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加福音 4:22-30路加福音 4:22-30 commentary 中,耶稣面对家乡拿撒勒人民的不信,回忆起先知经常被自己的人民拒绝,这激怒了犹太教堂的人群并驱使他们试图将他推下悬崖杀死他,但他从他们中间穿过,走了。
路加福音4:22-30路加福音4:22-30 commentary没有明显的平行福音记载。马太福音13:54b-58马太福音13:54b-58 commentary和马可福音6:2b-6马可福音6:2b-6 commentary可能描述的是与路加福音4:22-30路加福音4:22-30 commentary相同的事件。
在上一段(路加福音 4:16-22路加福音 4:16-22 commentary)中,耶稣回到祂的家乡拿撒勒,在安息日进入会堂,祂在那里受邀以拉比的身份教导人(路加福音 4:16路加福音 4:16 commentary)。祂站起来宣读先知以赛亚的书卷(路加福音 4:17路加福音 4:17 commentary),却违反了拉比的传统,只读了不到规定的三节经文。耶稣只读了两节经文的一部分(以赛亚书 61:1-2a以赛亚书 61:1-2a commentary)。祂读道:
“耶和华的灵在我身上,因为他膏立了我,叫我向贫穷的人传福音。他差遣我去宣告被掳的得释放,使盲人重见光明,使受压迫的人得自由,宣告上帝悦纳人的禧年。”(路加福音 4:18-19路加福音 4:18-19 commentary)
这段预言经文明显是有关弥赛亚的。
读完两节经文的一部分后,耶稣突然停下来,坐下来教训人,会堂里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想知道他接下来会说什么或做什么(路加福音 4:20路加福音 4:20 commentary)。
耶稣随后大胆地宣告:“今天这经应验在你们耳中了。”(路加福音4:21路加福音4:21 commentary)耶稣这样说,是在向他的家乡——他从小受教的犹太会堂——以及在他长大成人后认识他的邻居和朋友——宣告他就是弥赛亚预言的应验。
拿撒勒人对耶稣的回应
耶稣确实让拿撒勒人思考了很多事情。起初,拿撒勒人对耶稣的话语和教导反应积极。路加继续说道:
众人都称赞他,并希奇他口中所说的恩言,并说:“这不是约瑟的儿子吗?” (第 22 节上半部分)。
起初,耶稣的话语赢得了人们的钦佩和尊敬,会堂里的所有人都对他的说话方式印象深刻。他的语气和风格令人印象深刻,充满权威,他的宣告也十分大胆。这吸引了在场所有人的注意力。
路加明确地指出,所有人都称赞他。
“称赞祂”这句话表明他们称赞了耶稣。路加并没有明确指出他们称赞祂时称赞的内容。他们称赞祂,可能是在消化耶稣那些挑衅性话语时,出于紧张而做出的客套话。也可能是真诚地赞美这位说话权威,杰出的年轻拉比。
如果马太福音 13:53-58马太福音 13:53-58 commentary 和 commentary马可福音 6:1-6马可福音 6:1-6 commentary 是路加福音 4:16-30路加福音 4:16-30 commentary 中事件的平行记述,那么当众人称赞耶稣时,他的听众所说的一些话是:
“这个人从哪里得到这些东西?他又被赋予了什么智慧?他又用手创造了这些奇迹?”(马可福音 6:2b马可福音 6:2b commentary——另见马太福音 13:54b马太福音 13:54b commentary,5656 commentaryb)
路加还写道,会堂里的人都对他口中说出的亲切话语感到惊奇。
“恩言”一词表明耶稣的信息充满神的恩惠,仁慈和希望,鼓舞和感动了听众的心。拿撒勒人仿佛被耶稣的智慧和临在所吸引,他们从小就认识耶稣。他们惊叹于耶稣所说的奇妙话语,并试图理解其中的含义。
这可能表明他们试图调和耶稣关于他自己和他们亲眼目睹长大后成为木匠的男孩(马太福音 13:53马太福音 13:53 commentary)的弥赛亚主张,这个男孩最近离开小镇成为一名拉比。
马太和马可也记载了拿撒勒会堂里的人如何对他的教导感到“惊讶”(马太福音 13:54马太福音 13:54 commentary, commentary马可福音 6:2马可福音 6:2 commentary)。
路加随后记录了(与马太和马可一起)他们如何开始以明显的怀疑态度评论耶稣的卑微出身。
他们开始问自己: “这不是约瑟的儿子吗?”
这是一个反问句。他们知道耶稣是由马利亚的丈夫约瑟抚养长大的(马太福音 1:18-25马太福音 1:18-25 commentary, 2:13-142:13-14 commentary, 2:19-232:19-23 commentary;路加福音 1:26路加福音 1:26 commentary, 2:4-62:4-6 commentary)。
然而,约瑟并不是耶稣的亲生父亲,而是他的继父。
耶稣的母亲玛利亚在圣灵降临于她身上时,仍是处女,并因此怀上了耶稣。约瑟当时已经与玛利亚订婚,但当天使告诉他玛利亚如何怀孕以及她所怀的孩子是谁时,他还是娶了她(马太福音 1:18-25马太福音 1:18-25 commentary)。目前尚不清楚有多少拿撒勒人知道(或相信)此事。
但从他们的反问中可以明显看出,他们已经观察到约瑟如何抚养耶稣,就像抚养自己的儿子一样。
耶稣十二岁左右访问耶路撒冷圣殿(路加福音2:41-52路加福音2:41-52 commentary)之后,约瑟只是偶尔被提及,但福音书的记载从未提及他。约瑟的缺席很可能表明,约瑟在耶稣开始以弥赛亚的身份公开传道之前的某个时候就去世了。
在马太和马可的记述中,会堂里的人也问了类似的关于耶稣的背景和家庭的问题,
这不是木匠的儿子吗?他母亲不是叫马利亚吗?他兄弟不是叫雅各,约瑟,西门,犹大吗?他妹妹们不是都在我们这里吗?(马太福音 13:55-56马太福音 13:55-56 commentary上)
“这不是马利亚的儿子,雅各,约西,犹大,西门的兄弟吗?他的姐妹们不是在我们这里吗?”(马可福音 6:3马可福音 6:3 commentary)
从传记的角度来看,值得指出的是,马太和马可所记录的这些反问句让我们知道约瑟是一名木匠(马可福音 6:3马可福音 6:3 commentary),并且耶稣在开始弥赛亚事工之前也是一名木匠(马太福音 13:55马太福音 13:55 commentary)。
译作“木匠”的希腊词是τέκτων(G5045,发音:tek-ton)。在公元一世纪的语境中,“tekton”更准确地说是指建筑工人。
考虑到当时的地理位置,约瑟和耶稣很可能擅长砌砖或马赛克镶嵌。他们可能在建造附近的塞佛瑞斯城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该城的遗址至今(2025年)依然存在。“tekton”应该了解建筑工程,而不是拉比的智慧。
马太和马可都观察到,当耶稣家乡会堂里的人问了这些关于耶稣的家庭以及祂从哪里获得如此智慧的反问之后,他们就“厌弃祂”(马太福音13:57马太福音13:57 commentary, commentary马可福音6:3马可福音6:3 commentary)。他们看着耶稣从小长大,在祂年幼和少年时期就认识祂了。虽然他们对祂有好感,但他们一直把耶稣视为他们中的一员——一个拿撒勒的农民,而不是弥赛亚(路加福音2:52路加福音2:52 commentary)。
耶稣用箴言回应路加记录了耶稣的回应:
耶稣对他们说:“你们必定要向我引这俗语说:‘医生,你医治自己吧!我们所听见的,你们在迦百农所行的,也当行在你的家乡。’” (第 23 节)
耶稣的回应是揭露他们内心缺乏信仰。
耶稣对拿撒勒人说“毫无疑问,你们会引用这句谚语来告诉我”,他通过这句谚语概括了拿撒勒人对他的心意。
谚语是简洁明了,有时甚至广为人知的谚语,用来表达普遍的真理,原则或实用智慧。圣经中最著名的谚语出自《箴言书》,该书主要由所罗门王撰写。耶稣所说的那句描写拿撒勒人对他缺乏信心的谚语并非出自《箴言书》。因此,这句谚语必定是当时犹太人熟悉的常用表达。
耶稣回应他们的谚语是“医生,治愈你自己!”
