的恶魔(马太福音 12:22马太福音 12:22 commentary, commentary路加福音 11:14路加福音 11:14 commentary)。人群惊讶不已(马太福音 12:23a马太福音 12:23a commentary,路加福音 11:15路加福音 11:15 commentary),并开始大声怀疑耶稣是否是弥赛亚(马太福音 12:23b马太福音 12:23b commentary)。
这时,文士和法利赛人插话道: “他是被别西卜附身”,“他是靠着鬼王赶鬼”。
由于这个神迹有众人见证,宗教领袖们无法否认它确实发生过。文士们非但没有质疑或否认耶稣行神迹的能力,反而攻击耶稣行神迹的能力。
他们指责耶稣奉魔鬼之名行事。别西卜是希伯来语中撒旦的意思,意为“蝇王”。文士们认为,耶稣驱魔的能力并非源于圣洁,而是源于他与撒旦结盟。
他们指控的目的是让人们相信耶稣不可能是上帝应许的弥赛亚,而是将他描绘成魔鬼的代理人。虽然他们的论点可能在理论上解释了耶稣驱魔的原因,但却无法解释耶稣已经行过的其他医治奇迹。尽管如此,这种强行指控是文士和法利赛人所能发起的最强烈的攻击。
耶稣立即回应了他们的指控,彻底驳斥了他们的论点。
他叫他们到自己身边,开始用比喻对他们讲话(第 23 节上) 。
耶稣把他们叫到自己身边,这样他们和所有听众都知道他是在回应他们的诽谤。耶稣揭露了他们逻辑上的弱点,并反驳了他们的论点。
耶稣以一个讽刺性的问题开始他的回答,这个问题揭示了他们的逻辑上的错误:撒旦怎能赶出撒旦? (第 23b 节)。
这个问题要求文士和所有人思考,“撒旦怎么能反对自己呢?”魔鬼听从撒旦的命令。撒旦派魔鬼来伤害人们。如果耶稣是凭借魔鬼的统治者撒旦的权威来驱赶魔鬼,那么撒旦就是在违背自己的意愿。他会把自己赶出去。这种行为是荒谬的。这就是为什么耶稣要求文士解释他们的指控是怎样的。
耶稣继续用两个简短的寓言来回答文士(第 24-25 节)。
第一个比喻是:若一个国自相纷争,这个国就站立不住。
第二个比喻是:若一家自相纷争,那家就站立不住。
这两个寓言都表达了同一个观点。它们的原则是,任何与自己对立的东西都注定会崩溃或失败。一个分裂,自相残杀的王国将走向毁灭。同样,一座城市或房屋(建筑物或家庭单位)如果在其成员之间分裂,就会完全失去功能,无法持久。一个王国,社区或房屋要想屹立不倒,基本的团结是必不可少的。
耶稣将这个团结与分裂的原则应用于撒旦和他的王国: “如果撒旦起来反对自己并且分裂,他就站立不住,但他已经完成了!” (第 26 节)。
结论很明显:撒旦驱逐恶魔是非理性的,而且会适得其反,从而违背自己的邪恶目的。如果撒旦真的这么做,就像法利赛人声称的那样,他的王国就会崩溃。如果他这样做,那将是撒旦的末日——他就会完蛋。
因此,耶稣不是靠着鬼王的权柄赶鬼,而是靠着神的能力行神迹。
耶稣提出了另一个理由来驳斥文士的指控,即他是靠着鬼王赶鬼,耶稣以类比的形式提出了另一个理由:
“没有人能进壮士的家里,抢夺他的家产,除非先捆绑那壮士,然后才可以抢夺他的家产” (第27节)。
在这个比喻中,壮士代表撒旦或邪灵,壮士的房子象征着撒旦在地球上的统治,权力或影响,壮士的财产是指那些被邪灵附身或受撒旦影响和指挥(无论是否知情)的人的灵魂。在这种情况下,强盗代表耶稣,他来是为了捆绑撒旦,掠夺他的领地,拯救人类的灵魂。
因此,既然耶稣在赶鬼,就意味着祂在捆绑撒旦。耶稣解释说,就像一个人必须先捆绑一个壮士,才能抢劫他的财产并洗劫他的家一样,祂来也是通过赶鬼来捆绑撒旦。这种捆绑使耶稣能够救赎曾经被附身的灵魂,将他们带入祂的国度。
然后耶稣向文士和法利赛人发出了严厉的警告。这是他向任何人发出的最严厉的警告之一。这是一个“任何人”的警告,表明这个警告不仅仅是针对文士或法利赛人,而是适用于所有人。
耶稣以“我实在告诉你们” (第 28 节上)作为警告的开场,强调祂是在用祂自己的神圣权威说话。作为神,耶稣不需要像文士和法利赛人那样引用学者或伟人的教义或传统。
