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马可福音 4:35-41马可福音 4:35-41 commentary 平行的福音记载是马太福音 8:18马太福音 8:18 commentary, 8:23-278:23-27 commentary 和 commentary路加福音 8:22-25路加福音 8:22-25 commentary。
马可福音4:35-41马可福音4:35-41 commentary描述了耶稣如何平息加利利海上的猛烈风暴。
到了那天晚上,耶稣对他们说:“我们渡到那边去吧!” (第 35 节)
在马可福音 4:35-41马可福音 4:35-41 commentary 中,代词 —他和他(第 36 节) — 指的是耶稣。代词 —他们和他们(第 38 节) — 指的是耶稣的门徒。
片语:那日很可能意味着马可即将描述的事件发生在耶稣向“聚集到他那里的许多人”讲寓言的同一天,当时“他在船上”,面对着岸上的全体人群(马可福音 4:1马可福音 4:1 commentary)。
马可在马可福音 4:1马可福音 4:1 commentary 到马可福音 4:35马可福音 4:35 commentary 之间所描述的比喻就是他那天教导的比喻。
到了晚上,耶稣对门徒说:“我们渡到那边去吧。”
从字面意义上讲, “另一边”这个表达指的是耶稣说这句话时所在的加利利海的另一边。(耶稣很可能在迦百农镇附近的北岸。)
但从更完整的语境来看,耶稣的教导“让我们渡到对岸”不仅仅指跨过湖的地理位置,还意味着文化的转变。
穿越加利利海的另一边意味着离开犹太人的领土并进入外邦人的领土。
加利利的另一边是位于湖东岸的希腊十城。
虽然这里只有几英里远,但从文化上讲,这里却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希帕斯的德卡波利斯城坐落在东岸的山顶上。该地区是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后建立的罗马行省,由十座希腊城市(Deca = ten/polis=city)组成。耶稣和他的门徒离开犹太世界,进入外邦世界,他们前往了另一边。
命令他去另一边,这似乎是一个令人惊讶的方向转变,也是犹太拉比所走的一条非常不寻常的道路。外邦人长途跋涉来寻求他的医治是一回事,但现在拉比亲自去找他们了。马可没有明确说明耶稣为什么这样做。也许他是想从人群中休息一下(马可在下一节中写道: “离开人群……” (第 36 节)可能暗示了这一点)。或者也许耶稣看出了敌人的自私动机和铁石心肠,于是精明地决定离开一段时间。
从更深层次上讲,耶稣穿越到对岸一直是上帝计划的一部分。虽然他是犹太人的弥赛亚,但福音的好消息是面向所有人的——犹太人和外邦人。通过前往受希腊影响的对岸,耶稣以一种切实而有力的方式将福音之光带给他们。他的“传教之旅”预示着他将在所谓的“大使命”中向门徒发出的最后命令:
“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马太福音 28:19-20马太福音 28:19-20 commentary)
不到三年,这些耶稣命令去彼岸的门徒将在全球范围内执行这项使命,向全世界传播福音。通过他的榜样和邀请,耶稣正在训练他们完成这项任务。在下达这些命令时,他也要求门徒做出更深层次的承诺。
虽然我们不知道确切的数字,但至少有一些门徒跟随耶稣上了船。据推测“指定的十二个门徒”与耶稣一起去了(马可福音3:14-19马可福音3:14-19 commentary)。
他们就离开众人,用船将耶稣带去,耶稣原是在船上,也有别的船和他同去(第 36 节) 。
