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 a bookmarkAdd and edit notesShare this commentary

马太福音 18:23-35 解释

耶稣给彼得讲了一个比喻,强调无限饶恕的重要性。它讲的是国王在仆人恳求怜悯之时,如何饶恕他所欠下的一笔无比荒诞的、无法还清的债务。但是,这位仆人却不愿意饶恕同伴所欠他的一笔小债务,并将债务人下在监里。当国王得知这个毫无怜恤的仆人时,就将他逮捕,下到监里,直到债务还清。

这一比喻在其它福音记载中并没有对应记载。

彼得刚刚问耶稣,他是否应当在饶恕得罪他的弟兄上设限怜悯到七次。耶稣说不是,且修辞性地告诉彼得要无限制地饶恕他的弟兄,饶恕他到七十个七次(马太福音18:21-23)。

然后,耶稣讲了一个比喻来描述为什么彼得应当向弟兄显出无限的怜悯。

他首先将天国比作一个王要和他仆人算帐的臣仆或仆人欠他债务,要求偿还债务。才算债务的时候,王的一个臣仆,可能是一个高官,一个欠一千万银子(译者注:原文直译为一万他连得talent)巨额债务的人在之前,被人带了来

一他连得是一大笔钱。对于一他连得来讲,现代的估值各有不同,但其中一种衡量方法是考虑这样的事实:一他连得就是一个普通劳动者二十年的薪资。目前的近似值(2022年)可能为,美国中等劳动者薪资是4万美金,外加福利。如果这样的话,就是80万美金。当耶稣说该仆人欠一万他连得时,他的重点不是精准的数额(按我们的情况来讲是80亿美金),正如饶恕的限度是四百九十次一样(马太福音18:22)。他的重点是,该仆人所欠王的债务,对他来讲是无比荒诞、无法还清的。

耶稣在比喻接下来的内容中强调了他所处情景的绝望,说因为他显然没有什么偿还之物。因为该仆人无法偿还这笔巨额,吩咐该仆人把他和他妻子儿女,并一切所有的都卖了偿还,直到还清为止——实际上,这是永远还不清的。这个仆人彻底毁了。

于是,仆人丢失了所有的尊严,在绝望中俯伏拜他,恳求赦免。他恳求说,主啊,宽容我,将来我都要还清。实际上,这个仆人偿还所欠债务的机会为零。完全清楚这一事实,然而那仆人的主人就动了慈心。他向仆人显出怜悯,并把他释放了。令人惊讶的是,他甚至免了他惊人的债务。

仆人被赦免了所有的债务。他得到了永远无法还清的饶恕。仆人被施予了无限的怜悯。

可是,那仆人既被赦免,就从满有怜悯的主人面前出来遇见他的一个同伴欠他一些银子。同伴仆人所欠的钱是十两银子(译者注:直译为一百个第纳瑞denarii)。一个第纳瑞是一天薪资的价值。所以,这笔钱是相当客观的(三分之一年的收入——在我们的例子中就是1.333333万美金),但与国王仆人所被赦免的金额相比,这是微不足道的。

当王的仆人遇见他的债务人,便揪着他,掐住他的喉咙。他用暴力要求他偿还,且命令他把所欠的还我!同伴仆人用他回应王的相同方式回应他。他的同伴就在绝望中俯伏央求他,说,‘宽容我吧,将来我必还清。’

但耶稣说,这仆人不肯施予王向他所施的那类怜悯,竟去把他下在监里,等他还了所欠的债

同伴看见他所做的事就甚忧愁困扰,就去把仆人同伴所遭遇的都告诉了主人

就传唤那被赦免的仆人,责备他说:‘你这恶奴才!你央求我,我就把你所欠的都免了你不应当怜恤你的同伴,像我怜恤你吗?王因这仆人缺乏怜悯就大怒把他交给掌刑的,等他还清了所欠的债

这笔债务可能需要仆人好几辈子才能还清,但也许到最后,他会明白饶恕的意义和价值。

耶稣随后总结了比喻的重点,是关乎登山宝训中的怜恤原则(马太福音5:7;6:14-15;7:1-2):你们各人若不从心里饶恕你的弟兄,我天父也要这样待你们了

耶稣想让彼得学习的是,让你的怜悯成为无限,这样你也可以得到无限的怜悯。如果你的怜悯有限度,神也会相应地在祂的国里限制对你的怜悯。因此,向他人表现出无限的怜悯实际上是对我们极大的益处。这是耶稣在登山宝训中所说原则的必然结果,即我们创造标准,神将按我们在地上审判/论断/评判他人的标准审判我们(马太福音7:1-3)。

Select Language
本网站使用 cookie 来增强您的浏览体验并提供个性化内容。继续使用本网站,即表示您同意我们使用隐私政策中所述的 cook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