医生是帮助医治病人的人。(路加福音的作者是一位医生——歌罗西书4:4歌罗西书4:4 commentary)
这句谚语的作用是作为一种挑战,通过首先将这句话应用到自己身上来证明自己的力量或可信度。
从字面意义上讲,这句谚语要求医生在尝试治愈其他病人之前,必须先通过自身实践来证明自己的治愈能力。从抽象意义上讲,这句谚语反映了人类在接受某人的权威或主张之前,要求提供个人证据的倾向。
当用在耶稣身上时,这句谚语就暴露了耶稣家乡最初对耶稣的钦佩背后隐藏的怀疑。
耶稣刚刚读完以赛亚书的预言,并宣称自己就是预言的应验:向贫穷的人传福音,释放被掳的,使瞎眼的得看见,使受压制的得自由(路加福音4:18路加福音4:18 commentary)。拿撒勒人曾听说他在迦百农等其他城镇行了神迹,现在他们期待他在自己的村庄彰显同样的大能,以证明他的身份。
因此,这句谚语揭示了他们更深层的态度:无论耶稣的话语多么仁慈,他们都不满足于单单听见他的话语。他们想要神迹奇事来验证。
他们缺乏信心的背后,或许是错误的假设,以为主的受膏者(弥赛亚)在世上是伟大的。或许他们想作为主家乡的子民,得到特殊的恩惠,就像约翰福音6约翰福音6 commentary章30-31节中那些问耶稣“你要为我们做什么,我们才肯跟随你”的人一样。
弥赛亚本应是一位拥有强大力量的君王,为以色列带来和平与繁荣。然而,当拿撒勒人看见耶稣时,他们看到的是一个一生充满悲剧,艰辛,甚至极度贫困的人。他们此刻或许会问:“你给我们什么好处,让我们跟随你?”
正如本注释前面提到的,耶稣家主约瑟很可能在过去十五年中的某个时候去世了。如果约瑟的英年早逝发生在耶稣十几岁的时候,那么玛利亚——至少有六个年幼孩子的母亲(马可福音6:3马可福音6:3 commentary)——的经济状况将会非常艰难。拿撒勒人亲眼目睹了这一切,并很可能帮助耶稣一家承受了这场悲剧及其带来的苦难。这种观点或许是耶稣的兄弟们对祂缺乏信心的原因之一(约翰福音7:5约翰福音7:5 commentary)。
根据拿撒勒的错误观点,如果耶稣是弥赛亚,有能力复兴以色列,正如他所声称的那样,那么他应该首先用他伟大的弥赛亚力量来治愈他的家人,丰富他的家乡,来证明这一点。
如果这有点像拿撒勒的观点,那么它就类似于耶稣最近在旷野克服的诱惑。当时魔鬼引诱祂从圣殿跳下去,好让天使保护祂,以此来证明自己(路加福音 4:9-10路加福音 4:9-10 commentary)。耶稣回答魔鬼说:“经上说:‘不可试探主你的神。’”(路加福音 4:12路加福音 4:12 commentary)
同样,耶稣也没有屈服于拿撒勒人想要祂行神迹证明自己的诱惑。在耶稣的整个传道生涯中,这一直是一个反复出现的诱惑。在耶稣的后期传道生涯中,宗教领袖们尽管已经见过耶稣所行的神迹,却仍然求耶稣从天上显个神迹(路加福音11:16路加福音11:16 commentary)。
类似的试探可以在马太福音12:38-39马太福音12:38-39 commentary, 16:1-416:1-4 commentary,马可福音8:11-12马可福音8:11-12 commentary, commentary路加福音11:16路加福音11:16 commentary, 23:823:8 commentary,约翰福音2:18约翰福音2:18 commentary, 6:306:30 commentary中找到。这些试探也出现在祂在十字架上所受的讥笑中(马太福音27:39-43马太福音27:39-43 commentary, commentary马可福音15:29-32马可福音15:29-32 commentary, commentary路加福音23:35-37路加福音23:35-37 commentary, 3939 commentary)。耶稣战胜了这一切。
耶稣并不赞赏这种态度。他在别处哀叹道:“邪恶淫乱的世代,求看神迹。”(马太福音12:39马太福音12:39 commentary)
拿撒勒人渴望神迹,并非为了获得真理,而是为了试探耶稣能否按吩咐行事,证明祂在他们眼中的伟大。接下来很可能是:“现在,求你按我们所求的成就,好叫我们跟随你。”
耶稣是伟大的。但他是按照神真正的伟大标准而活,而不是按照世人虚假的伟大标准而活(路加福音 22:25-27路加福音 22:25-27 commentary)。
“正如人子来,并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马太福音 20:28马太福音 20:28 commentary)
世人说,伟大就是运用权威,用权力榨取他人的利益。圣经却说,伟大就是服侍他人,而通往伟大和升华的道路,是谦卑地用爱心服侍他人(腓立比书 2:5-11腓立比书 2:5-11 commentary)。
法利赛人,彼拉多,希律,该亚法,甚至耶稣自己的门徒,都不懂得伟大的意义。显然,拿撒勒人也同样不懂得。
耶稣用谚语“医生,治愈你自己!”总结了拿撒勒人缺乏信仰之后,耶稣通过预见他们对他的要求,以更明确的术语解释了这句谚语的应用:
“我们所听见在迦百农所行的事,也当行在你们的家乡” (23节下)。
耶稣在旷野禁食受试探之后,“耶稣满有圣灵的能力,回到加利利。他的名声就传遍了四方。”(路加福音4:14路加福音4:14 commentary)马太记载,耶稣回到加利利时特意去了迦百农(马太福音4:13马太福音4:13 commentary)。耶稣的家乡拿撒勒是加利利“周围地区”的一部分(路加福音4:14路加福音4:14 commentary)。
拿撒勒人无疑听说过耶稣在迦百农所行的神迹,并期待耶稣在他的家乡行类似的神迹。
