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加福音4:16-21路加福音4:16-21 commentary没有明显的平行福音记载。马太福音13:54a马太福音13:54a commentary和马可福音6:1-2a马可福音6:1-2a commentary可能描述的是与路加福音4:16-21路加福音4:16-21 commentary相同的事件。
在路加福音 4:16-21路加福音 4:16-21 commentary 中,耶稣在他的家乡拿撒勒的会堂里读了先知以赛亚的书,在他们听到后宣告圣经的实现,这让人们感到惊讶,尽管他们对他是约瑟的儿子的说法感到困惑。
耶稣开始在会堂里公开传道和教导,并在圣灵的力量下在加利利各地行神迹之后(路加福音 4:14-15路加福音 4:14-15 commentary),他回到了他的家乡拿撒勒。
耶稣来到拿撒勒,就是他长大的地方; (第 16 节上)
在路加福音 4:16-22路加福音 4:16-22 commentary 中,代词“他”和“他的”指的是耶稣。
耶稣从加利利来到拿撒勒(路加福音 4:14-15路加福音 4:14-15 commentary),大概是在迦百农附近,他在那里建立了他的传道总部(马太福音 4:12-13马太福音 4:12-13 commentary),然后他来到了他的家乡拿撒勒。
拿撒勒是位于加利利海南端东南面山丘上的一个小镇。虽然拿撒勒不在湖畔,但它属于罗马时期的加利利区。虽然耶稣出生在以色列南部,靠近耶路撒冷的犹大地伯利恒(马太福音2:1马太福音2:1 commentary, commentary路加福音2:4-6路加福音2:4-6 commentary),但他的成长之地却是以色列北部的拿撒勒。自从耶稣幼年时,玛利亚和约瑟在希律王死后搬到拿撒勒,拿撒勒就成了他的家乡(马太福音2:21-23马太福音2:21-23 commentary)。
卢克继续说道:
祂在安息日进了会堂,照祂的平常做法,站起来要念圣经(第 16b 节)。
“照祂的习惯”这个表达的意思是,这对耶稣来说是一件典型或正常的事情。祂的习惯是在安息日进入会堂,公开宣读一段犹太经文,然后向会堂里的每个人讲解其含义。
犹太会堂是当地社区敬拜和教导的中心,由法利赛人领导和组织。法利赛人是犹太经文和传统领域颇具影响力且备受推崇的专家。他们利用会堂来推广自己的诠释,并发挥影响力。
拿撒勒会堂是耶稣儿时常去的会堂。这里很可能是耶稣儿时学习律法和先知书,犹太人的历史以及法利赛人的宗教传统的正式场所。
法利赛人有时会邀请外来的拉比在安息日到他们的会堂里教导,让他们的社群以新的声音来表达那些耳熟能详的真理。受会堂领袖邀请站起来宣读经文并教导,被视为一种荣幸。
耶稣很可能是应拿撒勒会堂的一位领袖的邀请,在安息日去教导人。耶稣当时正在他长大的会堂里教导人,也教导他一起长大的邻居们。
因为耶稣习惯在安息日站在会堂里宣读圣经,这表明,当耶稣在那个安息日访问拿撒勒时,很可能已经被人视为一位有前途的拉比(受人尊敬的圣经和犹太律法教师)。在前一节经文中,路加明确指出,耶稣在加利利时“在会堂里教训人,受众人称赞”(路加福音4:15路加福音4:15 commentary)。
拉比在开始教导民众之前,通常会先诵读犹太经文。经文通常会被诵读两遍。首先用希伯来语(经文的写作语言)诵读。然后再用阿拉姆语(民众的语言)再次诵读经文。(参见《圣经说》文章:“耶稣时期犹地亚的四种语言” )。
根据拉比法典,拉比必须先诵读律法书(摩西五经),然后再诵读先知书。此外,根据拉比法典(称为“米什纳”),拉比在开始讲道前必须至少诵读三节经文。
路加没有告诉听众耶稣所读的是律法中的哪一段经文,但路加确实报道了耶稣在安息日进入拿撒勒会堂时所读的先知书的具体经文。
先知以赛亚的书被交给了他(第 17 节上)。
这本书是先知以赛亚的书卷。
卷轴是古代用来书写文本(包括犹太经文)的长卷羊皮纸或纸莎草纸。卷轴水平展开以便阅读。这卷轴属于犹太会堂。
根据拉比的习俗,可以合理地推测耶稣也曾被递给一本摩西五经的书卷。但如果耶稣被递给一本摩西五经的书卷让他阅读,那么要么路加没有记载他读过这卷书卷,福音书作者直接跳到耶稣所读的以赛亚书部分,要么耶稣打破传统,没有读律法书,而是先读了先知以赛亚书。
当耶稣拿到先知以赛亚的书卷后,路加说道:
他打开书卷,找到一处写着:
“耶和华的灵在我身上,因为他膏立我,叫我向贫穷的人传福音。他差遣我去宣告被掳的得释放,使盲人重见光明,使受压迫的人得自由,报告耶和华悦纳的禧年” (17下-19节)。这段读物出自《以赛亚书》61:1-2《以赛亚书》61:1-2 commentary。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注意到以赛亚书 61:1-2以赛亚书 61:1-2 commentary 的英文翻译与路加对耶稣从以赛亚书卷轴上读到的内容的记录之间存在细微的差别。
新约引用旧约经文与旧约原文之间通常存在细微差异。这些差异通常源于古代旧约译本被翻译成其他语言。也就是说,新约作者受到了阿拉姆语和/或希腊语旧约译本的影响。
古代阿拉姆语译本被称为“塔古姆”。古希腊语的旧约译本被称为“七十士译本”。犹太人从巴比伦归来后,塔古姆在犹地亚被广泛使用,阿拉姆语取代希伯来语成为通用语言。七十士译本则被遍布罗马帝国各地的希腊语犹太人广泛使用。
如前所述,耶稣首先用希伯来语读了《以赛亚书》61:1-2《以赛亚书》61:1-2 commentary, commentary然后很可能又用亚拉姆语《塔古姆》读了,以便人们能够用他们熟悉的语言聆听经文。路加似乎引用了耶稣读《塔古姆》的经文。
以赛亚书第61章的原文和含义以赛亚书第61章的原文预言了犹大从巴比伦被掳归回,以及耶稣作为弥赛亚的降临。以赛亚在犹大被掳前约一百年就预言了犹大被掳到巴比伦,而在犹大获释归回前近两百年就预言了犹大被掳到巴比伦。以赛亚书第61章的成书时间,比耶稣在家乡的会堂里宣告的弥赛亚预言的应验早了约七百年。
到了耶稣的时代,犹大被掳到巴比伦并回归的预言早已应验。但当时犹大正遭受罗马占领的压迫,因此,以赛亚书第61章预言信息的弥赛亚式解读给犹太人带来了新的希望。犹太人明白,以赛亚书第61章明确宣告了一位蒙主耶和华之灵赐予力量的人物的到来。这位人物就是弥赛亚。
弥赛亚是耶和华所膏立的先知和君王,是神差遣来成就神在地上的旨意,救赎以色列民的那一位。弥赛亚在希伯来语中的意思是“受膏者” 。弥赛亚的希腊语(源自希伯来语)是“Χριστός”(G5546,发音为“Chris-tos”)。“Christos”的英文翻译是“基督”。因此,基督的意思是“受膏者”,是“弥赛亚”的同义词。