加利利海使用的船只相对较小。这个淡水湖长约 13 英里,宽约 8 英里。1986 年在加利利海西北岸发现的一艘公元一世纪渔船长 27 英尺,宽 7.5 英尺,可容纳约 15 人。耶稣渡海时使用的船只大小可能相似,依靠船帆推进。
马可指出,耶稣和门徒在渡海时把众人抛在后面。马可还指出,耶稣的门徒带他上了船。这意味着耶稣是船上的乘客,并没有积极负责带领船渡海。这部分解释了为什么在后来的叙述中,耶稣在船尾睡觉(第 38 节),而不是帮助船漂浮。
几位门徒都是加利利海的职业渔夫(西蒙,安德鲁,詹姆斯和约翰),他们有能力将船划到水的对岸。
马可补充了耶稣当时的情况。这可能意味着耶稣当时在之前教导的那条船上(马可福音 4:1马可福音 4:1 commentary)。马可还指出,还有其他船与他同行。这些船可能是载着耶稣其他门徒的船,他们与他一起前往湖的对岸。
这点小小的观察表明,这个记载最初来自参与此事件的目击者。这些看似不重要的细节让马可福音听起来很真实。耶稣的门徒彼得是马可福音记载的来源,可能是负责这次乘船旅行的门徒。同样,只有参与者才会热衷于记住这种事情。
穿过湖泊的旅程通常需要几个小时。
当他们前往对岸时,马可告诉他的读者,一场风暴来临,开始淹没耶稣所乘的船:
忽然起了暴风,波浪猛烈地冲击船,甚至船要满了水(第 37 节)。
风暴非常猛烈。海浪猛烈地冲击着船舷。
马可写道:船里已经装满了水,以表达这件事发生得有多快。船边涌入了太多的水,船很快就装满了水。马太写道:“船被波浪淹没了”(马太福音 8:24马太福音 8:24 commentary)。
耶稣自己在船尾,靠着垫子睡着了;他们叫醒了他,对他说,“夫子,我们丧命,你不顾吗?” (38节)。
当海水灌满船身时,耶稣本人在船尾,在垫子上睡着了。虽然描述这一事件的其他两本福音书都提到耶稣睡着了(马太福音 8:24马太福音 8:24 commentary, commentary路加福音 8:23路加福音 8:23 commentary),但只有马可福音(以渔夫彼得为来源)指出了耶稣在船上睡觉的位置。他在船尾——即船的后部。马可还说他在垫子上睡着了。
耶稣显然已经筋疲力尽,因为他已经向人群布道一整天了。他安然地休息着。他的睡眠也反映出,即使在猛烈的风暴中,他仍然完全相信天父的保护。
尽管门徒们有丰富的渔夫经验,但他们却无法驾驭风暴带来的巨浪和狂风,安全地将船驶上岸。他们心惊胆战,认为自己的生命受到了威胁。(对于职业渔夫来说,这场风暴一定特别猛烈,才会感到如此危险。)
他们无路可去,只好叫醒了耶稣,对他说:“夫子,我们要丧命,你不顾吗?” (38节)。
门徒的请求很迫切。他们把睡梦中的耶稣叫醒,称他为“老师”。有趣的是,在记载这一事件的三本福音书中,当门徒呼唤耶稣时,他们用不同的称呼来称呼他。
马太使用“主”(马太福音 8:25马太福音 8:25 commentary)(希腊语:κύριε——发音:“ku-rié”——G2962)。在此上下文中,它强调了耶稣作为“主”的弥赛亚权威。马太对耶稣弥赛亚身份的关注反映了他的主要关注点之一,尤其是在向他的主要犹太听众讲话时。
路加使用“夫子”(希腊语:ἐπιστάτα——发音:“è-pi-sta-tá”——G1988)。“Èpistatá”一词在希腊语新约中很少使用,意思是“监督者”或“掌权者”。更确切地说,它指的是“有地位或权威的人”。英语翻译“夫子”大致涵盖了这些含义,尽管它可能看起来很生硬。尽管如此,“夫子”有效地传达了门徒呼唤耶稣的紧迫感和绝望感。
