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诗篇2:4-6诗篇2:4-6 commentary中,上帝嘲笑那些认为权势互相竞争,竟能以任何方式阻碍祂立定祂所膏立的君王——耶稣——的荒谬想法。诗人大卫此时从地上的喧嚣转向天上的宁静,提醒我们那坐在天上的必发笑,耶和华必嗤笑他们(4节)。
耶稣所嘲笑的代词“他们”指的是前文诗篇2:1-3诗篇2:1-3 commentary中那些向祂怒吼的列国;那些发誓要摆脱上帝对他们施加的束缚的列国。希伯来语动词“yāshab ”翻译为“坐着的”,带有登基的意思——上帝并非焦虑地踱步,而是以宁静的权威统治着。
他的笑声并非轻浮,而是对全能者对不可能成功的妄自尊大的嘲讽。我们不妨将他的笑声比作一位父母面对着四岁孩子拿着塑料剑,大声抗议睡觉时间的场景。大卫揭示了这场冲突背后的不平衡:有限的反叛者挑战了无限。
据推测,当耶路撒冷的领袖们命令彼得,约翰以及与他们同在的公元一世纪信徒停止传讲耶稣时,他们从诗篇第二篇中获得了勇气。他们在祷告中背诵诗篇2:1-2诗篇2:1-2 commentary, commentary祈求上帝赐予他们力量,使他们能够放胆传道,并藉着祂的手行神迹,这表明他们也明白主是万有的主宰。事实上,他们的祷告表明,这些作恶者扮演的角色是“成就你手和你意旨所预定必有的事”(使徒行传4:28使徒行传4:28 commentary)。
主只是嘲笑那些像使徒行传第四章中那些禁止祂的子民奉耶稣——基督——上帝受膏者的名传道的人的法令和反抗。这种理解导致早期的门徒祈求勇气而非安全(使徒行传4:23-31使徒行传4:23-31 commentary)。他们明白,他们最大的祝福在于不惜一切代价勇敢地为耶稣站立。因为主的受膏者将赐予今生最大的赏赐(哥林多后书5:10哥林多后书5:10 commentary)。笑过之后,祂要在怒中责备他们,在烈怒中惊吓他们,说(第5节)。
“祂要对他们说话”这句话中的代词“他们”指的是那些藐视上帝权威的列国统治者。希伯来语“ap” (“愤怒”)描绘的是鼻孔张开的愤怒——对不公义的愤怒。上帝创造这个世界,是为了让人类在彼此相爱,彼此服侍中治理。然而,世界却充满了暴力(创世记 6:11创世记 6:11 commentary),因为人类试图互相剥削。上帝差遣耶稣来救赎世界,祂必然的统治是我们的盼望(彼得后书 3:13彼得后书 3:13 commentary)。
启示录预见到,上帝的神圣愤怒将在基督粉碎敌对王国的那一天达到顶峰,如同铁杖击打瓦器一样,这景象与诗篇2:9诗篇2:9 commentary直接相关。在雷声中,上帝宣告了祂愤怒的结果。接下来的宣告将是上帝对列国愤怒的结果。正是这句话将使列国在祂的愤怒中惊恐不已。如今,上帝说出了令祂的敌人恐惧的话: “我已经立我的君在锡安我的圣山上了” (6节)。
历史上,国王之所以会变得疯狂,是因为害怕失去权力。我们在希律王身上就看到了这一点。耶稣诞生后,贤士们将耶稣的命运告知了希律王,希律王便试图杀死耶稣(马太福音 2:16马太福音 2:16 commentary)。字面上的锡安指的是耶路撒冷东南山脊,大卫大约在公元前1003年占领了这座山。它海拔2500英尺(约760米),两侧是汲沦溪和欣嫩谷。这里是大卫城的所在地,山顶是圣殿山,也就是摩利亚山,很可能也是亚伯拉罕献祭独生子以撒的地方(创世记 22:2创世记 22:2 commentary, commentary历代志下 3:1历代志下 3:1 commentary)。
在旧约中,“锡安”一词既指一座实体的山,也象征着耶路撒冷和以色列国。上帝称其为“我的圣山”,将地理与预言融为一体:这里是亚伯拉罕献以撒的地方,也是所罗门后来建造圣殿,容纳上帝临在的地方,如今这里成为弥赛亚普世宝座的舞台。耶稣基督将在耶路撒冷统治全地。
敌对的君王或许会为自己加冕,但主已将祂所拣选的君王立为王。这位君王就是弥赛亚耶稣,祂忠心顺服,以至于死在十字架上,并从死里复活,证明了祂有权柄被赐予“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马太福音28:18马太福音28:18 commentary, commentary腓立比书2:8-9腓立比书2:8-9 commentary)。祂将统管万有。祂未来的统治将战胜一切对手。
因此,诗篇2:4-6诗篇2:4-6 commentary的这段经文从嘲讽的笑声,到神怒火的闪电,最终指向基督永远统治全地的主权。这段经文敦促我们将所见的每一个地缘政治头条新闻,与那位必然降临锡安之上,耶稣将坐在宝座上,以公义和真理统治全地的王权相比。
正如我们将在下一部分中看到的,他(令人惊讶地)希望与那些忠实追随他的上帝之子分享他的统治,并通过忠实的管理和忠诚来证明他们愿意在今生服务。
