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福音描述了当时在耶路撒冷城外橄榄山上的客西马尼园的情景:耶稣还在说话的时候,十二门徒之一的犹大带着一群带着刀棒的人来了,这些人是祭司长,文士和长老们(第 43 节)。犹大大约从公元 30 年初就开始参与耶稣的传道工作,他却选择背叛耶稣,并向犹太宗教领袖派来的武装人员表明了耶稣的身份。这场突如其来的冲突既暴露了犹大的背叛,也暴露了祭司长和长老们对耶稣日益增长的影响力感到威胁的强烈敌意(路加福音 22:2路加福音 22:2 commentary)。提到刀棒,表达了跟随犹大的人的侵略意图,强化了他们想用武力逮捕耶稣的目的。
马可继续解释说,那卖耶稣的给他们暗号,说:“我与谁亲嘴,谁就是他;你们抓着他,把他严严实实带走。”犹大来到耶稣面前,说:“拉比!”并亲嘴(44-45节)。这种问候老师的举动,通常是一种尊重的表现,却成了背叛的手段。那群人迅速反应:他们下手拿住他(46节)。马可注意到,在短暂的反抗中,旁边站着一个人拔出刀来,砍了大祭司的奴仆,削掉了他的耳朵(47节)。虽然马可没有提到他的名字,但约翰福音指出这位门徒就是彼得(约翰福音18:10约翰福音18:10 commentary)。大祭司在公元一世纪的耶路撒冷掌管犹太人的宗教和司法事务,被认为是当时最有权势的权威之一。
尽管暴力横行,耶稣仍挑战他们的行为:耶稣对他们说:“你们带着刀棒出来拿我,如同拿强盗吗?” (48节)。他的问题凸显了将他视为罪犯的不妥。然后他提醒他们:“我天天在殿里教训人,同你们,你们并没有拿我。但这事成就了,为要应验经上的话。”(49节)宗教领袖拒绝公开逮捕他,表明他们害怕民众的反应(马可福音12:12马可福音12:12 commentary)。最后,他们悲痛地决定,都离开他逃跑了(50节)。即使是他最亲密的追随者也抛弃了他,强调了耶稣是如何独自面对这个关键时刻,完成神圣的救赎计划的(路加福音24:25-27路加福音24:25-27 commentary)。
马可福音 14:43-50 含义
马可福音描述了当时在耶路撒冷城外橄榄山上的客西马尼园的情景:耶稣还在说话的时候,十二门徒之一的犹大带着一群带着刀棒的人来了,这些人是祭司长,文士和长老们(第 43 节)。犹大大约从公元 30 年初就开始参与耶稣的传道工作,他却选择背叛耶稣,并向犹太宗教领袖派来的武装人员表明了耶稣的身份。这场突如其来的冲突既暴露了犹大的背叛,也暴露了祭司长和长老们对耶稣日益增长的影响力感到威胁的强烈敌意(路加福音 22:2路加福音 22:2 commentary)。提到刀棒,表达了跟随犹大的人的侵略意图,强化了他们想用武力逮捕耶稣的目的。
马可继续解释说,那卖耶稣的给他们暗号,说:“我与谁亲嘴,谁就是他;你们抓着他,把他严严实实带走。”犹大来到耶稣面前,说:“拉比!”并亲嘴(44-45节)。这种问候老师的举动,通常是一种尊重的表现,却成了背叛的手段。那群人迅速反应:他们下手拿住他(46节)。马可注意到,在短暂的反抗中,旁边站着一个人拔出刀来,砍了大祭司的奴仆,削掉了他的耳朵(47节)。虽然马可没有提到他的名字,但约翰福音指出这位门徒就是彼得(约翰福音18:10约翰福音18:10 commentary)。大祭司在公元一世纪的耶路撒冷掌管犹太人的宗教和司法事务,被认为是当时最有权势的权威之一。
尽管暴力横行,耶稣仍挑战他们的行为:耶稣对他们说:“你们带着刀棒出来拿我,如同拿强盗吗?” (48节)。他的问题凸显了将他视为罪犯的不妥。然后他提醒他们:“我天天在殿里教训人,同你们,你们并没有拿我。但这事成就了,为要应验经上的话。”(49节)宗教领袖拒绝公开逮捕他,表明他们害怕民众的反应(马可福音12:12马可福音12:12 commentary)。最后,他们悲痛地决定,都离开他逃跑了(50节)。即使是他最亲密的追随者也抛弃了他,强调了耶稣是如何独自面对这个关键时刻,完成神圣的救赎计划的(路加福音24:25-27路加福音24:25-27 commentary)。