马可使用了“老师”(希腊语:διδάσκαλε — 发音:“di-das-ka-lé” — G1320)。“老师”一词反映了耶稣作为他们的宗教导师的权威。犹太人通常用“拉比”来表示“老师”(见约翰福音 1:38约翰福音 1:38 commentary)。在他的福音书中,马可很可能为罗马观众改编了“拉比”一词,使用“老师”一词使这一概念更加熟悉和易于理解。
马可用“didaskalé”来表达门徒在恐惧时刻的意思,强调了耶稣作为他们宗教导师的权威。这个词的选择凸显了耶稣作为他们的向导和导师的角色,即使他们面对可怕的风暴,但他们在这个危险时刻的突然爆发也可能暴露了他们对耶稣真正身份的有限理解——一位导师。
通过称呼耶稣为“老师”,然后展示他平息风暴的强有力的回应,马克清楚地表明耶稣不仅仅是一位宗教老师或道德导师。
马可的罗马读者可能很快就承认耶稣是一位好老师,但仅此而已。马可这样描述这一事件,挑战了罗马读者对耶稣的有限理解,就像与耶稣同在船上的门徒很快会问的那样:这到底是谁,连风和海也听从他了? (第 41b 节)。
福音书作者使用了三种不同的希腊语术语,这进一步表明福音书是用希腊语记录的,而这些事件最初是用阿拉姆语和/或希伯来语发生的。这反映了译者努力捕捉原文的含义和背景,以便引起不同读者的共鸣。因此,三本福音书中使用的三个希腊语术语都与原文一致。此外,与耶稣同船的不同门徒在试图唤醒耶稣时可能使用了三个不同的术语——而每位福音书作者都选择了不同的术语来记录他们的记载。
要了解更多关于公元一世纪犹太地区如何使用不同语言的信息,请参阅《圣经说》文章:“ 耶稣时期犹太地区的四种语言”。
此外,每位福音书作者表达门徒的恳求的方式都略有不同,各自强调当时的不同方面。
马可强调门徒们惊讶于耶稣对他们所面临的危险毫不畏惧。 “夫子,我们丧命,你不顾吗?”马可福音中门徒的反问句表明了他们的恐惧和缺乏信心,他们似乎在责备耶稣。
马太更完整地捕捉到了门徒们的绝望和希望,他们呼喊道:“主啊,救救我们!我们丧命啦!”(马太福音 8:25b马太福音 8:25b commentary)
路加是对此时刻描述最简洁的福音书作者,他用简单但紧急的请求记录了门徒的恐惧:“夫子,夫子,我们要丧命了!”
这些表达方式的差异——尤其是路加和马太与马可之间的差异——可能表明,不同的门徒在暴风雨中担心自己的生命安全时,对耶稣说的话可能有所不同。这些差异可能反映了门徒的个人性格和观点,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表达他们的恐惧和绝望。
马可记载了门徒向耶稣的恳求:
耶稣醒了,斥责风,向海说:“安静吧,静了吧。”风就住了,海变得十分平静(第 39 节)。
耶稣直接对自然元素讲话。他对它们说:安静,安静。当他斥责风和海时,它们立刻停下来。风停了,海变得非常平静。一切都安静而平静——正如耶稣所命令的那样。
万物听从造物主的声音,造物主命令万物存在(创世记 1创世记 1 commentary, commentary约翰福音 1:3约翰福音 1:3 commentary, commentary歌罗西书 1:16歌罗西书 1:16 commentary)。这一刻戏剧性地展示了耶稣对自然的神圣权威,揭示了他作为造物主本身的力量,远不止是门徒刚才称他为道德教师。
耶稣斥责天气之后,将注意力转向了他的门徒。
耶稣对他们说:“你们为什么胆怯?你们还没有信心吗?” (第 40 节)
耶稣对门徒缺乏信仰的斥责是一种警告,敦促他们即使在最可怕和最不确定的情况下也要相信他的力量和存在。
有趣的是,马太福音记载了耶稣在平息风暴之前对门徒的斥责(马太福音 8:25-26马太福音 8:25-26 commentary),而不是像马可和路加所记录的那样在之后(路加福音 8:24-25路加福音 8:24-25 commentary)。