在耶稣时代,犹太人积极地寻求并期盼着主的受膏者——弥赛亚/基督——的出现(路加福音3:15路加福音3:15 commentary)。耶稣是基督——天使在他诞生时向牧羊人宣告了这一点(路加福音2:11路加福音2:11 commentary),但在路加福音的此时,耶稣尚未公开宣称这一称号和角色。
以赛亚书第 61 章中的弥赛亚人物亲自宣告他的到来,直接声称自己是上帝派来的,
“主神的灵在我身上,因为耶和华膏了我………他派我来……”(以赛亚书 61:1以赛亚书 61:1 commentary)
弥赛亚宣告他将为陷入困境的上帝子民行善。
“…向受苦的人传扬好消息;…抚慰伤心的人,向俘虏宣告自由释放囚犯;报告耶和华的恩年。”(以赛亚书 61:1-2a以赛亚书 61:1-2a commentary)
以赛亚书第61章的语言,使命和视角,重现了以赛亚书中弥赛亚“仆人之歌”(42:1-7, 49, 50:4-11, 52:13 - 53:12)中先前提及的主题。例如:
1.主的灵既在以赛亚书 61:1以赛亚书 61:1 commentary 中的人物身上,也在主的仆人身上
2.为无助者带来帮助的默西亚使命是普遍的
3.以赛亚书第61章和以赛亚书第49章,第50章的仆人之歌都采用第一人称视角
从许多方面来看,以赛亚书第61章是第五首仆人之歌。整章都宣告了主的受膏者显现后将为以色列带来的诸多祝福。
这些弥赛亚的希望和上帝的拯救是耶稣在拿撒勒会堂里大声朗读的段落的背景和主题。
耶稣读完以赛亚书61:1-2a以赛亚书61:1-2a commentary后,就坐下来教训人。拉比们站着读神的话语,但教训人的时候经常坐着。
于是耶稣卷起书卷,交还侍役,就坐下。会堂里的人都定睛看他(第 20 节)。
按照拉比读完书卷的惯例,耶稣把书卷合上,然后把它交还给会堂的侍者,也就是负责保管书卷的人。
在古代,所有文字都抄写在纸莎草纸上,因此经文卷轴既昂贵又珍贵。古代犹太地的人很少有自己的圣经卷轴。但犹太会堂却有圣经卷轴。会堂通常将卷轴卷起来,放在陶罐里,并存放在一个特殊的柜子里。犹太人对卷轴本身非常尊重。这并不是因为卷轴昂贵稀有,而是因为对卷轴上记载的上帝圣言的虔诚敬仰。
安息日,拉比诵读经文教导民众时,会拿出一卷或多卷经卷供民众诵读。拉比诵读完毕后,会立即将经卷交还给负责保管经卷的侍从,以示对经文的尊重,并协助保存经卷。
当耶稣将书还给侍从并坐下时,会堂里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耶稣身上,这可能是因为会堂里的人们对耶稣公然违反拉比礼仪的行为感到震惊,他们期待着他接下来会说什么。
根据拉比的教规,拉比在开始讲道前必须诵读至少三节经文。耶稣读的经文还不到两节。此外,耶稣似乎也没有遵守拉比的教规,即在会堂里讲道时必须诵读摩西律法,而他只诵读了先知以赛亚书。
需要明确的是,这些违反礼仪的行为违反的是人类传统,而非上帝的律法。然而,这样的改变会在会堂里引起明显的骚动,让在场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祂身上,想知道祂接下来要做什么或说什么。
就在这全神贯注的时刻,耶稣说出了或许是他们意想不到,最令人震惊的话。路加记载道:
耶稣对他们说:“今天这段经应验在你们耳中了。” (第 21 节)
耶稣开始教导他们有关他刚刚读过的圣经的开场白是一个非常大胆的宣言。
耶稣说: “今天这段经应验在你们耳中了”,他清楚地表明自己就是以赛亚预言的实现者,是圣灵——一个带来好消息,医治和解放的受膏者。
尤其,今天的话语标志着神国的开启,它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盼望,而是当下的现实。耶稣不仅仅是在解释这段经文(尽管祂的解释确实很准确)。祂宣称自己是这段经文的主体。在一个或许令人瞠目结舌的时刻,耶稣向祂家乡的人们揭示了祂弥赛亚的身份。
具体来说,耶稣当时为自己宣称了以赛亚书 61:1-2以赛亚书 61:1-2 commentary 中的六件事。
1. 主的灵在我身上。
耶稣亲自宣称他身上有主的灵。
“主的灵在我身上”这句话在旧约中传统上被理解为神圣使命的标志。类似的表述也用于描述士师,君王和先知(例如以西结和以利亚),他们蒙神拣选并被赋予能力去完成特定的任务。
通过将这句话应用到自己身上,耶稣大胆而公开地宣告,他被主特别选中并被授权执行神圣的使命。
但耶稣并非只是简单地说,他得到了灵感,可以完成一项短暂的任务或神圣的智慧。他宣称,圣灵的存在和力量正降临在他身上,为的是给以色列带来救赎,医治和自由。
在路加福音中,耶稣被圣灵赋予力量是一个主要主题,正如门徒被圣灵赋予力量是路加福音续集《使徒行传》中的一个主要主题一样。
耶稣在世上时,并非独立行事,也不是靠着人的力量。他的事工完全由圣灵指引和赋能。仅从前两章就可以看出:
路加福音向希腊人传达的目的之一是表明耶稣是完美的人,而通往美好生活的道路是通过遵循耶稣的教诲和榜样,凭着信仰和依靠主的精神而生活的。
2. 因为他膏我,叫我向贫穷的人传福音。
在这句话中,耶稣宣称主特别选择并授权——膏立——他来传扬福音。
福音这个词的意思是“好消息”。它给那些极度需要希望的人带来希望的信息。广义上讲,耶稣来传讲的福音包含几方面。
福音包括永生的礼物,它可以赦免人的罪孽,消除与上帝永远分离的惩罚,恢复到上帝永远的家庭,并承诺永远活着(约翰福音 3:16约翰福音 3:16 commentary)。
永生的礼物是通过信心获得的——相信耶稣是神的儿子,相信祂的生,死和复活有能力拯救你脱离罪及其刑罚。正如以色列人因着信心仰望摩西在旷野所造的铜蛇而得救,脱离了肉体上致命的蛇毒一样,我们也因着相信为我们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而得救,脱离了属灵上致命的罪毒(约翰福音 3:14-15约翰福音 3:14-15 commentary)。
福音也宣告神的国已藉着耶稣基督,弥赛亚来到。凡相信耶稣(即已领受永生的恩赐)并效法祂榜样的人,都能在今生体验到祂国度的祝福,并从中得益。此外,凭着信心遵行神的旨意,必得着极大的赏赐,在祂的国度中得着尊贵的地位(马太福音7:14马太福音7:14 commentary)。
这个获得永恒意义,荣誉和奖励的巨大机会有时被称为“ 永生的奖赏”。永生的奖赏是通过信任上帝(就像耶稣那样)并按照上帝的意愿克服生活中的考验而获得的。
但奖赏中最甜蜜的祝福之一,如今就在今生。当信徒凭着信心跟随上帝时,他们开始更个人地认识上帝,并与他们的创造者和救主建立亲密的团契。耶稣说认识上帝就是永生(约翰福音17:3约翰福音17:3 commentary),他指的就是这种与上帝的团契和亲密。这也是约翰在约翰一书1约翰一书1 commentary章中所描述的喜乐。
