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Select font sizeDark ModeSet to dark mode
按书卷浏览

诗篇 15:1-5 的含义

这首诗篇邀请信徒在内心、言语和行为上践行正直,确保我们与上帝的关系坚定不移,并确保我们的邻居在我们面前得到祝福。

诗篇15:1-5开篇即表明这是一篇大卫的诗。此处我们看到一段引言,将这段话归于大卫王,他是以色列的第二位君王,在位时间约为公元前1010年至公元前970年。他是以色列历史上的核心人物,蒙拣选在扫罗之后带领上帝的子民。这段引言将我们引向接下来的洞见,大卫将在其中提供简明而深刻的指引,教导我们如何在耶和华面前过公义的生活。

当大卫问道: “耶和华啊,谁能寄居你的帐幕?谁能住在你的圣山?” (第1节)时,他引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谁配得来到神的面前,享受与祂的属灵相交?神的帐幕圣山的形象描绘了圣幕和耶路撒冷的锡安山——以色列人崇敬的敬拜中心。这些话语强调了大卫渴望与神建立真正的连接,这种连接不是随意的,而是虔诚而虔诚的。

从这首诗的开篇,便流露出敬畏与谦卑的情感。大卫的提问传达出一种含蓄的认同:上帝无比圣洁,唯有遵从祂道德旨意的人才能与祂完全相交。大卫直接向耶和华呼求,开启了一种亲密敬畏的模式,并塑造了这篇诗篇的其余部分,向各个时代的读者表明,他们也可以带着关于公义和指引的最深层问题转向上帝。

大卫在质问之后宣告: “行事正直,作事公义,心里说实话的人” (第2节)。正直在这里意味着过着内外一致的生活,以至于一个人的行为与内心的信念相符。行公义意味着持续地致力于做上帝眼中正确的事,不仅仅是为了个人利益,而是出于对主所设立的道德标准的忠诚。

他强调在心里说真话,这证明了内心诚实的重要性。真正的公义始于内在的真理,然后才会在外在的行为中彰显出来(马太福音12:34)。换句话说,大卫认为内心与上帝真理的契合是其根基。当内心扎根于对主之道的真诚敬拜时,外在敬虔品格的展现就会自然而然地成长。

这节经文抓住了敬虔生活的包罗万象的本质:行事(行动),行为(日常行为)和言语(根基真理)。通过强调每一个维度,诗篇阐明了一个整体的愿景——一个人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全然忠于公义的行为。

大卫继续描述义人,说道: “他不以舌头谗谤人,不作恶害邻舍,也不随伙毁谤朋友。” (第3节)经文的重点转移到我们与他人交谈的方式,强调健康的人际关系依赖于能够建立而非破坏的言语。避免诽谤或诬告的人,展现了对上帝赋予他人尊严的尊重。

此外,这节经文中负面的命令,与爱邻舍的隐含正面呼召相辅相成。远离恶事,亲近仁慈,能促进敬虔社群的和平与合一。朋友也应免于责备;渴望与神同在的人,会选择守护周围人的名誉。

在圣经的教导中,用智慧的言语保守合一是一个持续的主题(雅各书3:2-10)。大卫在此指出,我们对待邻舍的言行举止,显明我们是否效法上帝怜悯公义的心。

大卫延续着这样的轨迹写道: “他眼中藐视恶人,却尊重敬畏耶和华的人。他发誓,虽吃亏,也不更改。” (第4节)这些话凸显了正直人品格的洞察力:正直的人既不羡慕邪恶,也不认可不义之举。相反,他们会尊重敬畏上帝的人,与他们建立友谊,促进灵性成长。

誓言虽害己,这句话要求我们坚守诚实。即使承诺代价高昂,义人也始终坚定不移。忠于言辞,体现了对上帝更深的忠诚。这种对真理和信守承诺的忠诚提醒我们,按照神圣的标准生活可能意味着牺牲,但它会在上帝和人类同胞眼中培养可靠性和可信度。

这节经文概括了维护社区诚信的多方面呼吁:与敬虔的人结盟,抵挡邪恶,并保持坚定不移的忠诚,履行自己的诺言。这样的劝告能够营造一个公义兴盛,上帝恩惠常存的环境。

大卫在诗篇的结尾说道: “他不放债取利,也不受贿赂害无辜。行这事的人必不摇动” (第5节)。在以色列的传统中,以剥削性的利息借贷常常受到谴责,因为这种行为是以牺牲他人利益为代价来谋取私利,这与寻求造福他人的心意背道而驰。贿赂同样会破坏正义,扭曲公正的法律程序。

永不动摇的应许表明了公义生活所建立的稳固根基。上帝坚定地扶持那些致力于诚实,公平交易,关心弱势群体福祉的人。这种生活展现了怜悯和真理,扎根于上帝不变的道德律法。

大卫在这段总结中表明,敬虔的品格会获得稳定的好处。当试炼来临时,遵守上帝诫命所培养的正直,如同堡垒,保护人免遭毁灭,并坚固人的信心。

Clear highl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