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福音12:41-44马可福音12:41-44 commentary开篇写道: “耶稣对着银库坐下,看众人怎样投钱入库。有好些财主投了大笔的钱” (第41节)。这里我们看到耶稣故意将自己置于耶路撒冷的圣殿建筑群中,观看众人带着奉献物前来。耶路撒冷是犹太人敬拜的中心城市,圣殿由希律大帝在公元前20年左右重建和扩建。耶路撒冷是朝圣和宗教虔诚的圣地,为耶稣提供了绝佳的视角来观察眼前正在上演的戏剧。这一刻发生在逾越节前不久,也就是耶稣传道生涯的最后几天,大约在公元30年。
基督坐在银库对面,强调了观察每一份礼物背后内心的重要性。这节经文中,许多富人走上前来,奉献了大笔金钱。这样的奉献在旁观者看来或许令人印象深刻,但耶稣能分辨这些礼物是出于真诚的奉献,还是出于施舍者付出的微薄代价。这种对动机的关注贯穿整本圣经,这与上帝不看外表,直视内心的原则相呼应(撒母耳记上16:7撒母耳记上16:7 commentary)。
上下文提醒我们,上帝衡量我们行为的标准是伴随行为的爱与信心,这与人类注重外在表象的倾向形成鲜明对比。正如旧约圣经中预言的弥赛亚一样,耶稣教导我们,赠礼者的内心状态比礼物的大小更重要,这一理念揭示了祂对真诚敬拜的呼召。
看到一位穷寡妇来,投了两个小钱,相当于一个铜钱(第42节),一个鲜明的对比就此显现。公元一世纪的寡妇通常缺乏持续的供给和地位,这使得她们的慈善行为显得格外具有牺牲精神。这位寡妇的微薄奉献与富人慷慨解囊的巨额奉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力地诠释了慷慨的真正尺度。
这段文字强调了谦卑的财富并不能限制虔诚奉献的能力。这两枚小钱——通常被称为“寡妇的小钱”——代表着对上帝由衷的崇敬。虽然金钱价值看似微不足道,但她的奉献却承载着深远的精神意义。耶路撒冷圣殿位于犹太人的社区和宗教生活的中心,因此成为这一伟大牺牲奉献的典范。
耶稣注意到这位寡妇的举动,彰显了上帝的目光如何眷顾那些常常被社会忽视的人。这也与耶稣自身的事工息息相关,耶稣的服事以对边缘群体的怜悯为标志(路加福音4:18路加福音4:18 commentary)。这位寡妇展现了信心在行动中的强大典范,强调了任何发自内心的奉献都不会显得微不足道或无关紧要。
于是,祂叫门徒来,对他们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这穷寡妇投入库里的,比众人投的更多。” (43节)由此开启了主的教导时刻。耶稣像拉比教导学生重要的真理一样,把门徒拉近。历史上,门徒训练需要仔细观察和效法师傅的生活和言行,而耶稣希望他们也看到祂所看到的。
虽然寡妇的奉献与慷慨的奉献相比显得微不足道,但在耶稣看来,它却胜过一切。这种评价体现了上帝的经纶,真诚的承诺比单纯的数量更重要。在这个常常将更大的奉献等同于更大的信心的世界里,耶稣通过提升奉献背后的心灵,颠覆了这种观念。
基督对这位寡妇的关注,或许会促使门徒们回想起上帝对寡妇和孤儿的频繁关爱(申命记10:18申命记10:18 commentary)。祂的事工不断彰显上帝的国度与世俗的价值体系截然不同,在世俗的价值体系中,谦卑,信靠和对上帝的依赖至关重要。这位寡妇的行动有力地体现了这些品质。
最后,耶稣说:“因为众人都是自己有余,把一切养生的都投上了,但这寡妇是自己不足,把她一切所有的,就是她一切养生的都投上了” (44节)。耶稣清楚地表明,寡妇的奉献不仅仅是金钱上的奉献,更是完全的顺服。她奉献了一切,全然倚靠上帝供应她的所需。这节经文强调牺牲奉献是真实信心的体现,激励各个时代的门徒思考如何以类似的信靠来回应。
在古代近东地区,贫困令人望而生畏,因为那里缺乏现代社会中存在的国家支持体系。然而,这位寡妇将自己的生计托付给主,呼应了圣经的原则:在神的国度里,完全依靠神是宝贵的。她的例子纠正了人们认为神只在乎巨额财富或宏大的姿态的臆断;相反,神渴望的是一颗愿意奉献一切的心。
在熙熙攘攘的耶路撒冷圣殿——每日献祭和集体奉献是例行公事——的背景下,这位孤独寡妇充满信心的献祭永远引人注目,见证了上帝重视真心的奉献而非炫耀。耶稣的注释邀请每一位信徒省察自己的动机,并相信上帝在暗中察看,必赏赐真诚的敬拜之举(马太福音6:4马太福音6:4 commentary)。
