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事件的对应记载是在路加福音 3:8-9。
在他那令人吃惊的辱骂之后,即称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为 "毒蛇的种类",约翰向他们提出了一条和解之路。他采用了果树的比喻方式,容许他们悔改。树代表个人,果子代表那人的行为。约翰告诉他们,你们要结出果子来,与悔改的心相称。约翰似乎是在明确表明,重点并非在于洗礼的仪式;作为宗教领袖,他们应该经常受洗,作为犹太人洁净礼仪的一部分。约翰告诉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他们真正需要做的是改变他们的行为。
悔改需要内心的改变,是一个决定,即旧的生活方式并非一条继续向前的美好道路,因此必须遵循一条新的道路。约翰劝诫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做出选择,结出果子,以表明他们已经制定了新的规划。他坚持认为,他们目前的生活方式是腐败的,且需要改变。接下来,约翰预测了他们可能会提出的反对意见。
他警告他们:不要自己心里说:'有亚伯拉罕为我们的祖宗。' 我告诉你们,神能从这些石头中给亚伯拉罕兴起子孙来。犹太人坚定地相信,他们是神的选民。神在许多地方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包括他对亚伯拉罕的陈述。神告诉亚伯拉罕,他要成为一位大国之父,祝福万国;祂要祝福那些祝福亚伯拉罕后裔的人,咒诅那些咒诅他们的人 (创世记 12:2-3)。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似乎由此得出结论,认为他们可以享受某种豁免,不因自己的行为而遭受神的审判。
然而,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似乎忽略了神与祂子民之约的现实。虽然祂因爱祂子民的缘故而无条件地接纳他们,但祂依然要求他们顺服,以得到祝福。这是申命记中律法的本质,在其中神清楚地表明,祂拣选以色列并非因他们的义 (申命记 9:4-6),而是因祂爱他们和他们列祖的缘故 (申命记 4:37, 7:7-8)。这是不可改变的事实。神接纳他们为自己的子民是无条件的,永远不会弃绝以色列作自己的子民。然而,这并不保证神不会管教他们。神会一直信守祂对亚伯拉罕的应许,但这并不是必须要通过亚伯拉罕的任何一个特定子孙来实现。约翰说,我告诉你们,神能从这些石头中给亚伯拉罕兴起子孙来。他们相信自己无需因自己的行为而向神交账,是毫无根据的。
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在摩西律法上受过良好的教育。神在与以色列的盟约中清楚地表明,顺服是他们在经验上得祝福,并留在那地的条件 (申命记 11:8-22)。约翰继续他的果树比喻,明确表明神的审判,管教不仅是必然确定的,而且是迫在眉睫的。他警告了不悔改,不为近了的天国预备而有的负面后果:现在斧子已经放在树根上,凡不结好果子的树就砍下来,丢在火里。
约翰所描绘的画面是,神已经拿出斧子,在祂要砍下的树上开始了第一劈。审判即将来临。如果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不尽快悔改的话,神就会将他们从根砍下,剪除他们。要砍下的树是不结好果子的树。
这可能指的是结烂果子的树,或是完全不结果的树。这些被砍下之树的最终结局就是被丢在火里。火在圣经中通常是对审判的比喻。在约翰比喻中的树被砍下来,丢在火里。一棵结坏果子或不结果子的果树需要被取代;果园的主人想要有多产的树,所以,他会将不结果的树砍下,用作烧火的柴。
约翰的悔改训诫呼吁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要改变他们的行为,不要行不忠之举。
如果我们只看约翰这一比喻的具体陈述 (略过他对亚伯拉罕的插入性评论),所看到的是一个三段论警告。
这三段论以结论 (A) 开始,然后指出前提 (B) 和 (C)。
西方人可能更倾向于这样排列:
B.神已经准备好要追究你的责任,因为你有所不足,缺乏果子。C.如果你因缺乏果子而有所不足,就要被剪除,砍下,丢在火里。A.因此,要悔改 (改变你的思想和行为),这样这事就不会发生。
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当如何解释约翰的警告呢?约翰要试图表达什么呢?