这表明耶稣很可能在平息风暴之前和之后都斥责过他的门徒。这也强调了同样的信仰原则和期望在严峻的考验之前/期间以及考验平息之后也适用。
马可描述了门徒们看到耶稣命令风浪平静下来后的反应,以及耶稣对他们的斥责:
他们就甚惧怕,彼此说:“这到底是谁,连风和海也听从他了?” (41节)。
船上的人已经亲眼目睹了耶稣医治麻风病人,治愈各种疾病和驱除恶魔,当他们看到耶稣斥责狂风,平息暴风雨的巨浪,使之完全平静时,他们心中充满了恐惧。这一刻加深了他们对耶稣的敬畏和理解,因为他们意识到他甚至有权柄控制自然力量。
马可对门徒的描述——他们变得非常害怕——颇具启发性。请注意,他们的恐惧明显增加,从害怕身体死亡转变为害怕耶稣是谁。
门徒们之所以颤抖,并非因为这场戏剧性的救援,而是因为他们对耶稣的理解和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而感到害怕。这一刻似乎极大地挑战了他们对耶稣的根本假设。他们的假设与现实相比太渺小了。从这一刻起,除非他们隐瞒他们所目睹的真相,否则他们就不可能再只把耶稣当作老师来追随。在更深层次和核心的层面上,门徒们开始认识到耶稣的真正身份——人形的全能上帝。
马克对这一关键时刻的描述旨在给观众带来类似的效果。
门徒们自问: “这人到底是谁,连风和海也听从他了?”
拥有这种权威的唯一一位是宇宙的主宰,风和海浪的创造者。作为它们的创造者,耶稣拥有指挥风和海的神圣权威,展现了他对万物各个方面的力量。
马太福音中门徒的问题也许更加尖锐:
“这是怎样的人,连风和海都听从他?”(马太福音 8:27b马太福音 8:27b commentary)
福音书透露,这个人就是上帝——风,海和万物的创造者。他是弥赛亚,是天地之王。尽管目睹了这个奇迹和其他许多奇迹,船上的门徒才刚刚开始理解耶稣作为主神的真实身份。
马可福音 4:35-41 含义
与马可福音 4:35-41马可福音 4:35-41 commentary 平行的福音记载是马太福音 8:18马太福音 8:18 commentary, 8:23-278:23-27 commentary 和 commentary路加福音 8:22-25路加福音 8:22-25 commentary。
马可福音4:35-41马可福音4:35-41 commentary描述了耶稣如何平息加利利海上的猛烈风暴。
到了那天晚上,耶稣对他们说:“我们渡到那边去吧!” (第 35 节)
在马可福音 4:35-41马可福音 4:35-41 commentary 中,代词 —他和他(第 36 节) — 指的是耶稣。代词 —他们和他们(第 38 节) — 指的是耶稣的门徒。
片语:那日很可能意味着马可即将描述的事件发生在耶稣向“聚集到他那里的许多人”讲寓言的同一天,当时“他在船上”,面对着岸上的全体人群(马可福音 4:1马可福音 4:1 commentary)。
马可在马可福音 4:1马可福音 4:1 commentary 到马可福音 4:35马可福音 4:35 commentary 之间所描述的比喻就是他那天教导的比喻。
到了晚上,耶稣对门徒说:“我们渡到那边去吧。”
从字面意义上讲, “另一边”这个表达指的是耶稣说这句话时所在的加利利海的另一边。(耶稣很可能在迦百农镇附近的北岸。)
但从更完整的语境来看,耶稣的教导“让我们渡到对岸”不仅仅指跨过湖的地理位置,还意味着文化的转变。
穿越加利利海的另一边意味着离开犹太人的领土并进入外邦人的领土。
加利利的另一边是位于湖东岸的希腊十城。
虽然这里只有几英里远,但从文化上讲,这里却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希帕斯的德卡波利斯城坐落在东岸的山顶上。该地区是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后建立的罗马行省,由十座希腊城市(Deca = ten/polis=city)组成。耶稣和他的门徒离开犹太世界,进入外邦世界,他们前往了另一边。
