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 a bookmarkAdd and edit notesShare this commentary

撒迦利亚书 12:10-14 含义

所有的犹太人,包括统治者、祭司和平民,都将为他们所刺伤的上帝哀悼。他们将深切哀悼,就像失去了长子一样。由于这种哀悼,上帝将把他的恩惠倾注给所有以色列人。这显然是暗示未来以色列人有一天会承认耶稣是他们的弥赛亚,并为拒绝他而忏悔。似乎只有这样,耶稣才会回来拯救以色列,并作为以色列的君王和上帝统治以色列。

在撒迦利亚书 12:6-9 中,耶和华应许要毁灭犹大所有的敌人,使犹大战胜他们,使她登上显赫的地位。在这部分中,他告诉犹大,她的拯救将包括净化和和解。和解的主要部分将是最终接受耶稣作为他们的弥赛亚。第 10 节生动地预言了耶稣被刺的预言,这在耶稣被钉十字架时应验了:

我必将那施恩叫人恳求的灵,浇灌大卫家和耶路撒冷的居民。他们必仰望我,就是他们所扎的;必为我悲哀,如丧独生子;又为我愁苦,如丧长子(第 10 节)。

第 10 节描述了以色列人为耶稣之死(他们所扎的我哀悼的时刻,就像埃及人在上帝降下灾祸时为失去他们的长子而哀悼一样(出埃及记 12:30)。这意味着犹大/以色列人会明白耶稣是为他们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并且会非常痛心,因为他的死是他们的罪造成的。但上帝会将恩典之灵倾注在他们身上。这意味着耶稣将被以色列人接受。

圣灵降临在犹太人身上的描述似乎与保罗对未来犹太人接受耶稣为救世主和弥赛亚的描述相符:

“弟兄们,我不愿意你们不知道这奥秘,恐怕你们自以为聪明,就是以色列人有几分是硬心的,等到外邦人的数目添满了,这样,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如经上所记:

“必有一位救主从锡安而来,
他将除去雅各身上的邪恶。’
这是我与他们立的约,
当我除去他们的罪孽时 ””
(罗马书 11:25-27)

以“拯救者将要来临”开头的引文来自《以赛亚书》59:20-21。上帝带走以色列人罪孽的概念在《旧约》中多次出现,例如在《耶利米书》31:33、《以赛亚书》27:9,以及上帝将恩典之灵倾注于以色列的地方。

上帝在第 10 节开头说,我必将那施恩叫人恳求的灵浇灌大卫家和耶路撒冷的居民(第 10 节)。

大卫家可能指的是大卫王的后裔,耶和华应许大卫王会兴起一个后裔,永远坐在他的国位上(撒母耳记下 7:13)。这个后裔就是耶稣(马太福音 1:1)。然而,大卫家这个短语也可以用来指整个犹大(列王纪上 12:19)。在这段经文中,它似乎是指犹大内部的领导层,特别是那些在耶路撒冷领导战斗保卫犹大免受攻击者攻击的人(撒迦利亚书 12:5)。

如果与“耶路撒冷居民”这句话结合起来看,似乎暗示着所承诺的拯救包括了所有人。这符合罗马书 11:26 的断言:“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

这将在“外邦人的数目添满”时发生,而“预言时钟”在但以理书第 9 章中描述的暂停期间发生。(见我们对但以理书第 9 章的评论)但以理书第 9 章预言以色列的时代为 490 年。当耶稣被以色列拒绝时,“时钟”在 483 年停止。它将在“外邦人的数目添满”之后重新开始,这是跨越69 周和70 周(7 年期)之间的时间间隙,在此期间,以色列的预言事件得以完成。

圣经中用“大卫家”一词来指代大卫王的后裔和王室血统,耶和华应许大卫王将兴起一个后裔,将“永远坐在他的国位上”(撒母耳记下 7:13)。然而,这个短语也可以用来指代整个犹大(列王记上 12:19)。在这段经文的直接上下文中,它似乎是指犹大内部的领导层,特别是那些在耶路撒冷领导战斗保卫犹大免受攻击者攻击的领导层(撒迦利亚书 12:5)。