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了解自己的圣经。他们从申命记获知神是燃烧的烈火 (申命记 4:24)。他们也知道,神曾警告他们的列祖要悔改,否则就会被逐出犹大地。神通过耶利米和以西结说话,但领袖们并不听,也不悔改,这个国家就被掳了。这一点可以在旧约的许多地方看到,但貌似与约翰比喻相似的一段经文来自以西结书,内容如下:
"耶和华的话临到我说:'人子啊,葡萄树比别样树有什么强处?葡萄枝比众树枝有什么好处?其上可以取木料做什么工用,可以取来做钉子挂什么器皿吗?看哪,已经抛在火中当作柴烧,火既烧了两头,中间也被烧了,还有益于工用吗?完全的时候尚且不合乎什么工用,何况被火烧坏,还能合乎什么工用吗?'所以,主耶和华如此说:'众树以内的葡萄树,我怎样使它在火中当柴,也必照样待耶路撒冷的居民。我必向他们变脸;他们虽从火中出来,火却要烧灭他们。我向他们变脸的时候,你们就知道我是耶和华。我必使地土荒凉,因为他们行事干犯我。这是主耶和华说的。'" (以西结书 15:1-8)
大约是在耶稣降临前的 600 年,在犹大被掳巴比伦之前和期间,以西结都发出了预言。在这段经文中,以西结警告说,耶路撒冷将要在审判之火中被烧尽,成为荒凉,因为他们行事不忠。对神而言,他们就像枯干的葡萄藤对葡萄园主一样无用,甚至都不适合作挂东西用的挂钩,只能用来作烧火的引火物。
主前 586 年,耶路撒冷被巴比伦人围困毁灭,其中的许多居民身亡,许多被带到巴比伦,这似乎就是约翰有意要传达的画面。天国近了;作为领袖,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将决定是否要把效忠对象转为犹太人的王耶稣。他们这样做的方式就是:结出果子来,与悔改的心相称。
具有极大讽刺意味的是,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后来同意耶稣必须被杀,以防止罗马夺走他们的国家 (约翰福音 11:48)。大约 40 年后,耶路撒冷将要在罗马人的手下经历另一个悲剧性毁灭,再度被掳。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并不欢迎神的国,而是将信任放在罗马之上。其结果就像上一代的领袖信任埃及能保护他们脱离巴比伦,与神的直接指示背道而驰一样,因他们的不忠,犹大被打败,被掳巴比伦。历代志上下的全部内容都是为了重述犹太的历史,来解释被掳是神对以色列的管教和对其盟约的执行 (历代志上 9:1)。
马太福音 3:8-10 解释
这一事件的对应记载是在路加福音 3:8-9。
在他那令人吃惊的辱骂之后,即称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为 "毒蛇的种类",约翰向他们提出了一条和解之路。他采用了果树的比喻方式,容许他们悔改。树代表个人,果子代表那人的行为。约翰告诉他们,你们要结出果子来,与悔改的心相称。约翰似乎是在明确表明,重点并非在于洗礼的仪式;作为宗教领袖,他们应该经常受洗,作为犹太人洁净礼仪的一部分。约翰告诉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他们真正需要做的是改变他们的行为。
悔改需要内心的改变,是一个决定,即旧的生活方式并非一条继续向前的美好道路,因此必须遵循一条新的道路。约翰劝诫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做出选择,结出果子,以表明他们已经制定了新的规划。他坚持认为,他们目前的生活方式是腐败的,且需要改变。接下来,约翰预测了他们可能会提出的反对意见。
他警告他们:不要自己心里说:'有亚伯拉罕为我们的祖宗。' 我告诉你们,神能从这些石头中给亚伯拉罕兴起子孙来。犹太人坚定地相信,他们是神的选民。神在许多地方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包括他对亚伯拉罕的陈述。神告诉亚伯拉罕,他要成为一位大国之父,祝福万国;祂要祝福那些祝福亚伯拉罕后裔的人,咒诅那些咒诅他们的人 (创世记 12:2-3)。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似乎由此得出结论,认为他们可以享受某种豁免,不因自己的行为而遭受神的审判。
然而,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似乎忽略了神与祂子民之约的现实。虽然祂因爱祂子民的缘故而无条件地接纳他们,但祂依然要求他们顺服,以得到祝福。这是申命记中律法的本质,在其中神清楚地表明,祂拣选以色列并非因他们的义 (申命记 9:4-6),而是因祂爱他们和他们列祖的缘故 (申命记 4:37, 7:7-8)。这是不可改变的事实。神接纳他们为自己的子民是无条件的,永远不会弃绝以色列作自己的子民。然而,这并不保证神不会管教他们。神会一直信守祂对亚伯拉罕的应许,但这并不是必须要通过亚伯拉罕的任何一个特定子孙来实现。约翰说,我告诉你们,神能从这些石头中给亚伯拉罕兴起子孙来。他们相信自己无需因自己的行为而向神交账,是毫无根据的。
