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篇 18:1-3诗篇 18:1-3 commentary 开头是这样的:交与伶长。这是耶和华的仆人大卫的诗。当耶和华救他脱离一切仇敌和扫罗手的日子,他就向耶和华念这歌的话语。他说。这段引言强调了大卫的虔诚,表明这些话是在被拯救脱离反对之后,出于感激而写的。大卫在位约公元前 1010-970 年,是以色列的第二任国王,他的一生与扫罗统治时期(约公元前 1050-1010 年)交织在一起,反映了以色列历史上的一个动荡时期。在这种情况下,大卫的感激之情不仅仅是一种私人情感,而是一种集体的鼓励,这种鼓励源于几个世纪前应许给亚伯拉罕后裔的土地(俗称迦南地区,后来的以色列),以色列人最终在那里定居。
虽然这些话语是个人的,但它们的指向却是集体的,因为大卫是在唱诗班指挥的监督下呈现的,表明这是一段配乐的公开见证。参与者和听众都会被大卫的救赎故事所吸引,回忆起古代以色列的君王谱系,以及大卫作为指向最终君王的关键人物在圣约中的特殊角色。通过在敬拜的环境中正式献上这些话语,大卫为后世阅读,歌唱和铭记上帝在以色列历史中信实的作为铺平了道路。
以色列的第一位国王扫罗,代表着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而大卫从扫罗的追捕中获救,更彰显了上帝的庇护之力。昔日拯救的记忆自然激发了随之而来的赞美,将大卫个人的胜利转化为对上帝坚定不移的爱与力量的集体颂扬。
耶和华啊,我爱你,我的力量(1节)。大卫以衷心的爱宣告开篇,承认他依靠全能的上帝作为他生命的根基。这大胆的表达肯定了与上帝之间牢固而亲密的联系,上帝并非一位遥不可及的神,而是在危难时刻积极扶持的依靠。在这片被各种敌对势力包围的土地上,大卫的告白提醒我们,真正的安全并非依靠人类的军队或防御工事,而是依靠耶和华的同在。
这句话用心体会了大卫与上帝的亲密联系,体现出一种近乎亲情的纽带。尽管大卫是一位在位的君王,他仍然承认上帝的力量远超他自身。这句直白的话语将信仰描绘成一种以虔诚和信赖为标志的关系,并明确指出,当逆境来临时,除了上帝之外,没有任何其他事物能够成为真正的避难所。
与圣经不断揭示的启示一致,这种由衷的敬虔预示着信徒与造物主之间本该拥有的温柔团契。几个世纪后,耶稣教导说,最大的诫命是全心全意地爱主,并邀请所有人体验与祂的个人关系(马太福音22:37马太福音22:37 commentary)。
耶和华是我的岩石,我的山寨,我的救主;我的神,我的磐石,我所投靠的;我的盾牌,我拯救的角,我的高台(2节)。大卫见证了上帝在这个充满变幻莫测的盟友和凶猛敌人的世界里坚定不移的可靠性。磐石在暴风雨中屹立不倒,象征着坚定不移的保护,而堡垒则传达了坚固防御的形象。在以色列崎岖的地形中,这样的比喻引起了那些了解岩石藏身处在军事冲突中重要意义的人的共鸣。
盾牌与堡垒的这种层层意象,表明上帝关注人类脆弱性的各个方面。盾牌可以抵挡眼前的攻击,而堡垒则可以提供安全,免受长期围攻。大卫宣告上帝是拯救我的号角,这预示着胜利,因为在古代近东文化中,号角常常象征着权力和胜利。大卫结合这些隐喻,强调唯有上帝才能提供全面的安全。
从属灵角度来看,这强调了真正的拯救在于安息在上帝的庇护之下,而非依靠自给自足。这与圣经中更广泛的教义相符,即唯有上帝才能确保永恒的庇护(希伯来书6:18-19希伯来书6:18-19 commentary),最终使人坚信耶稣是人类最终的拯救者和堡垒。
我呼求当受赞美的耶和华,我便得救脱离仇敌(3节)。大卫呼求上帝的举动,彰显了他倚靠那位全能拯救之主。他的信靠并非寄托于个人能力或政治联盟,而是寄托于神的介入,因为他确信无论境况如何,上帝的品格都值得称颂。大卫将赞美与祈求交织在一起,表明拯救与敬拜是相辅相成的。
“从仇敌手中得救”这句话强调了呼求上帝与蒙受祂保护之间的直接联系。以色列在古代近东西部地区的历史证实,当时的国家常常面临周边帝国的入侵。大卫见证上帝的介入确实带来拯救,他承认一切拯救都是恩典的礼物,而非巧合或人类策略的产物。
在圣经更广阔的背景下,这与持续,忠心祷告的主题相呼应。古今信徒都像大卫一样,在有需要的时候转向神(腓立比书4:6腓立比书4:6 commentary)。呼求主能塑造一颗谦卑感恩的心,加深对祂的信靠。