福音的圆满——既包括永生的礼物,应许人出生在神永恒的家庭中;也包括永生的奖赏,应许人现在就在神的国度里得荣耀并与神相交——是人人都能得到的,包括穷人。
正如大多数时代一样,穷人的机会有限。在获得政治权力或影响力方面尤其如此。古代的国王和统治者不与穷人来往。他们避开穷人。
但耶稣的国度向穷人开放。祂被差遣,专门向穷人传扬这奇妙的好消息(福音),使他们也能享受其中的祝福,并完全参与祂的国度。上帝的救赎工作触及了那些边缘人群,颠覆了宗教和社会等级制度的期望。
耶稣后来教导说:“你们贫穷的人有福了,因为神的国是你们的。”(路加福音6:20路加福音6:20 commentary)这番话是对那些因贫困而被推到社会边缘甚至边缘的人发出的明确邀请。这番话也传递着明确的希望,即上帝的救赎之工将惠及那些被世俗权力忽视,排斥和/或剥削的人。神的国颠覆了等级制度,应许穷人得荣耀,服侍的人得权柄。
在马太福音中,耶稣关于“贫穷的人有福了”(路加福音6:20路加福音6:20 commentary)的话语更具描述性:“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马太福音5:3马太福音5:3 commentary)“虚心”意味着认识到我们因罪而导致的灵性贫乏。“虚心”意味着认识到自己灵性的破产,并寻求灵性富足之神的怜悯。神的国是为这样的人预备的,耶稣受神膏立,要向贫穷和虚心的人传扬这福音。
耶稣的弥赛亚使命与以赛亚预言的原始背景相似,但也深化了该预言。
在以赛亚书第61章中,给受苦(或谦卑)之人的好消息,是流放后希望与复兴的信息。它宣告上帝没有抛弃祂的子民,并将在政治上复兴他们。它为破碎的国家提供了安慰和重建。但耶稣使用这句话并非仅仅为了民族复兴。它完全关乎个人,属灵和永恒。耶稣宣告祂受膏要向贫穷的人传福音,以此诠释以赛亚的话,这不仅是关于民族被掳的结束,更是上帝通过祂亲自施行拯救统治的到来,这统治将延伸到每个人。
3. 他差遣我报告被掳的得释放,
耶稣来宣告,如今藉着祂的权柄,自由已经来到。正如前两节经文所说,“祂差遣我报告被掳的得释放”,祂所指的是一种比政治或肉体自由更深层次的属灵解放。
“释放”这个词传达了赦免,宽恕或解放的意思。耶稣说的不是打开监狱的门,而是打破罪恶对人心的掌控。
耶稣在约翰福音中教导说:“所有犯罪的,就是罪的奴仆”(约翰福音8:34约翰福音8:34 commentary)。祂将自己献上,作为真正能使人得自由的那一位,“所以天父的儿子若叫你们自由,你们就真自由了”(约翰福音8:36约翰福音8:36 commentary)。
在路加福音中,耶稣始终向那些被属灵,情感和邪灵的锁链捆绑的人说话:祂赦罪(路加福音5:20路加福音5:20 commentary),赶出污鬼(路加福音4:33-35路加福音4:33-35 commentary),使破碎的人复原(路加福音8:2路加福音8:2 commentary, 8:26-368:26-36 commentary)。捆绑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成瘾,羞耻,律法主义,邪灵附身,政治监禁或恐惧。耶稣来宣告,如今藉着祂的权柄,人可以获得自由。
祂的医治和驱魔不仅是怜悯之举,更是祂释放俘虏权柄的象征。最终,祂所宣告的最大释放,是通过祂的死亡和复活,获得脱离罪的审判和刑罚的自由。因此,这句预言并非仅仅是一个比喻,而是一个宣告,真正的,最终的出埃及记已在耶稣身上开启——俘虏获得释放,并非靠着力量或叛逆,而是靠着神受膏儿子的慈悲大能。
有趣的是,在路加福音7:19-23路加福音7:19-23 commentary中,施洗约翰派他的一些门徒去问耶稣是否是弥赛亚时,耶稣也引用了以赛亚书61:1以赛亚书61:1 commentary, commentary但没有说“宣告被掳的得释放,被囚的得释放”。约翰对圣经一定非常熟悉,很可能将此视为耶稣发出的预兆,表明他不会被释放出狱。结果,他不仅没有被释放,反而被希律王杀害(马太福音14:1-12马太福音14:1-12 commentary)。
这段故事似乎与耶稣的国度首先在灵性上建立(约翰福音18:36约翰福音18:36 commentary)的事实相呼应。约翰在灵性上获得自由,但在肉体上却被俘虏。以赛亚书第61章至少会应验三处:
4. 使盲人重见光明,
耶稣的宣告:“使盲人重见光明”,无论从物质意义还是精神意义来看都是字面意思。
耶稣医治了那些身体失明的人(马太福音12:22马太福音12:22 commentary, commentary马可福音8:22-25马可福音8:22-25 commentary, commentary路加福音18:38路加福音18:38 commentary, commentary约翰福音9:6-7约翰福音9:6-7 commentary)。这些奇迹彰显了祂对人的怜悯和祂战胜人类苦难的大能。但它们也象征着更深层次的属灵现实:耶稣来是为了打开那些生活在属灵黑暗中之人的眼睛。
在圣经中,“盲目”常常象征着对真理的无知,心地刚硬,或无法/不愿感知上帝。耶稣的使命包括恢复人对上帝真实身份的认知。
约翰在他的福音书序言中写道“从来没有人看见上帝”,但耶稣的生活,教义和榜样“将他表明出来”(约翰福音 1:18约翰福音 1:18 commentary)。
通过耶稣,上帝向人类显现,消除了罪恶和欺骗所造成的盲目。
因此,恢复属灵的视力不仅仅是治愈患病的眼睛,更是启示真理。作为弥赛亚,耶稣为那些生活在罪恶和困惑阴影下的人带来光明。在约翰福音中,耶稣大胆地宣告:“我是世界的光;跟从我的,就不在黑暗里走,必要得着生命的光。”(约翰福音8:12约翰福音8:12 commentary)
当人们遇见耶稣时,他们有机会获得关于上帝和自身的灵性明晰,以及他们在祂面前的真实状况。即使一个人来到耶稣面前领受永生的礼物之后,耶稣仍然会不断地帮助他们恢复灵性的视力,特别是对于那些凭着信心跟随祂的人。
5. 使受压迫的人得自由,
压迫是指被外力压垮,压制或压垮。这种力量可能是政治的,社会的,宗教的或精神的。
耶稣说他被任命:要释放那些受压迫的人。以赛亚最初的预言指的是外邦人的压迫,特别是巴比伦。耶稣在拿撒勒的听众很可能听到这番话,说他从罗马占领的压迫中被释放出来。