拿撒勒人的信仰是有条件的。他们愿意相信,取决于眼前的景象。这需要赞助。再说一次,他们的请求并非信仰的表达,而是一种苛刻的证明。
拿撒勒人渴望神迹,与其说是为了获得真理,不如说是为了试探耶稣是否能按他们的吩咐行事。他们实际上是在祈求耶稣成为他们的偶像,让他们可以随意吩咐。
他们的要求之所以格外尖锐,是因为耶稣有能力行他们所求的神迹,但他却选择不行。耶稣遵行父的旨意(路加福音4:42-43路加福音4:42-43 commentary, commentary约翰福音5:19约翰福音5:19 commentary, 6:386:38 commentary),而不是顺从百姓的要求,因为他们的意图是邪恶的(约翰福音2:24-25约翰福音2:24-25 commentary)。耶稣来是要服侍人;而他们的愿望只是满足自己的欲望。
人们拒绝耶稣(无论是在拿撒勒的犹太教堂还是今天)并不是因为缺乏证据,而是因为他们内心的状态,要求控制上帝如何以及何时显现自己。
耶稣的先知原则耶稣继续责备他的朋友和邻居缺乏信仰:
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没有先知在自己家乡被人悦纳的” (第 24 节)。
耶稣进一步哀叹拿撒勒人缺乏信仰,并提出了一个原则:先知除了在自己的家乡外,不会不受尊敬。
在马可福音的记述中,耶稣详细阐述了这一原则,其中还包括:“他的亲戚和......他自己的家人”(马可福音 6:4b马可福音 6:4b commentary - 另见马太福音 13:57b马太福音 13:57b commentary)。
这一原则体现了一个悲剧性的讽刺:那些最熟悉先知的人往往未能认识到他的真正意义。先知的族群非但没有因先知所拥有的智慧和权威而尊敬他,反而因为无法透过自己的臆断和熟悉而排斥他。
先知非凡的使命被平凡的记忆所掩盖,他的神圣使命在人们眼中沦为寻常之事。先知家乡的人们不愿相信甚至不愿欢迎他为先知,这表明,那些以全新的视角,不带任何先入之见地接触信使的人往往更容易获得敬意。
当耶稣被家乡的人拒绝时,他通过陈述这个原则,来评论这个原则在他们拒绝他和他的弥赛亚主张中所起的作用。
作为弥赛亚,耶稣过去和现在当然都是像摩西一样伟大的先知,而他很久以前就通过摩西被应许。耶和华应许祂会差遣这位像摩西一样的先知到以色列,直接向祂的子民说话(申命记 18:15申命记 18:15 commentary, 18-1918-19 commentary)。然而,祂的家乡拒绝祂作为耶和华的受膏者。可悲的是,他们不会是最后一个拒绝耶稣的犹太村庄或城市(约翰福音 1:11约翰福音 1:11 commentary)。
为了进一步说明先知在家乡不受欢迎的观点,耶稣举了两个例子,分别是以色列最伟大的两位先知——以利亚和以利沙——以及他们在传道期间如何也在很大程度上不受自己人民的欢迎。
耶稣为说明他的观点所举的第一个例子是先知以利亚:
我实在告诉你们,以利亚的时候,天闭塞了三年六个月,遍地有大饥荒,那时,以色列中有许多寡妇。以利亚并没有奉差往她们任何人那里去,只奉差往西顿的撒勒法一个寡妇那里去(26-27节)。
以利亚和撒勒法寡妇的故事记载在列王记上 17:1-16。
在邪恶的亚哈王统治时期,忠心的先知以利亚宣告,除非他下令,否则以色列不会下雨(列王纪上17:1列王纪上17:1 commentary)。这引发了一场持续三年半的严重旱灾(雅各书5:17雅各书5:17 commentary)。饥荒席卷全地,上帝首先差遣以利亚到基立溪,让他有乌鸦喂养他,以此来扶持他(列王纪上17:2-6列王纪上17:2-6 commentary)。
但溪水干涸后,上帝吩咐以利亚离开以色列,前往西顿境内一座名叫撒勒法的外邦城市。祂在那里指定了一位寡妇供养他(列王纪上17:7-9列王纪上17:7-9 commentary)。这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命令,因为西顿是耶洗别的故乡,也是巴力崇拜的中心——上帝的先知竟然在这里找到了帮助。
以利亚抵达撒勒法时,发现寡妇正在捡柴,准备为自己和儿子做最后一顿饭。以利亚请她带些水和一块饼来(列王纪上17:10-11列王纪上17:10-11 commentary)。寡妇向他解释了自己的绝望处境,他告诉她不要害怕,先为他做一个小饼,并承诺在耶和华降雨之前,面粉和油不会用完(列王纪上17:12-14列王纪上17:12-14 commentary)。
寡妇相信以色列先知并顺服了。正如以利亚所应许的,面粉和油奇迹般地帮助她们度过了饥荒时期(列王纪上17:15-16列王纪上17:15-16 commentary)。这位外邦女子与以色列没有立约关系,但她凭着信心回应了神借着以利亚所传的话语,结果得到了神的供应和生命。
耶稣用这个故事来支持祂在24节中提出的原则:没有先知在自己的家乡被接纳。虽然在以利亚的时代,以色列的许多寡妇饱受苦难,但显然没有人对耶和华有信心。于是,上帝差遣祂的先知到以色列境外一位外邦女子那里,她会以信心回应。一位西顿的女子接待了上帝的先知,而上帝的子民却拒绝了祂的先知。
耶稣的家乡正在拒绝祂,拿撒勒也遭遇了类似的拒绝。这严厉的斥责暴露了祂家乡居民的不信,以及他们的缺乏信心如何阻碍他们进入弥赛亚国度,享受那早已实现,并在当天应验的祝福(路加福音4:21路加福音4:21 commentary)。
耶稣用以利亚的学生和继承人以利沙的生活中第二个例子重申了这一点:
先知以利沙的时候,以色列中有许多长大麻风的,但内中除了叙利亚人乃缦以外,没有一个得洁净的(第 27 节)。
