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Select font sizeDark ModeSet to dark mode
按书卷浏览

诗篇 2:1-3 含义

诗篇作者思考人类为何如此悖逆上帝。世界各国的领袖藐视上帝,妄想自立为神。他们视顺服真神如同奴役。

诗篇2:1-3大声质问,为什么列国和列国会密谋,仿佛他们真的能够抵挡上帝和祂所拣选的君王——弥赛亚。根据使徒行传4:25,这首诗是由大卫王所写。诗篇2在新约中被多次引用。例如:

大卫大声喘息,反问道:“列国为何喧嚷?万民为何谋算虚妄的事?” (第 1 节)。

这个反问句的隐含答案是:“这样做毫无意义,因为完全是徒劳的。”喧嚣背后的希伯来语动词(“ragash”)描绘的是焦躁不安的人群,他们跺着脚,像暴风雨中的海浪一样咆哮。诗篇作者将一切对抗上帝的策略都称为“徒劳的”——空洞,轻飘飘的,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正如我们将看到的,列国所幻想的虚空之事,就是抵挡上帝所膏立的君王,超越祂的权柄。列国妄想拥有凌驾于上帝和祂的受膏者之上的权柄。

这种凌驾于上帝之上的阴谋,让我们想起了路西法(撒旦),他也曾幻想过同样的虚妄之事。正如我们在《以赛亚书》中看到的,路西法也曾谋划过类似的阴谋:

“你怎么从天堂坠落,
噢,晨星,黎明之子!
你已被砍倒在地,
你们这些使国家变得虚弱的人!
你心里却说:‘我要升到天上;
我要将我的宝座高举在神的众星之上,
我要坐在聚会的山上
在北方深处。
“我要升到高云之上;
我要使自己与至高者同等”
以赛亚书 14:12-14)。

撒旦图谋取代上帝的权威。无论撒旦如何得利,他的命运都是“被推下阴间,到坑的深处”(以赛亚书14:15)。我们在启示录20:10中看到,这是撒旦的最终命运。撒旦是这个世界目前的统治者。他已被属灵地驱逐,因为耶稣被赋予了一切权柄。然而,截至撰写本文时,耶稣尚未在肉体上战胜撒旦(约翰福音12:31)。由于撒旦仍然是这个世界的统治者,世界反映出他的情绪,对上帝喧嚣不已,并图谋一件虚妄的事,那就是登上至高之处,超越上帝的权威。

使徒行传 4:25-26 记录了最早的信徒在意识到希律,本丢彼拉多和犹太公会将耶稣钉在十字架上只不过是重演了古老的叛乱时,用诗篇 2:1-2 的话向上帝祈祷,并描述官长们聚集,要敌挡主并主的受膏者”(使徒行传 4:25-26)。

这段来自基督早期追随者的公元一世纪祷告教导我们,诗篇第二篇同时谈到了古代的君王,公元一世纪的权威,以及每一个妄想超越上帝——天地创造者——的现代权力结构。大卫随后将矛头指向列国的领导阶层:世上的君王一齐起来,臣宰一同商议,要敌挡耶和华并他的受膏者(2节)。

希伯来语动词“yatsab”(译为“站稳脚跟”)描绘了世上的统治者们坚定立场,起草条约,签署法令,决心与上帝对抗,却发现他们已经向全能者宣战。我们在《启示录》中看到,世上的君王似乎公开承认他们直接与羔羊对抗。但他们非但没有悔改求饶,反而躲了起来(启示录6:16)。

统治者的敌意不仅针对一位抽象的神,也针对祂的受膏者。在希伯来语中,翻译为受膏者的词是“māšîaḥ”(弥赛亚)。“māšîaḥ”的希腊语翻译为“christos”。弥赛亚和基督的意思都是受膏者,上帝膏立耶稣为万王之王,万主之主(启示录19:16)。我们将在诗篇2:6中看到这一点。

从大卫的角度来看,上帝未来的受膏君王指向上帝应许他的王室血统(撒母耳记下7:12-13)。从我们的角度来看,这指向拿撒勒人耶稣,基督,上帝受膏的君王。这两种观点在耶稣是“大卫的子孙”这一事实上是一致的(马太福音1:1)。

叛乱者们发出了反对上帝和他所膏立的君王——上帝的羔羊耶稣的宣言: “我们要挣开他们的锁链,脱去他们的绳索!” (第 3 节)。

叛逆的统治者把造物主的道德秩序称为枷锁绳索——锁链——这与伊甸园中蛇的谎言如出一辙,蛇声称脱离上帝的自主就是自由。个人经历和上帝的话语都清楚地表明,远离上帝的生活会导致罪的奴役(约翰福音8:34,罗马书6:17-20)。

讽刺意味深长;现实是,罪带来奴役和死亡,而顺服上帝却带来自由和生命(加拉太书5:1)。耶稣邀请疲乏的人负他的轭,并应许他的担子是轻省的(马太福音11:29-30)。保罗也同样称他所忍受的苦难为“至暂至轻的苦楚”,与耶稣应许他作忠心见证的奖赏——“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相比(哥林多后书4:17,提摩太后书2:12, 4:8)。

对于各个世纪的读者来说,诗篇作者的开篇既发出了警告,也带来了安慰。任何地缘政治动荡的标题都不应令教会感到意外;诗篇第二篇已经预言了这一点。然而,任何标题也都不应令我们感到不安;列国及其领袖的暴怒终将以神的笑声结束,而这出戏的结局在第一位君王戴上王冠之前就已经写好了。唯一明智的做法是谦卑地效忠于受膏者耶稣,祂的全球宝座和仁慈的邀请将主宰诗篇第二篇的其余部分。

Clear highl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