耶稣或许曾想过要将他的子民从罗马的压迫中解放出来。如果犹太人承认他是他们的弥赛亚和君王,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他当时就会建立弥赛亚王国。使徒彼得断言,即使在耶稣被钉十字架之后,以色列人若悔改,就能迎来“安舒的日子”,包括上帝差遣“耶稣,就是你们所预定的基督”(使徒行传 3:19-20使徒行传 3:19-20 commentary)。应许的弥赛亚王国仍然是未来才会实现的(截至撰写本文时)。
耶稣的核心信息是:“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马太福音 4:17马太福音 4:17 commentary)。然而,包括祂家乡拿撒勒的犹太人(路加福音 4:28-30路加福音 4:28-30 commentary)在内,犹太人拒绝祂是弥赛亚,也拒绝祂的国度。因此,他们也拒绝了祂所带来的任何政治解放。正如耶稣的国度将服侍作为获得权柄的先决条件一样,它也将属灵的复兴作为公民复兴的先决条件。
耶稣在谈论从压迫中得救时,或许也想到了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宗教压迫。法利赛人不断扩展宗教律法,使民众受奴役——这深深地激怒了耶稣(马太福音23马太福音23 commentary章,路加福音11路加福音11 commentary章37-52节)。控制着圣殿及其祭祀的撒都该人,肆无忌惮地用圣殿税剥削民众。耶稣推翻了兑换银钱之人的桌子,以此来强调这种罪恶,并劝诫他们悔改(马太福音21马太福音21 commentary章12-13节,马可福音11马可福音11 commentary章15-17节,路加福音19路加福音19 commentary章45-46节,约翰福音2约翰福音2 commentary章13-16节)。
耶稣受上帝任命,让人们通过他直接接触上帝,从而解放那些被宗教领袖剥削所压迫的人们。
耶稣来也是为了释放那些因罪而灵里受压制的人。他说:
“健康的人不需要医生,有病的人才需要;我来本不是召义人悔改,乃是召罪人悔改。”(路加福音 5:31-32路加福音 5:31-32 commentary)
通过他的教导,治愈和牺牲,耶稣为人们提供了从罪恶感和罪孽的束缚中永久的解脱,为恢复与上帝的关系开辟了道路。
6. 宣告主的恩年。
当耶稣宣告祂受命宣告主的恩禧年时,祂是在宣告一个神圣的恩典,怜悯和复兴的时期已经到来。彼得在使徒行传3:19使徒行传3:19 commentary中所说的“安舒的日子”已经来到,因为祂已经来到。
“耶和华的恩年”这句话让人联想到利未记25利未记25 commentary章所描述的禧年,每五十年,债务会被取消,奴隶会被释放,土地也会归还给原主。这是安息,公义,按照上帝的旨意重新安排生活的一年,也是耶和华对他子民慈悲的有力象征。
耶稣宣告这恩年,是在宣告,在祂的使命和事奉中,一个更伟大的禧年已经开始了。与利未记的禧年不同,耶稣所赐的恩年的怜悯和恩典,主要并非经济或社会性质。耶稣来是为了永远免除属灵的债,并赐下从罪中永远得着属灵的释放。
从字面意义上讲,一年是一段持续12个月的延长时间。但从比喻意义上讲,一年可以指一个延长的季节,就像一个时代。耶稣所宣告的吉年,很可能象征着祂刚刚开始的尘世事工。祂尘世事工的时期在耶稣被钉十字架复活后约四十天升天时开始结束。正如彼得在使徒行传3:19-20使徒行传3:19-20 commentary中所说,悔改的窗口仍然存在。但自从那一代人拒绝耶稣之后,这扇窗户就关闭了。
耶稣的传道生涯持续了大约三年。之所以得出这个推算,是因为约翰描述了耶稣传道期间发生的三个逾越节(约翰福音2:13-23约翰福音2:13-23 commentary, 6:46:4 commentary, 11:55 - 19:4211:55 - 19:42 commentary);逾越节是一年一度的节日。
耶稣可能在祂弥赛亚事工初期,在拿撒勒的会堂里说过这句话。如果是这样,祂在被钉十字架之前,还有将近三年的时间可以传道。然而,更有可能的是,耶稣是在祂在犹大和耶路撒冷度过了一段几乎毫无成果的时期之后,以及在加利利地区开始祂的传道工作(这期间祂结出了许多果实)之后说了这句话。这或许是祂弥赛亚事工开始后的一年甚至两年。只有约翰福音似乎描述了耶稣事工的第一年,即祂在犹大的事工(约翰福音2:13 - 4:1-3约翰福音2:13 - 4:1-3 commentary)。
祂将自己的事工描述为恩年,是因为耶稣初次降临世间,受命拯救人脱离罪,而非审判罪孽(约翰福音3:17约翰福音3:17 commentary)。在路加福音中,这恩惠的信息体现在耶稣赦罪(路加福音5:20路加福音5:20 commentary),医治病人(路加福音6:19路加福音6:19 commentary),使死人复活(路加福音7:14-15路加福音7:14-15 commentary)以及接纳被弃绝的人(路加福音7:37-50路加福音7:37-50 commentary)等事迹中,所有这些都预示着神的国度已经临近。耶和华的恩年不仅仅是一个日历事件——它是一个救赎的新纪元,这因弥赛亚的降临而成为可能,他使人类与神和好。
值得注意的是,耶稣读完以赛亚书61以赛亚书61 commentary章2节的第一行,就结束了祂的宣读,没有再继续读下去。以赛亚书61以赛亚书61 commentary章2节的全文如下:
“宣告耶和华的恩年这是我们上帝报仇的日子;安慰所有哀悼的人。”(以赛亚书 61:2以赛亚书 61:2 commentary)
耶稣读完第一行先知书后就停止了,并没有读到“我们上帝复仇的日子……”这似乎是故意的。
显而易见,这是因为耶稣的第一次降临应验了以赛亚书61:1-2a以赛亚书61:1-2a commentary的预言。这些预言在耶稣今天(耶稣第一次降临事工期间)在会堂里听众的见证下应验了。
以赛亚书61:2b以赛亚书61:2b commentary的应验将在耶稣第二次降临,即“报仇之日”时实现。耶稣回来时,将战胜撒旦和他的工具,在地上建立公义的统治(启示录19:11 - 20:4启示录19:11 - 20:4 commentary)。
耶稣所读的以赛亚书,以及祂在书中的停顿,强调了今天是恩典的时期,而不是审判的时期。审判稍后会到来。但就在此刻,耶稣宣告,上帝恩惠的大门和进入弥赛亚国度的机会已经敞开。这是一个充满希望和邀请的信息,呼唤所有贫穷,被囚禁,盲目或受压迫的人,进入上帝救赎之爱的自由和喜乐之中。
耶稣在家乡的犹太会堂里,对那些认识他是“约瑟的儿子”的人大胆宣称(路加福音 4:22路加福音 4:22 commentary),这让他的听众感到震惊,并为他们的敬畏和最终的敌意埋下了伏笔。
路加福音 4:16-21 含义