以利沙和乃缦的故事记载在列王纪下5:1-14列王纪下5:1-14 commentary。叙利亚人乃缦是一位外邦军事将领(列王纪下5:1列王纪下5:1 commentary)。大多数以色列人都视他为以色列的敌人(列王纪下6:8-23列王纪下6:8-23 commentary)。乃缦虽然权势显赫,却身患麻风病,他从一个被俘的以色列女孩口中听说,以色列有一位先知可以医治他(列王纪下5:2-3列王纪下5:2-3 commentary)。
乃缦带着礼物和亚兰王的信来到以色列,期待受到礼遇(列王纪下 5:5-6列王纪下 5:5-6 commentary)。但以利沙甚至没有亲自与乃缦见面。相反,他派人吩咐乃缦在约旦河沐浴七次,以求洁净(列王纪下 5:10列王纪下 5:10 commentary)。起初,乃缦感到羞辱,但在仆人的劝说下,他最终顺从了,并奇迹般地痊愈了(列王纪下 5:11-14列王纪下 5:11-14 commentary)。
与此同时,以利沙时代,以色列的许多麻风病人都没有得到治愈。
正如以利沙的治愈能力没有被以色列人接受,而是被一个被视为敌人的外来者接受一样,耶稣的先知身份也被他的家乡拿撒勒所拒绝。
然而,耶稣以乃缦为例,对拿撒勒那些不信的听众来说,还有更深一层的意义。乃缦和拿撒勒人一样,起初拒绝了上帝的信息。但乃缦很快就悔改了,听从了先知的话,并在以顺服的信心回应后得到了洁净。乃缦的悔改表明,尽管拿撒勒人最初也拒绝接受耶稣作为主的弥赛亚先知,但他们悔改并体验耶稣被差遣去宣扬的福音祝福(路加福音4:18路加福音4:18 commentary)可能还不算太晚。
乃缦的故事,如同撒勒法寡妇的故事,完美地诠释了耶稣的原则:没有先知在自己的家乡被接纳(24节)。耶稣用外邦人(西顿的寡妇和叙利亚的将军)接待主的先知,而以色列人却拒绝他们的例子,也预示了福音向外邦人传讲的更广泛的使命——参见罗马书11:11-25罗马书11:11-25 commentary。正如外邦人乃缦得了医治,福音也将传给外邦人,并给他们带来极大的祝福,从而应验上帝对亚伯拉罕的应许(创世记12:3创世记12:3 commentary)。
拿撒勒人对耶稣斥责的反应会堂里的人听见这话,就都怒气填胸(第 28 节)。
暴怒是一种高度情绪化的愤怒状态,鲁莽而暴力。愤怒的人往往会在愤怒中迅速采取行动,而不考虑后果。
这标志着人群中发生了戏剧性的黑暗转变,他们之前一直在称赞耶稣,并对他的仁慈话语感到惊奇。在耶稣的斥责之后,路加写道,会堂里的这些人听到这些话后都变得怒火中烧。
他们听到耶稣说的话包括:
拿撒勒人的疑惑变成了冒犯(马太福音 13:57a马太福音 13:57a commentary,马可福音 6:3b马可福音 6:3b commentary),进而变成了愤怒,最终演变成暴力。
他们就起来,把他赶出城,带他到他们的城造在山上的山顶,要把他推下悬崖(第 29 节)。
民众的愤怒最终演变成对耶稣的暴力行为。他们从会堂的座位上站起来,把他赶出会堂,赶出了城。
但愤怒的拿撒勒人并不满足于将耶稣驱逐出村,他们想要处死耶稣。
他们把他带到了他们建城的山顶,准备把他推下悬崖。
拿撒勒城建在俯瞰其南面耶斯列谷的山脊顶端附近。路加所说的“山脊”很可能指的就是这座山脊。
耶稣以前的邻居们把他带到悬崖边,想把他推下去杀死。但他们没有杀死他。
路加写道: “耶稣却从他们中间直行过去了” (第 30 节)。
这句话描述了耶稣如何逃脱了试图将他推下悬崖的暴徒的追捕。尽管人群愤怒不已,势头越来越猛,但他们还是无法实施致命的阴谋。
路加没有详细描述耶稣如何避免被杀。他只是写道,耶稣穿过愤怒的人群,继续前行。
路加的措辞表明,在混乱中,耶稣出乎意料地保持冷静或镇定。这也暗示耶稣并非被众人追上,而是按照自己的意愿离开,毫发无损,不受任何束缚。或许是某种神迹或超自然的力量限制了众人,或造成了短暂的混乱,使他们停止了行动。也有可能,耶稣自己决定释放众人。但路加再次没有说明耶稣是如何毫发无损地穿过人群的——只是说他确实做到了。
显而易见的是,这一刻彰显了神的权柄和主权。耶稣没有被抓住或伤害,因为“他的时候还没有到”(约翰福音7:30约翰福音7:30 commentary, 8:208:20 commentary)。
路加福音 4:28-30路加福音 4:28-30 commentary 记载了第一次刺杀耶稣的记录。
除了最终导致耶稣被钉上十字架的阴谋之外,圣经还记载了另外两次处决耶稣的企图:
拿撒勒人拒绝耶稣,应验了祂自己所说的:先知在祂的家乡不受欢迎。但或许更重要的是,耶稣在拿撒勒被拒绝,是众多预言的首次应验,这些预言预示了弥赛亚将被祂自己的人民忽视,鄙视和拒绝(诗篇69:8诗篇69:8 commentary, 118:22118:22 commentary,以赛亚书49:7以赛亚书49:7 commentary, 52:2-352:2-3 commentary)。
拿撒勒人对耶稣的蔑视,预示着祂在生命尽头将遭受全国性的排斥。这也开启了祂从那时到被钉上十字架期间所遭受的一系列痛苦的排斥。正如约翰写到耶稣的:
“他到自己的地方来,自己的人倒不接待他。”(约翰福音 1:11约翰福音 1:11 commentary)
路加福音 4:22-30 含义
在路加福音 4:22-30路加福音 4:22-30 commentary 中,耶稣面对家乡拿撒勒人民的不信,回忆起先知经常被自己的人民拒绝,这激怒了犹太教堂的人群并驱使他们试图将他推下悬崖杀死他,但他从他们中间穿过,走了。