诗篇 2:4-6 含义
在诗篇2:4-6诗篇2:4-6 commentary中,上帝嘲笑那些认为权势互相竞争,竟能以任何方式阻碍祂立定祂所膏立的君王——耶稣——的荒谬想法。诗人大卫此时从地上的喧嚣转向天上的宁静,提醒我们那坐在天上的必发笑,耶和华必嗤笑他们(4节)。
耶稣所嘲笑的代词“他们”指的是前文诗篇2:1-3诗篇2:1-3 commentary中那些向祂怒吼的列国;那些发誓要摆脱上帝对他们施加的束缚的列国。希伯来语动词“yāshab ”翻译为“坐着的”,带有登基的意思——上帝并非焦虑地踱步,而是以宁静的权威统治着。
他的笑声并非轻浮,而是对全能者对不可能成功的妄自尊大的嘲讽。我们不妨将他的笑声比作一位父母面对着四岁孩子拿着塑料剑,大声抗议睡觉时间的场景。大卫揭示了这场冲突背后的不平衡:有限的反叛者挑战了无限。
据推测,当耶路撒冷的领袖们命令彼得,约翰以及与他们同在的公元一世纪信徒停止传讲耶稣时,他们从诗篇第二篇中获得了勇气。他们在祷告中背诵诗篇2:1-2诗篇2:1-2 commentary, commentary祈求上帝赐予他们力量,使他们能够放胆传道,并藉着祂的手行神迹,这表明他们也明白主是万有的主宰。事实上,他们的祷告表明,这些作恶者扮演的角色是“成就你手和你意旨所预定必有的事”(使徒行传4:28使徒行传4:28 commentary)。
主只是嘲笑那些像使徒行传第四章中那些禁止祂的子民奉耶稣——基督——上帝受膏者的名传道的人的法令和反抗。这种理解导致早期的门徒祈求勇气而非安全(使徒行传4:23-31使徒行传4:23-31 commentary)。他们明白,他们最大的祝福在于不惜一切代价勇敢地为耶稣站立。因为主的受膏者将赐予今生最大的赏赐(哥林多后书5:10哥林多后书5:10 commentary)。笑过之后,祂要在怒中责备他们,在烈怒中惊吓他们,说(第5节)。
“祂要对他们说话”这句话中的代词“他们”指的是那些藐视上帝权威的列国统治者。希伯来语“ap” (“愤怒”)描绘的是鼻孔张开的愤怒——对不公义的愤怒。上帝创造这个世界,是为了让人类在彼此相爱,彼此服侍中治理。然而,世界却充满了暴力(创世记 6:11创世记 6:11 commentary),因为人类试图互相剥削。上帝差遣耶稣来救赎世界,祂必然的统治是我们的盼望(彼得后书 3:13彼得后书 3:13 commentary)。
启示录预见到,上帝的神圣愤怒将在基督粉碎敌对王国的那一天达到顶峰,如同铁杖击打瓦器一样,这景象与诗篇2:9诗篇2:9 commentary直接相关。在雷声中,上帝宣告了祂愤怒的结果。接下来的宣告将是上帝对列国愤怒的结果。正是这句话将使列国在祂的愤怒中惊恐不已。如今,上帝说出了令祂的敌人恐惧的话: “我已经立我的君在锡安我的圣山上了” (6节)。
历史上,国王之所以会变得疯狂,是因为害怕失去权力。我们在希律王身上就看到了这一点。耶稣诞生后,贤士们将耶稣的命运告知了希律王,希律王便试图杀死耶稣(马太福音 2:16马太福音 2:16 commentary)。字面上的锡安指的是耶路撒冷东南山脊,大卫大约在公元前1003年占领了这座山。它海拔2500英尺(约760米),两侧是汲沦溪和欣嫩谷。这里是大卫城的所在地,山顶是圣殿山,也就是摩利亚山,很可能也是亚伯拉罕献祭独生子以撒的地方(创世记 22:2创世记 22:2 commentary, commentary历代志下 3:1历代志下 3:1 commentary)。
在旧约中,“锡安”一词既指一座实体的山,也象征着耶路撒冷和以色列国。上帝称其为“我的圣山”,将地理与预言融为一体:这里是亚伯拉罕献以撒的地方,也是所罗门后来建造圣殿,容纳上帝临在的地方,如今这里成为弥赛亚普世宝座的舞台。耶稣基督将在耶路撒冷统治全地。
敌对的君王或许会为自己加冕,但主已将祂所拣选的君王立为王。这位君王就是弥赛亚耶稣,祂忠心顺服,以至于死在十字架上,并从死里复活,证明了祂有权柄被赐予“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马太福音28:18马太福音28:18 commentary, commentary腓立比书2:8-9腓立比书2:8-9 commentary)。祂将统管万有。祂未来的统治将战胜一切对手。
因此,诗篇2:4-6诗篇2:4-6 commentary的这段经文从嘲讽的笑声,到神怒火的闪电,最终指向基督永远统治全地的主权。这段经文敦促我们将所见的每一个地缘政治头条新闻,与那位必然降临锡安之上,耶稣将坐在宝座上,以公义和真理统治全地的王权相比。
正如我们将在下一部分中看到的,他(令人惊讶地)希望与那些忠实追随他的上帝之子分享他的统治,并通过忠实的管理和忠诚来证明他们愿意在今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