耶路撒冷的居民是住在城里的人。这两处经文代表所有住在犹大的人。因为他们属于神,所以神会将恩典和恳求的灵浇灌在他们身上。

动词“倾倒”的字面意思可以是使水和血等液体从一个容器流到另一个容器中(创世记 9:6;出埃及记 4:9)。例如,在申命记中,摩西告诉以色列人,当他们宰杀动物在家吃肉时,他们要放掉血,像水一样地上(申命记 12:16)。然而,在我们的经文中,它的意思是比喻性的,暗示着丰富。耶和华说他会赐予他的盟约子民丰盛的恩典,促使他们以恳求来回应。

恩典一词表示上帝的恩惠。如果因耶稣所流的血而在上帝眼中被称义,上帝的恩典或恩惠就是作为礼物赐予我们的,因为耶稣为我们承担了世人的罪孽(歌罗西书 2:14)。要获得这种恩典,就需要有足够的信心仰望耶稣,希望从罪的致命毒液中解脱出来,就像耶稣向博学的尼哥底母描述的那样(约翰福音 3:14-15)。

神赦免我们罪孽的恩典是极大的祝福,使接受者在神面前完全被接纳(以弗所书 1:6)。祈求这个词的意思是恳切地请求某事。这是人类做某事的倾向。因此,恩典和祈求的灵是赐予敬拜者恩典并引导他们祷告的。隐含的祷告是接受神的恩典。

主说,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他们仰望他们所扎的我

代词“我”代表耶稣,因为他是被刺的人。

新约圣经记载了这一刺穿事件的字面实现。根据约翰福音,当犹太士兵将耶稣基督和他左右两边的另外两个人钉在十字架上时,他们打断了那两个人的腿,但耶稣的腿却完好无损,因为他已经死了:

“惟有一个兵拿枪扎他的肋旁,随即有血和水流出来。”
(约翰福音 19:34)

由于士兵刺穿了耶稣,约翰的作者宣称这是撒迦利亚的话的应验:

“圣经里又说:
“他们必仰望自己所刺的人。”
(约翰福音 19:37)

当然,耶稣被钉十字架是以色列拒绝盟约伙伴的一个典型例子。由于耶稣既是神又是人,当犹太人刺穿并钉死他时,他们杀死了肉身中的神。因此,撒迦利亚书中的预言在约翰福音中被视为一个真实的事件。在约翰的时代,犹太人看着被钉十字架的耶稣并嘲笑他(路加福音 23:35)。将来,他们会意识到自己做了什么,并为此哀悼。

与罗马书 11:25-27 的预言相关,外邦人的时代结束后,犹太人将认识到耶稣是他们应许的弥赛亚并接受他。那时,全以色列都将得救(罗马书 11:26)。

回到《撒迦利亚书》,经文说悔改的犹太人将为他(上帝)哀悼,就像人们为独生子哀悼一样哀悼是对某人的死亡感到悲伤或哀悼。为独生子哀悼是毁灭性的,是家庭结构中可能发生的最悲惨的事件之一。

根据耶利米的说法,这种哀悼是“最痛苦的哀悼”,也许是因为它结束了家庭未来的一切希望(耶利米书 6:26;参见阿摩司书 8:10)。同样,悔改的犹太人将表达他们拒绝宗主上帝的深切悲痛。事实上,他们会为他痛哭,就像为长子痛哭一样

在古代以色列,父母非常重视他们的长子。已婚夫妇会让他们的第一个儿子在家庭中享有优先权和卓越地位,赋予他领导家庭的责任和特权。因此,长子代表着人类的力量和活力(创世记 49:3;诗篇 78:51)。

因此,“每一个子宫的头生子”将成为家庭的主要继承人(出埃及记 13:2;民数记 18:15)。因此,一个家庭目睹失去他们的长子将是一个悲惨的情况。这就像一个国家的君主去世一样。主将犹太人的哭泣作对长子的哀悼,以显示他们悲伤的深度和真实性。

这种哀悼和哭泣的一个例子是,逾越节之夜,全埃及人都为他们的长子死去而哀悼(出埃及记 12:30)。这表明他们真诚悔改,表明他们仰望耶稣是为了接受他,正如约翰福音 3:14-16 中所说。