路加福音4:16-21路加福音4:16-21 commentary没有明显的平行福音记载。马太福音13:54a马太福音13:54a commentary和马可福音6:1-2a马可福音6:1-2a commentary可能描述的是与路加福音4:16-21路加福音4:16-21 commentary相同的事件。
在路加福音 4:16-21路加福音 4:16-21 commentary 中,耶稣在他的家乡拿撒勒的会堂里读了先知以赛亚的书,在他们听到后宣告圣经的实现,这让人们感到惊讶,尽管他们对他是约瑟的儿子的说法感到困惑。
耶稣开始在会堂里公开传道和教导,并在圣灵的力量下在加利利各地行神迹之后(路加福音 4:14-15路加福音 4:14-15 commentary),他回到了他的家乡拿撒勒。
耶稣来到拿撒勒,就是他长大的地方; (第 16 节上)
在路加福音 4:16-22路加福音 4:16-22 commentary 中,代词“他”和“他的”指的是耶稣。
耶稣从加利利来到拿撒勒(路加福音 4:14-15路加福音 4:14-15 commentary),大概是在迦百农附近,他在那里建立了他的传道总部(马太福音 4:12-13马太福音 4:12-13 commentary),然后他来到了他的家乡拿撒勒。
拿撒勒是位于加利利海南端东南面山丘上的一个小镇。虽然拿撒勒不在湖畔,但它属于罗马时期的加利利区。虽然耶稣出生在以色列南部,靠近耶路撒冷的犹大地伯利恒(马太福音2:1马太福音2:1 commentary, commentary路加福音2:4-6路加福音2:4-6 commentary),但他的成长之地却是以色列北部的拿撒勒。自从耶稣幼年时,玛利亚和约瑟在希律王死后搬到拿撒勒,拿撒勒就成了他的家乡(马太福音2:21-23马太福音2:21-23 commentary)。
卢克继续说道:
祂在安息日进了会堂,照祂的平常做法,站起来要念圣经(第 16b 节)。
“照祂的习惯”这个表达的意思是,这对耶稣来说是一件典型或正常的事情。祂的习惯是在安息日进入会堂,公开宣读一段犹太经文,然后向会堂里的每个人讲解其含义。
犹太会堂是当地社区敬拜和教导的中心,由法利赛人领导和组织。法利赛人是犹太经文和传统领域颇具影响力且备受推崇的专家。他们利用会堂来推广自己的诠释,并发挥影响力。
拿撒勒会堂是耶稣儿时常去的会堂。这里很可能是耶稣儿时学习律法和先知书,犹太人的历史以及法利赛人的宗教传统的正式场所。
法利赛人有时会邀请外来的拉比在安息日到他们的会堂里教导,让他们的社群以新的声音来表达那些耳熟能详的真理。受会堂领袖邀请站起来宣读经文并教导,被视为一种荣幸。
耶稣很可能是应拿撒勒会堂的一位领袖的邀请,在安息日去教导人。耶稣当时正在他长大的会堂里教导人,也教导他一起长大的邻居们。
因为耶稣习惯在安息日站在会堂里宣读圣经,这表明,当耶稣在那个安息日访问拿撒勒时,很可能已经被人视为一位有前途的拉比(受人尊敬的圣经和犹太律法教师)。在前一节经文中,路加明确指出,耶稣在加利利时“在会堂里教训人,受众人称赞”(路加福音4:15路加福音4:15 commentary)。
拉比在开始教导民众之前,通常会先诵读犹太经文。经文通常会被诵读两遍。首先用希伯来语(经文的写作语言)诵读。然后再用阿拉姆语(民众的语言)再次诵读经文。(参见《圣经说》文章:“耶稣时期犹地亚的四种语言” )。
根据拉比法典,拉比必须先诵读律法书(摩西五经),然后再诵读先知书。此外,根据拉比法典(称为“米什纳”),拉比在开始讲道前必须至少诵读三节经文。
路加没有告诉听众耶稣所读的是律法中的哪一段经文,但路加确实报道了耶稣在安息日进入拿撒勒会堂时所读的先知书的具体经文。
先知以赛亚的书被交给了他(第 17 节上)。
这本书是先知以赛亚的书卷。
卷轴是古代用来书写文本(包括犹太经文)的长卷羊皮纸或纸莎草纸。卷轴水平展开以便阅读。这卷轴属于犹太会堂。
根据拉比的习俗,可以合理地推测耶稣也曾被递给一本摩西五经的书卷。但如果耶稣被递给一本摩西五经的书卷让他阅读,那么要么路加没有记载他读过这卷书卷,福音书作者直接跳到耶稣所读的以赛亚书部分,要么耶稣打破传统,没有读律法书,而是先读了先知以赛亚书。
当耶稣拿到先知以赛亚的书卷后,路加说道:
他打开书卷,找到一处写着:
“耶和华的灵在我身上,
因为他膏立我,叫我向贫穷的人传福音。
他差遣我去宣告被掳的得释放,
使盲人重见光明,
使受压迫的人得自由,
报告耶和华悦纳的禧年” (17下-19节)。
这段读物出自《以赛亚书》61:1-2《以赛亚书》61:1-2 commentary。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注意到以赛亚书 61:1-2以赛亚书 61:1-2 commentary 的英文翻译与路加对耶稣从以赛亚书卷轴上读到的内容的记录之间存在细微的差别。
新约引用旧约经文与旧约原文之间通常存在细微差异。这些差异通常源于古代旧约译本被翻译成其他语言。也就是说,新约作者受到了阿拉姆语和/或希腊语旧约译本的影响。
古代阿拉姆语译本被称为“塔古姆”。古希腊语的旧约译本被称为“七十士译本”。犹太人从巴比伦归来后,塔古姆在犹地亚被广泛使用,阿拉姆语取代希伯来语成为通用语言。七十士译本则被遍布罗马帝国各地的希腊语犹太人广泛使用。
如前所述,耶稣首先用希伯来语读了《以赛亚书》61:1-2《以赛亚书》61:1-2 commentary, commentary然后很可能又用亚拉姆语《塔古姆》读了,以便人们能够用他们熟悉的语言聆听经文。路加似乎引用了耶稣读《塔古姆》的经文。
以赛亚书第61章的原文和含义
以赛亚书第61章的原文预言了犹大从巴比伦被掳归回,以及耶稣作为弥赛亚的降临。以赛亚在犹大被掳前约一百年就预言了犹大被掳到巴比伦,而在犹大获释归回前近两百年就预言了犹大被掳到巴比伦。以赛亚书第61章的成书时间,比耶稣在家乡的会堂里宣告的弥赛亚预言的应验早了约七百年。
到了耶稣的时代,犹大被掳到巴比伦并回归的预言早已应验。但当时犹大正遭受罗马占领的压迫,因此,以赛亚书第61章预言信息的弥赛亚式解读给犹太人带来了新的希望。犹太人明白,以赛亚书第61章明确宣告了一位蒙主耶和华之灵赐予力量的人物的到来。这位人物就是弥赛亚。
弥赛亚是耶和华所膏立的先知和君王,是神差遣来成就神在地上的旨意,救赎以色列民的那一位。弥赛亚在希伯来语中的意思是“受膏者” 。弥赛亚的希腊语(源自希伯来语)是“Χριστός”(G5546,发音为“Chris-tos”)。“Christos”的英文翻译是“基督”。因此,基督的意思是“受膏者”,是“弥赛亚”的同义词。
在耶稣时代,犹太人积极地寻求并期盼着主的受膏者——弥赛亚/基督——的出现(路加福音3:15路加福音3:15 commentary)。耶稣是基督——天使在他诞生时向牧羊人宣告了这一点(路加福音2:11路加福音2:11 commentary),但在路加福音的此时,耶稣尚未公开宣称这一称号和角色。