诗篇 18:1-3 的含义
诗篇 18:1-3诗篇 18:1-3 commentary 开头是这样的:交与伶长。这是耶和华的仆人大卫的诗。当耶和华救他脱离一切仇敌和扫罗手的日子,他就向耶和华念这歌的话语。他说。这段引言强调了大卫的虔诚,表明这些话是在被拯救脱离反对之后,出于感激而写的。大卫在位约公元前 1010-970 年,是以色列的第二任国王,他的一生与扫罗统治时期(约公元前 1050-1010 年)交织在一起,反映了以色列历史上的一个动荡时期。在这种情况下,大卫的感激之情不仅仅是一种私人情感,而是一种集体的鼓励,这种鼓励源于几个世纪前应许给亚伯拉罕后裔的土地(俗称迦南地区,后来的以色列),以色列人最终在那里定居。
虽然这些话语是个人的,但它们的指向却是集体的,因为大卫是在唱诗班指挥的监督下呈现的,表明这是一段配乐的公开见证。参与者和听众都会被大卫的救赎故事所吸引,回忆起古代以色列的君王谱系,以及大卫作为指向最终君王的关键人物在圣约中的特殊角色。通过在敬拜的环境中正式献上这些话语,大卫为后世阅读,歌唱和铭记上帝在以色列历史中信实的作为铺平了道路。
以色列的第一位国王扫罗,代表着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而大卫从扫罗的追捕中获救,更彰显了上帝的庇护之力。昔日拯救的记忆自然激发了随之而来的赞美,将大卫个人的胜利转化为对上帝坚定不移的爱与力量的集体颂扬。
耶和华啊,我爱你,我的力量(1节)。大卫以衷心的爱宣告开篇,承认他依靠全能的上帝作为他生命的根基。这大胆的表达肯定了与上帝之间牢固而亲密的联系,上帝并非一位遥不可及的神,而是在危难时刻积极扶持的依靠。在这片被各种敌对势力包围的土地上,大卫的告白提醒我们,真正的安全并非依靠人类的军队或防御工事,而是依靠耶和华的同在。
这句话用心体会了大卫与上帝的亲密联系,体现出一种近乎亲情的纽带。尽管大卫是一位在位的君王,他仍然承认上帝的力量远超他自身。这句直白的话语将信仰描绘成一种以虔诚和信赖为标志的关系,并明确指出,当逆境来临时,除了上帝之外,没有任何其他事物能够成为真正的避难所。
与圣经不断揭示的启示一致,这种由衷的敬虔预示着信徒与造物主之间本该拥有的温柔团契。几个世纪后,耶稣教导说,最大的诫命是全心全意地爱主,并邀请所有人体验与祂的个人关系(马太福音22:37马太福音22:37 commentary)。
耶和华是我的岩石,我的山寨,我的救主;我的神,我的磐石,我所投靠的;我的盾牌,我拯救的角,我的高台(2节)。大卫见证了上帝在这个充满变幻莫测的盟友和凶猛敌人的世界里坚定不移的可靠性。磐石在暴风雨中屹立不倒,象征着坚定不移的保护,而堡垒则传达了坚固防御的形象。在以色列崎岖的地形中,这样的比喻引起了那些了解岩石藏身处在军事冲突中重要意义的人的共鸣。
盾牌与堡垒的这种层层意象,表明上帝关注人类脆弱性的各个方面。盾牌可以抵挡眼前的攻击,而堡垒则可以提供安全,免受长期围攻。大卫宣告上帝是拯救我的号角,这预示着胜利,因为在古代近东文化中,号角常常象征着权力和胜利。大卫结合这些隐喻,强调唯有上帝才能提供全面的安全。
从属灵角度来看,这强调了真正的拯救在于安息在上帝的庇护之下,而非依靠自给自足。这与圣经中更广泛的教义相符,即唯有上帝才能确保永恒的庇护(希伯来书6:18-19希伯来书6:18-19 commentary),最终使人坚信耶稣是人类最终的拯救者和堡垒。
我呼求当受赞美的耶和华,我便得救脱离仇敌(3节)。大卫呼求上帝的举动,彰显了他倚靠那位全能拯救之主。他的信靠并非寄托于个人能力或政治联盟,而是寄托于神的介入,因为他确信无论境况如何,上帝的品格都值得称颂。大卫将赞美与祈求交织在一起,表明拯救与敬拜是相辅相成的。
“从仇敌手中得救”这句话强调了呼求上帝与蒙受祂保护之间的直接联系。以色列在古代近东西部地区的历史证实,当时的国家常常面临周边帝国的入侵。大卫见证上帝的介入确实带来拯救,他承认一切拯救都是恩典的礼物,而非巧合或人类策略的产物。
在圣经更广阔的背景下,这与持续,忠心祷告的主题相呼应。古今信徒都像大卫一样,在有需要的时候转向神(腓立比书4:6腓立比书4:6 commentary)。呼求主能塑造一颗谦卑感恩的心,加深对祂的信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