马可福音 12:41-44 含义
马可福音12:41-44马可福音12:41-44 commentary开篇写道: “耶稣对着银库坐下,看众人怎样投钱入库。有好些财主投了大笔的钱” (第41节)。这里我们看到耶稣故意将自己置于耶路撒冷的圣殿建筑群中,观看众人带着奉献物前来。耶路撒冷是犹太人敬拜的中心城市,圣殿由希律大帝在公元前20年左右重建和扩建。耶路撒冷是朝圣和宗教虔诚的圣地,为耶稣提供了绝佳的视角来观察眼前正在上演的戏剧。这一刻发生在逾越节前不久,也就是耶稣传道生涯的最后几天,大约在公元30年。
基督坐在银库对面,强调了观察每一份礼物背后内心的重要性。这节经文中,许多富人走上前来,奉献了大笔金钱。这样的奉献在旁观者看来或许令人印象深刻,但耶稣能分辨这些礼物是出于真诚的奉献,还是出于施舍者付出的微薄代价。这种对动机的关注贯穿整本圣经,这与上帝不看外表,直视内心的原则相呼应(撒母耳记上16:7撒母耳记上16:7 commentary)。
上下文提醒我们,上帝衡量我们行为的标准是伴随行为的爱与信心,这与人类注重外在表象的倾向形成鲜明对比。正如旧约圣经中预言的弥赛亚一样,耶稣教导我们,赠礼者的内心状态比礼物的大小更重要,这一理念揭示了祂对真诚敬拜的呼召。
看到一位穷寡妇来,投了两个小钱,相当于一个铜钱(第42节),一个鲜明的对比就此显现。公元一世纪的寡妇通常缺乏持续的供给和地位,这使得她们的慈善行为显得格外具有牺牲精神。这位寡妇的微薄奉献与富人慷慨解囊的巨额奉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力地诠释了慷慨的真正尺度。
这段文字强调了谦卑的财富并不能限制虔诚奉献的能力。这两枚小钱——通常被称为“寡妇的小钱”——代表着对上帝由衷的崇敬。虽然金钱价值看似微不足道,但她的奉献却承载着深远的精神意义。耶路撒冷圣殿位于犹太人的社区和宗教生活的中心,因此成为这一伟大牺牲奉献的典范。
耶稣注意到这位寡妇的举动,彰显了上帝的目光如何眷顾那些常常被社会忽视的人。这也与耶稣自身的事工息息相关,耶稣的服事以对边缘群体的怜悯为标志(路加福音4:18路加福音4:18 commentary)。这位寡妇展现了信心在行动中的强大典范,强调了任何发自内心的奉献都不会显得微不足道或无关紧要。
于是,祂叫门徒来,对他们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这穷寡妇投入库里的,比众人投的更多。” (43节)由此开启了主的教导时刻。耶稣像拉比教导学生重要的真理一样,把门徒拉近。历史上,门徒训练需要仔细观察和效法师傅的生活和言行,而耶稣希望他们也看到祂所看到的。
虽然寡妇的奉献与慷慨的奉献相比显得微不足道,但在耶稣看来,它却胜过一切。这种评价体现了上帝的经纶,真诚的承诺比单纯的数量更重要。在这个常常将更大的奉献等同于更大的信心的世界里,耶稣通过提升奉献背后的心灵,颠覆了这种观念。
基督对这位寡妇的关注,或许会促使门徒们回想起上帝对寡妇和孤儿的频繁关爱(申命记10:18申命记10:18 commentary)。祂的事工不断彰显上帝的国度与世俗的价值体系截然不同,在世俗的价值体系中,谦卑,信靠和对上帝的依赖至关重要。这位寡妇的行动有力地体现了这些品质。
最后,耶稣说:“因为众人都是自己有余,把一切养生的都投上了,但这寡妇是自己不足,把她一切所有的,就是她一切养生的都投上了” (44节)。耶稣清楚地表明,寡妇的奉献不仅仅是金钱上的奉献,更是完全的顺服。她奉献了一切,全然倚靠上帝供应她的所需。这节经文强调牺牲奉献是真实信心的体现,激励各个时代的门徒思考如何以类似的信靠来回应。
在古代近东地区,贫困令人望而生畏,因为那里缺乏现代社会中存在的国家支持体系。然而,这位寡妇将自己的生计托付给主,呼应了圣经的原则:在神的国度里,完全依靠神是宝贵的。她的例子纠正了人们认为神只在乎巨额财富或宏大的姿态的臆断;相反,神渴望的是一颗愿意奉献一切的心。
在熙熙攘攘的耶路撒冷圣殿——每日献祭和集体奉献是例行公事——的背景下,这位孤独寡妇充满信心的献祭永远引人注目,见证了上帝重视真心的奉献而非炫耀。耶稣的注释邀请每一位信徒省察自己的动机,并相信上帝在暗中察看,必赏赐真诚的敬拜之举(马太福音6:4马太福音6:4 comment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