以赛亚书第 61 章中的弥赛亚人物亲自宣告他的到来,直接声称自己是上帝派来的,
“主神的灵在我身上,
因为耶和华膏了我……
…他派我来……”
(以赛亚书 61:1以赛亚书 61:1 commentary)
弥赛亚宣告他将为陷入困境的上帝子民行善。
“…向受苦的人传扬好消息;
…抚慰伤心的人,
向俘虏宣告自由
释放囚犯;
报告耶和华的恩年。”
(以赛亚书 61:1-2a以赛亚书 61:1-2a commentary)
以赛亚书第61章的语言,使命和视角,重现了以赛亚书中弥赛亚“仆人之歌”(42:1-7, 49, 50:4-11, 52:13 - 53:12)中先前提及的主题。例如:
1.主的灵既在以赛亚书 61:1以赛亚书 61:1 commentary 中的人物身上,也在主的仆人身上
2.为无助者带来帮助的默西亚使命是普遍的
3.以赛亚书第61章和以赛亚书第49章,第50章的仆人之歌都采用第一人称视角
从许多方面来看,以赛亚书第61章是第五首仆人之歌。整章都宣告了主的受膏者显现后将为以色列带来的诸多祝福。
这些弥赛亚的希望和上帝的拯救是耶稣在拿撒勒会堂里大声朗读的段落的背景和主题。
耶稣读完以赛亚书61:1-2a以赛亚书61:1-2a commentary后,就坐下来教训人。拉比们站着读神的话语,但教训人的时候经常坐着。
于是耶稣卷起书卷,交还侍役,就坐下。会堂里的人都定睛看他(第 20 节)。
按照拉比读完书卷的惯例,耶稣把书卷合上,然后把它交还给会堂的侍者,也就是负责保管书卷的人。
在古代,所有文字都抄写在纸莎草纸上,因此经文卷轴既昂贵又珍贵。古代犹太地的人很少有自己的圣经卷轴。但犹太会堂却有圣经卷轴。会堂通常将卷轴卷起来,放在陶罐里,并存放在一个特殊的柜子里。犹太人对卷轴本身非常尊重。这并不是因为卷轴昂贵稀有,而是因为对卷轴上记载的上帝圣言的虔诚敬仰。
安息日,拉比诵读经文教导民众时,会拿出一卷或多卷经卷供民众诵读。拉比诵读完毕后,会立即将经卷交还给负责保管经卷的侍从,以示对经文的尊重,并协助保存经卷。
当耶稣将书还给侍从并坐下时,会堂里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耶稣身上,这可能是因为会堂里的人们对耶稣公然违反拉比礼仪的行为感到震惊,他们期待着他接下来会说什么。
根据拉比的教规,拉比在开始讲道前必须诵读至少三节经文。耶稣读的经文还不到两节。此外,耶稣似乎也没有遵守拉比的教规,即在会堂里讲道时必须诵读摩西律法,而他只诵读了先知以赛亚书。
需要明确的是,这些违反礼仪的行为违反的是人类传统,而非上帝的律法。然而,这样的改变会在会堂里引起明显的骚动,让在场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祂身上,想知道祂接下来要做什么或说什么。
就在这全神贯注的时刻,耶稣说出了或许是他们意想不到,最令人震惊的话。路加记载道:
耶稣对他们说:“今天这段经应验在你们耳中了。” (第 21 节)
耶稣开始教导他们有关他刚刚读过的圣经的开场白是一个非常大胆的宣言。
耶稣说: “今天这段经应验在你们耳中了”,他清楚地表明自己就是以赛亚预言的实现者,是圣灵——一个带来好消息,医治和解放的受膏者。
尤其,今天的话语标志着神国的开启,它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盼望,而是当下的现实。耶稣不仅仅是在解释这段经文(尽管祂的解释确实很准确)。祂宣称自己是这段经文的主体。在一个或许令人瞠目结舌的时刻,耶稣向祂家乡的人们揭示了祂弥赛亚的身份。
具体来说,耶稣当时为自己宣称了以赛亚书 61:1-2以赛亚书 61:1-2 commentary 中的六件事。
1. 主的灵在我身上。
耶稣亲自宣称他身上有主的灵。
“主的灵在我身上”这句话在旧约中传统上被理解为神圣使命的标志。类似的表述也用于描述士师,君王和先知(例如以西结和以利亚),他们蒙神拣选并被赋予能力去完成特定的任务。
通过将这句话应用到自己身上,耶稣大胆而公开地宣告,他被主特别选中并被授权执行神圣的使命。
但耶稣并非只是简单地说,他得到了灵感,可以完成一项短暂的任务或神圣的智慧。他宣称,圣灵的存在和力量正降临在他身上,为的是给以色列带来救赎,医治和自由。
在路加福音中,耶稣被圣灵赋予力量是一个主要主题,正如门徒被圣灵赋予力量是路加福音续集《使徒行传》中的一个主要主题一样。
耶稣在世上时,并非独立行事,也不是靠着人的力量。他的事工完全由圣灵指引和赋能。仅从前两章就可以看出:
(路加福音 3:22路加福音 3:22 commentary)
(路加福音 4:1路加福音 4:1 commentary)
(路加福音 4:14路加福音 4:14 commentary)
路加福音向希腊人传达的目的之一是表明耶稣是完美的人,而通往美好生活的道路是通过遵循耶稣的教诲和榜样,凭着信仰和依靠主的精神而生活的。
2. 因为他膏我,叫我向贫穷的人传福音。
在这句话中,耶稣宣称主特别选择并授权——膏立——他来传扬福音。
福音这个词的意思是“好消息”。它给那些极度需要希望的人带来希望的信息。广义上讲,耶稣来传讲的福音包含几方面。
福音包括永生的礼物,它可以赦免人的罪孽,消除与上帝永远分离的惩罚,恢复到上帝永远的家庭,并承诺永远活着(约翰福音 3:16约翰福音 3:16 commentary)。
永生的礼物是通过信心获得的——相信耶稣是神的儿子,相信祂的生,死和复活有能力拯救你脱离罪及其刑罚。正如以色列人因着信心仰望摩西在旷野所造的铜蛇而得救,脱离了肉体上致命的蛇毒一样,我们也因着相信为我们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而得救,脱离了属灵上致命的罪毒(约翰福音 3:14-15约翰福音 3:14-15 commentary)。
福音也宣告神的国已藉着耶稣基督,弥赛亚来到。凡相信耶稣(即已领受永生的恩赐)并效法祂榜样的人,都能在今生体验到祂国度的祝福,并从中得益。此外,凭着信心遵行神的旨意,必得着极大的赏赐,在祂的国度中得着尊贵的地位(马太福音7:14马太福音7:14 commentary)。
这个获得永恒意义,荣誉和奖励的巨大机会有时被称为“ 永生的奖赏”。永生的奖赏是通过信任上帝(就像耶稣那样)并按照上帝的意愿克服生活中的考验而获得的。
