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Select font sizeDark ModeSet to dark mode
按书卷浏览

马可福音 11:27-33 含义

耶稣的权威超越了人类的制度,他的智慧让那些不信却质疑他的人感到困惑,表明只有敞开心扉接受上帝的真理才能真正理解神圣力量的源泉。

马可福音11:27-33以“他们又回到耶路撒冷。耶稣在殿里行走的时候,祭司长,文士和长老来到他那里” (第27节)开头。耶路撒冷是一座位于犹大山丘上的历史名城,曾是犹太人生活的宗教和政治中心。到了公元一世纪初耶稣传道时期(约公元30年),耶路撒冷的圣殿已成为敬拜和献祭的中心场所。祭司长,文士和长老共同代表了犹太公会中的权威领导,负责维护宗教律法和传统。他们在圣殿中对待耶稣的方式,构成了一场关于合法权威的冲突。

当这些领袖质问耶稣时,他们开始问他:“你仗着什么权柄做这些事?谁给你这权柄做这些事?” (28节)他们的问题暗示,他们认为耶稣最近的行为——例如洁净圣殿和公开行神迹——冒犯了他们公认的管辖权。他们质问耶稣权柄的来源,试图迫使耶稣要么明确宣称自己是神所差遣的(他们可能会指控这是亵渎),要么否认耶稣有任何属灵的能力。这一挑战为关于神权柄与人承认的更深入讨论奠定了基础。

耶稣知道他们的伎俩,便回答说: “我问你们一句话,你们回答我,我就告诉你们,我仗着什么权柄作这些事” (29节)。这种方法让人想起旧约先知如何与傲慢的领袖交锋(列王纪上18:17-19),将话题转回到宗教权威身上。耶稣没有落入他们的圈套;相反,祂巧妙地考验他们是否愿意承认神在别人身上的作为。

他接着问道: “约翰的洗礼是从天上来的,还是从人间来的呢?求你回答我” (30节)。这个问题将讨论提升到超越对他自身行为简单的“是”或“否”的境界。施洗约翰在提比略·凯撒统治时期(公元14-37年),在犹大的旷野传道,呼吁人们悔改,并在约旦河为他们施洗。如果这些权威人士承认约翰的权柄是神所赐的,那么差遣约翰的那位神也可能赋予了耶稣力量。因此,他们不得不承认耶稣的权柄符合神的计划。

听到耶稣的问题后,他们开始彼此议论,说:“我们若说‘从天上来的’,他必说:‘这样,你们为什么不信他呢?’” (31节)。他们承认,既然约翰曾指出耶稣是弥赛亚(约翰福音1:29),肯定约翰的工作是神圣的,就会暴露他们自己根深蒂固的不信。他们的内心讨论表明,尽管许多人蜂拥而至,约翰仍然不愿以任何官方身份接受他的事工。

他们也惧怕民意,所以他们纠结于另一种选择: “我们该说,是从人来的吗?”——他们惧怕民众,因为大家都认为约翰是一位真正的先知(32节)。犹太人崇敬约翰,否认他的先知身份会引发骚乱或不满。圣殿领袖们发现自己陷入了政治和属灵的困境,担心失去民众的支持。他们的权威取决于民众的尊重和共同传统的凝聚力。

最终,他们的回答含糊其辞:他们回答耶稣说:“我们不知道。”耶稣也对他们说:“我也不告诉你们,我仗着什么权柄做这些事” (33节)。这些官员拒绝回答,暴露了他们想要保住地位而非追求真理的意图。耶稣随后避免直接回答他们,强调了属灵的盲目往往源于内心不愿顺服上帝的权威。基督不会屈服于操纵的伎俩;相反,他强调了真诚的信仰和真诚寻求神圣真理的重要性。

这段互动强调了真正的权威唯独来自上帝,而那些挑战权威的人往往出于恐惧,骄傲或自保的动机。耶稣巧妙地用一个关于约翰洗礼的问题来试探犹太领袖,揭露了他们的虚伪,以及仅仅依靠人类认可的权威的脆弱性。这番话提醒我们,上帝呼召祂的子民顺服祂的主权,而不是寻求人类等级制度的认可。

耶稣与这些宗教领袖的对话展现了祂多元化的处事方式——将智慧,洞察力和基于神的确信相结合——坚定地履行祂的使命,完成上帝的救赎计划,而这计划后来在祂十字架上的赎罪工作中显明出来。在更广泛的圣经故事中,基督的权柄不仅能纠正自满和骄傲的人,也为信靠祂的人提供救恩和丰盛的生命(马太福音28:18-20)。

