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Select font sizeDark ModeSet to dark mode
按书卷浏览

马可福音 12:1-11 含义

耶稣分享这个寓言是为了揭示人们对上帝的使者以及最终对上帝的儿子的持续拒绝,同时也是为了宣告上帝的主权计划,将被拒绝的救世主高举为他的王国的基石。

耶稣继续教导,他以这些话开头:他就用比喻对他们讲:“有人栽了一个葡萄园,四围筑了墙,在榨酒池底下挖了一个酒池,盖了一座楼,租给园户,就往国外去了” (第1节)。这比喻使人想起建立葡萄园所需的细心和远见,也让人想起上帝如何丰丰富富地供应祂的子民以色列。墙,榨酒池和楼都提到了园户设立的保护性和有目的性的措施,园户将葡萄园托付给他人照管。在古代以色列,葡萄园遍布乡村,尤其是在犹大和加利利周围肥沃的地区。到了耶稣传道的时代(大约公元30-33年),葡萄种植已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比喻继续说道:到了收获的时候,他打发一个仆人到园户那里去,要从园户那里收取葡萄园的出产(2节)。收获标志着收获自己培育和耕耘的果实的季节。园主向佃户索要出产,象征着上帝期望祂的子民结出公义的果子。这为冲突埋下了伏笔:佃户们会遵守与地主的约定吗?地主给了他们一切所需的一切,让他们得以兴旺发达。

接下来,他们抓住他,打了他,叫他空手而去(第3节)。佃户们不但没有交出应得的收成,反而虐待了这名奴隶。耶稣用这种残酷的对待来描绘上帝的使者在圣经历史中经常遭遇的反叛和不敬。先知——例如以利亚(活跃于公元前9世纪),以赛亚(活跃于公元前8世纪)和耶利米(活跃于公元前7世纪末至6世纪初)——经常遭受以色列人的拒绝和暴力,这预示了比喻中接下来发生的事情。

随后,他又打发一个仆人去,他们打伤他的头,并且凌辱他(第4节)。暴力的升级凸显了佃户们愈发强烈的反抗。每个使者都是在葡萄园主人的授权下被派来的,这揭示了上帝如何通过多次警告和劝诫,坚持不懈地向祂的子民伸出援手,却一次又一次地遭到拒绝。

他又差遣另一个人去,他们杀了那一个;又差遣了许多人去,有的打了,有的杀了(第5节)。在这里,敌对的模式最终导致了死亡。这个比喻强调了人们系统性地拒绝服从地主的合法权威,暗指以色列历史上先知和其他敬虔的使者如何反复遭受苦难。冲突的升级暴露了佃户的蓄意反叛,也让观众为最后的关键时刻做好了准备。

最后,还差遣了一位爱子;祂最后差遣他到他们那里去,说:“他们必尊敬我的儿子” (第6节)。家主的爱子代表着祂带领佃户悔改的最高努力。耶稣自称是爱子,以此大胆宣告祂与天父的亲属关系。

那些园户贪婪地彼此说:“这是承受产业的,来吧,我们杀了他,产业就归我们了!” (第7节)。园户们被自私的野心所攫住,拒绝对合法的主人怀有任何感恩之心。相反,他们密谋除掉唯一合法的继承人,以夺取比他们原本拥有的更多的东西。这与耶稣时代的文士和祭司长们的情况如出一辙,他们出于嫉妒和害怕失去权威,密谋要杀死耶稣(见约翰福音11:47-53)。

他们抓住他,杀了他,把他扔出葡萄园(第8节)。这里的残忍反映了对爱子本人的终极拒绝。正如宗教领袖把耶稣钉在城墙外(见希伯来书13:12),这也象征着对上帝仁慈之举的极度反叛。这个比喻强化了听众的意识,即如此严重的罪行必须得到正义的审判。

耶稣接着问了一个问题,并回答了这个问题: “葡萄园的主人会怎么做?他会来除灭园户,把葡萄园交给别人(9节)。耶稣提出这个问题,是为了引导他的听众走向令人警醒的高潮。真正的园主并非无动于衷。虽然上帝极其耐心,但他会审判那些不断拒绝他的人。然而,在这审判之中,也蕴含着希望的信息:葡萄园将被交给别人——这预示着上帝将他的国托付给那些结出果实的人(见使徒行传13:46)。

耶稣接着指出了一个犹太宗教领袖们必定熟知的预言: “你们没有念过这经吗?匠人所弃的石头,反成了房角的头块石头。” (10节)这节经文直接引自诗篇118篇(写于耶稣诞生前几个世纪),并宣告那块被弃的石头——耶稣——实际上是关键的根基。“匠人”指的是那些受托带领神子民,却对真正的弥赛亚视而不见的人。借着耶稣的复活和升天,神确立了他作为救恩的房角石(以弗所书2:20)。

这是出于耶和华的,在我们眼中看为希奇(11节)。尽管人类的阴谋诡计多端,但上帝至高无上的旨意终将胜利。被弃绝,被杀害的儿子,复活成为信仰群体胜利的基石。的确,上帝奇妙而令人敬畏的作为,将人类最黑暗的行为转化为所有信徒救赎的根基。

 

Clear highl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