路加福音4:22-30路加福音4:22-30 commentary没有明显的平行福音记载。马太福音13:54b-58马太福音13:54b-58 commentary和马可福音6:2b-6马可福音6:2b-6 commentary可能描述的是与路加福音4:22-30路加福音4:22-30 commentary相同的事件。
在上一段(路加福音 4:16-22路加福音 4:16-22 commentary)中,耶稣回到祂的家乡拿撒勒,在安息日进入会堂,祂在那里受邀以拉比的身份教导人(路加福音 4:16路加福音 4:16 commentary)。祂站起来宣读先知以赛亚的书卷(路加福音 4:17路加福音 4:17 commentary),却违反了拉比的传统,只读了不到规定的三节经文。耶稣只读了两节经文的一部分(以赛亚书 61:1-2a以赛亚书 61:1-2a commentary)。祂读道:
“耶和华的灵在我身上,
因为他膏立了我,叫我向贫穷的人传福音。
他差遣我去宣告被掳的得释放,
使盲人重见光明,
使受压迫的人得自由,
宣告上帝悦纳人的禧年。”
(路加福音 4:18-19路加福音 4:18-19 commentary)
这段预言经文明显是有关弥赛亚的。
读完两节经文的一部分后,耶稣突然停下来,坐下来教训人,会堂里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想知道他接下来会说什么或做什么(路加福音 4:20路加福音 4:20 commentary)。
耶稣随后大胆地宣告:“今天这经应验在你们耳中了。”(路加福音4:21路加福音4:21 commentary)耶稣这样说,是在向他的家乡——他从小受教的犹太会堂——以及在他长大成人后认识他的邻居和朋友——宣告他就是弥赛亚预言的应验。
拿撒勒人对耶稣的回应
耶稣确实让拿撒勒人思考了很多事情。起初,拿撒勒人对耶稣的话语和教导反应积极。路加继续说道:
众人都称赞他,并希奇他口中所说的恩言,并说:“这不是约瑟的儿子吗?” (第 22 节上半部分)。
起初,耶稣的话语赢得了人们的钦佩和尊敬,会堂里的所有人都对他的说话方式印象深刻。他的语气和风格令人印象深刻,充满权威,他的宣告也十分大胆。这吸引了在场所有人的注意力。
路加明确地指出,所有人都称赞他。
“称赞祂”这句话表明他们称赞了耶稣。路加并没有明确指出他们称赞祂时称赞的内容。他们称赞祂,可能是在消化耶稣那些挑衅性话语时,出于紧张而做出的客套话。也可能是真诚地赞美这位说话权威,杰出的年轻拉比。
如果马太福音 13:53-58马太福音 13:53-58 commentary 和 commentary马可福音 6:1-6马可福音 6:1-6 commentary 是路加福音 4:16-30路加福音 4:16-30 commentary 中事件的平行记述,那么当众人称赞耶稣时,他的听众所说的一些话是:
“这个人从哪里得到这些东西?他又被赋予了什么智慧?他又用手创造了这些奇迹?”
(马可福音 6:2b马可福音 6:2b commentary——另见马太福音 13:54b马太福音 13:54b commentary,5656 commentaryb)
路加还写道,会堂里的人都对他口中说出的亲切话语感到惊奇。
“恩言”一词表明耶稣的信息充满神的恩惠,仁慈和希望,鼓舞和感动了听众的心。拿撒勒人仿佛被耶稣的智慧和临在所吸引,他们从小就认识耶稣。他们惊叹于耶稣所说的奇妙话语,并试图理解其中的含义。
这可能表明他们试图调和耶稣关于他自己和他们亲眼目睹长大后成为木匠的男孩(马太福音 13:53马太福音 13:53 commentary)的弥赛亚主张,这个男孩最近离开小镇成为一名拉比。
马太和马可也记载了拿撒勒会堂里的人如何对他的教导感到“惊讶”(马太福音 13:54马太福音 13:54 commentary, commentary马可福音 6:2马可福音 6:2 commentary)。
路加随后记录了(与马太和马可一起)他们如何开始以明显的怀疑态度评论耶稣的卑微出身。
他们开始问自己: “这不是约瑟的儿子吗?”
这是一个反问句。他们知道耶稣是由马利亚的丈夫约瑟抚养长大的(马太福音 1:18-25马太福音 1:18-25 commentary, 2:13-142:13-14 commentary, 2:19-232:19-23 commentary;路加福音 1:26路加福音 1:26 commentary, 2:4-62:4-6 commentary)。
然而,约瑟并不是耶稣的亲生父亲,而是他的继父。
耶稣的母亲玛利亚在圣灵降临于她身上时,仍是处女,并因此怀上了耶稣。约瑟当时已经与玛利亚订婚,但当天使告诉他玛利亚如何怀孕以及她所怀的孩子是谁时,他还是娶了她(马太福音 1:18-25马太福音 1:18-25 commentary)。目前尚不清楚有多少拿撒勒人知道(或相信)此事。
但从他们的反问中可以明显看出,他们已经观察到约瑟如何抚养耶稣,就像抚养自己的儿子一样。
耶稣十二岁左右访问耶路撒冷圣殿(路加福音2:41-52路加福音2:41-52 commentary)之后,约瑟只是偶尔被提及,但福音书的记载从未提及他。约瑟的缺席很可能表明,约瑟在耶稣开始以弥赛亚的身份公开传道之前的某个时候就去世了。
在马太和马可的记述中,会堂里的人也问了类似的关于耶稣的背景和家庭的问题,
这不是木匠的儿子吗?他母亲不是叫马利亚吗?他兄弟不是叫雅各,约瑟,西门,犹大吗?他妹妹们不是都在我们这里吗?
(马太福音 13:55-56马太福音 13:55-56 commentary上)
“这不是马利亚的儿子,雅各,约西,犹大,西门的兄弟吗?他的姐妹们不是在我们这里吗?”