耶稣以安慰开始他的警告:世人的一切罪过和他们所说的亵渎的话都将被赦免(第 28 节)。
犯罪就是达不到标准。从道德意义上讲,犯罪是指未能达到上帝的道德标准。罗马书 3:23罗马书 3:23 commentary 强调了“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上帝的荣耀”这一悲惨的现实。耶稣的承诺延伸到人子——即人类。人子将有机会得到所有罪孽的宽恕。这种宽恕的承诺并不包括撒旦及其恶魔的罪孽。
耶稣明确地指出,他所说的一切罪孽包括亵渎的罪孽,以及他们所说的任何亵渎的话。
在耶稣时代,亵渎被视为严重的罪行。亵渎的希腊语原意是诽谤或说坏话。更广泛地说,亵渎是指玷污神圣事物的言语,行为或态度。最严重的亵渎形式是公开不尊重或嘲笑上帝。利未记解释了亵渎上帝之名的严重性:
“亵渎耶和华名的,必被处死;全会众总要用石头打死他。无论是外邦人,是本地人,亵渎耶和华名的,必被处死。”
(利未记 24:16利未记 24:16 commentary)
耶稣说,世人的一切罪孽都将被宽恕,无论他们说出什么亵渎的话,他的意思是,没有任何罪孽(无论多么可怕,骇人听闻或令人鄙视)或亵渎的话(无论多么令人震惊,粗鲁或挑衅)是不可宽恕的。每一种罪孽和亵渎都可以得到宽恕。
事实上,任何信靠耶稣的人,他们的一切罪孽和亵渎都会得到宽恕(使徒行传 10:43使徒行传 10:43 commentary, commentary以弗所书 1:7以弗所书 1:7 commentary)。这种罪孽的宽恕是永生礼物的一部分。天堂和它的王国将充满犯下各种罪孽和亵渎行为但经历了上帝不可思议的仁慈宽恕的人。这对任何犯下罪孽或亵渎上帝的人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安慰。
然而,他的安慰之后很快就伴随着严厉的警告: “凡亵渎圣灵的,却永不得赦免,乃要担当永远的罪。” (第29节)
耶稣说这句严厉的话是什么意思呢?
这一警告最直接的解释是,除了亵渎圣灵之外,一切罪孽和亵渎都将被宽恕。犯下这种亵渎罪的人永远不会得到宽恕,因为他们的罪孽是永恒的。这是不可饶恕的罪行。
那么什么是亵渎圣灵呢?
马太福音的平行记载(马太福音 12:32马太福音 12:32 commentary)也叙述了同样的事件,但耶稣的警告中还记载了额外的话语。这可能有助于我们理解亵渎圣灵的含义。马太记载道:
“凡说话干犯人子的,还可得赦免;惟独说话干犯圣灵的,总不得赦免。”
(马太福音 12:32马太福音 12:32 commentary)
“人子”一词是耶稣指代自己为弥赛亚的巧妙方式之一。虽然这个词在耶稣时代通常用来表示“某人”,但它也具有弥赛亚的意义,如但以理书 7:13-14但以理书 7:13-14 commentary 所示。在这里,耶稣区分了亵渎人子(弥赛亚)和亵渎圣灵。他解释说,亵渎弥赛亚可以得到宽恕,但亵渎圣灵则不能得到宽恕(第 32 节)。
耶稣之所以这么说,可能是因为有些人最初拒绝接受他是弥赛亚,甚至参与了耶稣的受难,但后来他们悔改并得到了宽恕。人群中许多反对人子的人,高呼彼拉多释放巴拉巴并谴责耶稣(马太福音 27:15-26马太福音 27:15-26 commentary;马可福音 15:6-15马可福音 15:6-15 commentary;路加福音 23:17-22路加福音 23:17-22 commentary;约翰福音 18:38-40约翰福音 18:38-40 commentary),很可能就是 50 天后在五旬节响应彼得和使徒们信息的人(使徒行传 2:14-41使徒行传 2:14-41 commentary)。