命令他去另一边,这似乎是一个令人惊讶的方向转变,也是犹太拉比所走的一条非常不寻常的道路。外邦人长途跋涉来寻求他的医治是一回事,但现在拉比亲自去找他们了。马可没有明确说明耶稣为什么这样做。也许他是想从人群中休息一下(马可在下一节中写道: “离开人群……” (第 36 节)可能暗示了这一点)。或者也许耶稣看出了敌人的自私动机和铁石心肠,于是精明地决定离开一段时间。
从更深层次上讲,耶稣穿越到对岸一直是上帝计划的一部分。虽然他是犹太人的弥赛亚,但福音的好消息是面向所有人的——犹太人和外邦人。通过前往受希腊影响的对岸,耶稣以一种切实而有力的方式将福音之光带给他们。他的“传教之旅”预示着他将在所谓的“大使命”中向门徒发出的最后命令:
“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
(马太福音 28:19-20马太福音 28:19-20 commentary)
不到三年,这些耶稣命令去彼岸的门徒将在全球范围内执行这项使命,向全世界传播福音。通过他的榜样和邀请,耶稣正在训练他们完成这项任务。在下达这些命令时,他也要求门徒做出更深层次的承诺。
虽然我们不知道确切的数字,但至少有一些门徒跟随耶稣上了船。据推测“指定的十二个门徒”与耶稣一起去了(马可福音3:14-19马可福音3:14-19 commentary)。
他们就离开众人,用船将耶稣带去,耶稣原是在船上,也有别的船和他同去(第 36 节) 。
加利利海使用的船只相对较小。这个淡水湖长约 13 英里,宽约 8 英里。1986 年在加利利海西北岸发现的一艘公元一世纪渔船长 27 英尺,宽 7.5 英尺,可容纳约 15 人。耶稣渡海时使用的船只大小可能相似,依靠船帆推进。
马可指出,耶稣和门徒在渡海时把众人抛在后面。马可还指出,耶稣的门徒带他上了船。这意味着耶稣是船上的乘客,并没有积极负责带领船渡海。这部分解释了为什么在后来的叙述中,耶稣在船尾睡觉(第 38 节),而不是帮助船漂浮。
几位门徒都是加利利海的职业渔夫(西蒙,安德鲁,詹姆斯和约翰),他们有能力将船划到水的对岸。
马可补充了耶稣当时的情况。这可能意味着耶稣当时在之前教导的那条船上(马可福音 4:1马可福音 4:1 commentary)。马可还指出,还有其他船与他同行。这些船可能是载着耶稣其他门徒的船,他们与他一起前往湖的对岸。
这点小小的观察表明,这个记载最初来自参与此事件的目击者。这些看似不重要的细节让马可福音听起来很真实。耶稣的门徒彼得是马可福音记载的来源,可能是负责这次乘船旅行的门徒。同样,只有参与者才会热衷于记住这种事情。
穿过湖泊的旅程通常需要几个小时。
当他们前往对岸时,马可告诉他的读者,一场风暴来临,开始淹没耶稣所乘的船:
忽然起了暴风,波浪猛烈地冲击船,甚至船要满了水(第 37 节)。
风暴非常猛烈。海浪猛烈地冲击着船舷。
马可写道:船里已经装满了水,以表达这件事发生得有多快。船边涌入了太多的水,船很快就装满了水。马太写道:“船被波浪淹没了”(马太福音 8:24马太福音 8:24 commentary)。
耶稣自己在船尾,靠着垫子睡着了;他们叫醒了他,对他说,“夫子,我们丧命,你不顾吗?” (38节)。
当海水灌满船身时,耶稣本人在船尾,在垫子上睡着了。虽然描述这一事件的其他两本福音书都提到耶稣睡着了(马太福音 8:24马太福音 8:24 commentary, commentary路加福音 8:23路加福音 8:23 commentary),但只有马可福音(以渔夫彼得为来源)指出了耶稣在船上睡觉的位置。他在船尾——即船的后部。马可还说他在垫子上睡着了。