主延续了上一节开始的悲伤主题,并引入了时间短语“那日”来指代这一事件将要发生的未来时间(第 11 节)。将这一预言与罗马书 11:25-27 中的经文结合起来,似乎以色列转向耶稣这一事件将发生在但以理70 周附近或期间,正如但以理书 9:24-27 所预言的那样。耶稣在马太福音 24:15 中谈到了这个预言,称“行毁坏的可憎之物”是祂来临的标志。

撒迦利亚的预言继续说:耶路撒冷将陷入巨大的哀悼之中人民将痛哭流涕,表达他们刺伤上帝的悲痛。他们将向上帝祈求宽恕,并满怀信心地转向上帝。他们将像米吉多平原的哈达德里门一样哀悼

哈达临门这个术语是由两个迦南神的名字组成的:哈达,风暴之神(也称为巴力),以及雷神临门,叙利亚亚兰人的主神(列王纪下 5:18)。圣经中没有提到哈达临门,因此现代读者无法确定哀悼哈达临门这个短语指的是什么事件。犹太教和基督教传统将这段经文与约西亚王被杀联系起来(历代志下 35:24-25)。正如历代志下 35 所述:

“直到今日,男女歌唱家都以哀歌悼念约西亚。这哀歌在以色列中定为定例。看哪,这些也都写在哀歌里了。”
(历代志下 35:25)

因此,这个引用可能与哀悼的传统有关。无论如何,很明显,撒迦利亚的意图是提供一个例子,说明人们将因对待他们所刺穿的我而表达的巨大悲伤。重要的是要注意,在短语“他们所刺穿的我”中,无疑是指上帝,也指耶稣(被刺穿的)。这表明耶稣是上帝。

从第 12 章的上下文可以清楚地看出,第 10 节中的“我”指的是耶和华。第 12 章以“耶和华如此说”(撒迦利亚书 12:1)开头,然后耶和华以第一人称说话:

  • “看哪,我 [耶和华] 必使… (撒迦利亚书 12:2)
  • “我 [耶和华] 必击打… (撒迦利亚书 12:4)
  • “到那日,我必定意毁灭一切来攻击耶路撒冷的国家。”(撒迦利亚书 12:9)
  • “到那日,我必使犹大各族如火锅…”(撒迦利亚书 12:6)
  • “我必将那施恩叫人恳求的灵,浇灌大卫家和耶路撒冷的居民。他们必仰望我,就是他们所扎的,必为我悲哀…” (撒迦利亚书 12:10)

因此,撒迦利亚书 12:10 预言被刺的耶稣也是耶和华。犹太人反对耶稣的主要理由之一是他自称是上帝,他们声称这是亵渎神明(马太福音 26:64-66)。但在撒迦利亚书中,我们看到一个明确的预言:1)弥赛亚将是耶和华;2)弥赛亚将被刺;3)犹太人会认识到他被刺,并为他哀悼。

前两个预言已经实现,第三个预言还未实现(截至 2023 年)。但以色列人将为钉死耶稣而哀悼,这一点是肯定的,正如前两个预言肯定已经实现一样。正如使徒保罗所说:

这样,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如经上所记,
“必有一位救主从锡安而来,
他将除去雅各身上的邪恶。’
这是我与他们立的约,
当我除去他们的罪孽时。’
(罗马书 11:26-27)

罗马书 11 章的这段经文引用了以赛亚书 59:20-21。上帝将洁净以色列并赐予他们一颗新心的预言是贯穿整本圣经的主题(耶利米书 31:31-34)。

犹大人民哀悼约西亚在米吉多平原的死亡(历代志下 35:25)(历代志下 35:20-24)。米吉多平原在圣经中也被称为“哈米吉多顿”(启示录 16:16)。英文单词“Armageddon”翻译自希伯来语 Har-Magedon。“Har”在希伯来语中意为“山丘”,而“Magedon”是米吉多的一种形式。米吉多古城的遗址是一个“土丘”,这是一座由许多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文明的残骸组成的土丘,因此现在是一座高耸的小山。它俯瞰着米吉多平原。

启示录预言“全世界的君王”将在“哈米吉多顿”聚集,参加“上帝大日的战争”(启示录 16:14-16)。正如启示录 19:11-19 所预言的那样,这个时代的最后一场战争似乎将由耶稣的回归和天军的伴随而来。撒迦利亚书 12 章中提到米吉多平原可能暗示耶稣的回归将由犹太人为他们所刺的人哀悼而引发,这表明他们转向耶稣为弥赛亚可能与耶稣重返人间齐头并进。