彼得向众人宣告:“故此,以色列全家当确实地知道,你们钉在十字架上的这位耶稣,神已经立他为主,为基督了。”(使徒行传 2:36使徒行传 2:36 commentary)众人听了这话,都“觉得扎心”,问彼得他们该怎么做(使徒行传 2:37使徒行传 2:37 commentary)。彼得敦促他们悔改,奉耶稣的名受洗(使徒行传 2:38使徒行传 2:38 commentary),并劝勉他们:“你们当救自己脱离这弯曲的世代。”(使徒行传 2:40使徒行传 2:40 commentary)《使徒行传》的作者路加记载:“领受他话的人就受了洗。那一天,门徒约添了三千人。”(使徒行传 2:41使徒行传 2:41 commentary)
使徒行传中的这些经文表明,至少一些反对人子的人得到了宽恕,应验了耶稣在马太福音 12:32马太福音 12:32 commentary 中所说的话。
那么,为什么那些说话亵渎圣灵的人不得赦免,而那些说话亵渎人子的人却能得到赦免呢?
正如所有经文一样,这个问题可能超出了我们完全回答的能力,我们最终应该把这个问题留给上帝。他的道路高于我们的道路(罗马书 11:33罗马书 11:33 commentary)。然而,圣经确实提供了一些指导来帮助我们理解。
亵渎圣灵可能涉及拒绝接受圣灵清楚表明的真理。在这种情况下,圣灵通过耶稣的奇迹清楚地展示了他的力量,但证人却被拒绝。
这可能特别适用于表明耶稣是上帝之子和弥赛亚。这是有道理的,因为拒绝耶稣就是拒绝接受永生。罗马书 10:18罗马书 10:18 commentary 表明每个人都要为他们所得到的见证负责。
在罗马书 10:18罗马书 10:18 commentary 中,保罗引用了诗篇 19诗篇 19 commentary, commentary其中说诸天述说神的荣耀,述说他的奇妙。他指出,由于神创造的见证,每个人都听到了福音。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一般见证和具体启示之间的区别。圣灵通过耶稣所行的奇迹清楚地展示了神的力量。这证明耶稣是神的儿子。拒绝这一点就是拒绝通过目睹而相信的机会。
那些拒绝这种特权的人就是在直接抵抗上帝。 “不得赦免”这句话可能是指悔改之窗关闭。《出埃及记》中的法老可能就是一个例子。他硬起心肠对抗上帝,然后上帝进一步硬起他的心肠,以便他受到审判(《出埃及记》8:15《出埃及记》8:15 commentary, 3232 commentary, 9:129:12 commentary)。
这与没有圣灵引导而做出的决定形成鲜明对比。当耶稣赶出魔鬼时,文士和法利赛人见证了上帝和真理不可否认的力量(马太福音 12:22马太福音 12:22 commentary, commentary路加福音 11:14路加福音 11:14 commentary),但他们却拒绝了。尽管真理对他们来说很清楚,但他们却选择接受谎言。
马可接着耶稣谴责了亵渎圣灵的行为,并解释说: “是因为他们说:‘他被污鬼附着’” (第 30 节)。
他们看到了基督的善良。他所行的奇迹向他们证明了这一点。但他们仍然声称他被魔鬼附身了。
这可能有两个应用。第一个应用与非信徒有关。上帝对自己的见证在创造中显而易见,所有人都可以接触到(罗马书 1:19-20罗马书 1:19-20 commentary;10:1810:18 commentary)。他以各种方式向人类展示自己,圣灵使人心知罪。
然而,如果有人像文士和法利赛人一样拒绝接受所揭示的真理,他们就无法相信耶稣,而这种拒绝将不会被宽恕。每一个被赋予了足够的理解去相信的人都将为他们的反应负责。虽然每一种罪都可以被宽恕,但故意拒绝承认真理并接受耶稣通过圣灵提供的宽恕是一种永恒的罪,不能也不会被宽恕。
亵渎圣灵可以被称为永恒的,因为这种罪孽具有不可逆转的和永恒的后果。
还有另一种情况,宽恕可能不会被给予,这可能适用于信徒。在主祷文中,一个中心主题是上帝宽恕他的孩子,就像他的孩子宽恕他人一样。耶稣强调这一点是祷告的主要教训。紧接着,他解释说:
“你们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饶恕你们的过犯;你们不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不饶恕你们的过犯。”