(马可福音 6:3马可福音 6:3 commentary)
从传记的角度来看,值得指出的是,马太和马可所记录的这些反问句让我们知道约瑟是一名木匠(马可福音 6:3马可福音 6:3 commentary),并且耶稣在开始弥赛亚事工之前也是一名木匠(马太福音 13:55马太福音 13:55 commentary)。
译作“木匠”的希腊词是τέκτων(G5045,发音:tek-ton)。在公元一世纪的语境中,“tekton”更准确地说是指建筑工人。
考虑到当时的地理位置,约瑟和耶稣很可能擅长砌砖或马赛克镶嵌。他们可能在建造附近的塞佛瑞斯城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该城的遗址至今(2025年)依然存在。“tekton”应该了解建筑工程,而不是拉比的智慧。
马太和马可都观察到,当耶稣家乡会堂里的人问了这些关于耶稣的家庭以及祂从哪里获得如此智慧的反问之后,他们就“厌弃祂”(马太福音13:57马太福音13:57 commentary, commentary马可福音6:3马可福音6:3 commentary)。他们看着耶稣从小长大,在祂年幼和少年时期就认识祂了。虽然他们对祂有好感,但他们一直把耶稣视为他们中的一员——一个拿撒勒的农民,而不是弥赛亚(路加福音2:52路加福音2:52 commentary)。
耶稣用箴言回应
路加记录了耶稣的回应:
耶稣对他们说:“你们必定要向我引这俗语说:‘医生,你医治自己吧!我们所听见的,你们在迦百农所行的,也当行在你的家乡。’” (第 23 节)
耶稣的回应是揭露他们内心缺乏信仰。
耶稣对拿撒勒人说“毫无疑问,你们会引用这句谚语来告诉我”,他通过这句谚语概括了拿撒勒人对他的心意。
谚语是简洁明了,有时甚至广为人知的谚语,用来表达普遍的真理,原则或实用智慧。圣经中最著名的谚语出自《箴言书》,该书主要由所罗门王撰写。耶稣所说的那句描写拿撒勒人对他缺乏信心的谚语并非出自《箴言书》。因此,这句谚语必定是当时犹太人熟悉的常用表达。
耶稣回应他们的谚语是“医生,治愈你自己!”
医生是帮助医治病人的人。(路加福音的作者是一位医生——歌罗西书4:4歌罗西书4:4 commentary)
这句谚语的作用是作为一种挑战,通过首先将这句话应用到自己身上来证明自己的力量或可信度。
从字面意义上讲,这句谚语要求医生在尝试治愈其他病人之前,必须先通过自身实践来证明自己的治愈能力。从抽象意义上讲,这句谚语反映了人类在接受某人的权威或主张之前,要求提供个人证据的倾向。
当用在耶稣身上时,这句谚语就暴露了耶稣家乡最初对耶稣的钦佩背后隐藏的怀疑。
耶稣刚刚读完以赛亚书的预言,并宣称自己就是预言的应验:向贫穷的人传福音,释放被掳的,使瞎眼的得看见,使受压制的得自由(路加福音4:18路加福音4:18 commentary)。拿撒勒人曾听说他在迦百农等其他城镇行了神迹,现在他们期待他在自己的村庄彰显同样的大能,以证明他的身份。
因此,这句谚语揭示了他们更深层的态度:无论耶稣的话语多么仁慈,他们都不满足于单单听见他的话语。他们想要神迹奇事来验证。
他们缺乏信心的背后,或许是错误的假设,以为主的受膏者(弥赛亚)在世上是伟大的。或许他们想作为主家乡的子民,得到特殊的恩惠,就像约翰福音6约翰福音6 commentary章30-31节中那些问耶稣“你要为我们做什么,我们才肯跟随你”的人一样。
弥赛亚本应是一位拥有强大力量的君王,为以色列带来和平与繁荣。然而,当拿撒勒人看见耶稣时,他们看到的是一个一生充满悲剧,艰辛,甚至极度贫困的人。他们此刻或许会问:“你给我们什么好处,让我们跟随你?”
正如本注释前面提到的,耶稣家主约瑟很可能在过去十五年中的某个时候去世了。如果约瑟的英年早逝发生在耶稣十几岁的时候,那么玛利亚——至少有六个年幼孩子的母亲(马可福音6:3马可福音6:3 commentary)——的经济状况将会非常艰难。拿撒勒人亲眼目睹了这一切,并很可能帮助耶稣一家承受了这场悲剧及其带来的苦难。这种观点或许是耶稣的兄弟们对祂缺乏信心的原因之一(约翰福音7:5约翰福音7:5 commentary)。
根据拿撒勒的错误观点,如果耶稣是弥赛亚,有能力复兴以色列,正如他所声称的那样,那么他应该首先用他伟大的弥赛亚力量来治愈他的家人,丰富他的家乡,来证明这一点。
如果这有点像拿撒勒的观点,那么它就类似于耶稣最近在旷野克服的诱惑。当时魔鬼引诱祂从圣殿跳下去,好让天使保护祂,以此来证明自己(路加福音 4:9-10路加福音 4:9-10 commentary)。耶稣回答魔鬼说:“经上说:‘不可试探主你的神。’”(路加福音 4:12路加福音 4:12 commentary)
同样,耶稣也没有屈服于拿撒勒人想要祂行神迹证明自己的诱惑。在耶稣的整个传道生涯中,这一直是一个反复出现的诱惑。在耶稣的后期传道生涯中,宗教领袖们尽管已经见过耶稣所行的神迹,却仍然求耶稣从天上显个神迹(路加福音11:16路加福音11:16 commentary)。
类似的试探可以在马太福音12:38-39马太福音12:38-39 commentary, 16:1-416:1-4 commentary,马可福音8:11-12马可福音8:11-12 commentary, commentary路加福音11:16路加福音11:16 commentary, 23:823:8 commentary,约翰福音2:18约翰福音2:18 commentary, 6:306:30 commentary中找到。这些试探也出现在祂在十字架上所受的讥笑中(马太福音27:39-43马太福音27:39-43 commentary, commentary马可福音15:29-32马可福音15:29-32 commentary, commentary路加福音23:35-37路加福音23:35-37 commentary, 3939 commentary)。耶稣战胜了这一切。
耶稣并不赞赏这种态度。他在别处哀叹道:“邪恶淫乱的世代,求看神迹。”(马太福音12:39马太福音12:39 commentary)
拿撒勒人渴望神迹,并非为了获得真理,而是为了试探耶稣能否按吩咐行事,证明祂在他们眼中的伟大。接下来很可能是:“现在,求你按我们所求的成就,好叫我们跟随你。”