耶稣显然已经筋疲力尽,因为他已经向人群布道一整天了。他安然地休息着。他的睡眠也反映出,即使在猛烈的风暴中,他仍然完全相信天父的保护。
尽管门徒们有丰富的渔夫经验,但他们却无法驾驭风暴带来的巨浪和狂风,安全地将船驶上岸。他们心惊胆战,认为自己的生命受到了威胁。(对于职业渔夫来说,这场风暴一定特别猛烈,才会感到如此危险。)
他们无路可去,只好叫醒了耶稣,对他说:“夫子,我们要丧命,你不顾吗?” (38节)。
门徒的请求很迫切。他们把睡梦中的耶稣叫醒,称他为“老师”。有趣的是,在记载这一事件的三本福音书中,当门徒呼唤耶稣时,他们用不同的称呼来称呼他。
马太使用“主”(马太福音 8:25马太福音 8:25 commentary)(希腊语:κύριε——发音:“ku-rié”——G2962)。在此上下文中,它强调了耶稣作为“主”的弥赛亚权威。马太对耶稣弥赛亚身份的关注反映了他的主要关注点之一,尤其是在向他的主要犹太听众讲话时。
路加使用“夫子”(希腊语:ἐπιστάτα——发音:“è-pi-sta-tá”——G1988)。“Èpistatá”一词在希腊语新约中很少使用,意思是“监督者”或“掌权者”。更确切地说,它指的是“有地位或权威的人”。英语翻译“夫子”大致涵盖了这些含义,尽管它可能看起来很生硬。尽管如此,“夫子”有效地传达了门徒呼唤耶稣的紧迫感和绝望感。
马可使用了“老师”(希腊语:διδάσκαλε — 发音:“di-das-ka-lé” — G1320)。“老师”一词反映了耶稣作为他们的宗教导师的权威。犹太人通常用“拉比”来表示“老师”(见约翰福音 1:38约翰福音 1:38 commentary)。在他的福音书中,马可很可能为罗马观众改编了“拉比”一词,使用“老师”一词使这一概念更加熟悉和易于理解。
马可用“didaskalé”来表达门徒在恐惧时刻的意思,强调了耶稣作为他们宗教导师的权威。这个词的选择凸显了耶稣作为他们的向导和导师的角色,即使他们面对可怕的风暴,但他们在这个危险时刻的突然爆发也可能暴露了他们对耶稣真正身份的有限理解——一位导师。
通过称呼耶稣为“老师”,然后展示他平息风暴的强有力的回应,马克清楚地表明耶稣不仅仅是一位宗教老师或道德导师。
马可的罗马读者可能很快就承认耶稣是一位好老师,但仅此而已。马可这样描述这一事件,挑战了罗马读者对耶稣的有限理解,就像与耶稣同在船上的门徒很快会问的那样:这到底是谁,连风和海也听从他了? (第 41b 节)。
福音书作者使用了三种不同的希腊语术语,这进一步表明福音书是用希腊语记录的,而这些事件最初是用阿拉姆语和/或希伯来语发生的。这反映了译者努力捕捉原文的含义和背景,以便引起不同读者的共鸣。因此,三本福音书中使用的三个希腊语术语都与原文一致。此外,与耶稣同船的不同门徒在试图唤醒耶稣时可能使用了三个不同的术语——而每位福音书作者都选择了不同的术语来记录他们的记载。
要了解更多关于公元一世纪犹太地区如何使用不同语言的信息,请参阅《圣经说》文章:“ 耶稣时期犹太地区的四种语言”。
此外,每位福音书作者表达门徒的恳求的方式都略有不同,各自强调当时的不同方面。
马可强调门徒们惊讶于耶稣对他们所面临的危险毫不畏惧。 “夫子,我们丧命,你不顾吗?”马可福音中门徒的反问句表明了他们的恐惧和缺乏信心,他们似乎在责备耶稣。
马太更完整地捕捉到了门徒们的绝望和希望,他们呼喊道:“主啊,救救我们!我们丧命啦!”(马太福音 8:25b马太福音 8:25b commentary)
路加是对此时刻描述最简洁的福音书作者,他用简单但紧急的请求记录了门徒的恐惧:“夫子,夫子,我们要丧命了!”