但奖赏中最甜蜜的祝福之一,如今就在今生。当信徒凭着信心跟随上帝时,他们开始更个人地认识上帝,并与他们的创造者和救主建立亲密的团契。耶稣说认识上帝就是永生(约翰福音17:3约翰福音17:3 commentary),他指的就是这种与上帝的团契和亲密。这也是约翰在约翰一书1约翰一书1 commentary章中所描述的喜乐。
福音的圆满——既包括永生的礼物,应许人出生在神永恒的家庭中;也包括永生的奖赏,应许人现在就在神的国度里得荣耀并与神相交——是人人都能得到的,包括穷人。
正如大多数时代一样,穷人的机会有限。在获得政治权力或影响力方面尤其如此。古代的国王和统治者不与穷人来往。他们避开穷人。
但耶稣的国度向穷人开放。祂被差遣,专门向穷人传扬这奇妙的好消息(福音),使他们也能享受其中的祝福,并完全参与祂的国度。上帝的救赎工作触及了那些边缘人群,颠覆了宗教和社会等级制度的期望。
耶稣后来教导说:“你们贫穷的人有福了,因为神的国是你们的。”(路加福音6:20路加福音6:20 commentary)这番话是对那些因贫困而被推到社会边缘甚至边缘的人发出的明确邀请。这番话也传递着明确的希望,即上帝的救赎之工将惠及那些被世俗权力忽视,排斥和/或剥削的人。神的国颠覆了等级制度,应许穷人得荣耀,服侍的人得权柄。
在马太福音中,耶稣关于“贫穷的人有福了”(路加福音6:20路加福音6:20 commentary)的话语更具描述性:“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马太福音5:3马太福音5:3 commentary)“虚心”意味着认识到我们因罪而导致的灵性贫乏。“虚心”意味着认识到自己灵性的破产,并寻求灵性富足之神的怜悯。神的国是为这样的人预备的,耶稣受神膏立,要向贫穷和虚心的人传扬这福音。
耶稣的弥赛亚使命与以赛亚预言的原始背景相似,但也深化了该预言。
在以赛亚书第61章中,给受苦(或谦卑)之人的好消息,是流放后希望与复兴的信息。它宣告上帝没有抛弃祂的子民,并将在政治上复兴他们。它为破碎的国家提供了安慰和重建。但耶稣使用这句话并非仅仅为了民族复兴。它完全关乎个人,属灵和永恒。耶稣宣告祂受膏要向贫穷的人传福音,以此诠释以赛亚的话,这不仅是关于民族被掳的结束,更是上帝通过祂亲自施行拯救统治的到来,这统治将延伸到每个人。
3. 他差遣我报告被掳的得释放,
耶稣来宣告,如今藉着祂的权柄,自由已经来到。正如前两节经文所说,“祂差遣我报告被掳的得释放”,祂所指的是一种比政治或肉体自由更深层次的属灵解放。
“释放”这个词传达了赦免,宽恕或解放的意思。耶稣说的不是打开监狱的门,而是打破罪恶对人心的掌控。
耶稣在约翰福音中教导说:“所有犯罪的,就是罪的奴仆”(约翰福音8:34约翰福音8:34 commentary)。祂将自己献上,作为真正能使人得自由的那一位,“所以天父的儿子若叫你们自由,你们就真自由了”(约翰福音8:36约翰福音8:36 commentary)。
在路加福音中,耶稣始终向那些被属灵,情感和邪灵的锁链捆绑的人说话:祂赦罪(路加福音5:20路加福音5:20 commentary),赶出污鬼(路加福音4:33-35路加福音4:33-35 commentary),使破碎的人复原(路加福音8:2路加福音8:2 commentary, 8:26-368:26-36 commentary)。捆绑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成瘾,羞耻,律法主义,邪灵附身,政治监禁或恐惧。耶稣来宣告,如今藉着祂的权柄,人可以获得自由。
祂的医治和驱魔不仅是怜悯之举,更是祂释放俘虏权柄的象征。最终,祂所宣告的最大释放,是通过祂的死亡和复活,获得脱离罪的审判和刑罚的自由。因此,这句预言并非仅仅是一个比喻,而是一个宣告,真正的,最终的出埃及记已在耶稣身上开启——俘虏获得释放,并非靠着力量或叛逆,而是靠着神受膏儿子的慈悲大能。
有趣的是,在路加福音7:19-23路加福音7:19-23 commentary中,施洗约翰派他的一些门徒去问耶稣是否是弥赛亚时,耶稣也引用了以赛亚书61:1以赛亚书61:1 commentary, commentary但没有说“宣告被掳的得释放,被囚的得释放”。约翰对圣经一定非常熟悉,很可能将此视为耶稣发出的预兆,表明他不会被释放出狱。结果,他不仅没有被释放,反而被希律王杀害(马太福音14:1-12马太福音14:1-12 commentary)。
这段故事似乎与耶稣的国度首先在灵性上建立(约翰福音18:36约翰福音18:36 commentary)的事实相呼应。约翰在灵性上获得自由,但在肉体上却被俘虏。以赛亚书第61章至少会应验三处:
4. 使盲人重见光明,
耶稣的宣告:“使盲人重见光明”,无论从物质意义还是精神意义来看都是字面意思。
耶稣医治了那些身体失明的人(马太福音12:22马太福音12:22 commentary, commentary马可福音8:22-25马可福音8:22-25 commentary, commentary路加福音18:38路加福音18:38 commentary, commentary约翰福音9:6-7约翰福音9:6-7 commentary)。这些奇迹彰显了祂对人的怜悯和祂战胜人类苦难的大能。但它们也象征着更深层次的属灵现实:耶稣来是为了打开那些生活在属灵黑暗中之人的眼睛。
在圣经中,“盲目”常常象征着对真理的无知,心地刚硬,或无法/不愿感知上帝。耶稣的使命包括恢复人对上帝真实身份的认知。
约翰在他的福音书序言中写道“从来没有人看见上帝”,但耶稣的生活,教义和榜样“将他表明出来”(约翰福音 1:18约翰福音 1:18 commentary)。
通过耶稣,上帝向人类显现,消除了罪恶和欺骗所造成的盲目。
因此,恢复属灵的视力不仅仅是治愈患病的眼睛,更是启示真理。作为弥赛亚,耶稣为那些生活在罪恶和困惑阴影下的人带来光明。在约翰福音中,耶稣大胆地宣告:“我是世界的光;跟从我的,就不在黑暗里走,必要得着生命的光。”(约翰福音8:12约翰福音8:12 commentary)
当人们遇见耶稣时,他们有机会获得关于上帝和自身的灵性明晰,以及他们在祂面前的真实状况。即使一个人来到耶稣面前领受永生的礼物之后,耶稣仍然会不断地帮助他们恢复灵性的视力,特别是对于那些凭着信心跟随祂的人。
5. 使受压迫的人得自由,
压迫是指被外力压垮,压制或压垮。这种力量可能是政治的,社会的,宗教的或精神的。
耶稣说他被任命:要释放那些受压迫的人。以赛亚最初的预言指的是外邦人的压迫,特别是巴比伦。耶稣在拿撒勒的听众很可能听到这番话,说他从罗马占领的压迫中被释放出来。