耶稣是伟大的。但他是按照神真正的伟大标准而活,而不是按照世人虚假的伟大标准而活(路加福音 22:25-27路加福音 22:25-27 commentary)。
“正如人子来,并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
(马太福音 20:28马太福音 20:28 commentary)
世人说,伟大就是运用权威,用权力榨取他人的利益。圣经却说,伟大就是服侍他人,而通往伟大和升华的道路,是谦卑地用爱心服侍他人(腓立比书 2:5-11腓立比书 2:5-11 commentary)。
法利赛人,彼拉多,希律,该亚法,甚至耶稣自己的门徒,都不懂得伟大的意义。显然,拿撒勒人也同样不懂得。
耶稣用谚语“医生,治愈你自己!”总结了拿撒勒人缺乏信仰之后,耶稣通过预见他们对他的要求,以更明确的术语解释了这句谚语的应用:
“我们所听见在迦百农所行的事,也当行在你们的家乡” (23节下)。
耶稣在旷野禁食受试探之后,“耶稣满有圣灵的能力,回到加利利。他的名声就传遍了四方。”(路加福音4:14路加福音4:14 commentary)马太记载,耶稣回到加利利时特意去了迦百农(马太福音4:13马太福音4:13 commentary)。耶稣的家乡拿撒勒是加利利“周围地区”的一部分(路加福音4:14路加福音4:14 commentary)。
拿撒勒人无疑听说过耶稣在迦百农所行的神迹,并期待耶稣在他的家乡行类似的神迹。
拿撒勒人的信仰是有条件的。他们愿意相信,取决于眼前的景象。这需要赞助。再说一次,他们的请求并非信仰的表达,而是一种苛刻的证明。
拿撒勒人渴望神迹,与其说是为了获得真理,不如说是为了试探耶稣是否能按他们的吩咐行事。他们实际上是在祈求耶稣成为他们的偶像,让他们可以随意吩咐。
他们的要求之所以格外尖锐,是因为耶稣有能力行他们所求的神迹,但他却选择不行。耶稣遵行父的旨意(路加福音4:42-43路加福音4:42-43 commentary, commentary约翰福音5:19约翰福音5:19 commentary, 6:386:38 commentary),而不是顺从百姓的要求,因为他们的意图是邪恶的(约翰福音2:24-25约翰福音2:24-25 commentary)。耶稣来是要服侍人;而他们的愿望只是满足自己的欲望。
人们拒绝耶稣(无论是在拿撒勒的犹太教堂还是今天)并不是因为缺乏证据,而是因为他们内心的状态,要求控制上帝如何以及何时显现自己。
耶稣的先知原则
耶稣继续责备他的朋友和邻居缺乏信仰:
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没有先知在自己家乡被人悦纳的” (第 24 节)。
耶稣进一步哀叹拿撒勒人缺乏信仰,并提出了一个原则:先知除了在自己的家乡外,不会不受尊敬。
在马可福音的记述中,耶稣详细阐述了这一原则,其中还包括:“他的亲戚和......他自己的家人”(马可福音 6:4b马可福音 6:4b commentary - 另见马太福音 13:57b马太福音 13:57b commentary)。
这一原则体现了一个悲剧性的讽刺:那些最熟悉先知的人往往未能认识到他的真正意义。先知的族群非但没有因先知所拥有的智慧和权威而尊敬他,反而因为无法透过自己的臆断和熟悉而排斥他。
先知非凡的使命被平凡的记忆所掩盖,他的神圣使命在人们眼中沦为寻常之事。先知家乡的人们不愿相信甚至不愿欢迎他为先知,这表明,那些以全新的视角,不带任何先入之见地接触信使的人往往更容易获得敬意。
当耶稣被家乡的人拒绝时,他通过陈述这个原则,来评论这个原则在他们拒绝他和他的弥赛亚主张中所起的作用。
作为弥赛亚,耶稣过去和现在当然都是像摩西一样伟大的先知,而他很久以前就通过摩西被应许。耶和华应许祂会差遣这位像摩西一样的先知到以色列,直接向祂的子民说话(申命记 18:15申命记 18:15 commentary, 18-1918-19 commentary)。然而,祂的家乡拒绝祂作为耶和华的受膏者。可悲的是,他们不会是最后一个拒绝耶稣的犹太村庄或城市(约翰福音 1:11约翰福音 1:11 commentary)。
为了进一步说明先知在家乡不受欢迎的观点,耶稣举了两个例子,分别是以色列最伟大的两位先知——以利亚和以利沙——以及他们在传道期间如何也在很大程度上不受自己人民的欢迎。
耶稣为说明他的观点所举的第一个例子是先知以利亚:
我实在告诉你们,以利亚的时候,天闭塞了三年六个月,遍地有大饥荒,那时,以色列中有许多寡妇。以利亚并没有奉差往她们任何人那里去,只奉差往西顿的撒勒法一个寡妇那里去(26-27节)。
以利亚和撒勒法寡妇的故事记载在列王记上 17:1-16。
在邪恶的亚哈王统治时期,忠心的先知以利亚宣告,除非他下令,否则以色列不会下雨(列王纪上17:1列王纪上17:1 commentary)。这引发了一场持续三年半的严重旱灾(雅各书5:17雅各书5:17 commentary)。饥荒席卷全地,上帝首先差遣以利亚到基立溪,让他有乌鸦喂养他,以此来扶持他(列王纪上17:2-6列王纪上17:2-6 commentary)。
但溪水干涸后,上帝吩咐以利亚离开以色列,前往西顿境内一座名叫撒勒法的外邦城市。祂在那里指定了一位寡妇供养他(列王纪上17:7-9列王纪上17:7-9 commentary)。这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命令,因为西顿是耶洗别的故乡,也是巴力崇拜的中心——上帝的先知竟然在这里找到了帮助。
以利亚抵达撒勒法时,发现寡妇正在捡柴,准备为自己和儿子做最后一顿饭。以利亚请她带些水和一块饼来(列王纪上17:10-11列王纪上17:10-11 commentary)。寡妇向他解释了自己的绝望处境,他告诉她不要害怕,先为他做一个小饼,并承诺在耶和华降雨之前,面粉和油不会用完(列王纪上17:12-14列王纪上17:12-14 commentary)。
寡妇相信以色列先知并顺服了。正如以利亚所应许的,面粉和油奇迹般地帮助她们度过了饥荒时期(列王纪上17:15-16列王纪上17:15-16 commentary)。这位外邦女子与以色列没有立约关系,但她凭着信心回应了神借着以利亚所传的话语,结果得到了神的供应和生命。