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在摩西律法上受过良好的教育。神在与以色列的盟约中清楚地表明,顺服是他们在经验上得祝福,并留在那地的条件 (申命记 11:8-22)。约翰继续他的果树比喻,明确表明神的审判,管教不仅是必然确定的,而且是迫在眉睫的。他警告了不悔改,不为近了的天国预备而有的负面后果:现在斧子已经放在树根上,凡不结好果子的树就砍下来,丢在火里。
约翰所描绘的画面是,神已经拿出斧子,在祂要砍下的树上开始了第一劈。审判即将来临。如果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不尽快悔改的话,神就会将他们从根砍下,剪除他们。要砍下的树是不结好果子的树。
这可能指的是结烂果子的树,或是完全不结果的树。这些被砍下之树的最终结局就是被丢在火里。火在圣经中通常是对审判的比喻。在约翰比喻中的树被砍下来,丢在火里。一棵结坏果子或不结果子的果树需要被取代;果园的主人想要有多产的树,所以,他会将不结果的树砍下,用作烧火的柴。
约翰的悔改训诫呼吁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要改变他们的行为,不要行不忠之举。
如果我们只看约翰这一比喻的具体陈述 (略过他对亚伯拉罕的插入性评论),所看到的是一个三段论警告。
这三段论以结论 (A) 开始,然后指出前提 (B) 和 (C)。
西方人可能更倾向于这样排列:
B.神已经准备好要追究你的责任,因为你有所不足,缺乏果子。
C.如果你因缺乏果子而有所不足,就要被剪除,砍下,丢在火里。
A.因此,要悔改 (改变你的思想和行为),这样这事就不会发生。
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当如何解释约翰的警告呢?约翰要试图表达什么呢?
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了解自己的圣经。他们从申命记获知神是燃烧的烈火 (申命记 4:24)。他们也知道,神曾警告他们的列祖要悔改,否则就会被逐出犹大地。神通过耶利米和以西结说话,但领袖们并不听,也不悔改,这个国家就被掳了。这一点可以在旧约的许多地方看到,但貌似与约翰比喻相似的一段经文来自以西结书,内容如下:
"耶和华的话临到我说:'人子啊,葡萄树比别样树有什么强处?葡萄枝比众树枝有什么好处?其上可以取木料做什么工用,可以取来做钉子挂什么器皿吗?看哪,已经抛在火中当作柴烧,火既烧了两头,中间也被烧了,还有益于工用吗?完全的时候尚且不合乎什么工用,何况被火烧坏,还能合乎什么工用吗?'所以,主耶和华如此说:'众树以内的葡萄树,我怎样使它在火中当柴,也必照样待耶路撒冷的居民。我必向他们变脸;他们虽从火中出来,火却要烧灭他们。我向他们变脸的时候,你们就知道我是耶和华。我必使地土荒凉,因为他们行事干犯我。这是主耶和华说的。'" (以西结书 15:1-8)
大约是在耶稣降临前的 600 年,在犹大被掳巴比伦之前和期间,以西结都发出了预言。在这段经文中,以西结警告说,耶路撒冷将要在审判之火中被烧尽,成为荒凉,因为他们行事不忠。对神而言,他们就像枯干的葡萄藤对葡萄园主一样无用,甚至都不适合作挂东西用的挂钩,只能用来作烧火的引火物。
主前 586 年,耶路撒冷被巴比伦人围困毁灭,其中的许多居民身亡,许多被带到巴比伦,这似乎就是约翰有意要传达的画面。天国近了;作为领袖,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将决定是否要把效忠对象转为犹太人的王耶稣。他们这样做的方式就是:结出果子来,与悔改的心相称。
具有极大讽刺意味的是,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后来同意耶稣必须被杀,以防止罗马夺走他们的国家 (约翰福音 11:48)。大约 40 年后,耶路撒冷将要在罗马人的手下经历另一个悲剧性毁灭,再度被掳。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并不欢迎神的国,而是将信任放在罗马之上。其结果就像上一代的领袖信任埃及能保护他们脱离巴比伦,与神的直接指示背道而驰一样,因他们的不忠,犹大被打败,被掳巴比伦。历代志上下的全部内容都是为了重述犹太的历史,来解释被掳是神对以色列的管教和对其盟约的执行 (历代志上 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