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Select font sizeDark ModeSet to dark mode
按书卷浏览

马可福音 14:3-9 含义

伯大尼的女人用昂贵的香水膏抹了耶稣,表明了她对基督的虔诚以及他对基督即将做出的牺牲,耶稣肯定了她的行为,并宣称在福音传到的地方,人们都会记住她。

耶稣在伯大尼长大麻风的西门家里,正坐在桌旁的时候,有一个女人拿着一玉瓶,里面盛满了极贵的纯哪哒香膏,打破瓶,浇在他的头上。 (第3节)这件事发生在伯大尼,那是耶路撒冷以东约两英里的一个小村庄,靠近橄榄山。在历史上的这个时刻,大约是公元30年,耶稣进入了他在世上传道的最后几天。伯大尼曾是耶稣经常传道和团契的地方,而长大麻风的西门的家表明西门可能曾经患过大麻风,可能被耶稣治愈了。

这位妇女拿着一个雪花石膏瓶,瓶中盛有昂贵的香膏,这香膏是用纯正的甘松香制成的,甘松香通常从喜马拉雅山偏远地区进口。这瓶雪花石膏瓶被密封,以保存香膏的芬芳;打破它象征着全然的虔诚,将瓶中所有的香膏都用来膏抹耶稣。在当时的文化中,用昂贵的香膏膏抹耶稣彰显着深深的尊荣和敬畏。她如此慷慨地表达爱意,表明她认识到耶稣配得如此珍贵的礼物。

从属灵角度来看,这一刻彰显了敬拜之心,专注于基督,而非社会期望或物质算计。类似的膏抹事件也出现在其他福音书中(见约翰福音12:1-8),提醒我们敬拜耶稣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每一种都彰显了对祂神圣使命的崇敬。

但有些人却愤愤不平地彼此议论:“这香膏怎么浪费了呢?” (第4节)目睹这奢华的膏抹仪式的旁观者并非都感到高兴。他们认为用如此昂贵的香膏涂抹耶稣,简直是浪费。他们的反应表明,他们的价值观更注重外在的效率,而非谦卑的敬拜。

他们非但没有赞扬这位妇女的慷慨之举,反而感到被冒犯。乍一看,质疑使用如此昂贵的香膏似乎合情合理,但他们愤怒的语气却忽略了尊崇神子,为祂即将献上的祭物做准备的意义。这凸显了人们的心思,如果只关注物质成本,很容易忽略行为更深层次的属灵意义。

她的回应也表明,即使是耶稣身边的人也可能误解祂的价值。这瓶香膏的价钱高昂,但这位妇人却深知必须为基督献出自己最好的一切。她虔诚的心与那些质疑她行为之人的抱怨形成了鲜明对比。

因为这香膏本来可以卖三百多银币,赒济穷人。他们就责骂她。 (第5节)在公元一世纪,一银币代表普通工人一天的工资。三百银币,相当于近一年的收入,是一笔惊人的数目。有人抱怨这笔钱本可以用来赒济穷人,这话听起来或许有道理,但却忽略了这位妇女行为背后更深层的含义。

他们责骂她,表明社会压力会削弱神圣的敬拜行为。他们的斥责表明了一种心态,即优先于世俗的侍奉,而非对主本身的荣耀之爱。照顾穷人是一种美德,圣经中经常这样吩咐(申命记15:11);然而,耶稣亲自临在,却引发了独特的回应。

虽然穷人在神心中亲近,但这节经文却引发我们反思,该如何平衡。施舍给有需要的人固然重要,但尊崇耶稣为弥赛亚——尤其是在祂受难前的最后时刻——则具有特殊的意义。那位妇女的行为承认了基督的救赎使命,而这种承认本身就是一种深厚信仰的体现。

但耶稣说:“由她吧!你为什么难为她?她为我做的是一件好事。” (第6节)耶稣立即为这名女子辩护,驳斥了那些未能理解她牺牲之深的人的批评。这句话肯定了她深沉的奉献之举并非误入歧途,也并非徒劳无功。相反,祂称之为善举,尊重她的奉献,并斥责那些责备她的人。

耶稣吩咐众人不要打扰她,以此强调祂对她真心敬拜的认可。千百年来,即使有人误解或批评,耶稣依然看到真诚的爱与奉献,这让信徒们感到安慰。最终,祂的认可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唯有祂是主,祂会按真实的动机审判。

耶稣的责备也体现了他对谦卑侍奉祂之人的温柔怜悯。同样,祂彰显了祂捍卫公义行为的权柄,彰显祂能辨明人心的权威。祂宣告她的行为是善的,表明了刻意付出,付出代价的敬拜在神眼中是宝贵的。

因为常有穷人和你们同在,你们愿意的时候随时可以施舍给他们;只是你们不常有我。 (第7节)耶稣以更客观的角度回应了他们反对帮助穷人的反对意见。当然,信徒有责任持续照顾有需要的人,因为穷人将世世代代存在。耶稣的话并非贬低利他主义,而是强调他们所处时刻的独特性。

“你们不常有我”这句话指的是耶稣即将被钉上十字架,随后以肉身离开人世。在伯大尼的这一刻,是耶稣被捕受死前,为他做些有形之事的最后机会。这种紧迫感表明,在他牺牲之前的这段时间应该被珍惜。

这节经文激励信徒在承认基督道成肉身的独特性的同时,也要对贫困之人保持怜悯。每当我们帮助穷人时,我们都体现了上帝的心意,但在这个非凡的历史时刻,我们需要对耶稣表达深刻的敬拜,承认祂即将舍命。

她尽其所能,预先用香膏抹了我的身体,为安葬之用。 (第8节)耶稣阐明了这妇人行为的预言意义。在当时,为安葬之用香膏抹是一种常见的做法,通常需要用到香料和香水。通常情况下,人们会在死后为尸体涂上香膏。在这里,妇人的涂香预示着耶稣被钉十字架后不久将要接受的安葬。

她的行为是上帝为震惊世界的事件所安排的准备。耶稣提到埋葬,正指向一个严肃的事实:祂即将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这位妇女或许并不完全理解细节,但她的行为与上帝的计划相符,是基督甘愿舍命为罪献祭的最终见证。

“她已尽其所能”这句话,彰显了她虔诚的全然奉献。她毫无保留;她抓住了转瞬即逝的瞬间,倾尽所有,荣耀主。信徒们或许能从这份勇敢中汲取灵感,尽其所能,相信上帝会看到并祝福如此真挚的敬拜。

我实在告诉你们,普天之下,无论在什么地方传福音,也要述说这女人所作的,作个纪念。 (9节)耶稣最后宣告,对这女人的行为给予了强有力的认可。她的故事与基督的死亡和复活的福音息息相关,在每一个世代,在每一个传扬福音的文化中,都得到了回响。

这句话意义非凡,因为它涵盖了福音传遍全球的每一个角落。它证实了她的奉献与耶稣的救赎工作息息相关,以至于她奉献的榜样永远不会被遗忘。近两千年后,读者仍在反思她的行为,这证实了耶稣话语的真实性。

本质上,她对基督的爱与敬畏,成就了永恒的敬拜见证。她所展现的充满信心的慷慨,彰显了信徒蒙召全心全意归向耶稣的程度。这预示着所有跟随基督的人,在向世人宣告祂的死亡和复活时,所展现的爱与委身的深度。

 

Clear highl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