耶稣用这个故事来支持祂在24节中提出的原则:没有先知在自己的家乡被接纳。虽然在以利亚的时代,以色列的许多寡妇饱受苦难,但显然没有人对耶和华有信心。于是,上帝差遣祂的先知到以色列境外一位外邦女子那里,她会以信心回应。一位西顿的女子接待了上帝的先知,而上帝的子民却拒绝了祂的先知。
耶稣的家乡正在拒绝祂,拿撒勒也遭遇了类似的拒绝。这严厉的斥责暴露了祂家乡居民的不信,以及他们的缺乏信心如何阻碍他们进入弥赛亚国度,享受那早已实现,并在当天应验的祝福(路加福音4:21路加福音4:21 commentary)。
耶稣用以利亚的学生和继承人以利沙的生活中第二个例子重申了这一点:
先知以利沙的时候,以色列中有许多长大麻风的,但内中除了叙利亚人乃缦以外,没有一个得洁净的(第 27 节)。
以利沙和乃缦的故事记载在列王纪下5:1-14列王纪下5:1-14 commentary。叙利亚人乃缦是一位外邦军事将领(列王纪下5:1列王纪下5:1 commentary)。大多数以色列人都视他为以色列的敌人(列王纪下6:8-23列王纪下6:8-23 commentary)。乃缦虽然权势显赫,却身患麻风病,他从一个被俘的以色列女孩口中听说,以色列有一位先知可以医治他(列王纪下5:2-3列王纪下5:2-3 commentary)。
乃缦带着礼物和亚兰王的信来到以色列,期待受到礼遇(列王纪下 5:5-6列王纪下 5:5-6 commentary)。但以利沙甚至没有亲自与乃缦见面。相反,他派人吩咐乃缦在约旦河沐浴七次,以求洁净(列王纪下 5:10列王纪下 5:10 commentary)。起初,乃缦感到羞辱,但在仆人的劝说下,他最终顺从了,并奇迹般地痊愈了(列王纪下 5:11-14列王纪下 5:11-14 commentary)。
与此同时,以利沙时代,以色列的许多麻风病人都没有得到治愈。
正如以利沙的治愈能力没有被以色列人接受,而是被一个被视为敌人的外来者接受一样,耶稣的先知身份也被他的家乡拿撒勒所拒绝。
然而,耶稣以乃缦为例,对拿撒勒那些不信的听众来说,还有更深一层的意义。乃缦和拿撒勒人一样,起初拒绝了上帝的信息。但乃缦很快就悔改了,听从了先知的话,并在以顺服的信心回应后得到了洁净。乃缦的悔改表明,尽管拿撒勒人最初也拒绝接受耶稣作为主的弥赛亚先知,但他们悔改并体验耶稣被差遣去宣扬的福音祝福(路加福音4:18路加福音4:18 commentary)可能还不算太晚。
乃缦的故事,如同撒勒法寡妇的故事,完美地诠释了耶稣的原则:没有先知在自己的家乡被接纳(24节)。耶稣用外邦人(西顿的寡妇和叙利亚的将军)接待主的先知,而以色列人却拒绝他们的例子,也预示了福音向外邦人传讲的更广泛的使命——参见罗马书11:11-25罗马书11:11-25 commentary。正如外邦人乃缦得了医治,福音也将传给外邦人,并给他们带来极大的祝福,从而应验上帝对亚伯拉罕的应许(创世记12:3创世记12:3 commentary)。
拿撒勒人对耶稣斥责的反应
会堂里的人听见这话,就都怒气填胸(第 28 节)。
暴怒是一种高度情绪化的愤怒状态,鲁莽而暴力。愤怒的人往往会在愤怒中迅速采取行动,而不考虑后果。
这标志着人群中发生了戏剧性的黑暗转变,他们之前一直在称赞耶稣,并对他的仁慈话语感到惊奇。在耶稣的斥责之后,路加写道,会堂里的这些人听到这些话后都变得怒火中烧。
他们听到耶稣说的话包括:
拿撒勒人的疑惑变成了冒犯(马太福音 13:57a马太福音 13:57a commentary,马可福音 6:3b马可福音 6:3b commentary),进而变成了愤怒,最终演变成暴力。
他们就起来,把他赶出城,带他到他们的城造在山上的山顶,要把他推下悬崖(第 29 节)。
民众的愤怒最终演变成对耶稣的暴力行为。他们从会堂的座位上站起来,把他赶出会堂,赶出了城。
但愤怒的拿撒勒人并不满足于将耶稣驱逐出村,他们想要处死耶稣。
他们把他带到了他们建城的山顶,准备把他推下悬崖。
拿撒勒城建在俯瞰其南面耶斯列谷的山脊顶端附近。路加所说的“山脊”很可能指的就是这座山脊。
耶稣以前的邻居们把他带到悬崖边,想把他推下去杀死。但他们没有杀死他。
路加写道: “耶稣却从他们中间直行过去了” (第 30 节)。
这句话描述了耶稣如何逃脱了试图将他推下悬崖的暴徒的追捕。尽管人群愤怒不已,势头越来越猛,但他们还是无法实施致命的阴谋。
路加没有详细描述耶稣如何避免被杀。他只是写道,耶稣穿过愤怒的人群,继续前行。
路加的措辞表明,在混乱中,耶稣出乎意料地保持冷静或镇定。这也暗示耶稣并非被众人追上,而是按照自己的意愿离开,毫发无损,不受任何束缚。或许是某种神迹或超自然的力量限制了众人,或造成了短暂的混乱,使他们停止了行动。也有可能,耶稣自己决定释放众人。但路加再次没有说明耶稣是如何毫发无损地穿过人群的——只是说他确实做到了。
显而易见的是,这一刻彰显了神的权柄和主权。耶稣没有被抓住或伤害,因为“他的时候还没有到”(约翰福音7:30约翰福音7:30 commentary, 8:208:20 commentary)。
路加福音 4:28-30路加福音 4:28-30 commentary 记载了第一次刺杀耶稣的记录。
除了最终导致耶稣被钉上十字架的阴谋之外,圣经还记载了另外两次处决耶稣的企图:
(约翰福音 8:58-59约翰福音 8:58-59 commentary)
(约翰福音 10:31-33约翰福音 10:31-33 commentary)
拿撒勒人拒绝耶稣,应验了祂自己所说的:先知在祂的家乡不受欢迎。但或许更重要的是,耶稣在拿撒勒被拒绝,是众多预言的首次应验,这些预言预示了弥赛亚将被祂自己的人民忽视,鄙视和拒绝(诗篇69:8诗篇69:8 commentary, 118:22118:22 commentary,以赛亚书49:7以赛亚书49:7 commentary, 52:2-352:2-3 commentary)。
拿撒勒人对耶稣的蔑视,预示着祂在生命尽头将遭受全国性的排斥。这也开启了祂从那时到被钉上十字架期间所遭受的一系列痛苦的排斥。正如约翰写到耶稣的:
“他到自己的地方来,自己的人倒不接待他。”
(约翰福音 1:11约翰福音 1:11 comment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