这似乎符合彼得的承诺:如果犹太人“悔改归正”,主就会“派遣耶稣”给他们带来“安舒的日子”:

“所以你们应当悔改归正,使你们的罪得以涂抹,这样,那安舒的日子就必从主面前来到,主也必差遣所预定给你们的基督耶稣降临。”
(使徒行传 3:19-20)

有可能“全世界的君王”将聚集在米吉多平原,作为进军耶路撒冷的集结地,耶路撒冷位于米吉多以南约五十英里处。这可能与第 14 章相吻合,该章说“因为我必聚集万国与耶路撒冷争战”(撒迦利亚书 14:2)。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启示录 19 章中耶稣的回归可能与撒迦利亚书 14:1-8 中预言的事件相吻合。

这段经文继续讲到耶路撒冷的居民他们所刺的主哀悼。不仅耶路撒冷的居民为耶稣哀悼,全地的每一个家庭都会独自哀悼;大卫家的家族独自哀悼,他们的妻子独自哀悼;拿单家的家族独自哀悼,他们的妻子独自哀悼(第 12 节)。

耶路撒冷不会独自悔改。全都会哀悼。事实上,哀悼会延伸到每个家庭(第 12 节)。每个家庭都会哀悼自己的罪孽,因为他们拒绝了他们的盟约伙伴耶和华,他们刺伤了耶和华。然后,耶和华列出了将哀悼的具体犹大氏族,从而显示了悲伤的程度和普遍性。撒迦利亚的预言开头说,大卫家的家族和他们的妻子都独自一人……

大卫家是指大卫王的后裔(第 7、8、10 节)。他们和他们的妻子哀悼。此外,拿单家的家人和他们的妻子也将哀悼。拿单可能是大卫的儿子,是“他在耶路撒冷所生的儿女”之一(历代志上 14:4;撒母耳记下 5:14;路加福音 3:31)。如果这是正确的,那么拿单家指的是大卫儿子拿单的后代。

拿单被特别提及,这又表明这段经文是专门在谈论耶稣。耶稣的母亲玛利亚是大卫的儿子拿单的后裔,而不是王位继承人所罗门的后裔(路加福音 3:31),因此,玛利亚的后代没有受到流放前对犹大最后一位国王之一的诅咒:

“因为他的后裔中没有一个人会兴旺
坐在大卫的宝座上
或者再次统治犹大。”
(耶利米书 22:30)

玛利亚的后代没有受到这种诅咒,因为她不是所罗门的后裔。耶稣是约瑟的养子,约瑟是所罗门的后裔(马太福音 1:6)。因此,耶稣通过大卫的儿子所罗门的血统拥有王位的合法权利,但不受约雅敬的诅咒,因为他的母亲是大卫的儿子拿单的血统。

此外,哀悼将延伸至利未家的家族及其妻子(第 13 节)。利未家是指在耶和华面前担任祭司的未后裔(申命记 18:1-5)。他们将哀悼以表达他们的深切悲痛。

下一个哀悼的群体将是示每家族及其妻子。根据《民数记》,示每是利未的孙子之一(《民数记》3:16-21)。他的家族是祭司世系的一部分。因此,《撒迦利亚书》列出了王室的两位代表和祭司家族的两位代表。这表明犹大的统治者将承认耶稣是弥赛亚,并为他们刺伤他而哀悼。这可能与保罗的断言“全以色列都要得救”(《罗马书》11:26-27)有关。

虽然王室和祭司承担了更多的责任,但他们并不是唯一会因刺伤上帝而哀悼的人。因此,耶和华在本节的结尾说道, “剩下的所有家族,每个家族和他们的妻子都会独自哀悼”(第 14 节)。每个人都得罪了耶和华,需要清洗和净化。好消息是,上帝愿意与所有承认自己因邪恶的行为和叛逆而刺伤他的人和解。

由谷歌翻译自动从英语翻译过来。

Select Language
AaSelect font sizeDark ModeSet to dark mode
本网站使用 cookie 来增强您的浏览体验并提供个性化内容。继续使用本网站,即表示您同意我们使用隐私政策中所述的 cook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