这段经文揭示,祭司长,文士和长老们尽管拥有属灵的头衔和宗教知识,却在神的作为挑战他们自身掌控时,却未能承认。他们试图在耶路撒冷的圣殿院子里与耶稣对峙,而耶路撒冷这座城市因其悠久的历史而备受尊崇,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大卫王时代(公元前1010-970年)。然而,他们对制度权威的强调,掩盖了更深层次的呼召,即承认神在他们中间的作为。这指向一个真理:信与不信之间的界限,可以因骄傲而缩小,也可以因谦卑的接纳而扩大。

通过这段微妙却果断的对话,耶稣教导我们,只有那些敞开心扉,接受上帝的作为和启示的人,才能正确辨别神的权柄。祂拒绝回答,表明祂不会认可不信,而是等待着真诚的虔诚之人来接受。这接受或拒绝的公开呼召,不仅针对犹太领袖,也针对所有阅读这段经文的人,它挑战我们以坚定的信念和谦卑的心来肯定上帝的主权。

神的主权和对真信心的需要,在这段记载中被如此强调,并贯穿整本圣经,最终在耶稣的复活和升天中彰显其神圣的权柄(罗马书1:4)达到顶峰。无论人类领袖是否承认或否定,耶稣的权柄都是永恒的,它呼唤着所有人的心去决定如何回应。

这段经文教导我们,当上帝的信息不符合他们的期望时,身居高位的人可能会错失信息,这促使我们反思自己是否愿意接受神国度意想不到的要求。最终,弥赛亚的权柄不容质疑或限制,因为他的大能超越宗教或世俗的界限,并挑战我们放弃自己所认为的控制权,转而接受上帝完美的计划。

这些经文既充满对峙,又充满启示,表明最终的话语权始终属于基督,他是生命的真正创始者。正如祂没有落入圣殿精英们设下的陷阱,祂也不会迁就那些寻求属灵筹码而非真理的铁石心肠的人。祂在此以耐心,不屈不挠的立场,彰显祂拥有神圣权威的合法性,这是天父永恒旨意所确认的使命。

宗教权威选择保持安全中立,不愿冒险承认耶稣的身份,然而耶稣(耶和华)的名字本身就是“耶和华拯救”的意思。尽管这场冲突悬而未决,官员们拒绝承认耶稣在他们中间应有的地位,但基督的权威并没有因为他们的否认而削弱。他的身份坚定不移,邀请真诚的心接受上帝的启示,顺服地降服,而不是躲在虚伪或对人的恐惧背后。

他们试图压制约翰的洗礼以及耶稣的使命,但这段记载证明,没有任何人为的阴谋能够真正阻挠上帝不可阻挡的旨意。耶稣既是先知,又是预言的应验,促使我们思考,当真理挑战我们的舒适区或我们珍视的假设时,我们该如何回应。这个挑战在几个世纪中一直回荡,每一代人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我们会承认上天赋予基督的权威,还是会假装无知?

领袖们想要知道耶稣的权柄,但最终,他们拒绝坦诚地参与,败坏了他们诋毁祂的企图。这就是真理的力量;即使被拒绝或压制,它依然坚定不移。这一幕呼召我们更加信靠主的主权,祂有能力以各种方式彰显我们的权柄,使我们谦卑或提升,这取决于我们是否向祂敞开心扉。

犹太领袖未能如实回答,这凸显了谦卑和真诚在亲近上帝时的重要性。他们坚持人为传统而非神证,这警示了所有人。耶稣的智慧既令人困惑,又带来解放,确保只有真诚的寻求者才能从祂不断揭示的启示中受益——这一主题贯穿福音书始终,因为众人乃至门徒都必须选择如何真诚地追随基督的声音。

马可福音11:27-33的意义在于这样一个原则:真正的权柄既不能由人授予,也不能由人撤销,而是源于上帝。通过耶稣谨慎的言辞,以及领袖们无法陷害祂,我们看到真正的权柄属于那位永远长存的国度。那些试图对抗或破坏这国度的人,最终只会暴露出他们自身的局限性。

这段经文表明耶稣的权柄超越任何世上的资历,而领袖们的优柔寡断只能证明他们不愿颂扬上帝在他们中间所做的工。约翰的洗礼问题如同试金石,考验人心对神圣真理的开放与否,它向我们指出一个不可动摇的真理:唯有上帝才能决定什么是来自天上,什么是来自人间。

耶稣与犹太领袖的对话以耐心的示范结束,他展示了真理如何约束那些试图操纵它的人,同时又赐予那些凭着信心拥抱真理的人自由。祂不会将祂的权柄交给那些因不信而产生的质疑。相反,祂邀请我们每个人明确地宣告,祂的能力和旨意来自上头,我们唯一正确的回应就是谦卑地顺服。

宗教领袖试图维护自己的地位和控制权,但这样做却与弥赛亚的救赎使命和不可动摇的国度背道而驰。当我们反思这段经文时,我们认识到,承认基督的权柄,对于领受祂所应许的丰盛生命(约翰福音10:10)至关重要。唯有接受并确认祂作为主的合法地位,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Clear highl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