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诗篇4:2-3诗篇4:2-3 commentary中,大卫继续他衷心的恳求,向那些反对他的人说: “世人哪,我的尊荣受辱要到几时呢?你们喜爱虚浮的事,想要诡诈,要到几时呢?”(细拉)(第2节)。大卫称他们为世人,是为了强调人类的软弱和局限,与上帝的伟大形成鲜明对比。大卫是古代以色列的第二任国王,统治时期约为公元前1010年至公元前970年。他注意到自己的地位正在被贬低。在他那一代,人们常常追求虚荣,而不是听从上帝的教导。
大卫恳求说: “你们喜爱虚妄的事,妄图欺骗,要到几时呢?” (第2节)他提醒我们,许多人对无法满足的事物抱有错误的信任。在古代近东,虚假的偶像和自私的追求是常见的陷阱。大卫的问题历久弥新,挑战着所有那些信靠转瞬即逝的欲望,而不是寻求在主里找到的真理和安稳的人。
细拉(第2节)的提及引人驻足反思。这个词在希伯来原文中很可能是一个音乐或礼仪标记,它呼吁读者和听众停下来思考大卫的质问的重要性。它提醒信徒,有时片刻的静默能带来清晰的认识,让他们审视自己寄托的希望和情感。
大卫继续说,他转向一个令人安心的真理: “你们要知道,耶和华已经分别虔诚人归他自己;我求告耶和华的时候,他必听我” (第3节)。 “分别”一词表明上帝对那些真诚遵循他道路的人有特殊的眷顾。在圣经的叙述中,尤其是在古代以色列的历史中,分别出来彰显了一个人与上帝的独特关系,赋予他们超越世俗利益的目标。
“在耶和华里敬虔的人”这个词语的使用,将敬虔的人分别出来归给神(第3节),使信徒确信与神和谐的生活是被认可和珍惜的。对于大卫时代的忠心仆人尤其如此,他们寻求保护,免受来自国内外的威胁。这种被主拣选的信心在圣经中随处可见,最终指向那些信靠基督的人(罗马书8:33罗马书8:33 commentary)。
大卫以坚定的话语作结: “我求告耶和华,他必听我” (3节)。他在此重申了上帝与祂子民之间的紧密联系:造物主不会抛弃寻求祂的人。面对逆境——无论是源于欺骗的言语还是敌对的反对——这节经文提醒读者,上帝那敏锐的耳朵始终倾听义人的呼求。
诗篇 4:2-3 的含义
在诗篇4:2-3诗篇4:2-3 commentary中,大卫继续他衷心的恳求,向那些反对他的人说: “世人哪,我的尊荣受辱要到几时呢?你们喜爱虚浮的事,想要诡诈,要到几时呢?”(细拉)(第2节)。大卫称他们为世人,是为了强调人类的软弱和局限,与上帝的伟大形成鲜明对比。大卫是古代以色列的第二任国王,统治时期约为公元前1010年至公元前970年。他注意到自己的地位正在被贬低。在他那一代,人们常常追求虚荣,而不是听从上帝的教导。
大卫恳求说: “你们喜爱虚妄的事,妄图欺骗,要到几时呢?” (第2节)他提醒我们,许多人对无法满足的事物抱有错误的信任。在古代近东,虚假的偶像和自私的追求是常见的陷阱。大卫的问题历久弥新,挑战着所有那些信靠转瞬即逝的欲望,而不是寻求在主里找到的真理和安稳的人。
细拉(第2节)的提及引人驻足反思。这个词在希伯来原文中很可能是一个音乐或礼仪标记,它呼吁读者和听众停下来思考大卫的质问的重要性。它提醒信徒,有时片刻的静默能带来清晰的认识,让他们审视自己寄托的希望和情感。
大卫继续说,他转向一个令人安心的真理: “你们要知道,耶和华已经分别虔诚人归他自己;我求告耶和华的时候,他必听我” (第3节)。 “分别”一词表明上帝对那些真诚遵循他道路的人有特殊的眷顾。在圣经的叙述中,尤其是在古代以色列的历史中,分别出来彰显了一个人与上帝的独特关系,赋予他们超越世俗利益的目标。
“在耶和华里敬虔的人”这个词语的使用,将敬虔的人分别出来归给神(第3节),使信徒确信与神和谐的生活是被认可和珍惜的。对于大卫时代的忠心仆人尤其如此,他们寻求保护,免受来自国内外的威胁。这种被主拣选的信心在圣经中随处可见,最终指向那些信靠基督的人(罗马书8:33罗马书8:33 commentary)。
大卫以坚定的话语作结: “我求告耶和华,他必听我” (3节)。他在此重申了上帝与祂子民之间的紧密联系:造物主不会抛弃寻求祂的人。面对逆境——无论是源于欺骗的言语还是敌对的反对——这节经文提醒读者,上帝那敏锐的耳朵始终倾听义人的呼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