(马太福音 6:14-15马太福音 6:14-15 commentary)
这种宽恕与团契有关。正如我们无法与怀恨在心的人建立亲密的团契一样,信徒——上帝的儿女——无法在对他人怀有不宽恕的同时与他建立亲密的团契。在主祷文中,耶稣强调了这一点,教我们祷告:“主啊,请像我宽恕他人一样宽恕我。”这清楚地提醒了我们宽恕他人的重要性。
同样,当我们选择不跟随圣灵而跟随肉体时,我们必定会面对随从肉体而活的负面后果。这是我们的选择,我们必须接受随之而来的后果。
信徒也会经历悔改之窗的关闭(希伯来书 6:4-6希伯来书 6:4-6 commentary)。在这种情况下,悔改之窗的关闭会导致失去奖励。希伯来书指出,第一代出埃及的人回头是上帝子民失去继承权奖励的一个例子(希伯来书 3:19 - 4:1希伯来书 3:19 - 4:1 commentary)。
希伯来书也用以扫的例子。他流着泪想要恢复他的遗产,但遭到拒绝(希伯来书 12:17希伯来书 12:17 commentary)。我们可以推测上帝使犹太领袖们心硬,因为他们甚至拒绝回应耶稣使人从死里复活的见证(约翰福音 11:47-48约翰福音 11:47-48 commentary)。
上帝的愤怒常常意味着当我们违背他的意愿时,他会给我们想要的东西,结果却发现那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我们希望能带来快乐,荣誉或权力的东西最终却带来痛苦,奴役和死亡。罗马书 1:18-32罗马书 1:18-32 commentary 概述了上帝的愤怒通常如何显现。在坚持追求罪恶的虚假荣耀之后,上帝最终允许人们追随他们的欲望(罗马书 1:24罗马书 1:24 commentary),他们“在自己身上体验到他们错误的应得的惩罚”(罗马书 1:27罗马书 1:27 commentary)。
在整个圣经中,圣灵被描述为上帝无形的存在(诗篇 139:7-8诗篇 139:7-8 commentary)和地上的力量(撒迦利亚书 4:6撒迦利亚书 4:6 commentary)。耶稣升天后,圣灵居住在每个信徒心中(哥林多前书 6:19哥林多前书 6:19 commentary),引导和赋予他们力量,使他们过上正义的生活(诗篇 143:10诗篇 143:10 commentary;罗马书 8:14罗马书 8:14 commentary;加拉太书 5:22-23加拉太书 5:22-23 commentary)。先知(以西结书 36:27以西结书 36:27 commentary;约珥书 2:28-29约珥书 2:28-29 commentary)和基督本人(约翰福音 14:16-17约翰福音 14:16-17 commentary, 2626 commentary, 15:2615:26 commentary, 16:716:7 commentary;使徒行传 1:4-5使徒行传 1:4-5 commentary, 88 commentary)预言了上帝承诺的实现。
圣灵对罪孽深重的人类所起的众多作用中,最重要的或许就是赐予上帝的怜悯。圣灵显示怜悯的一种方式是发挥保护作用,与人的邪恶作斗争,以减轻罪孽的全部后果(创世记 6:3创世记 6:3 commentary),并阻止不法之人的到来(帖撒罗尼迦后书 2:6-7帖撒罗尼迦后书 2:6-7 commentary)。
圣灵施予怜悯的另一种方式是使人认识到自己的罪孽和不信,促使他们悔改,唤醒他们的心,让他们感受到上帝的善意(约翰福音 16:7-11约翰福音 16:7-11 commentary)。拒绝这一点就失去了遵循上帝之道的机会。默认的做法是走世俗的道路,这会导致毁灭。
但凡亵渎圣灵,拒绝圣灵怜悯的人,都将得到他们所期望的可怕结果。他们永远不会得到宽恕,因为他们亵渎了圣灵提供的宽恕。拒绝圣灵提供的宽恕的自然后果是,你不会得到宽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