耶稣或许曾想过要将他的子民从罗马的压迫中解放出来。如果犹太人承认他是他们的弥赛亚和君王,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他当时就会建立弥赛亚王国。使徒彼得断言,即使在耶稣被钉十字架之后,以色列人若悔改,就能迎来“安舒的日子”,包括上帝差遣“耶稣,就是你们所预定的基督”(使徒行传 3:19-20使徒行传 3:19-20 commentary)。应许的弥赛亚王国仍然是未来才会实现的(截至撰写本文时)。
耶稣的核心信息是:“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马太福音 4:17马太福音 4:17 commentary)。然而,包括祂家乡拿撒勒的犹太人(路加福音 4:28-30路加福音 4:28-30 commentary)在内,犹太人拒绝祂是弥赛亚,也拒绝祂的国度。因此,他们也拒绝了祂所带来的任何政治解放。正如耶稣的国度将服侍作为获得权柄的先决条件一样,它也将属灵的复兴作为公民复兴的先决条件。
耶稣在谈论从压迫中得救时,或许也想到了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宗教压迫。法利赛人不断扩展宗教律法,使民众受奴役——这深深地激怒了耶稣(马太福音23马太福音23 commentary章,路加福音11路加福音11 commentary章37-52节)。控制着圣殿及其祭祀的撒都该人,肆无忌惮地用圣殿税剥削民众。耶稣推翻了兑换银钱之人的桌子,以此来强调这种罪恶,并劝诫他们悔改(马太福音21马太福音21 commentary章12-13节,马可福音11马可福音11 commentary章15-17节,路加福音19路加福音19 commentary章45-46节,约翰福音2约翰福音2 commentary章13-16节)。
耶稣受上帝任命,让人们通过他直接接触上帝,从而解放那些被宗教领袖剥削所压迫的人们。
耶稣来也是为了释放那些因罪而灵里受压制的人。他说:
“健康的人不需要医生,有病的人才需要;我来本不是召义人悔改,乃是召罪人悔改。”
(路加福音 5:31-32路加福音 5:31-32 commentary)
通过他的教导,治愈和牺牲,耶稣为人们提供了从罪恶感和罪孽的束缚中永久的解脱,为恢复与上帝的关系开辟了道路。
6. 宣告主的恩年。
当耶稣宣告祂受命宣告主的恩禧年时,祂是在宣告一个神圣的恩典,怜悯和复兴的时期已经到来。彼得在使徒行传3:19使徒行传3:19 commentary中所说的“安舒的日子”已经来到,因为祂已经来到。
“耶和华的恩年”这句话让人联想到利未记25利未记25 commentary章所描述的禧年,每五十年,债务会被取消,奴隶会被释放,土地也会归还给原主。这是安息,公义,按照上帝的旨意重新安排生活的一年,也是耶和华对他子民慈悲的有力象征。
耶稣宣告这恩年,是在宣告,在祂的使命和事奉中,一个更伟大的禧年已经开始了。与利未记的禧年不同,耶稣所赐的恩年的怜悯和恩典,主要并非经济或社会性质。耶稣来是为了永远免除属灵的债,并赐下从罪中永远得着属灵的释放。
从字面意义上讲,一年是一段持续12个月的延长时间。但从比喻意义上讲,一年可以指一个延长的季节,就像一个时代。耶稣所宣告的吉年,很可能象征着祂刚刚开始的尘世事工。祂尘世事工的时期在耶稣被钉十字架复活后约四十天升天时开始结束。正如彼得在使徒行传3:19-20使徒行传3:19-20 commentary中所说,悔改的窗口仍然存在。但自从那一代人拒绝耶稣之后,这扇窗户就关闭了。
耶稣的传道生涯持续了大约三年。之所以得出这个推算,是因为约翰描述了耶稣传道期间发生的三个逾越节(约翰福音2:13-23约翰福音2:13-23 commentary, 6:46:4 commentary, 11:55 - 19:4211:55 - 19:42 commentary);逾越节是一年一度的节日。
耶稣可能在祂弥赛亚事工初期,在拿撒勒的会堂里说过这句话。如果是这样,祂在被钉十字架之前,还有将近三年的时间可以传道。然而,更有可能的是,耶稣是在祂在犹大和耶路撒冷度过了一段几乎毫无成果的时期之后,以及在加利利地区开始祂的传道工作(这期间祂结出了许多果实)之后说了这句话。这或许是祂弥赛亚事工开始后的一年甚至两年。只有约翰福音似乎描述了耶稣事工的第一年,即祂在犹大的事工(约翰福音2:13 - 4:1-3约翰福音2:13 - 4:1-3 commentary)。
祂将自己的事工描述为恩年,是因为耶稣初次降临世间,受命拯救人脱离罪,而非审判罪孽(约翰福音3:17约翰福音3:17 commentary)。在路加福音中,这恩惠的信息体现在耶稣赦罪(路加福音5:20路加福音5:20 commentary),医治病人(路加福音6:19路加福音6:19 commentary),使死人复活(路加福音7:14-15路加福音7:14-15 commentary)以及接纳被弃绝的人(路加福音7:37-50路加福音7:37-50 commentary)等事迹中,所有这些都预示着神的国度已经临近。耶和华的恩年不仅仅是一个日历事件——它是一个救赎的新纪元,这因弥赛亚的降临而成为可能,他使人类与神和好。
值得注意的是,耶稣读完以赛亚书61以赛亚书61 commentary章2节的第一行,就结束了祂的宣读,没有再继续读下去。以赛亚书61以赛亚书61 commentary章2节的全文如下:
“宣告耶和华的恩年
这是我们上帝报仇的日子;
安慰所有哀悼的人。”
(以赛亚书 61:2以赛亚书 61:2 commentary)
耶稣读完第一行先知书后就停止了,并没有读到“我们上帝复仇的日子……”这似乎是故意的。
显而易见,这是因为耶稣的第一次降临应验了以赛亚书61:1-2a以赛亚书61:1-2a commentary的预言。这些预言在耶稣今天(耶稣第一次降临事工期间)在会堂里听众的见证下应验了。
以赛亚书61:2b以赛亚书61:2b commentary的应验将在耶稣第二次降临,即“报仇之日”时实现。耶稣回来时,将战胜撒旦和他的工具,在地上建立公义的统治(启示录19:11 - 20:4启示录19:11 - 20:4 commentary)。
耶稣所读的以赛亚书,以及祂在书中的停顿,强调了今天是恩典的时期,而不是审判的时期。审判稍后会到来。但就在此刻,耶稣宣告,上帝恩惠的大门和进入弥赛亚国度的机会已经敞开。这是一个充满希望和邀请的信息,呼唤所有贫穷,被囚禁,盲目或受压迫的人,进入上帝救赎之爱的自由和喜乐之中。
耶稣在家乡的犹太会堂里,对那些认识他是“约瑟的儿子”的人大胆宣称(路加福音 4:22路加福音 4:22 commentary),这让他的听众感到震惊,并为他们的敬畏和最终的敌意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