这些表达方式的差异——尤其是路加和马太与马可之间的差异——可能表明,不同的门徒在暴风雨中担心自己的生命安全时,对耶稣说的话可能有所不同。这些差异可能反映了门徒的个人性格和观点,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表达他们的恐惧和绝望。
马可记载了门徒向耶稣的恳求:
耶稣醒了,斥责风,向海说:“安静吧,静了吧。”风就住了,海变得十分平静(第 39 节)。
耶稣直接对自然元素讲话。他对它们说:安静,安静。当他斥责风和海时,它们立刻停下来。风停了,海变得非常平静。一切都安静而平静——正如耶稣所命令的那样。
万物听从造物主的声音,造物主命令万物存在(创世记 1创世记 1 commentary, commentary约翰福音 1:3约翰福音 1:3 commentary, commentary歌罗西书 1:16歌罗西书 1:16 commentary)。这一刻戏剧性地展示了耶稣对自然的神圣权威,揭示了他作为造物主本身的力量,远不止是门徒刚才称他为道德教师。
耶稣斥责天气之后,将注意力转向了他的门徒。
耶稣对他们说:“你们为什么胆怯?你们还没有信心吗?” (第 40 节)
耶稣对门徒缺乏信仰的斥责是一种警告,敦促他们即使在最可怕和最不确定的情况下也要相信他的力量和存在。
有趣的是,马太福音记载了耶稣在平息风暴之前对门徒的斥责(马太福音 8:25-26马太福音 8:25-26 commentary),而不是像马可和路加所记录的那样在之后(路加福音 8:24-25路加福音 8:24-25 commentary)。
这表明耶稣很可能在平息风暴之前和之后都斥责过他的门徒。这也强调了同样的信仰原则和期望在严峻的考验之前/期间以及考验平息之后也适用。
马可描述了门徒们看到耶稣命令风浪平静下来后的反应,以及耶稣对他们的斥责:
他们就甚惧怕,彼此说:“这到底是谁,连风和海也听从他了?” (41节)。
船上的人已经亲眼目睹了耶稣医治麻风病人,治愈各种疾病和驱除恶魔,当他们看到耶稣斥责狂风,平息暴风雨的巨浪,使之完全平静时,他们心中充满了恐惧。这一刻加深了他们对耶稣的敬畏和理解,因为他们意识到他甚至有权柄控制自然力量。
马可对门徒的描述——他们变得非常害怕——颇具启发性。请注意,他们的恐惧明显增加,从害怕身体死亡转变为害怕耶稣是谁。
门徒们之所以颤抖,并非因为这场戏剧性的救援,而是因为他们对耶稣的理解和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而感到害怕。这一刻似乎极大地挑战了他们对耶稣的根本假设。他们的假设与现实相比太渺小了。从这一刻起,除非他们隐瞒他们所目睹的真相,否则他们就不可能再只把耶稣当作老师来追随。在更深层次和核心的层面上,门徒们开始认识到耶稣的真正身份——人形的全能上帝。
马克对这一关键时刻的描述旨在给观众带来类似的效果。
门徒们自问: “这人到底是谁,连风和海也听从他了?”
拥有这种权威的唯一一位是宇宙的主宰,风和海浪的创造者。作为它们的创造者,耶稣拥有指挥风和海的神圣权威,展现了他对万物各个方面的力量。
马太福音中门徒的问题也许更加尖锐:
“这是怎样的人,连风和海都听从他?”
(马太福音 8:27b马太福音 8:27b commentary)
福音书透露,这个人就是上帝——风,海和万物的创造者。他是弥赛亚,是天地之王。尽管目睹了这个奇迹和其他许多奇迹,船上的门徒才刚刚开始理解耶稣作为主神的真实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